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孙权可能是出于对曹操的顾忌,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计策,所以才肯同意鲁肃的意见将荆州暂借给刘备,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孙权不愿意见到刘备集团的强大,而且自己这些年来从濡须口、合肥、逍遥津为代表的东线的进军屡屡受挫,觉得还是发挥自己的水军优势为好,于是又重用吕蒙等抗刘派,终于夺取了荆州,甚至还一度想进兵益州,但最后还是出于对曹魏方面的考虑,孙权又不得不和刚撕破脸的冤家刘备方面结盟,而刘备、诸葛亮人等此时也别无选择,只好顺水推舟。
如果以上猜测成立的话,就很好解释陆逊为何那么快就完成了从鹰派到鸽派的转型了,除了对天下形势的把握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揣测并迎合孙权意图的结果。只是可惜,最后陆逊还是触犯了孙权,被逼死了。
孙权曾对陆逊评价鲁肃时说:“后来鲁肃虽然劝说我将荆州借与刘备,这是他的短处,不过这一短处并不能掩盖其他两个长处。鲁肃给我的书信中还曾说过:帝王要成就大业,必须要有所舍去,一个小小的关羽是不用在乎的。这是鲁肃无法战胜关羽,所以故意说的大话罢了。”
所以从以上所述看来,无论是联刘还是抗刘,无论站出来的发言人是鹰派还是鸽派,此消彼长的幕后,打算盘的都是孙权。
事实上,不仅是陆逊,江东四杰的其他三位也同时扮演着鹰派与鸽派的双重身份,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而已。
先说周瑜,他曾经有过和刘备集团合作共取益州的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同时也应是鸽派人物了,但是刘备多疑,借口刘璋是其宗族不忍讨伐而谢绝了。
鲁肃虽然一直是主张联刘抗曹的,但是有些时候他却一反常态,并不反对鹰派与刘备开战的主张。仅仅是邀请关羽面议,表面上看来是调和矛盾,实际上谁都知道,当时双方已经摆成那样的架势了,基本上是不可能调和的了。何况他调和时说话的语气,怎么看也不像是为了调和,反倒像要激起矛盾似的。
后来吕蒙需要重新结好关羽,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鲁肃与关羽的关系并不和谐,孙刘联盟已经是一纸空文。或许上面两条还仅仅是猜测,不是那么有力,那么鲁肃曾公开赞同吕蒙的抗刘方案总该或多或少地说明些问题了吧?
即便是一直敌视刘备集团,吕蒙也好歹有过“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的行为,我们且不论他这次结好的真伪如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孙吴集团对刘备集团的态度的变化是根据自身利益而改变的。
由此可见,鹰派与鸽派的实质不过是两种不同的面具罢了,在特定的时候,他们为了更多地获得本集团的利益,自然可以拿下以前的面具,带上另外一个了。况且,如果鹰派与鸽派真的是泾渭分明的话,那么两派必定会有很多的争执,甚至很可能分为两个真正的派系,因为双方的分歧实在太大了,很难想像有着如此大分歧的双方能够和睦共处,联刘还是抗刘,谁都无法否认这是孙权那个时候外交、军事上的最大的事务。
然而事实上,史书上丝毫没有关于两派争执的记载,仿佛双方是各自唱戏,丝毫不管对方。更甚者,周瑜临终前推荐的竟然是“鸽派”的鲁肃,而鲁肃归西后,接替他的又竟然是“鹰派”的吕蒙!如此矛盾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呢?!
