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16

第16章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14)

【画中十哲】指清代娄东画派的十位画家。

即董邦达、高翔、高凤翰、李世倬、允禧、张鹏翀、李师中、王延格、陈嘉乐、张士英。他们受“四王”的影响较多,大多以临摹复古为主,推崇保守画风,但有些画家也能自出机杼、别故致新,如高凤翰、高翔等。(屈健)

【三任】指清末海上画派画家任熊、任薰、任颐的合称。加上任熊之子任预,合称“四任”。(王凤珠)

【四任】见“三任”条。

【二石】①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清湘道济(原济),笔意纵姿,脱尽画家窠臼,与石谿师相仲伯。盖石谿沉着痛快,以谨严胜;石涛排奡纵横,以奔放胜;师之用意不同,师之用笔则一也。

后无来者,二石有焉。”所论两人画风之同异,十分中肯。②近现代中国画坛中,北京有个齐白石,南京有个傅抱石。画风各异,人称“二石”。(周积寅)

【二谿】清代画家,僧人。髡残,俗姓刘,字石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居江宁(今南京)牛首山幽楼寺。擅画山水。受元四家、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影响。善用秃笔和渴笔,专长于干笔皴擦,景物茂密。笔墨苍茫荒率,境界奇辟,气韵浑厚,自成风格。程正揆,明末清初画家。晚号清谿道人。孝感(今属湖北)人,寓江宁(今南京)。擅画山水,初经董其昌指授,得其晚年枯笔干墨之法,远溯宋元,多用秃笔,风格枯劲苍简。与髡残友善,并称“二谿”。(周积寅)

【西蜀画院】五代西蜀的统治者为了满足宫廷的享乐与政教宣传,十分重视图画,设官分职,罗致人才,略早于南唐,于翰林院分设图画院以待画史,是否正式成立画院,史无记载。但翰林院人数之多,不减南唐。当时有翰林待诏房从真、杜子瓌、宋艺、杜齯龟、赵忠义、蒲师训、蒲延昌、张玫、阮知海、阮惟德、杜敬安、高从遇、黄筌、黄居宝、李文才等,翰林祗侯徐德昌。在这些人当中,不论山水、释道、仕女、翎毛、花竹、木屋,莫不各有专擅,名重一时。到了北宋,一部分画家便都成了北宋翰林图画院的骨干。(周积寅)

【南唐画院】南唐中主李璟,采取西蜀主孟昶的办法,在翰林院分设图画院,文献上虽然没有关于画院成立的记载,但从南唐赵干任画院学生的官职来看,便可证明已有画院的设立无疑。南唐各主都很喜爱图画,李璟、李煜,自己都是文人,因此对于绘画人的重视,过于前代,远方画家亦相继南来。当时有翰林待诏顾闳中、周文矩、高太冲、朱澄、曹仲元、王齐翰、梅行思等人;翰林司艺解处中;内供奉卫贤;画院学生赵干;后苑副使董源等人。大抵南唐画院画家多作卷轴画,而西蜀画院画家除卷轴画外,多袭前代遗风,以壁画为多。(周积寅)

【翰林图画院】宋代宫廷所设的绘画机构。

一名“翰林图画局”。绘画史籍中一般简称为“画院”,“图画院”。在中国绘画史上,很早就有宫廷画家,如殷周的冬官画工,春秋战国时的画史,汉代的尚方画工、黄门画者等。唐代在翰林院罗致画家,称待诏、祗侯、供奉。先秦至唐代,虽无专门安置画家的机构,但与其后设置画院的目的仍然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教宣传;其二,供宫廷贵族生活的点缀。随着美术的发展和宫廷贵族对绘画的大量需求,五代时期的西蜀和南唐正式设立宫廷画院。北宋初,先后将原来西蜀、南唐及中原地区的画家召入汴梁(今河南开封),入翰林图画院(局),按才艺高下,分别授予待诏、祗侯、艺学、画学工、学生、供奉等职衔。至徽宗赵佶朝(1100~1125),一度建立“书画学”,规定肄业和考绩等制度,画院规模以此时为盛。南宋画院规模不减北宋。两宋画院画家,见于史籍的有二百余人,是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王凤珠)

