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用人才的时候,曹操也比较喜欢那些可以和他“和而不同”的大臣,愿意听从他们提出的反面意见,甚至是完全否定自己做出的决策的意见。作为一个统治者,即使再聪明再明智,也不可能做到每一件事情都处理得准确无误没有偏差。而自己一个人专断大政,则不如和臣下共同商讨,制订出最佳的方案来。曹操就是认识到这一点,才对具体政策执行上的不同意见比较宽容,而且还能够主动要求臣下提出不同见解来。在曹操准备北征三郡乌桓的时候,手下诸将都说,现在如果发兵去打乌桓,孤军深入,战线太长,而南方还不稳固,刘备必定会劝说刘表袭击我们的后方许昌,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变,就会悔之晚矣的。曹操对此不同意见比较重视,不过因为已经权衡了利弊,分析了力量对比,所以他坚持了攻打乌桓的计划。等到他胜利归来之后,对那些先前进谏劝阻自己的诸将,不但不加训斥,反而给予厚赏,对他们说:“孤家这次冒着危险去征伐乌桓,侥幸得以取胜,虽然战争胜利了,但这不过是上天的庇护啊,不能把这当做常规来作为典范。诸位对我的劝谏,实际上是保持稳定的万安之计,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地赏赐你们大家,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希望你们不要难以启齿,还是应该当面说出你们的真实想法来。”曹操这样做,为的是让臣下知道,只要肯进谏,不管对不对,都应受到称许,以此鼓励臣下敢提反面意见。曹操甚至还专门下令,说自己肩负着辅佐汉献帝治理国家的重任,对自己的政策是否行之有效怀有疑虑,而且惟恐执政期间出现大的问题,所以要那些地方的官员承袭东汉末年以来对朝政得失进行评论的风气,无论对错都可以发表意见,说出自己执政的失误和过错。曹操摆出这样谦逊的姿态,自然会令其属下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集思广益的长处,也会让更多人才认识到曹操的政权有着如此开明的政治气氛而前来投效。
大风虽然势头猛烈,势不可挡,而大风往往起于不起眼的青萍之末。用人是一个政权的大问题,而用人政策如何,则需要统治者正确把握和认识当时的社会人才观,并将其和自己的政府人才观结合起来,如此,方为正道。
)2.上门面试与跨国买断
在几百年前,曾经发生过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事情,那属于防止人才流失,而刘备则主动上门面试,同样是重视人才,只是在人才使用的环节上不同而已。
面试出来的基本国策
一位IT行业的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企业的竞争就是实力的竞争,实力的竞争就是人的竞争。”此话十分准确。
群雄争霸的汉末三国时期,说起来争夺的是地盘、人口,依靠的是军事、经济的力量,但这些说到底还都是靠着人的力量。没有一个贤明的统治者,没有一群有能力、有远见的大臣,就无法扩展实力、制定政策,更不要说逐鹿中原了。所以,三国时期的争夺,最激烈的还是对人才的争夺。
以往的人才观念,强调的是君臣关系,都要臣下去投靠君主,没有君主主动去求臣下辅佐自己的。这是儒家礼法观念下尊卑观念的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尊卑观念已经成为君主和人才之间增强了解互相联系的阻碍,不利于吸收人才,所以,有些统治者改变了做法,或者是亲自上门求见那些富有盛名的人才,或者是不远千里买断一个人才的仕途。
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往汝南一带活动,以扰乱曹操的后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打败袁绍后,亲自率军进击刘备,刘备逃到荆州,刘表令刘备屯驻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从这时起,刘备在荆州居住达十年之久,也开始在荆州一带寻找能够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
荆州靠近中原,情况比较安定,北方士大夫到这里避难的很多。刘表是一个徒有虚名而缺乏实际才干的人,他既不能利用曹操同袁氏交兵的机会袭取许都,又不能收用荆州土著及侨居的许多人才。刘表的无能,恰恰为刘备提供了发展势力、招募人才的便利条件。当刘备来到荆州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备本人深切认识到自己所以屡遭挫败,主要是由于没有优秀的参谋人员,所以对访求人才,十分注意。当时襄阳有一个名士司马徽,擅长识别人才,人称“水镜”。备找他访问天下大计。司马徽自称“儒生俗士,不识时务”。而在备面前夸奖号称“卧龙”和“凤雏”的两个年轻俊杰。刘备问是谁?他说就是诸葛亮和庞统。当时,刘备在过了多年没有智囊的日子之后,已经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颇有谋略的徐庶辅佐。在徐庶的帮助下,刘备的力量发展走上了正轨,很有起色,刘备十分欣赏他。而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称诸葛亮好比是潜伏在人世间的龙一样,只要遇到能够重用他的君主,必将大有作为。两人不约而同的介绍,自然引起了刘备的深切关注,他立即对徐庶说:“你可以去找诸葛亮,把他给带回来。”徐庶说:“这样是不行的。诸葛亮这个人,需要亲自去上门访谈,而不能对他摆架子让他委屈地来投靠你。我看,将军您还是自己直接上门拜访,看望他,顺便看看他的才能是否符合您的需要。”徐庶自从跟随刘备以后,极为刘备所器重,刘备相信他都有点达到迷信的程度了。他这样称赞诸葛亮的才能和风格,怎能不引起刘备对诸葛亮的倾慕和向往呢!更何况,刘备手下向来缺少像样的谋士文臣,有诸葛亮这样有名气而且据说有才能的人在,按刘备的性格,怎么会失之交臂呢?于是刘备郑重而谦逊地前往隆中求见诸葛亮。第一次没有见到,第二次又落了空,不过这两次遇到了诸葛亮的几个朋友,和刘备交谈得也很高兴,并且从他们口中,刘备知道了诸葛亮确实才能很高,自称可以和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乐毅相比。到第三次拜访,刘备才终于见到了诸葛亮本人。
相见之后,刘备说:“现在汉朝的江山已经接近崩溃了,而曹操这个奸臣窃取了国家的大权,让皇帝受到他的挟制而蒙羞。我虽然势单力薄,但是我想要不自量力地用自己的力量去和奸臣抗衡,为天下伸张正义。只可惜我个人的智慧不足,能力不够,所以只能马马虎虎地到处奔走,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现在我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力,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达到,非常不甘心,听说诸葛先生您是个高人,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帮助我消灭曹操,恢复汉朝江山的本色?”
