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03

第3章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1)

【中国画】泛指中国传统绘画,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漆画等。在世界画坛上是极少以国家名称命名的画种之一。在古代画史画论中称之为画、画绘、丹青、图画、图绘、绘事等。明清以来,西洋画(洋画、夷画)传入中国之后,遂有中国画、中画、儒画、国画、国粹画之说。明末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最早使用了“中国画”一词,明末顾起元《客座赘语》载其论画:“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近阳,则皆旺而白;若侧立,则向阳一边者白,其不向阳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利玛窦所说“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是与西洋画相比较而提出来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国画)一词,被我国学者、画家、画论家康有为、陈独秀、鲁迅、徐悲鸿、刘海粟、俞剑华等人的着述中采用。1926年,同光《国画漫谈》云:“年月日,我说不清,总之自有所谓‘国画’在中国学校中成为一种科目起,‘洋画’也和其他科学一样,为中国人士所学习而且被欢迎起来了,因此‘国画’之名,遂应运而生,原这名之所由立,本系别于洋画而言。”中国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图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已逐步形成各种风格、流派,成就辉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绘画宝库中,自成体系。今天作为中国的主要画种之一的中国画,专指古代的卷轴画和以中国特有的毛笔、墨、颜料、宣纸、绢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进行创作的绘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因功用之别,形成了民间画、院体画、文人画三大体系;二十世纪以来,绘画史论家多习惯于将中国画概括为人物画(包括历史故实画、仕女画、肖像画、道释画等)、山水画(包括山水、台榭、宫室、屋木舟车、小景杂画、界画等)、花鸟画(包括花卉、翎毛、走兽、蔬果、虫鱼、梅兰竹菊等)三大科。人物画成熟于战国,山水、花鸟至魏晋、隋唐先后形成独立画科。按技法形式分为工笔(细笔)、写意(粗笔)、钩勒、设色、水墨等。设色又有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之分。

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空白等来描绘物象的质感。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受特定的时空束缚。画幅形式有长卷、立轴、条屏、横披、斗方、册页、扇面等,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天人合一,物我两化;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工笔画多侧重于审美客体形象的刻画,写意画多侧重于审美主体情感的抒发。中国画注重人品与画品统一的创作原则,体现了传统美学的正统观。中国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画与诗文、书法、印章相为表里、熔于一炉,与中国传统的戏剧一样,成为一种综合艺术。

这一显着艺术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的改革家、政治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同时,在美术上极力批判文人画,尤其是“四王”的山水画,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改良中国画”,引发了关于中国画前途的论争。所谓“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改良中国画”,绝不能理解为将“中国画”改良成“西洋画”。中国画在面临历次外来绘画的冲击中,最能吸收外来绘画有益的东西,吸收的结果,是丰富与促进中国画的发展,而从未被代替,反而会变得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真正对西洋画的学习和借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从二十世纪初至抗战前夕,我国派往日本与欧洲的留学生学习美术者约五十余人,这是我国美术史上从未有过的。他们学成之后纷纷回国,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在这部分学习西洋画的队伍中,有些是原先学中国画的,后来又学西洋画;有些原先是学西洋画的,后来又学习中国画。他们对中西绘画异同都有很深的研究,认为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写生与创造精神和欧洲绘画上的“写实主义”坚持写生、“体物之精”、“构境之雅”的精神是一致的,中西绘画所达到的最高境地也应该是相同的。但毕竟中西有别,由于各自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其表现技法各异:中国画以墨线为主,西洋画以光线明暗为主;中国画与传统哲学(儒道释)有关,西洋画则与自然科学(光学、透视学、解剖学)有关。徐悲鸿说:“中国的画家无论是画中国画还是画西洋画,最好能掌握中国画境和概括能力,同时掌握西洋画的色彩和造型能力,而这两个画种的基本功可以在一个画家身上并存,也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起作用,取长补短,时间长了,就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1945年对卢开祥语)一些贯通中西的画家,如艺术大师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李可染、傅抱石、蒋兆和诸家,他们都有两个画种的基本功,走的是一条立足于传统的中西融合之路,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足迹,同样是融合,在主客观统一的前提下,有的重审美客体,有的重审美主体,有的重艺术真实之美,有的重艺术表现之美,有的重艺术形式之美可谓春兰秋菊,各擅其美。他们为中国画的复兴,作出了各自的贡献,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但不是惟一的成功之路。

与此同时,有另一部分中国画家,如艺术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诸家,他们不掺有任何西法,而是完全沿着传统的路子向前发展,同样取得了成功。中西融合派也好,国粹派也好,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强调艺术的基本功,注重修养,主张借古开今、洋为中用,反对泥古不化、以西代中,坚持写生、大胆创新。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画的最高水平,树起了时代的丰碑。(周积寅)

【画】①《左传·襄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画,划分的意思。②唐代张彦远《书法要录·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卷一:“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书法横笔称“画”。又唐代韩愈《昌黎集·石鼓歌》卷五:“年深岂免有缺画。”书写汉字,一笔称一画。③《汉书·霍光传》:“君未谕前画意邪?”画,即图画。④《仪礼·乡村礼》:“大夫布侯,画以虎豹。”画,指绘画作图。(王凤珠)

