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十九世纪未西方哲学界升起的一颗新星,他要打倒以往哲学的神圣偶像,推翻传统道德的善恶标准。他的哲学思想对现代西方世界和哲学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但是,尼采的一生是在不幸中度过的。
尼采于1844年10月15日出生在普鲁士王国萨克森省一个普通的小农村——罗肯。
父亲是个信奉新教的牧师,曾教过几个皇家子弟,因教学成绩优异,受到普鲁士国王的特殊恩宠。他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尼采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呵护。
尼采五岁时,父亲去世了。
亲人的痛哭声、凄凉的葬礼、冷冰冰的坟墓一直留在尼采的记忆中。尤其那忧郁的晚祷钟声,是那样地催人泪下。从此,原先那个愉快的小康家庭整日沉浸在悲哀和忧郁的气氛中。为了摆脱困境,母亲带着尼采来到诺姆堡。在这里,很少有同学和他玩耍。由于先天不足,他生得头大身小,身体启羸弱,还有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慢性头痛症和视力衰弱症。为此,他不知遭到了多少白眼和嘲弄。
尼采有个朋友叫克鲁格,他的父亲是一名技艺高深的琴师。尼采苦闷的时候,常去克鲁格家听音乐。
在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从克鲁格的房间里传出了德国古典音乐声,那悲壮、激越的交响乐和悠扬动听的和弦,是那么优美。两个小男孩被这音乐声带入了幸福和欢乐之中。待音乐停下来时,两个孩子高兴得跳起来。他们相互拥抱着喊道:“太美了!”
“尼采,我爸爸演奏得好吗?”克鲁格问道。
尼采的眼睛里闪动着泪花。他回答道:“太好了!你父亲演奏得太妙了!真不愧为技艺高深的琴师呀!没有音乐的生活,简直是一种苦难,一次流放。”
尼采回到家中,翻来覆去不能入睡。他坐起来,用双手托着两腮陷入沉思。
尼采从小喜欢音乐和诗歌,曾以父亲死后那晚祷的钟声、父亲的坟墓、生命的无常和幸福的虚幻为主题,先后写出了五十多首诗。
今天晚上,他的心潮又开始涌动起来了。一种创作的欲望推动着他,他提起笔写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部音乐作品《一支圣歌》。
父亲的去世,使小小的尼采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1864年,尼采二十岁时,进入波恩大学读书。一年后,他又转入莱比锡大学,攻读了四年半古典语言学。他在古典语言研究方面表现出了异常的惊人才华,令他的导师李歇尔教授惊叹不已。
教授感叹地拍着他的肩头说:“你真是天才!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过的!”
教授感叹之余,提笔写道:“三十几年来,在我眼前力争上游的青年简直不计其数。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年轻人如尼采这样,成熟得如此之快,而又如此年轻……我可以预言:只要上天赐他长寿,他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
李歇尔把信寄给了瑞士的巴塞尔大学,该大学在尼采尚未取得博士学位时,即授予他古典语言学教授的职称。此时,他才二十四岁。以这样的年龄任教授在德国学术界是前所未有的。
不久,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又在尼采未经任何考试,甚至未提交学位论文的情况下,授于他博士学位。从此,尼采开始了他的教学与研究生涯,直到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哲学家。
1882年,尼采的一位朋友领来一名学生,要向他学哲学。这个学生是俄国少女,叫莎罗门。尼采一见到她,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便收留了她。莎罗门十分聪明,一天,她向尼采问道:“有人说,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能使灵魂健康和享受幸福,能够使人唱着动听的歌曲离开人间。这种说法对吗?”
尼采不假思索地说:“这种把人生看作是乐观的认识是十分肤浅的,在哲学上是近视眼,而且不可能给人以幸福。因为当人们掌握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已经该入地狱了;而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处处充满不幸和痛苦。因此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
“欧洲流行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宣扬人生不可能有任何幸福。他们说,猪羊以粗糠荒草为食度过艰苦的一生,最后被人宰杀;牛马吃着粗糙的草料,从事繁重的劳动,最后被人食肉寝皮。人世间更是充满着说不尽的悲剧……生命中能有什么幸福呢?生命的唯一价值就在于忍受种种痛苦。幸福只存在于‘天堂’之中。这种观点对吗?”
“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和悲观主义人生观都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人生呢?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请老师说说您的观点!”莎罗门说。
尼采沉默片刻,突然失声地狂呼道:“啊,狄俄倪索斯!你这悲剧的英雄,你这乐观的酒神,你那百折不挠、刚强不屈的精神,你那放纵无羁、生机充溢的品格,不正是理想的人生吗?”
