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掌握的政治资源有多少,皇帝在政治中的表现就有什么形式。而在几个权臣都想将政治资源据为己有的时候,他们也随着自己控制政治资源的不同而使皇帝有不同表现,同样,他们想要让皇帝什么样,自己就必须拥有什么样的政治资源。
曹魏历史上,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最终独揽大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和他争夺权势的曹爽没有控制好政治资源,而且,曹爽还十分自满,只想让皇帝做自己手中的提线木偶,没有想过让皇帝成为自己的双簧演员。
司马懿在曹操在位的时候没有受到重用。曹丕为魏太子时,司马懿为做世子身边的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太子“四友”。史称司马懿每次参与谋划大事的时候,都有奇妙的计策。司马懿靠着给曹丕出主意,帮助曹丕保住了太子宝座,并拉拢了一批曹操身边的元老重臣。因此,曹丕为帝后,对司马懿十分器重,给以领兵大权。曹丕临死之前,令曹真、曹休、陈群与司马懿一起接受托孤,做顾命大臣辅佐曹叡。这四个顾命大臣中,曹真、曹休是曹氏宗族,名次在前。陈群是曹操身边的红人,也是曹魏政权内的“文人诸生”、“从容之士”,官位稍在司马懿之上,但未曾实际带兵战斗。论老谋深算,文武俱备,应属司马懿。曹休、曹真相继死去后,司马懿理所当然地成为曹魏第一统兵大将。幼主曹芳即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手下的人也没有扩展政治资源的能力,所以,曹爽每次上殿,都前呼后拥,然后不等小皇帝曹芳说话,就高谈阔论一番,接着宣布退朝。表面上看来,曹爽的权力确实很大,他都可以让皇帝无法发言,但是实际上,曹爽有点色厉内荏,空有一个辅佐幼主的名头和一个皇亲国戚的身份,但是政治实力不足,政治经验欠缺,因而不得不使用后宫专权的那套办法,把皇帝当成一个木偶摆在龙椅上,不让皇帝有什么表现。
而司马懿的政治力量则强得多。司马懿一派包括高柔、刘放、孙资、孙礼、王观、卢毓、钟毓、傅嘏等,他们多系曹魏元老,对曹魏经济、政治事业,多作过一定贡献,言行措施比较切合实际,而且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政治影响力。团结了他们,司马懿手中的权力资源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后者工作与作风比较有魄力,行政效能较高,其所以能取得胜利,并非偶然。另外,司马懿也并非只倚重世族出身的大臣,他十分注重在各个阶层发现人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他提拔了一些出身低贱但有实际能力的年轻人担任军政要职,比如原来曾“为襄城典农部民”及“御隶”的邓艾和石苞,都由于司马懿的赏识和拔擢而成为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又如与邓艾为“州里时辈”的州泰,被司马懿提拔得如此之快,以至被钟繇嘲笑为“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可见司马懿很能破格使用一些才智之士。反过来看看身为皇族兼首辅的曹爽,到底提拔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庶族”呢?他所依靠与重用的,还不是像何晏、邓飏那班著名的浪荡公子、风流少年们吗?所以在两派斗争中,除了司马懿的少数政敌以外,大多数朝臣都愿意选择司马懿。
司马懿非常懂得为自己经营政治资本,他继承了曹操创立的屯田制度,并且在个人的表现上十分注重谦恭礼让与俭朴的作风,这种作风是完全和魏文帝曹丕与魏明帝曹叡相反的,而大臣与百姓也因为曹丕与曹叡的追求奢华妄自尊大饱受煎熬,见到司马懿能够表现出一种儒家道德中“克己复礼”的样子,很多人都十分赞赏并且心中希望司马懿能够掌权击退曹爽。这样一来,司马懿父子已经赢得了基层政治的感情支持。
发动政变杀掉曹爽之后,曹魏中央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懿手中,再也没有和他在朝廷上作对的人了,所以他可以放心地把皇帝请出来和自己表演双簧。尽管开始的时候皇帝还不大熟练,总是违背司马懿的意思来说自己的心里话,但经过司马懿的训练加上时事的压力,魏帝曹芳逐渐学会了与司马懿站在一条战线上,并且对司马懿言听计从。
为了更好地表演双簧,表面上制造出君臣共和的样子,实际上操控朝政和言论,让皇帝不可能有违背自己意愿的严刑,司马懿继续扩大战果,不断打击异己力量,维护双簧表演的安静环境。
经过几番战斗,司马氏在朝中没有了反对的声音,在地方没有了反对的力量,已经把曹魏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曹魏的皇帝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在满朝上下充满了司马氏声音的时候也随声附和,做了司马氏安排在皇位上的双簧演员。
司马懿与武则天的“狐媚”
司马懿父子将朝政把持、使朝廷成为只有一种声音的行为,比起只控制皇帝,把皇帝当做橡皮图章的做法要有力得多。史书中说司马懿“以狐媚取天下”,未免有些人身攻击和贬低的成分。事实上,历史上同样被称为靠“狐媚”取得天下的,不止是司马懿一人而已,还有更加著名的一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个十分不简单的人,十三岁入宫,做了唐太宗的才人,一直没有被太宗宠爱,却在太宗生病的时候与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日后的唐高宗李治发生了关系,并依靠这种不伦之爱在太宗死后自己出家为尼的时候重回宫廷,一步一步控制了朝政,最终废唐立周,自称大周皇帝。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中说她“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似乎武则天只能靠美色来吸引皇帝、控制皇帝,其实不然。武则天所做的,也是把皇帝当做一个双簧演员,不过,她这次更加像曲艺中的双簧表演,皇帝坐在大殿上,她坐在皇帝身后,中间隔着一道帘子,正是标准的双簧场面。
随着势力的膨胀,武则天个人的权力欲也在随之膨胀,她开始干预朝政,但并不是不让高宗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命令那些亲近她的大臣们提出一致的看法,以此来影响高宗的看法和决策,她自己则端坐在高宗身后,垂帘听政。高宗每次决定大事的时候,都要回头和武则天商议,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居然主动和武则天表演双簧!
