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的情趣
1882200000003

第3章 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

1915年春,毛泽东的好友易昌陶因病去世。其时正值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面对民族危机的步步加重,又有感于学友的英年早逝,毛泽东赋诗抒情: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飚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毛泽东既伤国难,又痛亡友,更感生者责任之重大,同时也愈加认识到锻炼强健的体魄,绝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这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亡。

他为悼念易昌陶写了一幅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

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

特因君去尚非时。

1917年,由于第一师范学校校方不重视体育活动,加之功课繁忙和传染病发生,以致八班傅传甲等7名同学,不幸染病身亡。这更刺激了毛泽东。他在第一师范学友会主持的追悼会上,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

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有感于同学们的体质虚弱,又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毛泽东”的繁体字加起来是二十八画)在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题为《体育之研究》的著名论文。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国力恭〈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而要想增强整个民族的体质,就必须使全国每一个人都自觉地来锻炼身体。所以“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促使全中国每个人都自觉地来锻炼身体,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以达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目的,这就是《体育之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文包括一个短序和八个部分,共六、七千字。

短序简要的开章明义地阐明了写此文的目的。

第一部分“释体育”,旨在说明什么是体育,即“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第二部分“体育在吾人之位置”,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性。毛泽东精辟地阐明了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毛泽东在尖锐批评了当时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重视德育、智育,而轻视体育的错误认识之后,特别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人独患无身耳,他复何患?求所以善其身着,他率亦随之类。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第三部分“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指出以前体育的弊病和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这里,毛泽东列举了中国古代许多事例,来说明不重视体育运动的害处及坚持体育运动的好处,并极力主张“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及其弊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他还强调每个人锻炼好身体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讲体育必自自动始。”

第四部分“体育之效”,充分阐明了体育运动的益处,明确提出了“主动”的哲学观点:“天地盖唯有动而已”。毛泽东认为坚持体育运动有四大功效:其一,强筋骨。他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角度,举出古今中外许多事例,说明只要“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其二,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其三,调感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其四,强意志。最后,毛泽东总结体育的功效说:“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而已。”

第五部分“不好运动之原因”,指出当时的学生大多不喜爱运动的原因有四:一,无自觉心;二,积习难返;三,提倡不力;四,以运动为可羞。

第六部分“运动之方法贵少”。

第七部分“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所谓“有恒”,即每天坚持不断。所谓“注全力”,就是“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运心于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而运作按节,屈伸进退,皆一一踏实。”所谓“蛮拙”,即“骑突枪鸣,十荡十决,喑呜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勇贯由基之札”。“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

第八部分“运动一得之商榷”,毛泽东介绍了自己创造的一种体操“六段运动”。

《体育之研究》切中当时一般学生之时弊。那时正处于封建随私塾教育和西式的学堂教育过渡时期。在“读书唯上”的传统思想束缚下,体育锻炼不被一般学子所重视。毛泽东从担负国家兴亡责任这一历史高度,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的重大命题,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他关于这一问题的具体阐述,对当时的青年们摈弃“读书至上”的“清高”观念,做“身心并完”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注意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来研究体育,因此,无论在体育理论或实践方面都有许多创新。许多观点,后来他自己又不断予以发展,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例如在1942年,毛泽东曾提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口号。建国后,根据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和当时青年学生健康不佳的状况,毛泽东于1950年6月1日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953年,他再次向全国青年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后来又制定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针。

在不同的场合,毛泽东还经常谈到要重视青年学生身体健康的问题。195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他在会见几位湖南教育界的人士时,回顾了自己当年在第一师范锻炼身体的情况,并指出: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有志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必须锻炼身体,使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才能担负艰巨复杂的工作。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里有两位主角,一位是贾宝玉,一位是林黛玉。依我看来,这两位都不大高明。贾宝玉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连吃饭、穿衣都要丫头服侍,这种不会劳动的公子哥儿,无论如何是不会革命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哭脸。她脆弱,她多病,只好住在潇湘馆,吐血、闹肺病,又怎么能够革命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有活力,有热情,有干劲的革命青年。

总之,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一方面忧国忧民,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发奋忘我的学习;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伟大使命,迎接将来可能出现的任何艰难险阻的挑战,他以一种顽强的精神,锻炼身体,砥砺意志。同时,他设法把自己的同学组织起来,并号召全国的青年,锻炼强健的体魄,磨砺顽强的意志,迎接未来的挑战。这反映了毛泽东远大的眼光和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毛泽东本人后来也经常回忆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每当谈起当年的情形,言辞间总有不能自已的自豪感:“我们也成了热心的体育锻炼者。寒假里,我们徒步穿过田野,上山下山,绕行城墙,渡过江河。碰到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衫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脱掉衬衫,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大声叫嚷,说这是一种叫做‘风浴’的新体育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里,我们露天睡觉,甚至于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锻炼身体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们的体质也许很有帮助,我后来在中国南方的多次往返行军,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路上,特别需要这样的体质”。(《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