狄俄倪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桀骜不驯、刚毅顽强的英雄。为了躲避王后的迫害,他到山林里与牧神和仙女为伍,并发明了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方法,被人们誉为“酒神”。后来,王后抓到了他,把他害成了疯子。他被迫流落他乡,乘着百兽车,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一路上他高歌狂舞,放荡不羁。命运的不幸没能挫折他那刚毅的个性,流浪倒给了他无限的快意。面对不幸,他是欢乐的。因此,他又被誉为“欢乐之神”。
莎罗门被老师这突如其来的狂态惊呆了。待尼采进述了这位酒神的故事后,莎罗门仍然大惑不解。
尼采便滔滔不绝地解说道:“人生就像狄俄倪索斯那样,永远摆脱不了悲剧命运。那么,与其避让,不如奋起抗争。‘酒神’的精神就在于不畏痛苦和不幸,不把痛苦和不幸看作灾难和恐怖。人们应把痛苦和不幸当成人生的‘佐料’和‘营养’,从而自觉地忍受痛苦和不幸。在对痛苦和不幸的抗争中去感受生命的可贵,感受人生的幸福。不仅如此,人生如果没有痛苦,就会破坏生活的情趣,降低生命的意义。只有痛苦才能激发人的生机,磨炼人的意志,使人感到生命的欢欣和快乐。人生的幸福感就是战胜了痛苦的威武雄壮、气势高昂的悲剧感。人正是在同悲剧的抗争中才唤起英雄气概的。在深沉的痛苦之中,才能体现出更深沉的欢乐。对待人生,悲观主义过于消极,乐观主义过于无知,禁欲主义过于荒唐,只有‘酒神精神’才能成为人生的必备武器。‘酒神精神’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在对‘悲剧’加以洗涤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深沉的快感,它是一种崇高的悲剧快感。‘酒神精神’之所以能够这样,就是因为它肯定生命。肯定生命,当然就包括生命中的痛苦在内。真正的勇士,是不畏痛苦,敢于正视痛苦,视苦为乐的。他可能会遇到磨难,但他决不沉沦,他敢于在磨难中发出高傲的大笑。重压摧不垮,磨难不退缩。你不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吗?那是一种何等豪迈的气概啊!他的身体被绑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老鹰每天都来啄食他的肝脏,但他决不向宙斯低头。他是意志坚强者,是对痛苦抗争的胜利者。不敢同不幸和痛苦抗争的人,永远不可能享受到生命的欢乐。只有鼓起生命的风帆,才能战胜一切痛苦的风浪。人们啊!像酒神那样,嘲笑一切悲剧吧!让你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吧!”
接着,尼采又讲了如何才能具备“酒神精神”。莎罗门对老师的这些说法似懂非懂,只能默默地倾听着。她一点也没有察觉到尼采已经深深地爱上她了。当尼采向她求婚时,她拒绝道:
“我尊敬和钦佩的老师,我把你看作我人生的导师。但我感到自己并未深深地爱上你,我们仅仅是朋友,而且永远是朋友。”
尼采遭到这次打击后,一病不起,严重的神经衰弱折磨着他。他感到无限孤独和苦闷。不久,他开始像酒神那样振作起来,从事写作了。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希腊国家制度》、《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不合时的思想》、《悲剧的起源》等书籍。这些书出版后,一些朋友开始疏远他了。他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
一天,老朋友多伊森前来看望尼采。尼采两眼噙着泪水,拉着他的手依依不舍。
多伊森深情地说:“这段时间,你发生的变化太大了!”
尼采默默地点着头。沉默片刻,他问道:“我出的书你都看到了吗?”
多伊森没有回答,只是点了点头。他知道尼采指的什么,书中的话一直回荡在他的脑海里,那真是振聋发聩啊:
“我是什么?我是一颗炸弹,一道闪电,现在就要爆炸,就要闪光,就要惊醒人们的迷梦,就要震颤人们的心灵。因为如今的欧洲人,正在可怕地衰弱下去。欧洲人引以自豪的传统文明,也正在日益走向令人痛心的崩溃,究其原因,是一切传统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包括宗教、哲学、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等,都发生了惊人的颠倒,善恶观念发生了不幸的易位。始作俑者,就是作为欧洲文化支柱的基督教道德,就是统治人们的偶像——上帝。现在,我要向世人郑重宣告:‘上帝死了!’上帝为什么会死?因为有我——尼采的存在!
“从此以后,人类的历史将不再划分为公元前的世纪和公元后的世纪,人们将会说尼采以前的蒙昧时代和尼采以后的光明时代。尼采——这个光辉的、令人颤栗的名字,将取代上帝的名字而铭记在人们的心里。”
多伊森看到眼前的尼采没有从前那种骄傲的举止,灵巧的步伐和流畅的言谈了。他行动艰难,步履蹒跚,说起话来也迟钝了许多。看到眼前这一切,多伊森感到痛心。这是社会逼的,宗教社会容不得他。
一年以后,尼采真的疯了。他患了精神分裂症。从此,他又疯疯颠颠地活了十一年。
尼采虽然疯了,但他的著作越来越深入人心,让人们越来越清醒。
尼采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想象力强,文笔华丽,被人们称为“诗人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