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神话世界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不周山的典故出于古代神位人物共工的事迹。《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共工因为与颛顼争帝位,“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毛泽东词中选择此说,以英雄共工的创举,写照千百万工农齐心战斗的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毛泽东在此说中强调:“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蝶恋花·答李淑一》)
吴刚的故事出自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只说他是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在月中砍伐桂树,树随砍随合。毛泽东因吴刚在月中,又伐桂,于是便增出吴刚为“杨、柳”二魂“捧出桂花酒”的情节。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蝶恋花·答李淑一》)
嫦娥的故事更是世代相传,家喻户晓。李白有诗,“白兔捣药秋夏春,姮娥孤栖与谁邻?”,说到嫦娥月宫生活的孤寂,李商隐也有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更是说到嫦娥心中的懊悔。毛泽东又为嫦娥平添了舒袖起舞欢迎“忠魂”的场面来。一时间,清寂冷漠的月亮上,摆酒设宴,迎迓嘉宾……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七律二首·送瘟神》)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故事,来自古老的民间,它本是一个天上人间相会之难、相思之苦的爱情故事。历代诗人词家留下的笔墨都是这样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毛泽东对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道出惊人之语:中国三千年来创造了无数的神,只有牛郎织女是劳动者,最好的劳动人民的形象。由此,牛郎在毛泽东的《送瘟神》中成了世间劳动人民的在天代表,一直关心着人间大众的疾苦。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
高唐神女、巫山云雨的故事源出宋玉《高唐赋》,说楚怀王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相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本来是个人神相恋的神话故事,毛泽东在词作中引入巫山女神的形象,把她立为兴云作雨、掌握长江上游水势的神仙,“云雨”二字还原为衬托长江之水的自然景观。
《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则以鲲鹏与蓬间雀的问答为情节线: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鲲鹏与斥晏鸟的故事来自庄子《逍遥游》,大鹏与斥晏鸟之间本无所轩轾,也无回答之事,只意在说明二者都得凭借风力,不能毫无凭依,逍遥自在。毛泽东借鲲鹏与蓬间雀两个角色,新编政治神话,褒鹏贬雀,爱憎分明。
为旧典赋以新意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
金瓯一典见《南史·朱异传》,南朝梁武帝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其实,梁武帝的南朝,只占中国半壁江山,但后人就因此把国土比做“金瓯”,而表示国土完整江山巩固,谓之“金瓯无缺”。毛泽东词中典引“金瓯”二字却有了新的涵义:“金瓯一片”是指被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搞得四分五裂国土上的“一片”革命根据地,这“一片金瓯”已掌握在人民手中,它象征共产党在这片根据地上的政权是刚刚从反动派手里“收拾”来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沧桑一典是由沧海桑田变化的神话形成的旧典,最早见葛洪《神仙传》。传说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后来历代文人多用它来寄寓一种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慨。毛泽东却一反昔日文人墨客这种消极潦倒的人生叹息,而抒发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史唯物主义的情怀: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数十年的蒋家王朝覆没,这是人类社会革新、进步、发展的必然规律。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念奴娇·鸟儿问答》)
“仙山琼阁”,从字面上一望便知是一处人间仙境。两千多年前,古人对它就有所描述。《列子·汤问》篇关于渤海五仙山的神话,《史记》、《汉书》关于海上神山的记载,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诗句,无一不是说明所谓“仙山琼阁”不过都是些海市蜃楼之类的幻景,可望、可想而不可及。毛泽东在《鸟儿问答》中将“仙山琼阁”用于政治寓言,代指20世纪60年代初赫鲁晓夫所谓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持久和平的“三无”世界,别具一种讽刺的意味。
诗词评点古人古事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沁园春·雪》)
