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05

第5章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3)

【花鸟画】指以花卉、竹、石、鸟、虫、鱼、兽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科之一。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对象,通常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青铜器、漆器和帛画之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一些独立的花鸟画作品,表现对象有凫雁、水鸟、鹅、蝉、雀、鹿等。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在唐代开始出现,并在晚唐独立成科,继而有了不同流派。一些画家在鞍马题材上取得了较高艺术成就,如韩干、曹霸、韦偃的马,韩滉、戴嵩的牛等,都促进了花鸟画艺术水准的提高。宋代主要是黄筌的富贵风格与徐熙的野逸风格,同时由于苏轼等人的倡导,文人写意花鸟画开始勃兴。元代最有代表性的题材是梅兰竹菊的君子画。明代大体沿着院画和文人画两大系统加以发展,林良、吕纪、孙隆均别具一格,文人画家中以徐渭、陈淳最为知名,史称“青藤白阳”。清代绘画是集大成的,“清六家”的恽寿平、“四僧”的八大、宫廷的蒋廷锡、邹一桂、郎世宁、清中叶的“扬州八怪”、晚清的“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共同构筑了繁荣的花鸟画历史。近代花鸟画的成就集中在继承传统的画家身上,如齐白石、潘天寿等。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二类:工笔花鸟与写意花鸟。早期多为工笔重彩,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而水墨写意成为主流。(任大庆)

【水墨画】南宋范成大《石湖集·虎牙滩》卷十五诗:“倾崖溜雨色,惨淡水墨画。”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而不施色彩的画。“有史以来,中国绘画就沿着两种体制齐头并进,一种是赋色的,叫做丹青;一种是墨笔的,称为‘水墨’。”水墨“不但极尽用线的变化,而且以墨代色,墨中有笔,单纯而丰富,简约而生动,像历代大量的文人山水花鸟画,都属于‘水墨’”。(薛永年《书画史论丛稿》)中国人对色彩的欣赏习惯受到先秦以来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五色令人目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喜爱“素以为绚”,把“绚烂归乎平淡”看作色彩表现的最高境界。从现存画迹看,战国《人物驭龙帛画》以线造型,辅以淡墨渲染,有笔有墨,可以算是最早的水墨画。其后勃兴于唐代,张彦远提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认为运用水墨的浓淡变化可以达到五色具备的丰富效果,王维也提倡“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这些在文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墨代色的表现形式真正开始。五代时水墨画渐趋成熟,花鸟画家黄筌“以墨染竹,独得于寂寞间”,董源、巨然淡墨轻岚写江南,得“平淡天真”。宋元时期,文人为了表达更为放逸的人生态度,从内容到形式都把水墨画推向了高峰。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名家辈出。但当代对水墨画的概念逐渐泛化,只要是画在宣纸上的,无论工具材料与视觉效果如何出新,都被目之水墨画。(任大庆)

【没骨图】一称“没骨画”。中国画的一种。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没骨图》卷六:“李少保(端愿)有图一面,画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旁题云:‘翰林待诏黄居寀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后因出示两禁宾客,蔡君谟乃命笔题云:‘前世所画皆以笔墨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赵昌之辈效之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国初,江南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皆以善画着名,尤长于花竹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筌恶其轧已,言其粗恶不入格,罢之。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色彩图之,谓之没骨图。”

“熙之子”系“熙之孙”之误。当时的北宋画院是以黄家画法为标准的。继承家学的徐崇嗣改学黄筌而加以变化,舍去皇家“用笔极新细”的淡墨线,而纯用浓艳之色彩画成,创造了“没骨图”,比“黄家富贵”更有富贵。南宋邓椿《图绘宝鉴·徐崇嗣》卷三:“(徐)熙之孙,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

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始于崇嗣也。”所谓“没骨图”,即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写物象而成的图画。用这种方法描写的花卉画,成“没骨花卉”,历代以“没骨花卉”见长的画家除北宋徐崇嗣、赵昌外,尚有明代孙隆,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人。恽寿平《瓯香馆集·画跋》卷十二:“写生家以没骨花卉最胜,自僧繇创制没骨山水,灼如天际云锦,全用五彩敷染而成,一时黄筌父子为俯首。”是说“没骨花卉”是受南朝梁张僧繇没骨山水的启迪而来。唐代杨昇继承张氏画法,用青、绿、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树石的没骨山水画。明代董其昌、蓝瑛,现代的刘海粟等人均仿之。

(周积寅)

【文人画】明代董其昌《画旨》:“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文人之画,即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个画派。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

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且为南宗之祖。

“文人画”的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鸟、竹木,以抒发“性灵”或个人牢骚,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影响;但其末流,往往玩弄笔墨形式,内容趋于空虚贫乏。(周积寅)

【士人画】北宋苏轼《东坡题跋·又跋汉杰画山》:“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士人画,即“士夫画”或“士大夫画”,也即通常所说的“文人画”。苏轼认为看士人画,应该像九方皋相马一样,只着眼于马的英俊神气,而不必在意马的雌雄、皮毛的杂纯。清代方薰则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在《山静居画论》中曰:“以马喻,固不在鞭策皮毛也,然舍鞭策皮毛,并无马矣。所谓俊发之气,莫非鞭策、皮毛之间耳!世有伯乐而后有名马,亦岂不然耶?”(万叶)