后人都说,刘备这是谦虚的表现,以皇叔的身份向一个二三十岁未出茅庐的青年人请教,可见他的用心多么诚恳。我倒觉得,刘备这番话说得十分高明,恰恰符合他的身份。要知道,刘备一生工于心计,善于使用纵横家所擅长的诈术言论,他虽然从各个方面听到关于诸葛亮十分具有才能的消息,但是心中其实并不放心,所以才会在一见面就问如此重要的问题的。
刘备为什么不放心呢?他怕诸葛亮故意制造名声为自己包装,而通过包装制造出名声,又正是刘备的老本行,他通过不断的宣传,终于让大多数人相信自己是西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之后,是货真价实的大汉皇叔,所以见到很多人夸奖诸葛亮,心里不能不犯嘀咕,他可是生怕遇到一个同行,请了一个没有能力的李鬼回去做军师。从人才招募的角度来看,刘备提出这么大的问题来“求教”,实际意思是要考考诸葛亮,看看他到底有没有真本事。不然,为什么刘备见面之后不问些家常的话或者诸葛亮对荆州一带的看法呢?也许你会说,刘备是着急,急于建功立业,所以才会见面就问。我看这种可能性根本没有,如果刘备真的着急,就会在第一次来找诸葛亮未果之后马上驻扎在诸葛亮家旁边等待,而不是回去等个十天半月再来,他根本不急于拯救天下,而是急着对诸葛亮作个面试招聘。
刘备的上门招聘,用温情脉脉的形式,展开了对诸葛亮的盘问。那么,诸葛亮对此是否知情呢?他当然应该知道。诸葛亮虽然人在南阳,但是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名人都了如指掌。刘备也算是一个有名的人,号称大汉皇叔,但是被打得到处逃跑,一边跑一边找新东家落脚,而且对人十分不诚恳,吕布被曹操抓住之后曾劝他求情,结果他反而对曹操说吕布该杀,气得吕布大骂他是背信弃义的“大耳儿”。所以,诸葛亮对刘备的问话还是回答得十分谨慎,就如今天的招聘面试中,应聘者面对考官时侃侃而谈一样。
诸葛亮在回答的时候,着重分析时局,从时局的变迁和政治的兴废作为出发点,阐明他的建国理念。他先用曹操打败袁绍的事例,说明只要措置得当,弱者也可以变强。然后指出现在曹操强大,一时难同他死打硬拼。江东的孙权亦无隙可击,只能利用孙权,共同对付曹操。接着,诸葛亮又对刘备所处的地域形势作了分析,认为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凡庸之辈,难以守住基业。他们下边的智能之士,都想另择明君。诸葛亮肯定了刘备具有皇族身份这一十分具有政治号召力的条件,以及刘备在政坛打拼多年,是天下名人的事实(对刘备本人的这番定位,也是作为应聘者的诸葛亮为了讨好考官所做的表现)。同时,诸葛亮对刘备日后的发展道路作出了规划,提出应先取荆、益两州,和孙权结盟合作稳定后方,然后再图曹氏的战略部署。
可以说,诸葛亮的回答,是刘备本人都没想到的,因为诸葛亮一个青年,竟然对时局了解有如成名的政客,而对政局的分析,也是细致入微,并且能够结合刘备本人的特点,为他量身定做出一整套建国方案。这是怎么回事呢?当然,这是信息灵通的结果。刘备前后来了三次,诸葛亮怎么会不知道?既然知道了刘备的来意,而且知道他迟早还会再来,诸葛亮定然会作一番准备,来接受刘备的面试。可见,虽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号称关系融洽如同鱼水,但是在相见初期也彼此玩起心计,一个为了招聘到好的人才,一个为了让考官满意顺利通过招聘。——可能您又要问,既然面试这么困难,而且刘备当时没什么势力,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作这么好的准备呢,难道不怕付出多回报少吗?他当然不怕,因为在哪个政权进行面试都不容易,而且如果去曹操的手下,和那么多优秀人才竞争,恐怕难以谋得好职位,刘备虽然当时没有什么势力,但是刘备的名声很大,而且他善用纵横之术,诸葛亮也是能看出来的,所以,诸葛亮对刘备怀有信心。其实,诸葛亮就算通过了面试,也不一定就要去刘备那里工作,通过面试,自己的名声打响,也利于在其他政权求职的。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回答,心中非常佩服,连声称善。这称赞是刘备发自内心的,他既有久旱逢甘霖的快乐,又有遇到知音的感动。刘备当时寄人篱下,没有什么权势,但是他聘请诸葛亮做自己的私人顾问。