武则天把高宗当做双簧演员的做法,也不是没有受到挑战。高宗曾经因为武则天和其他的后宫(实际上是武则天的姐姐和外甥女)争宠的事情,找来大臣上官仪,要废掉武则天的皇后身份。武则天听说之后马上赶到,追问高宗为何如此。高宗此时已经习惯了大事都听命于武则天,无奈之下出卖了上官仪,说都是上官仪唆使他这样做的。武则天对上官仪敢于不维护自己还反而帮助皇帝草拟圣旨废自己十分不满,就以此为罪名杀掉了上官仪及其家中所有男丁。此后,大臣们大多惟武则天马首是瞻,高宗落入了双簧演员的地位还不自知,继续和武则天配合着,直到朝廷大政都落入武则天手中。
)3.在温暖的皇宫孵自己的蛋
在三国时代,如何营造一个过渡性政府,把对手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把对手的朝廷变成自己的,是一个大问题。只有在对手温暖的皇宫里面,孵化自己的蛋——权威,才能事半功倍。
有个成语叫做“鸠占鹊巢”,意思是外来的侵略者占据了原有势力的地盘,这种行为和孙悟空的“内部手术”哪个更厉害?外来的要占本地的大权,一定要集聚力量之后真刀真枪地比拼,胜者为王,而孙悟空的着数,只需要借助对方的粗心大意,在对方内部进行破坏,就可以彻底打倒对手。
事实上,进入对手内部,然后占据主动地位打击对手,也正是当年《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木马计的精髓所在。
在三国时代,如何营造一个过渡性政府,把对手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把对手的朝廷变成自己的,是一个大问题。像项羽那样火烧皇宫另起炉灶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不受欢迎的,只有在对手温暖的皇宫里面,孵化自己的蛋——权威,才能事半功倍。综观三国时代,通向权威之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在“过渡”上做文章,利用一切自己可以利用的现有资源,将原来归对手所有的一切都划归自己的名下,将原来政权内部的所有权力逐渐移交到自己的政治机构中。成功者如曹操、刘备、司马懿,失败者如董卓、李傕、袁绍,在“过渡”方面的表现正是他们胜败的关键所在。
刘备夺取益州,令许多《三国演义》的读者十分意外,他们觉得刘备这么一个“仁义”的人怎么能做出反复无常的事情呢?实际上,夺取益州,吞并刘璋势力,正是刘备巧用“孙悟空战术”的妙棋。刘备从没有立锥之地的盲流军阀,变成坐拥一方的霸主,从进入西川到反客为主,正是在和刘璋集团联合建立过渡性政府中,坐在刘璋的大本营里面孵化自己的蛋的结果。
刘备为什么一定要得到益州?当然,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对》里面提出“跨有荆益”的理论,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迫切的原因,就是孙刘联盟已经趋向解体。赤壁战后,刘备占有长江以南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荆州原有官吏将士归顺刘备的也不少。刘备为了安抚荆州人和堵塞孙权欲独吞荆州的意图,特意上表请求封刘琦为荆州刺史。不久,刘琦病死,群下推举刘备为荆州牧,治公安(今湖北公安县油江口)。孙权这时占有江夏和南郡,见到刘备已有相当实力,既想拉拢刘备继续对抗曹操,也怕刘备势力增长,对自己构成威胁。由于前一因素更为紧要,所以孙权对刘备继续采取笼络手段,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已经人到中年的刘备。周瑜这时镇守江陵,他到建业去面见孙权,建议进取益州。孙权答应了他。可是他在回江陵的路上就病死了。孙权令鲁肃接替周瑜的职位。鲁肃劝孙权把江陵借给刘备,与之共拒曹操。孙权听从了鲁肃的建议,于是以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驻陆口(今湖北蒲圻县陆溪口)。当时刘备所占有的地区,不仅很小,而且人口寡少,经济落后,并且处于曹、孙及刘璋等强大势力的夹缝中,很难长久支撑下去。要想不被吞并,一方面团结孙权是一个良策,但这只是外交上的努力,如果不扩大自己的地盘,是不能持久的。所以谋士庞统曾对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弹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诸葛亮后来谈到那时的情况也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可见当时刘备的处境是极为困难的。假若他不向西发展,取得“天府之土”的益州,实难维持住独立的局面。所以说赤壁战后的刘备也尚未得到安全保障。
