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历史大事记
17214900000083

第83章 国民军与南口大战(四)

段祺瑞执政府成立后,国民军和奉系军阀之间的矛盾虽然越来越尖锐,但由于双方都不具备战胜对方的绝对优势,并有面对直系残存势力威胁的共同的利害关系,故能在段祺瑞“均衡”策略维系下,暂时维持表面“合作”的局面。1925年初,张作霖与冯玉祥结为“金兰之好”。奉系还送给国民军一军40尊火炮。但是,双方由于不同的政治倾向及围绕控制中央政权及争夺地盘等问题,仍时时发生冲突,并最终导致关系的完全破裂。

奉军入关后,张作霖的野心急剧膨胀,梦想统治全中国。他拥戴段祺瑞出山的目的,就是要以段为过渡,最终自己登上大位。他在陈兵苏皖的同时,就开始为谋求中央大权造舆论,攻击段祺瑞上台后为群小包围,一事无成。张作霖对段政府的体制不满,企图先从段祺瑞手中分权,建立一个由自己控制的内阁。但是,段祺瑞执政府毕竟是在国、奉双方拥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民军利用占据北京的优势,力求通过段政府谋求最大的政治利益。所以,国民军是奉系完全控制段政府的最大障碍。奉系极力想将国民军逐出京畿,如暂时达不到目的,最起码也要派兵进驻北京,削弱国民军对首都独占的地位。

在张作霖进北京之前,先派出一万余人的部队先行入京,并力保李景林为北京卫戍司令,以代替鹿钟麟。但是不久有人提醒他,冯玉祥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惯于使用非常手段。张作霖真有点害怕了,于是赶快离开北京,军队也撤走了。但是,张作霖并不甘心,在1925年初又借口“巩固中枢”,再次向段政府提出要驻兵京师,并不惜为此与国民军一战。奉系依仗优势兵力把持了直隶政权。1925年11月18日,李景林授意天津各界以他是直隶籍为由,推举自己为直隶保安司令兼省长。本来,段祺瑞已于12月3日任命卢永祥为直隶军务督办,杨以德为省长。但是,在张作霖的压力下,段祺瑞不得不于11日任命李景林暂署直隶军务督办。当时,段祺瑞还任命孙岳为河南省省长。12月26日,李景林以要统一直隶事权为由,向国民军要求交还保定、大名两个辖区,此后,又要求其交还张家口。

张家口地处直隶万全县,李景林也要国民军将其出让。但是,从历史上看,察哈尔都统历来都驻节于此。张家口是中国与俄国、蒙古贸易的商埠,工商业较发达,有大宗税收。所以,国民军坚决拒绝了李景林的要求。此事虽然未使国民军与奉军的矛盾激化,但令双方的关系产生了更大的裂痕。

此外,张作霖还借管理旗产为由,与国民军争夺京兆尹一职。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政府接管了在京兆及直隶的“旗产”数千万亩,每年有上千万元收入。段祺瑞当政后,张作霖被任命为“协定旗产总办”。为此,奉张派人在京组织了旗产事务处。但是,旗产大部在京兆,仅顺义县十分之七的耕地就都是旗产,由国民军所派的薛笃弼以京兆尹身份控制。段祺瑞政府为此多次调停也没有结果。所以,奉系决意与国民军争夺京兆尹一职,并认为为此有派兵进驻京畿的必要。薛笃弼出任甘肃省长后,国民军又以刘骥继任。奉系为此大为不满,并志在必得。国民军也坚决不肯放手。段祺瑞无奈宣言不用双方人物。直到1925年10月份,张作霖仍不甘心,电召安福系亲奉人物曾云沛磋商,“想不居荐人之名,而收复地之实。”