如果我们现在套用美国的一些行为,我们则会惊奇地发现,不仅丝毫不矛盾,甚至非常合理。事实上,鹰派与鸽派也一直是“面离心和”,尽管在公开场合两派常常唱对台戏,甚至偶尔会拆对方的台,但是实际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两派实际上是互相配合,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当鹰派的某些行为引起了“国际舆论”和“本国”民众的非议时,鸽派就马上跳出来发言,名为谴责五角大楼,实则为其准备台阶。相反,如果外界认为一切搞定的时候,五角大楼立马又会出来吹几句牛皮,给大家敲敲警钟。
)4.群英结构面面观
《三国演义》里,关公那样的义士也有不少,诸葛亮还有一个庞统对着,但综观三国一百年,只有周郎一人空前绝后,国士无双。
这一节,我们要作三国杰出人物的点评。曹魏实施九品官人法,我们也何尝不“应用”到三国人物身上呢?从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到不入流来分析评点。现代人读史,此道有时也可小行。
貂蝉是上中人物。演义里有貂蝉,所以才有连环计,所以董卓死,天下的局势才变化,她真是演义里的一位书胆。三国里曹操常穿红袍,但真正的一抹鲜红的亮色却属于貂蝉。历史上应该没有此人,而且演义里对貂蝉的结局也很不负责任,很简略,很模糊。评她是上中人物其实有些低了,但如果有三国新著作出来,她一定会更精彩,所以这里要给后人留点空间——他们的貂蝉一定将是上上人物。
吕布是下上人物。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他却是三姓家奴,结果也被人勒死(也有说自缢的)。如果不是跟貂蝉的故事,给他长了一点人性分,而且曾经为了顾及女儿的性命而左右厮杀,吕布就应该是下下人物了,一个没有头脑的杀人机器,只是徒有副好皮囊。
隆中对三分天下,用奇谋夺取荆州,临危授命撑蜀汉,七擒渠魁平南蛮,死后家财仅薄田。孔明军师为了实现人生大业的理想,殚精竭虑,奋斗一生,将面前所有对手、异己、障碍尽皆除去,最后只剩一个司马懿没有全功。至今四川人还感念诸葛武侯的惠遗。孔明殒命之后,《三国演义》的读者就没有什么耐心读下去了。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是上上人物。
现在大家已经可以断定,刘备是三国时头号的伪君子,刘备投过多少人,害过多少人,只怕不比曹操少。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是几姓家奴?但刘备毕竟做了皇帝,给很多有志兴复汉室的人以希望和饭碗,他三顾草庐,也给足了中国士人的面子了。两相作用之下,刘备算是中中人物。
刘备当年山穷水尽,是孙权给他翻身的机会,给他荆州作为翻身的基地,甚至给了他一个老婆:孙尚襄。刘备能登位蜀帝,最该感谢的是孙仲谋。“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虽然号称承袭父兄基业,但孙权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长江以南建朝称帝的人物,正是他开发了江南,但也屠戮了无数山越土著人的性命。孙策临死前曾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以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闲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的这一评说是很正确的。他深知其弟孙权的才能。孙吴为中国开发长江立下了首功,但分裂自立,也确实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江淮地区有大片地方因为战祸而成为无人地带。孙权应是上下人物。
孙权曾给曹操写信,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是魏王,《三国志》尊他为魏武帝,曹操胸藏天地,一统北方,又巩固了北疆领土,曹操多聚贤能,屯田养民,但在战争方面又屠戮甚重,其实是视百姓如羔羊,窃国之举更为后世奸雄如司马懿等留下上好样本。生前横槊赋诗、身后分香卖履,曹阿瞒也是性情中人。曹操是上下人物。
蔡琰是中上人物。蔡文姬经历得太多了,她的文才、故事远胜很多男子人物。《胡笳十八拍》记述了汉末妇女悲惨的生活。左贤王仰慕汉朝才女,又因畏惧曹操势力而忍心与蔡文姬分离,其人也不浪漫远矣,蔡文姬写了那么多,关于他的却一个字也没有,连“种”也没有,冒顿时代气吞山河的气魄何在?左贤王是下下人物。
钟会是下下人物。平了几个反贼,又借光收川,看到蜀江水碧蜀山青,这位公子哥就想当“刘备”,实在是蛇欲吞象,不自量力,为后世所笑!
邓艾是中上人物。凭借军事冒险,放牛娃破了山国蜀汉,韩信再世功劳也仅止于此,在谋人胜与虑自己方面,也和韩信一样,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猎户刘安是下下人物。
和刘安一样,都是割自家的肉,取悦枭雄刘备,但目的毕竟是不想让百姓遭受兵燹之苦。刘璋是下中人物。
关羽是上中人物。关公没说的,其人格魅力绝对第一;然则关公晚年过于刚愎自负,徒然浪费了荆州!
