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性文化史纲
1600900000020

第20章 要求秩序——只有男人才这样说(5)

4.中国男女的绝欲苦行(下)

宋明理学勃兴以后,士人趋之若鹜。一股以道学相标榜的风气,自上而下地席卷了读书界。其中颇不乏名公巨卿。宋时,前后两次入成都镇蜀的封疆大吏赵,是宋代较为难得的干才,任殿中侍御史时,有“铁面御史”之称。《宋史》有传,说他“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平生不治赀业,不蓄声伎……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看来此公品格,倒是与他死后得到的谥号“清献”相合。赵入蜀时,跟以往张一样,也是单骑赴任,不带女眷,宋神宗曾专门过问此事:“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蕙田拾英集》记述了赵在成都时的一件性闻,看来较为可信——

赵清献公,号阅道。帅蜀日,有妓戴杏花,清献喜之,戏语之曰:“髻上杏花真有幸。”妓应声曰:“枝头梅子岂无媒?”逼晚,使直宿老兵呼之,几二鼓不至,复令人速之。公周行室中,忽高声叫曰:“赵不得无礼!”旋令止之,老兵忽自幕后跃出,公怪问之,兵曰:“某度相公,不过一个时辰此念息矣。虽承命,实未尝往。”

这个颇富喜剧意味的逸闻,有很多可思索之处。赵对戴杏花的调戏并不粗暴出格,杏花也对赵有好感,是所谓“怜香惜玉而心动者”。当晚,赵决意跟杏花幽会,乃派老兵前去接她。不料直等到二鼓时分也不见人来,又再次派人前往催促,其情景完全就是一个正常男子在等待幽会时的躁动不安。此时的赵非神非圣,是个人人都能理解的健全的人。而奉派前往接杏花的老兵却是位真道学,也可能是人已达老因而对男女之事甚觉漠然,总之他根本就没去接戴杏花,而是“蹲坑”于帘后,等待首长自己觉悟。结果,赵在等得不耐烦时忽然“灵魂深处爆发了革命”,将那“私字一闪念”狠斗了下去!如果那位老兵执行了指示,将戴杏花接入廊庑中,情况又会如何呢?

在所有持道学的宋儒中,赵应该是最可信也最诚实的一位。至明清时,仍还有这样并不诈饰的人,例如曾国藩。只是此人清正得太可怕了,且其政治见解绝少人性,已远不如赵之“长厚清修”。从曾国藩的日记中,可看出他律己之严,以及对女色的防范之严。一次应邀至田敬堂家做客,可能是田家女眷貌美,曾不由自主地注视了几次,回家后极感羞愧,当天日记是这样写的——

在彼应酬一日,楼上堂客注视数次,大无礼。与人语多不诚,日日如此,明知故犯。——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

从曾国藩一生行事来看,他倒是表里如一,是个潜心于道德修养的鸿儒。至于其他儒林名士,则矫情虚饰者居多,有些已带有表演性质了,如宋时杨邦,自年轻时起就以道学闻于士林——

杨忠襄公少处郡庠,足不涉茶坊酒肆。同舍欲坏其守,拉之出饮,托言朋友家,实娼馆也,公初不疑,酒数行,娼艳妆而出。公愕然,疾趋而归,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

《鹤林玉露·甲编卷三》

误入妓家饮酒,本无大碍,就算是洁身自好,也不致要把衣帽都脱下来烧了!还一边烧一边“流涕自责”,是不是太夸张了?像杨邦式的士人,因其道学面孔太过甚,以致总要引起同仁怀疑,必欲试其真伪,倒不一定是要“坏其守”。清人黄石斋也以道学闻于士林,同样有人要试他的真伪,事在《丹午笔记》中——

(黄石斋)造次必以礼法,诸公心向之,而苦其拘,思试之。妓顾氏,国色也,聪慧通书史,抚节按歌,见者莫不心醉。一日大雨雪,觞公于余氏园,使顾佐酒,公意色无忤。诸公更劝酬,剧饮大醉,送公卧室。榻上枕、衾、茵各一,使顾尽弛亵衣,随键户,诸公伺焉。公惊起,索衣不得,因引衾自覆荐,而命顾以茵卧。茵厚且狭,不可转,乃使就寝。顾遂昵近公,公曰:“无庸。”侧身向内,息数十转即酣寝,漏下四鼓,转面向外,顾佯寐无觉,而以体傍公,俄顷,公仍酣寝如初。诘旦顾出,具言其状,且曰:“公等为名士,赋诗饮酒是乐而已矣,为圣为佛,成忠成孝,终归黄公!”