在今天“如此多娇”的“江山”面前,一个“惜”字囊括了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代英雄的不胜遗憾。因为历史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左右而向前推进的,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楚汉之争,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起初,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项羽歼灭秦兵主力后拥40万大军入咸阳。项羽为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及时消灭刘邦,以后反为刘邦消灭。这是一个历史教训,毛泽东在此借古喻今,告诫胜利者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过《三国志》,或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熟知神医华佗,天底下没有他治不了的疾患。但在旧社会,即便是神医华佗,却也对小小血吸虫奈何不得,因此血吸虫病患遗留至今……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毛泽东读罢这则消息,感慨万分。华佗都已望之无奈的“小虫”,今日却在广大人民的同心协力下被消灭了,还有什么力量能凌驾于人民力量之上呢?尧舜,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是人类社会之初德行、智慧与力量的典范。孟子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强调的是道德修炼,而毛泽东却豪迈地指出,新中国六亿人民“尽”为舜尧。一句话,还尧舜形象人民性的本色。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七律·登庐山》)
陶渊明,东晋诗人,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不久,陶渊明弃官归田,做了一名隐士,兼写诗文。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文中说秦时有些人逃到一个偏僻宁静的、长满桃花的地方避乱,从此与世隔绝,过着和平的劳动生活。直到晋朝有个渔人因迷路偶然找到这个美丽幸福的奇境。于是,“世外桃源”一词便由此而起。毛泽东因登庐山而想到陶渊明,因陶渊明而想到桃花源。千余年的历史变迁,虚虚实实,面对今日社会,毛泽东不禁如是问道:1500多年前的陶渊明不知哪里去了,他可还在他的桃花源里耕田吗?这里,毛泽东借对陶渊明及“桃花源”的追记,写照他对初创的人民公社的关切。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毛泽东作此句引用了古人原句。这位古人不是文人,而是赫赫有名的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传说黄巢失败后在洛阳当了和尚,曾绘像题诗,首句就是这句“记得当年草上飞”。但是,黄巢当年带着造反队伍在“草上飞”,和毛泽东当年率领红军在“草上飞”,时代变了,世事变了,人也变了,但都是对战争岁月的一个闪回记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或中国历史所特有的承传发展的轨迹。
巧妙化用文言民语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这里,毛泽东化用了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踏遍青山人未老。(《清平乐·会昌》)
这一句化自陆游《渔家傲》词:“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虹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追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安得倚天抽宝剑。(《念奴娇·昆仑》)
这一句化自辛弃疾《水龙吟》词:“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琼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三首》)
这一句引现代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古代亦有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此外还有李白诗句:“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天若有情天亦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一句引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原句。宋人孙洙(巨源)《何满子》词亦引此句:“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黄叶无情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
这一句化用三国时吴歌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见《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宋人王安石亦多次引用,如“迢迢建业水,中有武昌鱼”(《别方劭秘书》)、“昔人宁饮建业水,共道不食武昌鱼”(《岳州张使君》)。
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这一句系幼卿《卖花声》词化来。据《能改斋漫录》载,“宣和间,有女子幼卿题词陕府驿壁名《卖花声》: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憾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题红。”
斑竹一枝千滴泪。(《七律·答友人》)
这一句化自洪昇《稗畦集·黄太君出诗集见示》诗:“绛帷黄发太夫人,哲嗣传来佳句断。斑竹一枝千滴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风雨送春归(《卜算子·咏梅》)
这一句化自唐寅(伯虎)《黄莺儿》词:“风雨送春归,杜鹃愁,花乱飞,青苔满院朱门闭。孤灯半垂,孤衾半欹。萧萧孤影汪汪泪,忆归期,相思未了,春梦绕天涯!”
