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师院中文系,1994年就开始探索既具有师范特色又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专业结构模式。他们首创了高等师范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即在现行“语言+文学”双线结构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需要密切相关的“语言学+文学+语文”三线结构模式。
这里增加了语文学科后,使其与综合性大学的中文专业有了明确区别:语文学科包括文章学与写作训练、阅读学与阅读训练、口才学与口语表达训练、汉字书写学、语文教学等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课程。过去的双线结构讲理论多、实践少,如今将基础性与应用性结合起来,体现了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过渡,这种能力就是语文教学能力。
如增加了写作时间,而且分级定量,学生们向外投搞发表的大大增多;阅读课给学生开列了必读书目,还要检查,阅读量大大增加;在学普通话的同时锻炼演讲能力,让学生具备中学教育应有的机智。在第一次普通话测评时,省语委组织的专家评价这里的学生“不光普通话说得好,而且侃侃而谈。”中文系的这一改革成果获得了山东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也在全院各系被推广。体育系也是一马当先的试点。以往体育系实行的是培养运动员的竞技体育教育,而体育课恰恰是从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的课程,但是师范学院培养出的体育系学生恰恰不懂教体育。针对这种违反师范性原则的问题,他们减少了外堂课,增加内堂课,让学生多学习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后既能进行体育教育,又能指导群体运动。现在这里的体育系已挂牌成为国家实验基地。
厚基础、高素质,使聊城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在竞争上岗时优势十分明显,省内重点中学纷纷到这里来要毕业生。
教师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良好形象是其基本素养的综合反映。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塑造出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可亲可敬的育人形象。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呢?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最基本的。
一、德能正其身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凡是人们公认的优秀教师,都是思想品德高尚,言行堪为学生表率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圣地。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不仅是为了让其学习知识,而且是为了让其学会做人。因此,教师只有既当好“经师”,又当好“人师”,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表现出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讲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身教重于言教,立身是立言的根本。
二、才能称其职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除了加强师德修养外,还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育人的能力。凡是称职的教师,在学识和才能方面一般都有如下的深厚功底: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能够及时化解和排除学生中出现矛盾和心理障碍等。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在教书育人中取得显著成绩。
三、言能明其志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通过讲授这种方式进行。因而掌握语言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技巧,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而且还应具有简明、形象、亲切、风趣等特色。凡是语言修养高的教师,状物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精神抖擞,说理能使学生眼亮心明。
教师一旦具有了高超的语言技巧,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能给自身增添几多诱人的光彩。
四、笔能成其文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教改能力。教学经验的总结,教研成果的表述,教改方案的制定,都需要教师将其所做、所惑、所思、所悟用笔论述出来。
动笔的过程是深化认识的过程,即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认识水平的提高,能使教师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更好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教书育人。同时,教研教改经验的推广,教育教学论文的发表,既有益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有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社会声誉。丰厚的教育科研成果是学者型教师的重要标志。学者型教师既是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理论家。这样的教师,已不再是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而是既能照亮别人又能照亮自己的火炬。这是优秀教师应当具有的风采,这是每位教师应当追求的境界,这也是教师职业的魔力所在。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那么,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这个转变呢?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把升学率看得比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重要,所以升学率的提高成了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们想方设法“传授”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是教师很累很苦,但收效却很小。
所以,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前提下,精神素质的提高应是当代教师首要任务。
提高教师精神素质的关键是要有敬业精神。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首先热爱他的事业,去崇敬他的事业,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同时,热爱自己的事业,也表现在对教育对象的热爱。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础,一个合格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个慈爱的长者。而且不管学生个性差异有多大,都应一视同仁,不应有好恶之别,这样你才能发现每一个教育对象的长处,从而因材施教,发展他们的个性。
当然,爱岗敬业的前提是要求教师有律己精神,做到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应首先做到,要处处为人表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对来自学生或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要以适当的方法对待,不要以怒制怒,更不能打击报复。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要以疏导的方法去解决,不能强制。
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学科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教师是否合格重要条件,它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准确掌握本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对本学科的知识应该全面系统的掌握,特别是知识间的联系性和完整性,不能割裂。同时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因为,学生知识素质的提高,单凭学科教师变换传授方法是不够的,况且时代的发展也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特别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传授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
当然,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准确地传授出来,在这一点上,表达能力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有一双“发现”的眼睛,随时发现知识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并把它们展示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科素质决不仅仅限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为了适应时代和发展的需要积累与更新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新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要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学习一定的专业理论著作,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点本学科有关的理论书籍,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同时,学点教育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心理特点,以便于更好的实施教育教学计划。
遵循教育规律,教书育人
“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这一条行为准则的核心内容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能否自觉地尽职尽责履行这个道德义务,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要履行教书育人的社会职责,就必须执行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此,又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一、教书育人的基本含义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道德义务,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教师应该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培养适应本世纪末和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向我们教师提出的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他说:“人师就是教人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教书”的实际涵义是很广泛的,它必须理解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陶冶品德情操,以及使学生成才的全部教学过程。但是,最主要的是指教好各门功课,这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教师,如果教不好功课,就是没有完成基本任务。当然,“教书”是要讲课的,而且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讲课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活动方式。但讲课终究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教书”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构成的,是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等等的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现代的教育和教学,其“教书”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则更多。因此,我们决不能把“教书”等同于“讲课”。如果是这样,那是很片面的。
“育人”的实际涵义也是广泛的,它包括德、智、体诸方面。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的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自然要从这些方面去培育人,理应包含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内容。可见,在这里,“育人”是德育与智育的高度统一,决不能把“育人”理解为与智育完全分开的东西。但是,在诸多的“育人”内容中,德育是教学生做人之道的。因此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则居于首位。这是学校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它培养的学生,首先是要求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人。这就决定了德育在“育人”内容中的首要地位。
“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的。在学校中,“育人”主要是通过“教书”即教学过程来进行的,教师把课文中所载的“道”传授给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关心学生的课余主活,就是在进行育人。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书是不存在的,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自觉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意识,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
第一,教书育人中的“教书”和“育人”是统一的整体。
在学校教育中,教书必须育人,育人主要通过教书来实现。这是因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手段和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或完全不一致。特别是对于教学这样多环节、多因素组成的复杂过程来说,其手段与目的之间不一致的可能性就更大。现在把“教书”与“育人”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统一的事情,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更自觉地努力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在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二者的统一,避免“教书”和“育人”的脱节,使教师的教育劳动更好地为培育“四有”人才服务。
第二,教书育人突出了教师“育人”的根本特点和途径。
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人才,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任务。
就学校来说,是教师、学校领导和职工的共同任务。但是,他们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育人”的目标,如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而教师则通过“教书”去“育人”。通过教书去育人既是教师“育人”不同于其他职业人员的根本特点,也是教师“育人”不同于其他人员的主要途径。教师“育人”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自觉性,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把“育人”全面地寓于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说明了教师“育人”和其他行业人员“育人”的不同特点。
二、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道德义务学校教育的使命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道德义务。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学校培养的人才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社会主义的学校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列宁所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主要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在学校里,教师是育人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