黄石斋遇到的这一试,挑战确实非常严峻!他面临的顾女乃:“国色也,聪慧通书史,抚节按歌,见者莫不心醉。”而同仁诸公把情景气氛安排得如此自然和谐,全然看不出一丝破绽,好像一切都已是顺理成章之事——大雨雪之夜;醉无归;与顾女囿于一室不得出;只有一枕、一被、一褥子;开头黄曾自拥被衾,让顾女盖褥子。无奈褥子又厚又窄,不得已只好与顾女共卧于一张被子之下,而顾女已脱去内衣,黄也被人收去衣裤,两相裸卧,正是“窄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时光:顾女在被子下面挑逗黄,黄只是说:“不要这样。”四更天时,顾女又面对面以身体依偎于黄,黄仍无反应。通篇看来,黄并不粗鲁,亦较通情理。唯其与顾女裸卧就寝,听他鼻息不过数十声就已进入梦乡,终觉有悖于事理——由此可否设问:黄有无性能力缺失的疾病?从他一开始接受顾女佐酒而“意色无忤”,到夜半能通权变与顾裸卧一床,可见他在心理上是并不拒斥美女的,但终于无所动,除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解释外,似难另觅说法。

为什么持道学者总要为人所怀疑,并想试其真伪?恐怕这就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区别:大众文化要求近人情;精英文化想表达超越。当然这是指货真价实的道学家,假道学只是以此沽名钓誉而已。清代才子纪昀对道学素怀腹诽,不便公然抨击,但也不放过任何机会予以嘲弄挖苦。对那些持论迂阔的酸腐卫道士,纪昀一律戏称为“讲学家”——

一儒生颇讲学,平日亦循谨无过失,然崖岸太甚,动以不情之论责人。友人于五月释服,七月欲纳妾,此生抵以书曰:“终制未三月已而纳妾,知其蓄志久矣。《春秋》诛心,鲁文公虽不丧娶,犹丧娶也。朋友规过之义,不敢不以告。其何以教我?”其持论大抵类此。一日其妇归宁,约某日返,乃先期一日,怪而诘之,曰误以为月小也。亦不为讶。次日又一妇至,大骇愕,觅昨妇,已失所在矣。然自是日渐瘠,因以成痨——盖狐女假形摄其精,一夕所耗已多也。前纳妾者闻之,亦抵以书曰:“夫妇居室,不能谓之不正也;狐魅假形,意料之所及也。然一夕而大损真元,非恣情纵欲不至是,无乃燕昵之私,尚有不节以礼者乎?且妖不胜德,古之训也。周、张、程、朱,不闻曾有遇魅事。而此魅公然犯函丈,无乃先生之德尚有所不足乎?……”此生得书,但力辩实无此事,里人造言而已。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讲道学而遭狐魅构陷,自然是纪昀所开的玩笑。但那位好“讲学”的儒生平素也假得太张狂了,以至把自己弄成了道德警察,朋友娶妾他也要从书上引录大言正论,写信指责。而这种人在夜里什么事都能干,以至该儒生一夜纵欲竟脱阳成疾!这有点像汉成帝服食了赵飞燕大剂量的春药后淫纵通宵而毙命。纪昀假纳妾者之口讽刺道学家说,一夜之间就真元大伤,是不是你在床上太放荡了?道学大师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就没遇到过狐魅呀!怎么狐魅就敢找你呢?是不是你的道德还有缺陷呢?

其实,纪昀牵出来的道学大师朱熹,也未能免俗。朱公以“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为号召,其在儒林中的地位已近乎圣人了。然而,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纠劾朱熹十罪,其中包括:

……又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谓其能齐家,可乎?

(《四朝闻见录·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