当然,事业的成败盛衰不只在于力量的强弱,人谋和偶然性也常起作用。恰好就在这时,给刘备提供了西取益州的机遇。益州牧刘璋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在他统治之下的益州,不但存在着土著将领与外来将领的矛盾,而且刘璋部下一些才智之士也感到没有出路,渴望另外找一个英明的君主,以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前途。当刘璋听说刘琮向曹操投降的消息时,非常害怕,派出州中大员张松向曹操致敬,并观望动静,随时准备投降。张松自负其辩才,也想从曹操那里捞到好处。可是这时曹操已到达江陵,把刘备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曹操不免胜利冲昏头脑,根本不把刘璋放在眼里,对张松更不屑给个脸色。在《三国演义》里面,还有一段张松凭借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戏弄曹操,致使曹操把自己耗尽心血写成的《孟德新书》付之一炬的故事,实际上,张松根本没有机会卖弄才能,只能坐坐曹操的冷板凳。因此张松怀恨在心,回去劝刘璋勿再与操来往,另外走与刘备联合的路。刘璋听从了张松的话,又派出谋士法正到荆州结好刘备。
对刘璋来说,向刘备求助,是引狼入室;对刘备来说,进入益州正没有借口,恰好刘璋主动上门来请,刘备巴不得有这样好的机会,他对法正“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事实上,他不仅仅是礼遇法正、请法正吃饭喝酒而已,他还经常找法正谈话,而且诸葛亮也发挥辩论才能与法正讨论天下大事,并许诺如果刘备成为益州的主人,一定会给法正加官进爵。法正并不是一个十分忠于刘璋的人,见到刘备和诸葛亮的政治许诺,岂能不动心,于是他在回去复命的时候,在刘璋面前极力称述刘备的好处,背地又给张松述说“备有雄略”。估计这个时候,法正已经成为刘备安插到刘璋政权内部的“猎头”,开始为刘备夺取西川招募人才了,所以才会拉拢在刘璋手下并不得志的张松。张松听了法正的话,对刘备十分心仪,于是二人进一步密谋迎接刘备,以为州主。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派兵遣将征伐汉中的张鲁,心中十分恐惧。张松趁机向刘璋建议迎接刘备入蜀,让刘备去讨伐张鲁。于是刘璋再次派遣法正带领四千军队到荆州去迎接刘备。法正这一次到荆州,不仅是刘璋这边的接见代表,也是刘备这边的超级间谍。他把回到益州以后所做的一切报告给了刘备和诸葛亮,并且把益州的军事分布地图献给刘备,并详细地向刘备献策进取刘璋。刘备手下的谋士庞统也认可法正的意见,劝刘备及早下决定,趁机夺取益州的领导权。庞统对刘备说,如果刘备不拿下益州,刘璋恐怕也将为曹操所吞并。刘备于是留下诸葛亮、关羽守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自己和庞统带领步卒两万余人,随同法正西上。刘备到江州(今重庆市)后,由垫江水(今涪水)乘船至涪(今四川绵阳市)。刘璋亲自率军来迎。
不久,刘璋又把白水军(即白水关守军,白水关在今四川昭化西北一百二十里)的统兵权交给刘备。这时刘备的军队增至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俱备。可是刘备到达葭萌(今四川昭化县南)以后,即停留不进,惟“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刘备一方面取得刘璋的信任,让自己可以获得发展势力的时间,一方面积极和益州当地的大族豪强与刘璋手下的文武大臣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归顺自己。经过一番经营,刘备觉得动手的时机已到。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东击孙权,孙权求救于刘备。刘备向刘璋提出了增加军队及粮草的要求。刘璋只答应增加四千的兵给刘备,其余皆减半。刘备即以此为反刘璋的口实,他激怒军士说:“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劳瘁,而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大夫死战乎!”这时张松兄广汉太守张肃,恐松谋被璋发觉,祸连及己,因向璋告发。于是璋收斩松,敕关戍诸将勿复与刘备关通文书。备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高沛,责以无礼,斩之,并其兵,进据涪城,南向成都。璋遣诸将拒战,或败或降。只是在雒城(今四川广汉县),备遇到坚强抵抗,费了一年的工夫,损失了庞统,才把雒城攻克。建安十九年(214年),备进至成都城下。这时,诸葛亮、张飞、赵云也自荆州分路引军来会。不久,马超脱离张鲁来降,与备等共围成都。刘璋见大势已去,乃出城投降,备遂得益州。刘备获得了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益州,便可以进攻退守,应付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