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四美合一,借以抒发“性灵”。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在主客体结合、形神兼备的前提下,强调主体之神,即画家个人情感之抒发,“写胸中逸气”,优秀之作称为逸品。中国画最早出现的是民间画,其后是院体画(宫廷画)、文人画。一般说来,民间画比起院体画来,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来,缺乏文学和理论的修养。民间画,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但也常从院体画、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不断充实提高其艺术水平。民间画工中之高手,常被征入宫廷、画院,成了宫廷画工。如北宋燕文贵,南宋萧照,清代的金廷标、缪炳泰等人。唐代宫廷画工吴道子,千余年来被奉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之为“祖师”。清末,景德镇陶瓷出现的一种新的釉上彩品种浅绛彩,乃是瓷画工借鉴了元代文人画家黄公望浅绛山水画法。民间画在朴实无华中,洋溢着可贵的乡土气息,显示出热烈而奔放的情感,某些优点有时也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文人画家赵之谦、吴昌硕,就是大胆地汲取了民间画鲜明之色彩,而开辟了文人画之新天地的。历代画史、画论,多为文人士大夫学者或文人画家所撰,他们在着述中,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文人画),鄙视画工(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工)画,苏东坡的所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气,看数尺许便倦”。这对其后绘画品评影响很大,无疑是一种偏见。虽然他们表现为美学观上的对立,但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李思训的画风直接影响王维、董源;李成法为郭熙所宗;郭熙和王诜之间也相互吸收。清代宫廷画家,在山水画方面继承的是黄公望、董其昌、“四王”一路;花鸟画方面,宫廷画家蒋廷锡父子和邹一桂等,皆仿恽南田画法。
而恽南田的没骨法则又是从北宋画院徐崇嗣及明代画院孙隆(龙)没骨法变化而来。郑板桥不画柔曲圆润、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而画雄浑朴茂、秀峭崚嶒之黄石,强调轮廓之圭角,用浙派斧劈皴,完全是借以抒发胸次之需要。(周积寅)
【中国画之分科】中国画产生的初期是不分科的,从历代绘画史论着述看,它是随着绘画发展所表现题材的不断丰富,于是绘画之分科随之产生。东晋顾恺之《论画》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不待迁想妙得也。”从顾氏论画之难易,可以看出他已将当时绘画中人物、山水、狗马、台榭并列为四科,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画分科的开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卷一,将绘画分为六科:“谓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马、或鬼神、或花鸟,各有所长。”
北宋《宣和画谱·叙目》分为十门(科):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果门,并将每门之内容加以概括的叙述,说明它的价值,及前后次序的原因。南宋邓椿《画继》卷六、七将中国画分为八类(科),即:
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元汤垕《画鉴》说:“世俗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并未说出具体的哪十三科。明陶宗仪《辍耕录》记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所论将画科与题材混为一谈,极不准确。清初《芥子园画传》四集,依次分为山水、梅兰竹菊、花卉翎毛、人物四科。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史论家、画家多习惯于将中国画概括为三大科——人物画科(包括人物、道释[仙佛]、鬼神等);山水画科(包括山水、台榭、宫室、屋木舟车、小景杂画、界画等);花鸟画科(包括花卉、翎毛、蔬果、草虫、龙鱼、梅兰竹菊等)。古代所讲的人物、山水、花鸟三科是狭义的,是从本体意义上去认定的,属于中国画的一部分;而今天,我们所讲的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是广义的,是从超本体意义上去认定的,它们代表了中国画的全部。(周积寅)
【中国画三大科】见“中国画之分科”条。
【画谱凡十门】见“中国画之分科”条。
【画有十三科】见“中国画之分科”条。
【画省】唐代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秋兴》卷二:“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汉代尚书省中皆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也称粉署。(王凤珠)
【画诀】见中国画论着述,有(传)唐代王维《山水诀》、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清代龚贤《龚安节先生画诀》、孔衍栻《石村画诀》、戴以恒《醉苏斋画诀》等。画诀,指画理、画法之秘诀。(王凤珠)
【画夹】见北宋黄庭坚《豫章集·题郑防画夹五首》卷十二。画夹,指分页装潢的画册。今称册页。(王凤珠)
【画叉】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玉画叉》卷六:“张文懿(士逊)性喜书画每张画,必先施帟幕,画叉以白玉为止,其画可知也。”帟:小帐幕。画叉,指张挂画幅用的长柄。(王凤珠)
【画隐】北宋黄庭坚《豫章集·咏李伯时摹韩干三写次苏子由韵简伯时兼寄李德苏》卷二诗:“李侯画隐百僚底,初不自期人误知。”画隐:谓以画自隐,不求仕进。(王凤珠)
【画中人】南宋陆游《剑南诗稿·新晴泛舟至近存偶得双鳜而归》卷二十:“青嶂会为身后塚,扁舟聊作画中人。”明代张煌言《张苍水集·和中峰韵题友人画像》:“冰雪聪明林下客,烟霞色相画中人。”画中人,此指图画中的人物。(王凤珠)
【画媵】媵:古时诸侯女出嫁,随同陪嫁之人。画媵,指画上诗文题跋作为画的陪衬。《美术丛书》收有明代李日华《画媵》二卷。(王凤珠)
【画癖】明代刘基《诚意伯集·题宗子章效米元晖山水图》卷十三诗:“昔时米南宫,父子同画癖。”清代龚贤《题周亮工集栀名人画册枛》:“诗人周栎园先生有画癖。”米元晖,即南宋书画家米友仁,字元晖,米芾长子。米南宫,即北宋书画家米芾,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周栎园:即周亮工,号栎园,明末清初篆刻鉴别家。画癖:指嗜画成癖。(周积寅)
【画痴】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作画宜病,痴则与俗相忘而不致伤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故巅而迂且痴者,其性情于画最近。”痴:入迷。画痴:形容作画专心致志,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周积寅)