【如意馆】《清史稿·唐岱传》:“清制画史供御者,无官佚,设如意馆于启祥宫之南,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装潢帖轴皆在焉。初类工匠,后渐用士流,由大臣引荐,或献画称旨召入,与词臣供奉制度不同。”如意馆的性质,有点像唐初的翰林院,是内供奉艺能技术杂居之所,只是其范围不比唐初的广泛。在如意馆工作的画家与清代以前画院画家的性质没多少区别。清代胡敬《国朝院画录》所录院画家一百零五人,都不是科举出身,工作地点是在如意馆,其待遇开始与工匠相类,被称为“南匠”,至乾隆九年(1744),弘历指示不叫“南匠”而叫“画画人”,画家的地位由此得到了改善。

由于实行了以善画封官的政策,不少院画家皆因画称旨而得官。如金廷标“命入画院祗侯”,张宗苍“授户部主事”,徐扬“钦赐举人,官内阁中书”,缪炳泰“为内阁中书,入值画院”等。(周积寅)

【南书房】在北京故宫乾清宫的西南,原是康熙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入内当值,称为“南书房行走”。除应制撰写文字外,还秉承皇帝意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所在。自军机处成立后,南书房各官员即不再参与机务,专司文词书画等事。一般称为“南斋”。南书房行走官员不限品级,从尚书到编修、检讨都可充任,惟原则上须用翰林出身的人。当时从科举入选的官僚,因工书画而供奉内廷,即所谓“词臣供奉”。如王原祁是进士出生,“天子嘉其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书画。其他如蒋廷锡、邹一桂、董邦达、钱维城、张若霭等二十余人,均系科第出身,以绘画供奉内廷。但他们不在如意馆,而在“南书房”,以与如意馆非科第出身的“画画人”区别其身份。据说,有一天,康熙来到南书房,命王原祁画山水,“圣祖凭几而观,不觉移晷”;乾隆也常去如意馆,看画家们作画,称旨者则睿题之,有用笔草率者,亲自教之。当时皆传为美谈。(周积寅)

【中国画院】简称“画院”、“国画院”。中国民族绘画的创作研究机构。1957年5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典礼,并祝词。其后,江苏省国画院(1959)、上海中国画院(1960)、广州画院(1964)、中国画研究院(1981)、陕西国画院(1981)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的“画院”、“书画院”如雨后春笋。其宗旨是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指引下,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批判地继承发扬民族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以繁荣中国画创作,并开展中国画史论的研究,以及培养中国画专业人才。(王凤珠)

【画史】①指画家。北宋王安《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诗:“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庄子·田子方》曰“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中“众史”的“史”,即指画史。杨廷瑞撰有宋以来的画家别号一书,名曰《画史别号》。②指中国画学史。如唐代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北宋米芾《画史》,明代朱谋《画史会要》,清代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汤漱玉《玉台画史》,现代于安澜《画史丛书》。(周积寅)

【画家】北宋《宣和画谱·卷十·山水叙论》:“自唐至本朝,以画山水得名者,类非画家者流,而多出于缙绅士大夫。”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画意》:“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

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画家:指擅长绘画的专家。(任大庆)

【画家三等】清代龚贤《柴丈画说》:“画家三等:画士,画师,画工。画士为上,画师次之,画工为下。或问曰:‘画师尚矣,何重士为?’柴丈曰:‘画者,诗之余;诗者,文之余;文者,道之余。吾辈以学道之事,明乎道,则博雅。亦可浑朴,亦可不失为第一流人。放诗文写画,皆道之绪余。所以见重于人群也。若淳之以笔墨为事,(则)此之贱也。虽然画师亦不可及,作法以垂后世之规而宪(下阙四字)为师,所以抑师而扬士者,奖人学道也。明乎道始知画之来由。不明乎道,所谓习其事而不明其理者是也。若画工既不知画理之所存,又不能立法作则,而资继起,请以岁月而易人廪给,古人所谓异日者也。以乎养口何异运斤雕瓦之人。君子耻之,鄙其名曰:工。工与士若乘騄駬而分驰也’。”騄駬:亦作“騄耳”、“绿耳”,马名,周穆王八骏之一。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

