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1752600000121

第121章 英国工业革命(1)

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历史上,工业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这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工业革命的发生,首先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解放了生产力,革命打击和削弱了保王派大封建主的势力,进一步消除了各个地区之间的隔绝状态,加强了全国经济上的联合。英国征服苏格兰后,取消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边界交税,实行了统一的税制,从而大大地扩大了国内市场。

封建时代各国重农抑商,人们以经商为耻。而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英国上层社会不以经商为耻,许多贵族、地主都乐于在银行和工商业中投资,积极参加海外殖民和远征等。

由于宗教信仰比较自由,许多人改信清教。清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工商业中的进取精神深入人心。

相比英国而言,欧洲大陆上封建统治还十分严重,宗教限制与迫害时有发生。在大陆上无法生活的新教徒纷纷逃到英国,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英国的企业对其善加利用。

在政治上,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建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君主立宪政体、两党制和内阁制,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关税。促进商业、航运和工商业的发展。

制定合适的对外政策也是政府维护商人和工业家在海外利益的手段。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保海外商路的安全,保证原料的来源,开拓英国商品的销售市场。革命后,英国还把殖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拓作为一项国策,到了18世纪,殖民扩张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革命后,政府为促进流通,扶植银行信贷业的发展,地主、资本家手中积攒的财富在商业中得到了有效利用。

工业革命需要大量金钱。在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聚敛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是工业革命的基本前提。而英国原始积累所包括的两个方面——大量货币集中被少数人占有。大量自由劳动力出现——的实现方式是圈地运动、国债税收、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

圈地运动实际上是英国式的土地革命。它的出现使英国农业发生了根本变化。封建的地产在这一“羊吃人”的过程中变成了近代意义的资本主义财产。而失去土地的大批农民四处流亡。除了劳动力外别无他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圈地运动还消灭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开始仰赖市场,从而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从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连年进行对外战争,耗资巨大。为筹集经费,政府增加了国债和捐税。这样,资本家就以向政府放债取息的方式,经过国家税收的渠道吮吸人民血汗,积累大量资本。

18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同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战争,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在北美,在亚洲,在澳大利亚……英国夺取了大量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成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是重要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商业霸权造成工业优势,殖民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用“罪恶”来形容奴隶贸易最恰当不过。英国的奴隶贸易始于16世纪下半叶,300多年后英国成为最大的奴隶贸易国。奴隶贩子通过三角航程,用欺骗和暴力牟取资本,数量惊人。

总之,圈地运动、国债税收、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积累了资本。造成大量雇佣劳动力,开辟了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工业原料,是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此外,工业革命还与工场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18世纪下半叶,英国手工工场相当发达,分工更细,技术提高,而自然科学方面,莱布尼茨、波义尔、布莱克等人的巨大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

政治、经济、技术前提都具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由于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手工业生产所能提供的数量,市场的需求刺激了生产技术的变革。于是工业革命随着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开始了。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

首先在棉纺织业发生重大技术变革,是因为棉织品物美价廉,是社会必需品;棉纺织业投资少,资本运转较快;棉纺织业是新兴的工业部门,不像毛纺织业那样受行会规章的束缚;棉纺织的机械化在技术上比较容易。英国气候潮湿,适合于发展棉纺织业。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1733年,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布法,经过改进后得到推广。初步改变了靠手工穿梭织布的落后方法,提高功效两倍。飞梭织布机的运用使棉纱供不应求,造成了纺织和织布之间的不平衡。为解决这个矛盾,英国皇家学会公开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呼吁用物质奖励办法鼓励人们发明创造新式纺纱机。在众多设计者里,首先获得成功的是织工哈格里夫斯。

1765年的一天,哈格里夫斯偶然发现,妻子的手摇纺车翻倒在地,但纺车上的轮子仍继续转个不停。他大受启发,想既然纺车轮子有这么大的转动力。为什么只让它带动一根纱锭?如能带动更多的纱锭岂不更好?于是他动手设计了一个能同时带动8个纱锭的手摇纺车,使纺纱速度提高了8倍。哈格里夫斯把这个发明归功于妻子珍妮。这个纺纱机就被取名为“珍妮机”,以后,经改造的“珍妮机”能纺80~130根纱,大大提高了功效。但“珍妮机”纺出的纱细而易断,不能作经线,而且需要人工操作,很费力气。1769年,理发师兼机械师阿尔克莱特,制造了第一部水力纺纱机,并取得了专利。

但也有人说,水力纺纱机是钟表匠凯伊发明的。可不管怎样,阿克莱特是第一个实际使用这种机器的人。他的机器开始是以马力作动力的,1771年,他在有水利资源的克朗福德建立了第一座工厂,用水力作动力,从此开始了以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的过程。当时的机器运行场面是多么壮观啊!整排的纺纱机在水力的推动下不停地旋转。一批批坚韧结实的棉纱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水力机纺纱代替人力,纺出的纱可作经线,克服了“珍妮机”的两个主要缺点。但水力机纺出的纱太粗,还不能完全取代“珍妮机”,两种机器只能互为补充。阿尔克莱特水力纺纱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到1779年已达300名工人,靠水力开动1000个纱锭。同时,一座座阿尔克莱特式的水力纺纱厂雨后春笋般地沿河建立起来,到1790年已达150座之多。大部分工厂都拥有七、八百名工人。资本主义的大机器工厂出现了,这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后来,童工出身的纺织工人克隆普顿经过5年的反复实践,结合了“珍妮机”和水利机的优点,于1779年发明了骡机——因取前两者之长而得名。这是一种新型纺纱机,后来又经他人改进成自动纺纱机,每架机器同时可纺三、四百个纱锭,而且纺出的棉纱精细而又结实。

纺纱机械化的技术问题基本解决了,纺纱的效率大大提高。于是纺纱和织布之间又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织布技术的革新又成了当务之急。

织布机的发明酝酿了很长时间。牧师卡特莱特于1785年制造了一架自动织布机,提高功效40倍。卡特莱特于1791年建立了第一座织布工厂。据一家地方报纸称,在他的工厂里,一个小孩看管水力织布机一天的布相当于老办法一周织布的数量。

纺纱机与织布机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有关纺织业的其他机器的发明创造,如净棉机——清洗棉花中的杂物,梳棉机——自动梳齐棉絮,自动卷纱机,漂白、整染等行业也相继实现了机械化。毛、麻、丝纺织工业也逐渐采用机器生产,尽管时间要晚些。

棉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动力、钢铁、交通运输和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技术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