【画绝】《晋书·顾恺之传》卷九十二:“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绝:极;最;独特。画绝:指绘画技艺独特超群。(周积寅)
【画象】《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皆画其象矣。”象,也作“像”。画象:指古代在石上刻画人物或故事,谓之画象。(周积寅)
【画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旁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画瓦,指旧时画图像于瓦片上以镇邪。(王凤珠)
【画屏】南朝梁江淹《江文通集·空青赋》卷二:“亦有曲帐画屏,素女粒扇。”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吴》卷二:“曹不兴,吴兴人,以画名冠绝一时,孙权命画屏,误墨成蝇状,权疑其真,以手弹之。”画屏:指有绘画的屏风。(周积寅)
【画障】即画屏,南陈姚最《续画品》:“沈粲,笔迹调媚,专工绮罗,屏障所图,颇有情趣。”唐代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元气淋漓障犹湿。”元代饶自然《绘宗十二忌》:“大障巨轴,悉当如之。”亦指入画的自然景色。王勃《郊园即事》:“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任大庆)
【画肚】唐代张怀瓘《书断》下卷:“闻虞(世南)眠布被中恒手画肚。”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若夫林峦之浓淡浅深,烟云之灭没变幻,有诗不能传而独传之于画者,且倏忽隐现,并无人先摹稿子,而惟我遇之,遂为独得之秘,岂可觌面失之乎?若一时未得纸笔,亦须以指画肚,务得其意之所在。”觌:见,相见。所谓画肚,指用手指于腹上揣摩书法、绘画。(周积寅)
【画卵】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斗鸡镂鸡子斗鸡子》:“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画卵:指在鸡蛋壳上作画。(王凤珠)
【人物画】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可细分为人物、道释、风俗、仕女、写真等支科。依其画法样式可分为工笔人物画、写意人物画、泼墨人物画、白描人物画、吴装人物画等。人物画效果大多依赖于用笔产生的线条变化,有“十八描”之说。人物画的产生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诫恶的历史人物壁画。战国至秦汉,以现实生活或神话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与《人物驭龙图》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魏晋时期人物画由略而精,画家在人物造型、笔墨运用等方面已相当成熟,涌现了顾恺之等第一批人物画家。唐代风格多样,着名的有善画历代帝王的阎立本、善画宫廷贵族妇女生活的张萱、周昉,善画宗教人物画的吴道子等。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创造精神的画家,如李公麟创出“白描”的独立绘画样式,梁楷创出“减笔画”的大写意画法,但总体风格还是以工笔重彩为主。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贯休、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武宗元、李唐、苏汉臣等名家。宋代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风俗画也较为流行,张择端、李嵩、王居正最有影响。元、明、清三代的人物画多继承传统技法,相对保守,成就突出者是元初的赵孟頫、明末的陈洪绶和清末的任颐。此外,明代肖像画家曾鲸大胆吸收西洋画法,开创了新貌。现代人物画家渐受西方绘画影响,看重人物的结构、比例,徐悲鸿可为代表。
中国画家不仅有对人写真的技巧,更强调“目识心记”的能力。(任大庆)
【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内容包括山水、台榭、宫室、屋木舟车、小景杂画、界画等。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丰富多变,传统的表现形式有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金碧山水、没骨山水等。山水画一般采用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方式,在景物错置上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山水画在战国时就零星出现在地图和工艺美术品中。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独立的山水画,但未有传世作品,依现有材料看,早期山水作为人物画衬景居多,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尚未完全从人物画中分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最早的卷轴山水画,趋向写实,技法娴熟。唐代山水已有不同面貌出现,如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张璪、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时山水画趋于成熟,名家辈出,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王诜、王希孟等,并出现了成熟的山水画理论。南宋山水画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马一角、夏半边”是主要风格倾向。元代山水画家重视主观抒发,渐趋写意,尤其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人讲求文人逸趣,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明清山水画是以复古为主体面貌的。明代前期主要是以戴进、吴伟为首的浙派,中期则是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主的吴门四家,明末董其昌略参书法,简笔写意有新境。清代前期,王鉴、王时敏、王翚、王原祁追慕宋元画风被奉为正宗,学“四王”者众多。
同时,弘仁、髡残、朱耷、原济追求自我,不落窠臼,被称为“四僧”。另外还有袁江、袁耀的重彩界画,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等。近现代山水画更多崇尚个性,呈多元之势,有黄宾虹的厚重积墨,有吴湖帆的装饰青绿,有刘海粟、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也有傅抱石的散锋破墨。百家齐放,各有面貌。(任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