诸葛亮也明白刘备当时没有什么地盘,但刘备一下子就要求自己做他的顾问,商议时局变化大政方针,明显是对自己的器重和信任。所以,诸葛亮也就跟从了刘备,到了新野。此后一段时间内,刘备和诸葛亮经常谈论国家大事,虽然诸葛亮一时之间没有具体的职务——也许这就相当于录用之后的试用期——但是他和刘备的互相了解增加了,刘备也更加倚重他,几乎对他言听计从,二人的交情一日好过一日。可是在诸葛亮到来之前,刘备的心腹是关羽、张飞,他们不相信诸葛亮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会有多么大的本领,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有了诸葛亮,就如鱼得水,终于找到感觉了。希望你们以后别再对他有什么不客气的话吧。”刘备之所以这么肯定地回答关羽、张飞二人的疑问,因为他对自己的上门面试十分满意,觉得这个办法很成功。在几百年前,曾经发生过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事情,那属于防止人才流失,而刘备则主动上门面试,同样是重视人才,只是在人才使用的环节上不同而已。
诸葛亮的言谈和抱负让刘备折服,刘备这个大纵横家终于发现了可以帮他摆脱靠避难求生路的日子的人,所以对诸葛亮很是重视,在他的势力强大之后,也终于没有辜负诸葛亮在他式微时追随的情义,让诸葛亮做了蜀汉政权内政外交的首席执政官。
先买断再任命
有的时候,一些优秀的人才不在自己的统辖范围,通过直接方式很难把他们招到帐下,而他们一旦被敌国所用,就会后患无穷。所以,必须要采取非常手段,或者直接联系本人进行拉拢,或者挖墙脚获取人才,总之,在跨国的人才选拔中,买断是首选的办法,先买断,再任命,即使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帮助,也会让敌国失去一个人才。
曹操在跨国买断人才的问题上,取得过重大成绩,而且差点通过买断人才挖断了刘备集团的命根。为什么呢?因为刘备多年的逃命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贴心的、有才能的谋士,只有张飞、关羽这样武略见长而文治逊色的人跟随左右。直到他投奔刘表、落脚新野之后,才遇到了徐庶。
徐庶是汝南颖川一带的士人,在东汉时期,汝南和颖川是出人才的地方,好像“将军县”一样,很多在汉末和三国时期大有作为的谋士文臣和名士领袖都出自这片土地。徐庶出身于这里,自然也很有才能,尤其擅长兵法和内政。刘备在潦倒的时候遇到了徐庶这个人才,自然委以重任,并且十分信任徐庶。刘备身边的人,除了亲属之外,关羽、张飞这样的亲信也只是骁勇而已,没有韬略,而刘备本人虽然有权谋,但对于用兵和治理国家也是差强人意。徐庶到了刘备手下,出现了鹤立鸡群的景象,而且徐庶待人随和,于是深得刘备的尊重。曹操知道了这个消息,非常担心,他一来害怕刘备会在徐庶的帮助下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和自己对抗,二来害怕徐庶把汝南颖川一带的英雄豪杰全部拉到刘备的帐下。而这两点之中,第二方面的可能性是曹操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打算对徐庶这个人才进行跨国买断,想把刘备集团兴起的火种一举扑灭。
曹操当时已经率领军队南征,他先派手下和徐庶联系,希望徐庶能够“弃暗投明”,成为曹操的臣子。徐庶没有同意,他认为曹操不是一个适合自己辅佐的人,所以婉言谢绝了。曹操如此再三,也没有打动徐庶。最后,曹操只得釜底抽薪,派军队绑架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是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他听说母亲被曹操所擒,心急如焚,跑到刘备那里,对刘备说:“我现在内心已经方寸大乱,没有任何的对策了,曹操只是要我投靠他,并没有希望我给他出谋划策,他之所以这样,不是为了壮大自己,而是为了打击主公您,但母亲在曹操手中,我不得不去,否则我会抱憾终生。”徐庶离开了刘备,成了曹操的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