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1752600000206

第206章 美苏冷战

1945年秋季的一天,在开往美国富尔顿城的火车上,坐着两位不平凡的男人:一个男子生得又高又胖,宽大的脸庞刮得光光的,额头开阔,鼻子又高又直,两个鼻孔似乎很能顺随人意,看上去很丰腴;另一个男子形体极其匀称,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他有不可摧毁与战胜的英武气概。无疑地,他使你相信他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们俩一会儿窃窃私语,一会儿高谈阔论,看上去谈得很投机。从他们的举止和神态上看,他们似乎即将完成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这两位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一个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此时,他们俩正在策划一场震惊世界的演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德国用闪电战横扫欧洲时,苏、美两国虽社会制度大相径庭,但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却也只能暂释前嫌,联手抗战,结成了一对盟友。德国入侵苏联的第二天,美国国务院声明说:

“任何对希特勒德国的抵抗,不管来自何处,都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国防和安全”。

随后,罗斯福总统又宣布美国准备援助苏联。那时,就是那一贯敌视社会主义苏联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公开表示支持苏联。他在私下里解释说:

“目前当务之急是打败最危险的希特勒,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为魔鬼说好话的。”

言下之意显而易见:大敌当前,不妨结盟,渡过难关之后再决雌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争夺战后势力范围的斗争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使得美、苏两国开始怒目而视,争吵不休,造成了影响深远、波及全世界、长达数十年的“冷战”。

美苏之间虽然剑拔弩张,但毕竟没有直接大打出手,只是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领域里进行激烈的全面对抗,或假手他国进行军事干预,或指桑骂槐互相攻击,甚至摆出一副大动干戈的架势,但却没有真刀真枪地干,因此称为“冷战”。

对战略要地东欧的争夺,尤其是对波兰的争夺,是美苏关系恶化的重大原因。

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对波兰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对罗斯福说:“三十年中,德国两次取道东欧走廊侵略俄国。俄国的利益在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波兰,它能用自己的力量关闭这个走廊的大门。”

斯大林坚持主张说,波兰新政府必须是亲苏政府。

对此,罗斯福当然心中不快,他对同僚说:“我们不能与斯大林共事。”

他对苏联想控制东欧的意图深表担忧,感到俄国人既蛮横又贪婪。于是,他决定对苏联逐步采取强硬态度。不料,同年4月12日那天,罗斯福身披海军斗篷,由一位女画家为他画像时,忽然把头一偏,双手抽搐起来。几小时后,他死于脑溢血,不能继续坚持冷战了。

罗斯福死后,副总统杜鲁门一跃成为美国头号人物,世局为之大变。

杜鲁门原是一个小农场主的儿子。当初,他当兵时不过是个上尉,后来经商又亏了本,于是他转而改行从政了。这位总统对苏联一向没有好感,他在上任的头一天便密告国务卿说:

“对俄国人不可太软,要顶住!”

几天后,他又盛气凌人地训斥来访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指责苏联在波兰搞亲苏政府,并粗暴无礼地打断莫洛托夫的辩解,还要挟说:“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必须把美国的态度牢记在心。”

莫洛托夫是一位老外交官了,与外国首脑周旋已非一日。见杜鲁门如此粗鲁,禁不住满面怒容,愤愤地说:“有生以来。还没有人敢对我这样说话。”

杜鲁门冷言冷语地说:“如果你们照协议办事,就没人对你这样说话了。”

结果,二人不欢而散。

不久,美苏两国在联合国成立大会上公开发生冲突,盟友之间的友谊破裂了。

随后,杜鲁门下令,在大战结束时完全停止苏联依据“租借法案”应得到的美国援助,并拒绝与苏联共同接管战败的日本,命令美军独占日本全国。

斯大林也不示弱,对杜鲁门的特使霍普金斯说:“德国战败后,美国以为可以不需要苏联了,对苏联态度变冷淡了。你们切不可把我们看作傻瓜,这是你们西方常犯的错误。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波茨坦会议期间,美国爆炸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斯大林、杜鲁门二人之间又发生一场明争暗斗。杜鲁门与丘吉尔密商后,在一次会议之后故意轻描淡写地对斯大林说:“美国已拥有破坏力极大的武器,足以扭转历史与文明的方向。”

他心中暗想:斯大林,你可知道美国的厉害了吧!

这恐怕是人类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核讹诈了。斯大林是何等精明之人,他心中当然明白,但只是平平淡淡地回答说:

“好好用它去对付日本人吧!”

斯大林的神情和语气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惊讶与畏怯。苏联的核武器研究比起美国来,并不逊色,起步不但很早,技术力量也相当强大。杜鲁门拿原子弹吓唬斯大林,自以为得计,却不料竟未得逞。但不管怎么说,从此,笼罩人类头顶的核军备竞赛阴云悄悄升起,也给美苏之间的冷战蒙上了核恐怖色彩。

波茨坦会议结束半年后,斯大林在莫斯科大剧院对选民发表重要讲话时说:“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苏联必须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这些话,美国朝野反应十分强烈。国务院欧洲司司长马修斯抨击这篇演说时说:“这是全世界共产党及其同路人的圣经,是在号召推翻资本主义。”

大法官道格拉斯说:“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宣言。”

这些人一致认为,对于一心想推翻西方制度并准备战争的苏联,必须严加防范。

十多天后,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在一列开往富尔顿城的火车上,堂堂美国总统杜鲁门亲自陪同丘吉尔,要去发表一篇震惊世界的演说。

