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41

第141章 中国画论着述及有关着述篇(7)

【书画传习录】书画论述着作。传为明代王绂撰。四卷。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锡山嵇氏层云阁刻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本书卷一名《论书》、卷二名《论画》、卷三名《书事丛谈》、卷四名《画事丛谈》,每卷再分二集。《论画》或采录诸家成文,或摘录前人成说,略加改纂。篇后辄加评论,有甚精者,亦有甚肤泛者,文句又有不似元明间人口吻者,似非出于一手。《画事丛谈》分六门:全艺、精敏、风教、知几、灵异、荣遇,多杂采传记、题跋、诗文,乃至说部,有一些内容与明代中晚期的书画家笔记论述相互重见。所发之语,瑕瑜互见,不乏精辟述论。其中主张绘画“寄闲情”、“彰绝业”的功用,提倡绘画艺术的源于自然生活,反对那种“寥寥数笔,自矜高简”的盲目轻视“形似”的绘画表现,这些思想对于绘画创作还是有着积极意义,明显表现出明初的绘画审美思想潮流。关于这部论着的作者,近代论者多持怀疑态度。王绂卒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其后各种史籍对此书均没有着录,也未见刊刻本。四百余年后始为清代锡山(今江苏无锡)嵇承咸发现于旧书肆中,费时十年加以校订纂辑,于嘉庆十八年(1813)汇成《锡山先哲丛刊》刊刻行世。前有嵇承咸自序,随其一同刊刻的还有署名嵇承咸《书画续录》、《梁溪画征录》。分析该书的流传刊行、形式内容、语句论述,基本是一本托名的着作。(冯超)

【华山图序】中国画论着。明代王履撰。收录版本有《铁网珊瑚》、《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十百斋书画录》、《佩文斋书画谱》、《中国画论类编》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影印墨迹。原文出自于王履《华山图》册。王履于洪武十六年(1383)游览华山,归来后精心构思创作了《华山图》册,其中图四十幅;另付二十六幅书题,分别为记、诗、叙、赋及题为“重为华山图序”的本篇文章。

全册现分成两部分,分别为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收藏。作者在《华山图序》中提出了一系列绘画主张,他根据亲身体验,提出了“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将自然世界视为艺术之源泉,反对陈陈相因,强调“师造化”的重要意义。针对时弊,直言“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在“形”与“意”的关系上表明了“以形写意”的辩证观点。这些思想对后世山水画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冯超)

【绘事指蒙】中国画论着。又称《绘事发蒙》。明代邹德中编着。一卷。刊行于成化年间。

主要版本有成化刻本、嘉靖刻本、万历三十一年胡氏会文堂《格致丛书》本、中国书店影印成化年间刻本。书中在总结古人绘画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画的作画次序、布置、用笔、设色及皴、描、点、染等表现技法加以概括叙述,凡五十余则。多以口诀叙述,时而附图式,对于学画者帮助尤多。

其中有关佛道的宗教画介绍较多。作者将古代人物画家的衣服褶纹钩勒表现技法加以归纳提炼,提出了“人物十八描”之说,即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描、曹衣描、拆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柴笔描、蚯蚓描,对后世影响很大,它对于了解传统人物画线描丰富多样的用笔特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冯超)

【格古要论】古物鉴定着作。明代曹昭着。

三卷。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主要版本有《格致丛书》本、《夷门广牍》本、《四库全书》本、《说郛三种》本。曹昭字明仲,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世代好古,家藏极富。同里舒敏编校。前有舒序,次有洪武二十一年(1388)曹昭自序:“先君子平生好古,素蓄古法书名画彝鼎琴砚之属;置之斋阁,以为珍玩,其售之者往来尤多。余自幼性亦嗜之,今老尤弗怠,因取古铜器、书画、异物,分其高下,辨其真伪,正其要略,书而成篇。”全书共三卷十三论。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铁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其中“古画”部分,论述明代以前画家画法,分析笔墨特点、表现风格,对于古画鉴定帮助尤多。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备的文物鉴定专着。(冯超)

