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55

第55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35)

【天资、学力、胸襟缺一者,不足与言笔墨】 清代高秉《指头画说》:“昔人云:‘枝分四面’。是但谓花木尔。公(高其佩)画群仙八骏游鱼飞鸟花木皆有八面,顾眄无迹,若非有意为之,乃潮头亦有八面。凡画潮头者,率皆左右两分,及上起而下翻,则能事毕矣。公乃画正面下垂而上卷者,非特画家未见及此,即日对真迹而亦未之觉也。笔墨之事,天姿笃,学力深,而胸襟尤要阔大。东坡《渡海诗》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具此胸襟而足其才智,技必过人,公目空千古,气雄万夫,而年近七秩,犹悬眼镜临模古人,何患不惊世邪?秉尝谓公画落墨有神气,渲染有元气,其天资学力胸襟,缺一者不足与言笔墨,尤不足与言指画。”天资:天赋的聪明智慧;学力:才学修养;胸襟:胸中境界。潘天寿《画语录》说:“从画上能看出一个人的才气胸襟。而这方面也是需要培养的。

好的画、好的诗、好的字,一看就能使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一层。要注意内心、胸襟的修养。所以孟夫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陶陶陶明君)

【超凡入圣】清代松年《颐园论画》:“潜心苦诣,阅历用功,不到铁砚磨穿之时,未易超凡入圣。

俗云:‘不受苦中苦,焉能人上人’。”超凡入圣,本道家语。意即超脱尘凡,达到神圣的地步。此处指画家只有苦练基本功,注重修养,其作品才有可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即道的境界。(周积寅)

【画外之功】《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比较绘画的点点滴滴·画外之功:学问修养》:“钻研现实,体验生活,充实意象,锻炼技法,推动艺术的构思,以提高创作质量,这些原是中西绘画的共同要求。至于于学问修养为画外之功,中西双方也是一样,陆游示其次子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使人联想到画也如此。不过就范围而言,国画似乎比西画要大一些。我们讲求画中的书卷气息,把它作为意境表达的最高标志,而且在今天,这‘书卷’已不限于中国的诗、书法以及古典的文史哲着作,也包括外国的特别是西方美学、画史、画论,都可借鉴。这里只谈谈画中有书家的意趣。我们要融会富有生命与意趣的书法线条于绘画线条中,从笔力、笔势上汲取书法之长;尤其是为了充实画中的境界,还可以在画上题诗、题辞,而字迹本身又是书法。此数事者相互结合,有助于以画抒情并使具体的与抽象的形象(后者属于书法),共同成为‘心画’,达到画中有诗、有我,亦即上文所说的最高标志。因此,一位国画家的气质、学养如何,在他的作品上可以一目了然。无论他是画人物、山水、花鸟或历史题材、现代题材,在西画里,也有诗境,而画面却不题诗,书画交融也不可能存在,因为书写在西方只是实用工具。我们作此比较,并不以西画之所缺轻减对西画的评价,乃是为了深刻地认识国画的特征,更好地加以发挥。倘若从事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而无自知之明,无异乎自暴自弃,那就很可虑了。”(王凤珠)

10.创作态度论

【创作态度】创作态度,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神情举止。元代黄公望作《富春山居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迹)“经营七年而成”,“苦心在是”。李可染“废画三千”说,就是鼓励自己不要怕画坏的意思。北宋郭熙、郭思要求“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神与俱成之”、“严重以肃之”、“恪勤以周之”。要做到这四个方面,就必须反对“潦草”,克服“惰气”、“昏气”,绝不能“轻心掉之”、“慢心忽之”。南宋陈善“顾恺之善画而人以为痴”说与清代石涛“忘坐亦忘眠”说,其义相类,正是庄子所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清代郑燮指出:要从事艺术创作,非“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苦练技巧不可。林风眠说“创造是个艰苦劳动”,一定要在“技术上踏踏实实下功夫”。黄胄在谈到他画毛驴的体会时说:“作画万千,废纸不计其数,经得起推敲者屈指可数。”“学画者若不能勤苦奋发,反复实践,终生难得做出点成绩也,若能有点成绩亦绝非轻而易举偶然获得者也。”徐悲鸿则说:一旦画兴大发,“只要一动手,就是遇到天大的困难,也绝不能动摇,要以最大的毅力和决心坚决完成”。这些,都是古今绘画大家所持有的创作态度。(周积寅)

【登楼去梯】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指南朝宋顾骏之笃志作画的典故。据记载他为了能专心致志地研习绘画,在住处旁结构高楼以为其画室,想画画时便上楼去梯。南朝谢赫《画品》第二品记载“顾骏之条”云:“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始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若包牺始更卦体,史籀初改书法。尝结构层楼,以为画所。风雨炎燠之时,故不操笔,天和气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楼去梯,妻子罕见。画蝉雀,骏之始也。宋大明中,天下莫敢竞矣。”(陶明君)

【四必】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故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汨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以轻心挑之者,其形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体疏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于民、孙通海《中国古典美学举要》释云:“提出绘画创作时,画家必须做到四个方面的要求:即精神专一,不为他事所扰;气贯笔端,神爽精明;严肃持重,思考深湛;勤奋周到,画面完整。这四个方面主要是就绘画主体——画者的创作态度、工作态度等思想修养来说的,可以看作绘画创作中的思想条件。”“由于没有做到‘四必’,而引起的弊病,造成作品的失败。”(周积寅)

【轻心】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以轻心掉之者,其体脱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弊也。”指轻率,漫不经心。(周积寅)

【慢心】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以慢心忽之者,其体疏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指轻忽、怠惰之心。(周积寅)

【落笔之日,如见大宾】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郭熙认为每当要作画的时候,就像要迎接一个远道而来的至尊宾客一样,一切准备就绪,这种准备对于郭熙来说就像某种仪式,不仅仅在材料物质的层面,也是画家精神、意识层面的准备。通过这种准备可以使画家注意力高度集中,进入到临场状态并以这样的状态投入工作,绘画过程中不断的修改润色,笔墨往返,直至作品的完成,其间丝毫不得懈怠。最后,郭熙总结说“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例须如此,而后有成!”