到站后,丘吉尔下了火车,眉开眼笑,频频举杯。一番豪饮之后,他不觉神采飞扬,乘兴赴威斯敏斯特学院演讲。

在会上,杜鲁门首先致词说:“丘吉尔先生打算谈谈和平的要害问题,有些建设性的话要向全世界讲。”

说完便带头鼓起掌来。丘吉尔笑容可掬,先用一双大眼睛环视一下全场,摘下礼帽点头致意,然后便开始抛售他的宏论了:

“……从波罗的海海岸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海滨的里雅斯特,一道铁幕降了下来,横断了欧洲大陆。铁幕后面是中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城市及其周围的人口全都落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从属于莫斯科的控制了。我认为,只有对抗才能阻止苏联的无限扩张。对苏联来说,最令他们赞赏的莫过于力量,最令他们鄙视的莫过于军事软弱。我呼吁握有原子秘密的英美两国组成英语民族的友好联盟,共同对付苏联。”

这便是正式题目叫作《和平砥柱》而实际是“冷战宣言书”的富尔顿演说。

第二天,丘吉尔的这番话震撼了全世界,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

说起来,这“铁幕”一词,还是纳粹战犯戈培尔所首创的。雅尔塔会议上,议决让苏联占据东欧,纳粹德国闻讯大怒,说苏联是“铁幕”,加以抨击。如今,丘吉尔不避嫌疑,大胆搬用“铁幕”一词,斯大林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把柄。他向报界谈话时说:“丘吉尔及其美国朋友迷恋上了希特勒的种族主义,企图以英语民族统治世界,号召人们和苏联作战,这是在策划战争。”

4月5日,斯大林又与美国驻苏联大使史密斯将军会谈,指责美英结盟反苏。这时,杜鲁门开始感到贸然得罪苏联似乎不妥,便邀请斯大林访美,要当面晤谈。斯大林对此反应冷淡,托言身体欠安而予以回绝了。

美国国内也有人反对丘吉尔的“冷战宣言书。”参议员佩珀警告美国不要充当英帝国主义的保护人。当时,世界舆论也对英美不利。

杜鲁门见事不妙,慌忙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外界否认自己与丘吉尔演说有任何关系。

其实,杜鲁门政府早已准备同苏联对抗了。早在这一年的2月9日,斯大林发表“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演讲后不久,美国国务院便要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全面分析苏联政策。

22日,凯南发了一封长达八千字的电报说:

“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差异,苏美不可能有亲善关系,是对手而非伙伴,苏联的极权主义对理智逻辑无动于衷,而对武力逻辑十分敏感,好像一辆开足发条的玩具汽车,只有遇到无法对抗的力量才会停下来。所以,美国必须以实力去遏制苏联。”

这个主张奠定了美国冷战政策的思想基础,使本来不得志的凯南顿时大受青睐。连连升官晋级。

9月24日黄昏时,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克利福德拿着一份沉甸甸的美苏关系绝密报告悄然走进白宫。

待到杜鲁门一口气看完这份一百页长的文件时,东方已将破晓。他沉思良久,拿起电话问道:“克利福德,你有多少这个文件的副本?”

“十份。”

“我要余下的九份,立即拿到我这儿来。”

克利福德即刻送来,放在总统办公桌上。杜鲁门以审慎的口吻说道:“这文件要严加保管,不能泄露。”

原来,这份文件是克利福德奉杜鲁门之命而拟的“全球性反共政策”,内容是要美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抑制苏联,并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支持各国的反苏斗争。

事过几个月之后,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以这份文件为蓝本宣读了一份咨文,声称美国将对受共产党威胁的希腊政府和在苏联压力下的土耳其政府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这就是实行全球干涉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宣布说:“这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国会议员们听了之后,纷纷起立鼓掌。

杜鲁门为何如此口大气粗?原来,二战之后各大国不是彻底战败,便是大伤元气,唯有美国未受战争创伤,反而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因此,杜鲁门才敢公然宣称美国要领导全世界。

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推行不久,提供大规模援助、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又出台了。

当时,二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工业凋零,经济萧条,饥寒交迫者和饿死者竟比战争时期还多,人民怨声载道。

丘吉尔叹道:“欧洲现在成了一座瓦砾堆,一个藏尸所,一个滋生瘟疫和仇恨的温床。”

西欧国家要免于经济崩溃和发生革命的唯一途径便是向美国求援。于是,杜鲁门召集幕僚商议此事。

会上,已升任政策设计办公室主任的凯南又拿出一份报告说:“西欧对美国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以经济援助恢复欧洲的工业、农业和商业,以免发生革命,进而有效地遏制苏联,并使欧洲政治和经济符合美国的需要。”

众官员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据此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我们要援助欧洲国家,反对饥饿、贫困、绝望和混乱。但美国将反对任何为政治或其他利益企图延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或集团。”

这自然是暗指苏联。二十天后,英、法、苏三国外长在巴黎会晤,讨论如何接受马歇尔的援助计划。英、法两国坚持主张实行制定统一的经济复兴计划,各国经济分工并公布国内的经济情报。苏联则主张各国单独接受美援,反对借统一计划干涉内政。由于意见不一,会谈宣告破裂。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指责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企图控制欧洲、反对苏联,因而宣布退出马歇尔计划。马歇尔闻讯暗喜,心想:总算把苏联排斥在外了。

西欧国家接受了共约一百三十亿美元的马歇尔计划援助,而苏联及其控制下的东欧国家则自起炉灶,实行了彼此经济合作的“莫洛托夫计划”。

后来,欧洲在经济上分裂为两大对立阵营:西欧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在政治和军事上,则出现了相互对抗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这种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对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继续,也就是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