待到山花烂漫时(《卜算子·咏梅》)
这一句化自严蕊《卜算子》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系宋代天台名妓,容貌及琴棋书画、诗赋词章名噪一时,使士大夫趋之若鹜。后因“有伤风化”罪被判入狱。受审时,巡抚官授以纸笔,令其言志,严蕊感慨万端,即填此词,感动判官,立判从良。
立意表情之巧
树立一种意向,表达一种情怀,都离不开词,或者说,对语言的运用。古来所谓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人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他们所写的题材、情境,也表现在他们对语言的运用上。婉约派词人很少有豪壮的语言,多用纤细艳丽、柔弱凄婉的词语,而豪放派词人遣词用句则多呈豪壮雄劲、宏大粗放的色调。
毛泽东诗词没有旧日词人所常写的小院深闺、荒台废沼的境界,也没有剪红刻翠、吟风弄月的内容。毛泽东是以他的恢弘气魄和博大胸襟,加之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来吟诗填词,并不借助华丽的辞藻,好像也不作刻意的雕琢,倒似信手拈来,自然浑成,然而却表现出壮伟遒劲的语言特色。“横空出世”、“天翻地覆”、“鹰击长空”、“鲲鹏展翅”,等等,这些突兀峥嵘、雄健刚劲的词句,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古人诗词里经常出现的风、花、雪、月、悲、愁、梦等字眼,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也并不是没有,但表达的意义不同,造成的意境也不同。如:
风、雪,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不是寄托个人的闲情逸致,而是取其表达豪壮情怀的特征。“赣江风雪迷漫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写出了征程的浑茫壮阔;“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气势却如此雄豪;“洞庭波涌连天雪”(《七律·答友人》),景象又如此博大;“春风杨柳万千条”(《七律二首·送瘟神》),这风写得多么欢欣;“幸被东风欢万里”(《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这风又写得多么舒畅;“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这西风刮得热烈而毫无寒意;“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西风”下的落叶长安,却并不使人感到萧索,而是信心百倍地等待冬的来临。
花,在毛泽东的诗词里则是“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而像“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六首之二)这样情调的咏花诗句,在毛泽东的诗词里则一句也找不到。
月,《忆秦娥·娄山关》中有一句“长空雁叫霜晨月”,不免显得凄婉,《贺新郎·别友》中又有一句“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关于霜晨残月的景色,古人诗词中已有不少描绘,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其凄清情味,都为众口交誉的名句。但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下阕唱出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贺新郎·别友》上引句之后,又唱出了“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一下子使全词改变情调,与古人的诗情词境迥然有别,不可同日而语。
“愁”字,毛泽东诗词里只出现在《贺新郎·别友》“凭割断愁思恨缕”一处,但这离愁不是“剪不断,理还乱”(李煜《相见欢》),而是要将它割断的。“悲”字两见,但用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国际悲歌歌一曲”的“悲歌”是悲壮之情;用在《七律二首·送瘟神》诗中“一样悲欢逐逝波”的“悲欢”是指千百年来人民的苦难,这两个“悲”字都不是作者自己有什么悲伤之情。
“梦”在古人诗词里往往表现消极情调,“人间如梦”、“世事一番春梦”、“浮生若梦”,这样的句子举不胜举。毛泽东诗词里一个“梦寥廓”(《七律·答友人》),境界就远远高出“梦吴越”,又一个是“别梦依稀”(《七律·到韶山》),这样的诗句与“别梦依依……”一类的句子几近别无二致,但“咒逝川”三字接上,这“梦”就完全不同于旧时诗人的没落感伤情调了。
一个“海”字,本该属于浩瀚博大的景观了。毛泽东写“苍山如海”(《忆秦娥·娄山关》),而秦少游笔下的“海”则是“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大江”亦如此,毛泽东诗词有“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有“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头就是“大江东去”,气势恢弘,但接着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英雄都随逝水“俱往矣”了,只留下遗迹供后人凭吊、感慨,到头仍是消极情调。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开头有“湘江北去”,似不如“大江东去”来得恢弘,然而苏词的怀古终结归为“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毛词却对“峥嵘岁月”再回想之后,归结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苏词读来只有不尽的感叹,而毛词读来却令人振奋。显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观,决定了诗词的立意和表情,即便是同样的风、花、雪、月、悲、愁、梦,甚而至于大江、大海……不一而定。
更上一层楼:析《卜算子·咏梅》
寻古觅今,在诗歌艺术的长河里曾飞溅过无数朵咏梅的浪花。它们有的一闪即逝,有的则带着咏梅者的孤洁、高傲、愁怨,默默地躺在了历史文化的河床里,而有的却活跃跳荡在人们的心里,千古传唱……