他认为任何事要想把它做好,道理都是相同的。

从中可见古人对于绘画创作乃至于人生的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刘亚璋张金东)

【坐忘】《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之谓坐忘。”郭象注曰:“夫坐忘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同也。”指端坐而浑忘物我界限、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常用来形容审美过程中淡泊无虑、忘我忘物、物我同一的境界。对后世美学、文论、画论影响很大。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序》:“杖策坐忘,既惭经国;据梧丧偶,宁足命家!”清代廖燕《意园图序》:“意也者,岂非为万形之始,而亦图画之所从出者欤?予常闭目坐忘,嗒然若丧,斯时我尚不知其为我,何况于物?迨意念既萌,则舍我而逐物,或为鼠肝,或为虫臂,其形状又安可胜穷也耶?传称赵子昂善画马,一日倦而寝,其妻窗隙窥之,偃仰鼾呼,俨然一驰。妻惧,醒以告之,子昂因而改画大士像,未几,复窥之,则慈悲庄严,又俨然一大士。非子昂能为大士也,意在而形因之矣。万物在天地中,天地在我意中,即以意为造物,状烟云、丘壑、楼台、人物于一卷之内,皆以一意为之而有余。”说明绘画创作中“坐忘”的重要性。(周积寅)

【为画而忘画】宋代董逌《广川画跋》卷四:“夫为画而至相忘画者,是其形之适哉。”指画家进行绘画创作时忘却自己是在作画,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这也是表现事物形象最恰当的时候,只有不拘于画得像不像,才能达到艺术表现最理想的境界。忘,是指在艺术创造时,中止一般感官和心智的作用,心思高度集中,以高超的技艺从“技”的层面超脱出来,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整个身心与绘画创作融合为一。《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所谓“坐忘”就是要求从生理欲念中超脱出来,摆脱各种功利关系和心理的纠缠,从而获得内心的虚静和自由。(陈见东)

【意定】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凡落笔之日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指心意平和安静。(周积寅)

【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清代郑燮《郑板桥集·题画·靳秋田索画》:“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认为一个人想要在艺术领域取得成功,与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倘若能一心一意地苦心钻研,并且持之以恒,就可以从神那里得到扶助、从鬼那里得到告诫、从人那里得到开导、从物那里得到启发,最终学有所成。否则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达、学无所成。因此郑板桥讲要“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尚可闫春鹏)

【痴思长绳系日】《齐白石谈艺录》:“痴思长绳系日(印文)。”是说“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为了不让时光流逝,恨不得用长绳把太阳系住,使其永不坠落,以便长久不倦地吟诗作画。(王凤珠)

【虎头未必痴如我】《齐白石谈艺录》:“虎头未必痴如我(印文)。”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5~406),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工肖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齐白石潜心艺术,“每日作画,不教一日闲过”,自信对艺术的痴迷程度可与顾恺之相比。(王凤珠)

【天道酬勤】《齐白石谈艺录》:“要知天道酬勤(印文)。”天道:中国哲学术语。与人道相对。

原指日、月、星等天体运行现象和过程。唯心主义者认为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唯物主义者则认为这是一种不体现任何意志的自然现象,也有用指自然规律的。“天道酬勤”是说“业精于勤”,“天才,就是勤奋”,“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只要你辛勤的劳动,自然就有成果。鲁迅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李可染画论》云:“齐老还有一方印章,文曰:‘天道酬勤’。他以此为座右铭,勤奋自勉。”“齐老早年在湖南农村作木匠,每在夜间勤奋练功,以松明为灯,以旧账簿纸作画,一部残破的《芥子园画传》反复摹写达数十遍之多;后来又在家宅四周,种花种树,养虫养鸟,直接观察自然界物象的神姿风采。他五次出游,走遍了半个中国,生活经验极为丰富。”“在他几次‘变法’(艺术风格的变革)的时候,曾以惊人的毅力,为‘变法’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劳动。”“九十岁以后,白石老人每天平均至少画五张画,多时达八九张画。除了生病,从未间断。”

“九十六岁和九十七岁的两年,还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精彩的艺术珍品。白石老人的画笔,可以说一直到死才放下来的。他临终前给我最后一幅手迹是‘精于勤’三个字。算来白石老人艺术上磨炼功夫足足有七八十年之久,他的艺术造诣之深和艺术境界之高,绝非偶然,实为一生勤奋的结果。”(周积寅)

【废画三千】《李可染画论》:“怕画坏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只要用心画,画坏了没有关系。我有一颗图章叫‘废画三千’,就是鼓励自己不要怕画坏的意思。怕画坏就会墨守成规,不敢突破,老在自己的圈子里转,这是懦夫性格。”据说画家黄胄一年画了二十多刀宣纸,就是这种“不怕画坏”的勤奋精神。(王凤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