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社会职责就是培育一代新人成长。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教师担负着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正如列宁所说的:“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因此,教师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职责,具有重大的道德义务。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肯为人民服务,那么即使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好,也不能说是完成了培养任务。有些同志曾生动地比喻说,学校培养的学生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就孕育在今天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中。”教书育人是教师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同时,教书育人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真正认识和实行教书育人的要求,那么,才能做到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师德要求。因此,许多优秀教师都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一定要成就的事业,正是这种对“教书育人”的强烈的事业心,才驱使他们对业务精益求精,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度社会责任感,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把自己全部智慧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
但是,在教师队伍中,少数教师也存在着缺乏教书育人的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如有些教师认为,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至于德育是学校领导和政工人员的事,同我无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校领导和政工人员固然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力量,但如果没有全体教师的参与,离开了教学这个主渠道,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很难收到实效。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同学生有着频繁的联系。师生之间往往易于沟通感情上的联系,易于形成思想上的共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教学生怎样做人,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传道,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可替代的。长期以来,不少优秀教师在业务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育人的成功经验。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教书育人,责无旁贷。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社会职责和应尽的道德义务,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那么。它对教师有哪些基本道德要求呢,这些道德要求主要有: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掌握教育科学,遵循教育规律。
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在中小学教育中,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要求。在剥削制度的社会里,由于受社会制度的性质、生产力和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有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作为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制度确立时才能实现。但是这个宏伟的任务又不是一个早晨能实现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教育才能逐步造就。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不仅需要而且有可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使全面发展成为现实的可能。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地方,特别是中、小学又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从小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青少年的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一个整体。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者盲目偏重于某一“育”,其结果非但不能很快促进各“育”的发展,相反,会造成相互之间的破坏,或者各“育”本身对自己的破坏。人们的高尚道德是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强大的推动力量,而智育的发展也是促进德育、体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科学知识的丰富,是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良好条件,而体育又对德育和智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体育是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使学生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地学习的重要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早年提出的:“体育之道,配德育和智育,而德、智皆寓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这是很有见地的。
为此,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和培养,并应克服轻视德育、忽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倾向。在智育教育中,要克服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保证学生全面成长。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还存在一种模糊认识,认为“教书”是具体的,某个学校、某个年级、某门学科,要传授哪些知识技能,教学大纲规定很明确,考核办法也很具体。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仅影响教师的声誉和威信,而且还会影响教师的利益和职称评定。因此这是硬任务,必须完成。而通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规定不具体,二是难以考核,因而把它看成软任务,可有可无,这种认识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了教书育人任务的全面完成,实际上,教学活动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又必然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任何教学都有一定的教育方向性和目的性。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了各个学科教学的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不存在的,问题在于教师用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品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完全证明,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每个教师都必须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把教书育人的任务全面的承担起来。
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做任何事情都得遵循一定规律,如果不知道事情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叫《种树郭橐嫩驼传》,文章讲到有一个叫郭橐驼的人,他种的树不仅都能成活,而且长得壮实茂盛,早生果实。人家向他请教其中的奥秘,他说,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只不过是“顺本之天,以致其性”而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顺应着树木生长发展的自然规律,按照它本身的习性去培育它。
“树人”虽与“树木”是不同的两回事,但其道理是相同的。
人民教师作为辛勤育苗的园丁,要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道德和情操,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要使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必须掌握和遵循教学工作的规律。比如以学生品德的培养来说,它既是人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诸因素培养、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和综合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者的教育和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统一的过程。只有遵循道德教育的这个一般规律,才能使道德教育取得应有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提倡启发式教学等也都反映了教学工作中的固有规律,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把教学工作搞好。相反,如果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就会给教育工作带来不良的甚至是严重的后果。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仅是教学育人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而且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教师道德的要求之一。这是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与效果统一论者,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不仅要考察他的动机是否正确,更要看他的行为及其效果是否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而且,归根到底只有实践及其效果才能检验他的动机是否正确。
同样,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行为是否合乎师德,不仅要看他的动机是否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否为了把学生教育好,而且还要看他的教育、教学工作及其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的发展和健康的成长,看他是否搞好了教育、教学工作。不能设想,一个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得很差的教师会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而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除了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的技能之外,还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规律办事。因此,遵循规律就成为师德的重要要求之一。
第二,能否自觉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和方法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三个面向”的方针,要适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经济改革的需要,要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新的形势和任务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重大的新课题。例如,八、九十年代的中、小学生有些什么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怎样培养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怎祥看待和处理教育、教学中的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怎样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等等。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每一个有事业心和进取心的教师就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学习和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为攀登世界教育科学的高峰作出自己的贡献。
高尚师德:诚为贵教师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成败。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教师有没有师德,或者说师德的好与坏呢?笔者以为,一个教师的师德突出地表现在一个“诚”字上。
一、精诚的专业思想,忘我的敬业精神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最起码的师德。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要完成这一工作,就要依靠教师全身心的投入。人们常把教师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近代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的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说明了教育工作的光荣和重要。所以每当教师从自己准备当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应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树立精诚的专业思想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师的工作中去。
二、诚恳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方法这是师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之一,也是教师职业品质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常言说:“学高为师”、“良师出高徒”。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还应多关心时事,多读点历史和文学作品,多学点哲学、天文、地理和科技知识等,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就是说不仅要“专”而且要“博”,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做到博学多才、一专多能。在教学过程中,还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传输”效率,做到教学、教研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坦诚的胸怀,诚实的态度这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品德素质。教师为教育者,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火热的心肠,善于尊重、理解、爱护学生,以期建立一种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让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用自己坦诚的胸怀、诚实的态度去感染和激励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用自己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去影响、教育学生,从而体现“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真理。
四、赤诚的爱心这里的爱心是指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爱,特别是对学生的一颗赤诚的爱心。这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师德要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对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关心学生的冷暖,体察学生的心理,通过各种渠道,加深师生的感清勾通,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让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向你诉说心中的喜与悲。这样通过师生心灵之间的交流、撞击和感情的交融,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对学生善意的批评和教育,会对学生产主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它不仅能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并会对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总之,教师的师德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教师日常的言表风度、行为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取得学生的信赖和敬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身心健康。”这是师德中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客观地反映了教师的道德水准的高低。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关系,师德最重要的方面是反映在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对学生的态度上。热爱学生,调节好师生关系,是师德最重要的规范。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