张飞是上上人物。燕人张翼德,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重英雄轻小人,长坂坡前一声吼,喝断桥板水倒流。虽称猛将,又计赚名将严颜、张郃,张飞实在是天人国士,有他,就更映衬刘备的中庸和世故。
马超是中下人物。和吕布一样,也是战争机器,但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离英雄差了一步,但也就是这一步,马超与周瑜差了多少年?晚年,马超成了刘备、孔明的政治玩偶。可悲可叹!
庞统是中上人物。凤雏过早归天,实在是蜀汉的不幸,魏、吴的大幸,他不死,孔明也不会入川做主,历史也将重写。但庞统帮刘备诈取刘璋,是成人之恶。
马谡是不入流人物。
刘封、魏延、孟达都是中中人物。为了成全蜀汉,这些人都流尽了鲜血,结果呢?事迹都进了贰臣传,可叹命运之不公。
姜维是上中人物。士为知己者死,姜伯约也为赏识他的孔明的梦想而折腾尽了自己与蜀汉的能量。这种韧劲谁可比拟?可惜他就是猴子捞月,最终落得一场空梦。
阿斗是中上人物。真正在表面上继承了刘备的伪善,于是大家以为后主是一个傻瓜——阿斗对世人的好,可看做是代替老爸刘备在“还债”。所以阿斗的“真”,比其父的“伪”高了一个层次。
为了救阿斗,赵云数度九死一生,忠心为主,武将楷模,但拒绝赵范好心的美人计,又令人怀疑他太无人性,略微使得子龙有些缺损。赵云是上中人物。
黄皓是下下人物。
刘备谁都不能、不敢收留,只有刘表能容他,这是刘景升过人之处。刘表是中上人物。
曹植、曹丕都是下上人物。文采都十分漂亮,一个是文人皇帝,一个是文人王爷,于曹魏国家无益,于文章事业却也无损。曹魏衰败,从子桓、子建兄弟始。
董卓是下下人物。在关东军大举进攻洛阳时,董卓严密防守,虎牢关几次战斗,董卓面对着士气高涨,兵力雄厚,名正言顺的强敌,得意人生有了随时完结的可能。在李儒建议后,董卓采取了迁都的办法。于是,关东军这一个联合部队开始萌发了胜利后带来的变化,各怀异心者纷纷驻马不前,钩心斗角,各逞计谋,最终联军不战而散。董卓不费一兵一卒,瓦解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可叹:汉末的国贼为什么就这么多呢?
荀氏叔侄是下上人物。能保曹操,却又不弃汉臣之名,奇谋百出,帮助曹操蛀空汉朝根基,到老却又自戕以成曹操之恶。荀氏叔侄不能善始,也没得善终,还不如贾诩。
始终把屁股放在曹操一边,并为新朝办了不少实事。王朗、华歆是中上人物。
郭嘉、典韦是上上人物。曹操想起他们,就要痛哭“天不佑之”,足见这对文武本该是曹魏的两根柱石。
张辽是上下人物。一代名将,最终死在对吴作战的最前线,令人看不穿的是,张辽当初为何死死跟随吕布?
许褚是不入流人物。
叱咤江东、横空出世,奸雄曹操感叹“狮儿不可与之争锋”!如果未早逝,应可直指中原,与操决战。只是可惜了大乔。小霸王孙策是上上人物。
左慈、于吉都是不入流人物。
只在武力上与小霸王角力,实则一无韬略的太史慈是下上人物,
忍辱负重,为主公的大计背黑锅、挨板子。鲁肃在同孙权纵谈国家大事时,曾为孙权勾画出一副战略蓝图,它可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它的内容是这样的:“昔汉高祖欲尊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曹操可比项羽,将何由得桓文乎?肃切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称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而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后来,在刘表刚死时他又及时向孙权提出要以刘备结盟,“同心一义,共破曹操”。这些看法大体于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相同。可惜孙权没有按照鲁肃的这一战略构想去做。赤壁之战后数年工夫,孙刘两家翻脸,导致联盟彻底破裂。彝陵之役战胜刘备后,再没有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和争夺重点,只图偏安,不思进取。黄盖、鲁肃是中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