【图】①《文选·汉司马长卿(相如)栀子虚赋枛》:“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图,指绘、画。②《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图,指所绘的画。(王凤珠)

【图形】《宋书·礼志》卷四:“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图形:画像。(王凤珠)

【图画】①《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图画,指绘画。北宋郭若虚着有《图画见闻志》。②东汉王充《论衡·别通》:“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图画:谓所绘之画。(周积寅)

【图象】《三国志·魏·臧洪传》:“故身着图象,名垂后世。”图象:画像。(王凤珠)

【缋】①《考工记·画缋》:“画缋之事杂五色。”缋:通绘。绘画。②《汉书·食货志下》:“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缋,为皮币。”颜师古注:“缋,绣也,绘五彩而为之。”缋:指用彩色画或绣的花纹图像。(周积寅)

【绘】亦作“缋”。①《说文·绘引虞书》:“山龙华虫作绘。”《文心雕龙·总术》:“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绘,指五彩的绣花。②《论语·八佾》:“绘事后素。”绘,指绘画。③绘:指描摹,形容。如:描绘;绘影绘声。(周积寅)

【绘事】《论语·八佾篇第三》:“子曰:绘事后素。”何延喆《陈少梅绘事录·前言》:“绘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绘画活动,‘事’乃指从事。《论语朱熹集注》云:‘绘事,绘画之事也。’二是指利用绘画来描述事实,即近人郑午昌所谓:‘古者,画以象物记事,施礼致用而已。’”“绘事后素”之“绘事”系指前者。(王凤珠)

【中国画三大系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三大系统:即民间画系统、院体画系统、文人画系统。民间画指长期活动于民间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艺术工人所作的绘画。历代从城市到乡村,都有很多画工及行业,并建有自己的行会组织,从事壁画、漆画、瓷画、年画、灯扇画、雕刻画、道释画、肖像画等创作。授徒多采口传手教,手头积有粉本旧稿,高明画工具有自行创稿能力。一般画工,文化水平不高,仅粗知经史和小说故事,略通文墨。由于他们生活在民间,对当时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生活经验,故他们的作品在朴实无华中,洋溢着可贵的乡土气息,显示出热烈而奔放的情感。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绝大部分,其中不少是祖国绘画遗产的精华部分。如存世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图像,汉代画像石,敦煌、永乐宫壁画,明清肖像画,杨柳青、桃花坞、潍坊木版年画等,堪称世界瑰宝。院体画(简称院画)的名称,有人认为始于南宋,明郁逢庆《读书画题跋》云:“宋高宗南渡,萃天下精艺良工画师亦与焉。院画之名盖始此。自此厥后,凡应奉待诏所作,总目为院画。”其实院画并不始于南宋,只是发展到南宋时代,院画的风格更加定型化、程式化,而直接为明代画院所继承,因此,明代学者,往往认为院画自南宋开始。南宋赵昇《朝野类要》说:“院体唐以来翰林院诸色皆有,后遂效之,即学宫样之谓也。”赵氏阐明了院体画的性质,即宫廷流行的样式(宫样)。不但唐宋以来“翰林院诸色皆有”,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在宫廷一直存在着,只是没有专门画院机构而已。唐宋宫廷流行的样式,在五代西蜀、南唐皇家画院的设立中得到了巩固;北宋画院到徽宗时已达到高峰,南宋继续发展。数百年来它成为画坛的中心力量,一直影响着元明清三代。元代工部设梵像提举司及将作院设画局,明代宫廷画家被安置内府的各个部门文渊阁、武英殿、华盖殿、仁智殿、文华殿,清代设有画院处与如意馆(启祥宫),是可以看作是实质上的画院,画家们从事的绘画活动,与五代两宋画院无异。画院画家也是宫廷御用画家,一般称宫廷画工,汉代称“尚方画工”、“黄门画者”,清乾隆时称“画画人”。他们奉命作画,其作品可分三类:其一歌功颂德类。为迎合统治阶级需要,恪守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功利主义,以帝王、圣贤、勋臣、名将、烈女、孝子作为政治和道德的典范而成为这类创作中的主体人物。其二,描绘宫廷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郭若虚称之为“糜丽类”。其三,欣赏类。以山水、花鸟为主,美化宫廷文化生活,为反映统治阶级上层的美学观和艺术享受的欲望,在风格上力求富丽华贵,工整细密。

作品重严谨写实精神,重形似,重法度,在主客观结合、形神兼备的前提下,强调客体之神,优秀之作列为神品。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绘画。文人画起源于东汉末年,一部分知识分子士大夫参与绘画工作以后,就逐渐向文学化发展,以后文人作画的不断加多,文人画的发展也不断增强。盛于唐而极于宋,历元明清而不衰。苏轼正式提出“士夫画”,董其昌称道的“文人之画”以唐王维为其创始者,并为南宗之祖。

文人画主要以老庄和禅宗思想为基础,反对把绘画充作政教宣传的工具,不受世俗束缚,主张自由作画,作品重修养,重写意,重意境,一般描绘比较简括,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四君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