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师德休养
16037100000015

第15章 师德建设的内容(9)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却是平等的。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推演到师生关系中就是师为生纲。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师严乃道尊”之谓也。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延续到今天,影响仍然存在,体罚学生正是其表现之一。要彻底消除这种,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应该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此外,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之间角色地位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履行教育和教学的职责,扮演施教者的角色。学生承担学习任务,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自觉地按照规定的教育目的发展、成长,是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既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决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认识到,学生离不开教师真诚的扶持和指引。为此,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依赖教师、依靠教师。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做到师生彼此之间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教师还要通过自身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对学生采取积极热情的态度,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应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善于把握自己。教师对自己的情感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随时把握住自己可能产生的情感和心境,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需要。在与学生相处交往的过程中,应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觉,视这种感受如同自己的感受,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引导学生的情绪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一些可能出现的激化矛盾的场面就可以避免,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勤奋学习,勇于探索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这一规范要求,指明了教师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开拓创新的品质。它是对《规范》第一条内容的重要补充。《规范》第一条对教师提出了“红”的要求,即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而《规范》第三条则对教师提出“专”的要求,即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的要求。这样就构成了对教师“又红又专”的全面素质的要求。

教师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教育理论和业务水平,是教师履行社会职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应尽的道德义务。它是热爱科学这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在教师道德中的具体体现。

大家知道,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提高专业水平,以担负起党和国家、人民交给自己培育下一代的重任。一句话,教师要履行光荣的社会职责,必须做到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它是教师应尽的道德义务。

那么,什么是严谨治学呢?

严谨治学是指教师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钻研学问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传授知识。这是教师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要求。

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劳动,是以自己的学识、品德和才能,运用教育、教学工具,对教育对象进行“加工”,使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国家建设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严谨治学,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对于一个定义,解释一定要严密;一个算题,演算一定要准确;一个人名、地名、历史事件,讲解一定要清楚、正确;就是一个字词的读音,一个标点符号,也要正确、恰当。这就是说,教师要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如果教师治学态度不严谨,教学上粗枝大叶,讲授的知识似是而非这样不仅完不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不能履行教师应负的社会职责,而且还贻误了学生的成才。所以严谨治学,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那么,如何做到严谨治学呢?

首先,要刻苦学习,精于业务。这是严谨治学的客观基础。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加里宁所说的:“教师们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象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业务是否精通。特别是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新知识日益增多,教育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一个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知识。所以,如果学历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时,需要坚持在职进修,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努力提高业务知识,争取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当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后,也不能松懈下来,要接受继续教育,不断进修提高,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锐意进取,不断用新的知识丰富自己。

其次,必须具有虚心学习的态度。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曾要求教师求知不怕“失了旧资格”,要不耻下问,向一切有学问的人请教。不仅向有学识的人学习,而且要向有知识经验的各行各业的生产者、工作者学习。同时,也要善于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们的思想,不知道他们的能力,不知道他们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好他们。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反对那种囿于已有知识而不求进取的有害习气,一定要把学习和掌握最新科学文化知识看作是自己对社会、对学生负责所应尽的道德义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改革时期。改革是振兴中华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改革和开放,使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已形成了一股潮流,因此勇于探索已成为各行各业人员的重要道德规范,它也是我们教师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它要求教师做到:

第一,教师要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每个教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履行时代赋予的职责,在教育和教学中,必须把价值观念、效率观念、信用观念、竞争观念等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观念传授给学生;把“信息就是资源”、“人才就是财富”、“时间就是金钱”、“科技就是生产力”等等现代意识纳入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从小培养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的品格,成为适应国内和国外竞争以及世界科技革命需要的开拓型人才。为此,教师要率先垂范,勇于探索。

第二,勇于探索,要求教师成为立志改革和善于创造的人。当前,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就是要改革封闭型的陈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改革教育内容等,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同时,人民教师要重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而政治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政治保证。如果教育体制改革脱离了它们,那么,必将是寸步难行,无法取得成功的。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实践,使自己成为立志改革和创造的模范,那么,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开拓型的人才。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在基础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背一些书本知识,只是为答考试题而做准备,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忽视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那么,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意识的有实际能力的人才。所以,教师的勇于改革和创造,是培养学生成为新型人才的前提。

第三,勇于探索,要求教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阶段:党的十三大文件中多次指出:要始终不渝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教师要时刻想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她既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穷国。要使我国富强起来,还需要上百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就以教育事业来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将每年增加教育经费,但我国学校的教育设施,还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村、山区以及边疆、海岛的教育还比较落后,教育环境更为艰苦,因此,要勇于开拓这些地区。为此,一定要大力倡导教师到农村、山区、边疆等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艰苦创业,为人民立新功。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刻不容缓

实施科教兴国,教育要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素质教育实施,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目标。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仅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还要培养出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一代新人。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方针。而要搞好素质教育就需要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正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前题。教师只有掌握了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操作功能的本领,才能谈得上正确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师资队伍的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不能不看到,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相当多的教师授课是几十年“一贯制”,忽视文化知识学习和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便成为影响师资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使教师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业务素质。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解决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抓好领导班子的建设。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领导班子是关键。只有建设过硬班子,才能带出过硬队伍。教育战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

2坚持参加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是培养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教师是否积极参加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教师是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标准。一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加大教学的科技含量,二是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大量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素质教育新路子。

3坚持治本,提高素质。为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制订相应的规划、制度和措施,对教师素质培养工作进行严格管理。

4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评估督导体系。评价制度对教育改革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必须改革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构建科学的全面素质评估体系。同时,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督导队伍,以督导、评价、引导教师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健康发展。

教师要练好基本功

应试性语文教学要害是背离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偏离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题海战”、“满堂灌”、“程式化”等就是这种教学的具体方式。“死气沉闷”、“高分低能”乃至“低分低能”就是这种教学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般认为是国家的考试制度改革不力以及社会环境压力太大等外部原因所致。也许这个说法不错,但并不全面。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语文教师都能充分地认识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主体精神的话,那么他们在其固有的责任感、事业心的驱动下,是可以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积极能动地改革教学,创造语文教学的积极成果的。

语文教学应试性倾向严重,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语文教师业务素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事实上,素质教育对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既会教书,又会育人;不仅能开必修课,也能开选修课乃至承担活动课;不仅能面对全体,还要能因材施教;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大背景。要讲科学、讲效率——一句话,要求语文教师具备高素质。

相反,应试教育把整个教育的焦点集中在分数与升学率上;而分数最依赖的是“时间加汗水”,是所谓“信息”。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讲好与讲坏关系都不大,学生多做题目就是。而题目又有的是,这种资料那种资料满天飞。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搞到和多搞对路的资料;就是如何抢时间压学生去做题目。——这还需要高素质吗?久而久之,语文教师本有的高素质也没有了。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所占的教学比重是最大的,师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最多的。但结果却不如人意。毫无疑问,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恐怕还是语文教师业务素质不高。一般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高低,取决于教学双边互动作用的大小。不少语文教师不仅知识面窄、生活体验不足、思想感情肤浅,就是语文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书写与表达也很不理想。

如,有位语文教师的字写得很差,家长看到他在孩子作文本的批阅后,以为是同学互改的结果,打电话给这位老师,建议他以后多亲自动手。试想,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水平如此,学生怎么有兴趣学语文?又怎么学得好?

语文教学改革中,观念、教材、方法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但正确的观念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去内化,完善的教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去发挥与再创造,先进的方法与手段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去掌握与运用,其再好也是毫无意义的。其改革无论如何是不能成功的。因为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体。

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决定语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改革语文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教师语言技巧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