国民军被迫让出直隶、热河之后,在战略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奉军多次在天津扣留国民军进口的军用物资,并切断了国民军一军与二军、三军的交通联系。1925年9月,国民军一军和三军虽然分别占据了甘肃和陕西,但仍处在受奉军挟制的被动地位。因此,冯玉祥急欲得到一个出海口,想得到直隶、天津或山东,并恢复对京汉铁路北段的控制。因此,国民军暗中与反奉诸方联系,等待时机。国民军与奉系无论在政治上及实际利益上,都有水火不相容的矛盾。

1925年3月,张作霖就向外国外交官透露,他不久将攻打国民军。5月,奉系利用财政及安徽督军等问题向段政府施加压力,要其报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所花费的巨额经费(一说1200万元,一说700万元),并要段立即将皖督一职任命给奉系人选。5月14日,张学良率两旅奉军到天津,旋即向段政府提出让国民军将北京北苑、西苑军营让给奉军驻扎的要求。到5月底,奉军陆续开进关内的兵力达10多万人。张作霖提出上述问题并挥兵入关的真正目的,是企图一举将国民军逐出北京,迫段祺瑞下野,攫取最高权力。5月17日,日本朝日新闻社发表社论,认为奉国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

面对奉系咄咄逼人的气势,国民军以退为进,表面上忍让。此时,国民军一军兵力虽然扩充为八九万人,但分布在北京至缓远一线,与国民军二、三军虽为军事联盟,但实际上不相统属,故无力与奉军抗衡。所以,冯玉祥在公开场合对记者宣称,国民军与东三省无误会可言,并同意将北京西苑、北苑、通州等地营区出让,而暗中则开始与孙传芳秘密结盟,策划反奉。

段祺瑞对奉军再次入关也不赞同,担心自己成为奉军的政治俘虏。为打消段的疑虑,张作霖曾函告段祺瑞,称冯玉祥已赞成奉军进驻北京,并说“近来党人趋于****,甚关国家治要,奉军有拱卫京师之必要”。5月20日,张作霖打电报给段祺瑞,告之其将入关,“对任何事项,不加干涉”;并威胁说“如我公不以奉军入关为然,则将苏皖鲁奉军悉数出关,不再与闻时事”。段祺瑞无奈,只得于21日复电对其挥师入驻京畿表示欢迎。同一天,张学良以代父为段祺瑞夫人祝寿为由到京,直接向段陈述奉军移驻京师等事,还准备赴张家口与冯玉祥会晤。但是,张学良突然于晚上由京返津。国奉关系顿时紧张。国民军代表张树声等在天津与张学良紧急磋商,就奉军进驻京师问题达成协议。5月27日,奉军进驻通州,驻该地国民军退驻南苑。

5月30日,张作霖到达天津,却迟迟不去北京。他向段祺瑞提出改变政府体制,让梁士诒组阁,并通过叶恭绰为之说项奔走,与梁本人也多次密谋。段祺瑞虽然以修改临时政府体制属临时参议院权限为由拒绝,但又不敢完全开罪奉张,故一再邀请张作霖赴京面谈,并派梁鸿志赴津催驾。但是,张回电称进京尚无日期。与此同时,张作霖电邀冯玉祥来津共议时局。冯玉祥也复电婉辞,电文有“弟与兄忝契金兰,且兄长于弟,如有伟见,自请照办,弟无不奉行”等语。

6月2日,张作霖在天津召集奉系军事头目开会,议决让梁士诒组阁及京畿驻军等四项决议。但是,此时奉系与苏联关系急剧恶化。苏联政府连续照会中国北京政府,就东北当局收留白俄及中东铁路督办鲍贵卿“违背中苏协议”等提出抗议,并在中苏边境举行军事演习。奉系有了后顾之忧。另外,时值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全国掀起反帝爱国浪潮。张作霖在此时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北方再掀起中央政潮。此外,他又想趁机进一步染指长江流域,急派兵进入上海,从而使其战略重心一时南移。因此,国奉矛盾开始有所缓和。不久,五卅运动波及东北。7月20日,张作霖离津返回沈阳。但是,国奉都把对方视为逐鹿中原的主要对手,均秘密地为未来的决战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