【士夫画】见“士人画”条。

【院体画】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体格的一种。顾名思义,是指由为宫廷服务的画院画家所创造的一种中国画风格体式。狭义的“院体画”特指宋代宫廷画院的绘画风格。如北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画院的工整精细画风,就称为“宣和体”、“院体画”。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简劲雄健的山水,被称为南宋“院体”。广义地说,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院中比较工谨细致一路的绘画,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宋代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和贵族的审美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规矩法度,重视形神兼备,色彩典雅富丽,风格华丽细腻。但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等原因,历代院体画之画风也不尽相同而各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院体画是宋代徽宗年间的“宣和体”,这和宋徽宗本人的书画修养和亲力亲为有着极大的关系。宋徽宗本人是出色的书画家,他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谨细、典雅的画风。宋时画院画家作画“必先呈稿本,然后上真”。在宣和年间,宫廷画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画家的地位也显着提高。画院画家甚至摆脱了“工匠”的角色认定而具有某些“文人”的身份认同,北宋中后期和南宋时期的一些画院画家,优秀者可以和科举出身的士人一样出仕为官。在中国美术史上,一度对院体画的评价不高,院体画甚至一度受到了强烈抨击。这主要是源于明代董其昌的影响。在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崇南抑北”,贬抑被他归为北宗的“院体画”。董其昌作为掌握话语权的文人画领袖,其影响力异常广泛和久远。严格来讲,“院体”并不是画派的称谓,但创造“院体”风格的画家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他们或是师徒相授,或是同在画院,相互影响,其绘画风格先后衔接,有着发展和继承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在宫廷统一而严格的管理下,从题材内容、创作主旨到风格样式、审美情趣,都表现出极强的趋同性和唯一性。可以说,“院体”风格的形成条件非常类似于画派,因此,“院体”之称实含有画派之意。(吕少卿)

【画工画】画工,指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艺术工人,民间俗称“丹青师傅”。画工画一般就是指这些艺术工人的作品。其作品可分为壁画、漆画、瓷画、年画等多种艺术门类。这些画工,按社会地位可分为民间画工与宫廷画工。画工画是中国民族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世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画工画占相当多数。但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不具有话语权,其艺术成就在历代一直不受到重视,作为“文人画”的对立面,画工画几乎一直受到文人画“阵营”的抨击和贬抑。他们的名字与作品少有文字记载。偶见于历代记载或传说中的画工有春秋战国鲁班、西汉毛延寿、东汉卫改等,晋唐以后,相关绘画典籍很多,但有画工记载的仍然寥寥无几,有些民间画工是靠在作品当中留下题记而能名留千古,如宋代郭发(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画工)等、元代张遵礼(永乐宫壁画工)等、明代路洪、河忠等(酒泉文殊山石窟壁画工)等、金时的崔琼、程经(山西长子石哲金墓壁画画工)等等。从史料记载可知,宋、元以后,画工行业已经定型,有行会的组织,社会上带有美术性质的活动几无不包罗到画工手中。画工画所取题材除传统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之外,亦多取民间流行戏曲故事、小说等。一些画工是父子相承代代相传,其师承授徒多采口传手教,有的还有口诀等。一般画工作画会按照粉本旧稿进行,少部分高手画工具有自行创稿的能力。

应当说,在画工行会传统中和画工的艺术实践中,保存着丰富的民族美术遗产。其中包括壁画、彩塑、建筑彩画、灯画等各方面的操作制度与颜料处理以及粉本使用,还有一些实践操作中的具体的技术方法;在其他一些工艺美术作坊中的画工也仍然保存着各种不同的生产上的技术秘诀。这些材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继承和发展民族美术的宝贵遗产,有着相当的研究与借鉴价值。(吕少卿)

【壁画】绘制在墙壁或石板上的图画。中国壁画起源较早,如东汉王充《论衡·订鬼》就有黄帝时“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的记载。历代壁画可分为殿堂、墓室、寺观、石窟壁画等,成就可观。

殿堂壁画如孔子曾参观的周王室明堂壁画,东周诸侯列国效仿周王室绘制的各类壁画;墓室壁画如西汉洛阳墓壁画、卜千秋墓壁画,东汉望都墓壁画、密县墓壁画;寺观壁画如唐代佛光寺壁画、大云寺壁画,元代永乐宫壁画;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甘肃境内的敦煌、炳灵寺、麦积山诸石窟壁画等。《中国美术辞典》云:“其(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殿堂和墓室壁画多描绘历史人物及故事、神话传说和贵族官吏富豪的奢华生活,并有生产、战争、社会习俗等场面,间有神灵异兽、山川花木、日月星云等图像;寺观、石窟壁画以释道神仙和宗教故事为主体,穿插生产、世俗生活场面。壁画表现技法多样,白描、钩勒设色、水墨写意、青绿重彩等靡所不备,并有堆金沥粉的特殊方法。颜料多用矿物质,色泽经久不变,产生鲜丽辉煌的艺术效果。壁画制作者多为官府画师和民间画工,除少数留存姓名外,俱已湮没无闻民间画工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总结制作方法和经验,形成口诀和粉本,师徒代传。壁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继续发展,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谢江岚)

【画壁】北周庾信《庾子山集·登州中新阁》卷三诗“龙来随画壁,凤起吹簧。”唐代张说《湖山寺》:“楚老游山寺,提携观画壁。”画壁:指在壁上作画。所绘之画,称为壁画。参见“壁画”条。(王凤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