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1752600000213

第213章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独立运动迅速高涨起来。印度人民反对驻印英军去缅甸、马来亚、印尼、越南等地镇压当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孟买等地的码头工人,拒绝装运军火,10月25日举行了“保卫东南亚日”。1946年2月,孟买海军起义;6月,海德拉巴特伦甘纳农民起义,极大地震动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虽然孟买海军起义和特伦甘纳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它标志着印度工农基本群众将用革命暴力来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面对印度日趋高涨的独立运动,老奸巨猾的英帝国主义,为避免在印度的殖民利益完全丧失,准备将印度政权移交给印度的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

1946年末和1947年,印度工农运动继续高涨。与此同时,英国正处于希腊人民革命和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的烽火之中,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到处力不从心,捉襟见肘。1947年2月首相艾德礼声明,至迟在1948年6月前把印度政权移交给“负责的印度人”。接着,蒙巴顿被任命为印度总督。他到达印度后,发现印度的局势比他在英国时所想象的还要危险。7月18日,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其主要内容为:(1)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巴包括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省及俾路支等省;东巴包括东孟加拉和阿萨姆的一部分;原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组成印度联邦。(2)各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亦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蒙巴顿方案对英国而言,依然是“分而治之”的方案。但是,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上层担心民族运动发展为社会革命,从各自狭隘的民族、宗教观出发,宣布接受该方案。

1947年8月15日,印度在民族运动交织教派冲突的一片混乱中宣布独立。英国把印度政权分别移交给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立两个国家,成为英联邦的两个自治领。贾·尼赫鲁为印度自治领第一任总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为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意即“清真之国”)的自治领成立,巴政府把这一天定为独立日。真纳任巴基斯坦自治领第一任总督和制宪会议主席。1956年3月23日,巴第一部宪法颁布,宣布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建立两个国家的过程中,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等政党卷入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甘地奔走于印度各地,反对教派斗争,1948年1月30日,他被印度教的极右分子刺死。刺客在法庭上宣称,他刺死甘地,是因为甘地没有尽印度的“父亲”之职,而成了巴基斯坦的“父亲”,意即甘地应该运用他的威望不让巴基斯坦独立于印度之外。

1948年2月4日,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锡兰(斯里兰卡),也获得了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

印巴分裂后留下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克什米尔——查谟土邦的归属问题。该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其臣民则大部分是伊斯兰教徒。因此他在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问题上举棋不定。不过影响克什米尔——查谟邦的政治人物不是土邦王公,而是克什米尔党的领袖穆罕默德·阿布杜拉。阿布杜拉观点与国大党一致,主张建立一个不分宗教的统一的世俗印度国家。在这个国家内,不同信仰的人民可以和睦相处。

克什米尔——查谟邦的伊斯兰教徒则要求加入巴基斯坦。1948年10月,巴基斯坦鼓励边界上的帕坦人部落进攻克什米尔,很快帕坦人就占领了整个克什米尔。克什米尔王公逃亡印度求助。印度保证给克什米尔军事支持,而这位土邦王公在没有与其臣民和政治领导人协商的情况下,同意克什米尔加入印度。于是尼赫鲁立即派出军队到克什米尔,并答应赶走帕坦人后,让克什米尔人民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克什米尔的命运。在克什米尔,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要求锡克人阿布杜拉领导他们反对巴基斯坦支持下的帕坦人侵略。

阿布杜拉是尼赫鲁的亲密朋友和崇拜者,他要求印军的帮助。在印军帮助下,克什米尔人把帕坦人赶走。这导致巴基斯坦正规军直接参加帕坦人的战斗,印巴两国开始战争。这时联合国加以干预,在美国操纵下,安理会最终于1948年8月31日通过了《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决议》,要求停火,并由人民来决定克什米尔的命运。这是美国首次插手克什米尔问题。1949年1月1日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印度占领克什米尔的2/3,巴基斯坦占领1/3,从此克什米尔一分为二。但是停战协定未能消除克什米尔危机,双方都怀着敌意,并企图占有克什米尔。

此后印巴两国多次就克什米尔问题举行谈判,终未取得成果。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举行会谈,达成协议。双方在公报中重申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和公民投票原则,一致认为:克什米尔争端“应遵照该邦人民的愿望加以解决”,“而确定人民愿望最实际的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从1953年以来,巴基斯坦一直主张在克什米尔举行公民投票,但印度以巴基斯坦参加军事集团为由,否定了这一协议,声称公民投票原则已不再适用。从1953—1964年,双方领导人进行多次会谈,都毫无结果。在此期间,克什米尔问题几度提交安理会,安理会未采取任何进一步的行动。

1957年1月,印度不顾得到联合国支持的巴基斯坦的抗议,单方面宣布克什米尔正式并入印度联邦。

第二次印巴克什米尔战争开始了。

1965年,从6月开始,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不断发生武装冲突。8月5日,印度指责巴基斯坦非正规部队越过停火线,渗入印度占领区,向印度巡逻兵开火挑衅。同天,印度军队越过停火线向拉合尔方面发动攻势,导致大规模战争。

9月22日,印巴双方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建议,但停火线上零星战斗仍在继续。9月28日,巴基斯坦外交部长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在联合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印巴同时从克什米尔撤军,并举行公民投票。9月4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前往克什米尔,寻找解决印巴冲突的办法。20日,安理会促成印巴实现停火。

1966年1月4日至10日,在苏联总理柯西金的斡旋下,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和巴基斯坦总理阿尤布·汗在塔什干举行会谈,在恢复正常关系和把部队撤退到1965年8月边界的问题上达成协议。1966年2月双方在联合国监督下实现撤军,但是克什米尔争端并未能解决。

经过多次武装冲突和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之后,巴基斯坦实际控制了原查漠和克什米尔的2/5地区,人口约100万,印度则控制了其余3/5地区,人口约400万。从1966年到1971年底,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但双方在克什米尔控制区的部队每年几乎都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和交火事件。1971年12月,当印巴在孟加拉问题上发生冲突时,印巴在克什米尔的战斗再度突发。1972年,印巴两国政府同意克什米尔问题必须由双边解决。但时至今日,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它始终是南亚次大陆的不稳定因素。克什米尔争端也许要留到下个世纪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