【新增格古要论】古物鉴定着作。一名《增订格古要论》。明代王佐增补。十三卷。成书于天顺三年(1459)。主要版本有《格致丛书》本、《惜阴轩丛书》本、《丛书集成》本。王佐字功载,号竹斋,江西吉水人。是书为曹昭《格古要论》修订增补本。主要对墨迹、古碑法帖部分加以增补,此外新增金石遗文、古人善书画者、文房论、诰敕题跋及杂考等内容。各卷分别为:卷一古琴,卷二、三古墨迹,卷四金石遗文,卷五古画,卷六珍宝,卷七古砚,卷八古漆器,卷九文房,卷十题跋,卷十一、十二、十三杂考。文字虽然增加了很多,但在内容上除墨迹碑帖部分有所论述之外,其他多为杂抄,远不如曹昭原着的见识。(冯超)

【皇明书画史】中国书画史着作。明代刘璋编撰。三卷。附录一卷。成书于正德十年(1515)。刘璋字圭甫,嘉定(今属上海市)人。记载自明代洪武以来善书法、绘画者三百七十余人,以帝王及艺苑文士分序编排,书末附画僧六名。

末卷为同邑童时补编,名为《元朝遗佚附录》。列元人史籍遗佚未载录的元代及五代、宋、金画家九人小传。全书编写上看,各家小传寥寥数言,不备本末,粗具梗概而已。原书流传较少,其内容主要是通过《画史会要》、《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佩文斋书画谱》采录引证。(冯超)

【梅谱】中国画论着。一名《小霞梅谱》。明代沈襄撰。一卷。通行本有《画法要录》。沈襄字叔戍,号小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姚安太守。少好学剑,纵横击刺得其法。见窗下老梅,日模之。后师画梅名家刘世儒(雪湖),因悟其纵横之妙,与剑法同,遂以写梅、竹称绝艺。尤善墨梅,枯润咸有天趣。该画谱详述画梅的写干、分枝、点苔、圈花、添须、布景、用墨诸法。将梅归为老、稚、繁、疏、宫、圆、盆、沼、山、溪、野、篱十二种,列出画梅的“八忌”、“十六病”等避忌。内容以画诀形式,归纳分析,评述相参,为求写实肖形,意在“为花留神”。继承了宋元画梅诸家的经验传统,为其创作心得的总结。(冯超)

【珊珊木难】书画着录着作。明代朱存理编撰。八卷。主要版本有清雍正六年(1728)刻本、《四库全书》本、《适园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珊珊”、“木难”,均为玉体宝珠,以此冠名以示着录的书画墨迹之珍稀。朱存理家富收藏,赏鉴既高,考证亦精。本书着录平生所见和自家收藏的书画碑帖名迹。在编撰体例上采用了随见随录的方式,不以时代分先后。每件作品重点是记录诗文题跋,很多作品后题注附记评述,简要记述收藏处所。其中所录法书名画多为当时的书画鉴藏大家文徵明、文嘉、王穉登、王腾程的藏品。这部着录着作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完整记录书画作品上题跋的同时,汇录了前人的别集着作中相关诗文,且许多诗文为世所罕见。这些诗文题跋反映了作者和观赏鉴定者的艺术审美观点,是研究古代画论的宝贵材料。明代以前书画着录之书,均不录原文及题跋款识,此书开完整着录书画诗文题跋之先河,对明清书画着录着作的体例形式影响极大。(冯超)

【寓意编】书画着录着作。明代都穆编撰。

一卷。书成于正德年间。主要版本有《顾氏四十家小说》本、《四库全书》本、《奇晋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本、《美术丛书》本、《四库艺术丛书》本。本书为杂记体,汇录作者所见历代书画名迹,各记收藏处所、题跋印记,凡六十条,一一鉴别真伪,见解精当详细。从书中所记,可以大概了解当时私家收藏情况。作者编着时的学术态度十分严谨,对于一些流传有序的书画名迹,虽然疑似伪作,并不轻易舍弃,而予以录入。也有仅录书画品名,加注“余不曾见”,或注曰“某人亲见为余言”,以待以后征访。(冯超)

【南蒙居士题跋】书画题跋着作。明代都穆撰。近代江杏溪辑。四卷。刊刻于民国十三年(1924)。版本有民国十三年《江氏聚珍版丛书》排印本。本书前二卷为书籍题跋,后二卷为书画题跋。以后面二卷为精,内容亦较多。书跋一卷,录三十二则,可供考证;画跋一卷,录二十三则,间论画法,亦甚精密。一些内容采录于都穆《寓意编》、《都公谈纂》等着作。(冯超)