梅花,最早是被作为正直孤僻的知识分子的化身而引入诗词领域的。在封建社会里,一些正直的、有抱负的志士仁人,当他们在仕宦的道路上屡遭坎坷、失意怅惘,而陷入极度愁怨的境遇时,便常托梅述怀,赋梅以孤高冷峻、洁白、不与世争的品质。如:
冷蕊疏枝为谁好?对斜桥孤驿,流水溅溅,无限意,清影徘徊自照。(刘一止《洞仙歌·梅》)
这首词表现了梅孤高出世,洁身自好,坚守贞操的品格。
又如:
问江上寒梅,占春多少?自照疏星冷,只许春风到。(赵以夫《孤鸾二·梅》)
这首词也仅仅只表现梅不与世争的品质。
再如:
冰肤玉面孤山裔,肯到人世间。天然不与百花同……”(魏杞《虞美人·梅》)
这首词表现的仍是梅那冷峻超俗的风姿。
这类作品中的梅,或临黄昏,或遭风雪,或处凄雨,或结根孤山,或独处野外,就孤驿小溪,伴寒月疏星,内怀幽怨的暗香,冷秀的姿韵。用这样幽晦、凄冷的环境衬托出孤高、雅洁、超俗的梅君子的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这种美使人感到幽静恬雅中带着淡淡的哀怨,意境狭窄,凄清冷淡。
这种通过梅所外射的,是封建社会正直知识分子恪守操行、不随俗流、孤傲不羁的思想,以及在失意落拓时孤寂、悲哀、愁怨自怜的情感。这类作品不免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愁绪,读之使人感到:不过是诗人郁容,蹙眉的沉吟之作。这种基调可以看作是咏梅诗的第一境界。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陈亮的梅花诗和萧泰来的《霜天寒角·梅》,则可视为咏梅的第二境界。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陈亮诗)
千霜万雪,受尽寒折磨。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萧泰来《霜天寒角·梅》)
这三首诗词,通过对梅的遭遇和行为的描写,除了赋梅以孤傲雅洁、不与世争、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外,更多的是赞美了梅那“为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的自我牺牲精神,纵有“千霜万雪,受尽寒折磨”然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坚韧节操,以及“一任群芳妒”誓不与贼臣俗子为伍的鲜明态度。这里,梅所外射的情感除了封建知识分子失意时的哀怨以外,表现了梅花自身坚毅刚强的本质美,从中展示了诗词作者甘愿以春之先驱为己任,牺牲自我、恪守真理、抱定理想而坚贞不屈的精神与品格。这类作品与第一类相比,无论是在立意上,格调上,还是意境方面,都比前者进了一层,立意更深远,格调更高昂,意境也显得更为清朗坚韧。
真正别开咏梅之洞天的,或独占梅花世界第三境界的,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咏梅小令,在继承了前人咏梅不畏严寒、不怕冰霜雨雪、正直坚劲、洁傲自处等传统品格的基础上,一反前人寄梅以孤高傲世、自赏自怜、消极愁怨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人格品行,赋予了梅以新的——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情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暮春的风雨虽送走了春天,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春却伴着严冬的飞雪又来到了。起句明朗高昂,不仅道出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永恒规律,而且唱出了风云变幻、激流勇进的时代风貌,意境开阔,气势宏大。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风雪过后,悬崖上冰流如瀑,点点红梅俏丽开放。此两句紧承起句,烘托出坚冰酷寒、险恶的环境,而梅却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容,傲冰雪俏然怒放、英姿勃发,表现了积极乐观、敢于斗争、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一个“俏”字点染了梅那秀中见骨的英姿。这两句不仅是对梅那坚定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赞美,同时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真实写照,以清旷的格调唱出了时代的精神。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两句继上阕,进一步赞美梅那春之先驱的自我牺牲精神。战冰雪、斗严寒,并不是为独占春光,而是为了把春讯带给人间,使百花竞放。富于自我牺牲的目的,是为大地带来更绚烂的春色。
末两句画龙点睛:“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待到春回大地,山花遍野的时节,梅在百花丛中发出报春者欣慰的微笑,这末两句的精辟之处在于,“她在丛中笑”与“一任群芳妒”形成鲜明对照:古人写梅,使之与百花对立,赋予她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的孤傲品性;而毛泽东却把梅置于百花之中,她不因自己傲霜雪报春讯而居功自傲,也不因自己的高洁坚劲而小视群芳,却是与百花并肩,共享美好春光。在这里,梅的“笑”既不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笑,也不是寒山子“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的哂笑,更不是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媚笑,而是迎接胜利的欢欣的笑、谦逊的笑。以这样的“笑”收束全篇,便将全词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这在咏梅诗词中可说是前无古人。
毛泽东的—首咏梅小令,一改梅之孤傲,赋予了她谦逊自处的美德——不居功、不自傲、仪容秀丽、内在质朴,形成了清旷明丽的意境和涵深而高远的格调,无愧于居历代咏梅诗词之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