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
1815300000480

第480章 橡媪叹

深秋橡子熟,散落榛芜冈②。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③。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④。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⑤。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⑥。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⑦。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⑧。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⑨。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⑩。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①橡媪(ǎo袄):拾橡子的老妇人。橡子是橡树(又名栎树)的果实,苦涩难食。

②榛(zhēn真)芜冈:草木丛生的荒山冈。

③伛偻(yǔ lǚ雨吕):腰弯背驼。黄发:指老年人。践;踏。

④移时:过了一个时辰。盈掬(jū居):指拾满一捧。尽日:整天。方:才。

⑤曝(pù瀑):晒。三冬:冬季的三个月。

⑥袭人香:即香气袭人。

⑦细获:仔细地收打挑选。精舂:把米舂得很熟。玉珰(dāng当)。古代妇女戴的玉制耳坠。这里形容米粒圆润有光泽。

⑧持之:拿它(粮食)。纳:交纳。私室:指农民家里。仓箱:装粮食的器具。无仓箱:指农家没有一粒米装在自己的仓箱里。

⑨不避赃(zāng臧):即公开贪赃枉法。

⑩作私债:放私债。农毕:收割完毕。这两句说,狡吏贪官趁农民在需要钱用的春耕播种之时,拿官粮放私债,秋收后逼农民还债,归还官粮,他们坐收利息。

诳(kuàng狂):哄骗。这两句说,农民被榨取干净,只能以橡实充饥。

田成子:又名田常,春秋时齐国的国相,曾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和贵族争夺民心,得到齐国人的拥护,杀掉了齐简公。但因孔丘仇视他,在历史上被说成最坏的人。作者在这里对他的看法,是受了传统说法的影响。诈仁:假仁假义。自王:数代后,田成子的子孙们终于夺取了齐国,自立为王。作者在这里借古喻今,意思是说唐末统治者对人民剥削残酷,连田成子那样的假仁假义也没有了。

吁嗟(jiē街):感叹词。

这首诗是《正乐府十篇》中的第三篇。诗中通过对一个拾橡实的贫苦老妇人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在种种残酷压迫剥削下,无以为生的悲惨景况,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