【图绘宝鉴续编】中国画史着作。明代韩昂着。一卷。成书于正德十四年(1519)。传世版本多为附于《图绘宝鉴》之后,有正德十四年刻本、嘉靖刻本、汲古阁刻本、《四库全书》本、《画史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本书为续补夏文彦《图绘宝鉴》而作。体例上基本是沿袭《图绘宝鉴》,以帝王为首,次录诸画家。书中补录明代洪武至正德之际的画家一百一十余人。画家小传内容大多比较简略,时有详者。但是作为一部时间最早、最为直接记录明代画家传记的画史着作,其地位显得非常重要。此书在明清时期的刊刻和传抄的过程中时有增补,内容记载也各有差异,有的版本中,收入了活跃在嘉靖年间的文彭、陆治、钱榖等。(冯超)

【文待诏题跋】书画题跋着作。明代文徵明撰。分上下二卷。主要版本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本书为清人辑录文徵明所着《甫田集》卷二十一至二十三卷题跋汇集而成。均为文徵明题跋古人的法书、碑帖、绘画及诗集、族谱。其中有对宋元明时期的郭忠恕、李公麟、马和之、赵孟頫、夏孟旸、沈周等画作题跋十一篇,内容涉及画家生平、擅长师承、风格特征和作品收藏流传情况,其间时有评鉴论述之语,对于画史画论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与其相比,《甫田集》及其明清书画着录着作中保存了大量的文徵明绘画题诗和题跋,这些内容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其绘画美学思想。(冯超)

【四友斋画论】中国画论着。明代何良俊撰。一卷。主要版本有《美术丛书》本、《画学集成》本、《中国书画全书》本。《四友斋丛说》有明代隆庆三年刻本、万历七年刻本及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书》本、《四库存目丛书》本。民国时期编辑《美术丛书》时以何良俊笔记着作《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二十九辑录而成。共收论述绘画之语五十余则,内容包含画论、画史及画家事迹。或采录前人议论,时加发微;或记考鉴心得,记所见事迹。尤其作者与明代吴门画家多有往来,相关记录更具史料价值。其论画观点明显表现出文人画思想的影响。(冯超)

【升庵画品】中国画论着。明代杨慎撰。一卷。主要版本有《函海》本、《丛书集成》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本书大多数内容采自杨慎所撰《升庵集》、《丹铅总录》。全书共四十八条,附宋人诗十四首,赞一首。虽名为《画品》,然并无品画之语,实以随时见闻心得,杂缀古人论画之语,间有自己对于绘画的论述与考证,汇编成集。其论画在继承了唐宋画学传统的基础上,富于创新,其中很多论述颇有影响。他首次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推为画坛“四祖”。书中“画似真,真似画”、“论诗画”、“同能不如独胜”等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对绘画创作的深刻认识,独具见地。他关注地域文化对于绘画风格影响,指出:“江南之艺,骨气多不及蜀人,而潇洒过之”;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主张“废古人之短,成后人之长”;强调心中有画稿,提倡“落笔便成气韵”,反对反复修改。认为书画同法,主张以书法入画。在论及自然景物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时,强调画家内心情感的作用,留下了“会心山水真如画,巧手丹青画似真”的名句。(冯超)

【弇州题跋】书画题跋着作,明代王世贞着。

五卷。通行本有:万历世经堂刻本、《四库全书》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明人文集丛刊》等版本的《弇州四部稿·文部》。书中汇录墨迹题跋三卷:上卷三十八首,俱跋宋以前书法墨迹;中卷三十二首,跋元明人书法墨迹;下卷五十六首,跋明人书法墨迹。论述颇见精要。画跋二卷:上卷四十一首,跋南朝至元代绘画;下卷四十二首,均题明人画。王世贞虽不能画,所论不若书法之精,但收藏既富,与当时画家和收藏家交游密切,在探源寻流、评古品今、体味画作上仍有独到见解。尤其是题跋的绘画作品涵盖各代名家,且有许多是同时画人,这些题跋对于画史、画论研究及绘画作品考鉴均具珍贵史料价值。清代《四库全书存目提要》着录此书为七卷,即:墨迹跋三卷,墨刻跋四卷,而无画跋,应当是另一个题跋辑录版本。根据现今保存的《弇州四部稿》看,其中的一百三十卷至一百三十八卷有墨迹跋三卷,共一百二十六首;墨刻跋四卷,共二百一十一首;画跋两卷,共八十三首。

和上述《题跋》两个版本的分卷和题跋数基本是一致的。(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