“騄耳”,则当为绿色马。一般来说,画士指士大夫画家即文人画家;画师指作家,职业画家或者院体画家;画工指民间画匠。龚氏首推“画士为上”,其画为“逸品”,是因为“其中有诗意,有文理,有道气”。(《四要画跋》),即称为有“士气”,而相比之下,画师和画工在这方面要逊色或缺少得多。(周积寅)

【画士】参见“画家三等”条。

【画师】参见“画家三等”条。

【工】工本来是从事技艺制作器物的人,所以称工人,也称工匠。推而大之,则有工作、工厂以及工业。论技术则有工夫、工力、工巧、工妙。

艺术上的工,就是精熟巧妙,能全面掌握某一种艺术的技术。在画论上工可分为两种:①工巧的工。

后魏孙畅之《述画记》“蔡邕”条:“工书画,善鼓琴。”南朝陈姚最《续画品》“谢赫”条:“所须一览,便工操笔。”唐代白居易《画记》:“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故工画者多善书。”元代汤垕《画鉴》:“高克明山水虽工,不免画人之习,无深厚高古之气。”②工匠的工。唐代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更觉良工心独苦。”唐代窦蒙《画拾遗录》“钱国养”条:“衣裳凡鄙,未离贱工。格律自高,足为出众。”北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下:“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北宋董逌《广川画跋·书徐熙牡丹图》:“徐熙作画与常工异矣。”北宋黄伯思画跋:“使俗工睨之,未免随便安于众目。”北宋米友仁论画:“画之为说,亦心画也。自古莫非一世之英,乃悉为此,岂市井庸工所能晓?”

(引自《铁网珊瑚》)明代陈师道跋画:“眉山公谓孙知微之画,工匠手耳。”所谓良工、贱工、常工、俗工、庸工、工匠都是画工的别名,皆指民间画工,是长期活动于民间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艺术工人,古代绘画史论家对他们及其创造的作品多带有偏见。(周积寅)

【画工】①东汉王充《论衡·齐世》:“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旧题西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

画工,也称“画匠”,指从事绘画的人;后亦指画艺平庸者,以别于名画家。②与“化工”相对。明代李贽《杂说》论戏剧:“《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此“画工”指人工的雕绘或人工的雕绘美。(周积寅王凤珠)

【画匠】唐代韩偓《玉山樵人集·格卑》诗:“入意云山输画匠,动人风月羡琴僧。”画匠,即画工。(王凤珠)

【黄门画者】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自古规鉴》卷一:“昔汉孝武帝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霍)光。”黄门指宫门,古代宫门都饰以黄色。此指宫廷画工。(周积寅)

【尚方画工】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述古之秘画珍图》卷三:“汉明帝雅好画图,别立画官,诏博洽之士,班固、贾逵辈取诸经史事,命尚方画工图画,谓之画赞。至陈思王曹植为赞传。”汉代宫廷设“少府”,下属有黄门署或尚方署,是负责制造帝王所用的器物的官署。其中图画属帝王所用器物之内,故在宫中使用的一般画工,均属黄门署或尚方署所管,称之为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管理官称署长,系“宦者”(即“太监”)担任。(周积寅)

【画圣】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元代汤垕《画鉴》:“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圣:谓所专长之事造诣至于极顶。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列吴道玄为“神品上一人”,北宋苏轼谓“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故千余年来被奉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之为“祖师”。在唐代,称“诗圣”的有诗人杜甫,称“草圣”的有书法家张旭。(周积寅)

【画状元】姜绍书《无声诗史》:“吴伟善绘事孝庙登极,复召见便殿,命画称旨,授锦衣卫百户,赐‘画状元’印,宠赉日厚。”状元:科举考试得中,经殿试第一为状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系科举中最高荣誉。画状元,系古代帝王赐予画家的最高荣誉称号。(周积寅)

【大家】明代屠隆《画笺》:“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明代董其昌《画旨》:“元季四大家,浙人居其三:王叔明湖州人、黄子久衢州人、吴仲圭武塘人,惟倪元镇无锡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