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当年那些事
1900400000005

第5章 外交档案解密“波兰事件”(1)

王倩

对于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及我党所持的态度,有不少文章进行过描述和分析,其中有些文章部分地描写了事件的过程,但也有些文章不乏演绎的成分,有些甚至讹误颇多。在外交部档案馆2006年5月份开放的第二批解密档案中(1956年~1960年),对于这一事件有着详尽的记载。笔者有幸能够接触到这部分档案,特为文以揭示事件的本来面貌。

波兰十月事件,与波苏矛盾

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一个震惊全世界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其主要精神是对斯大林的批判,这在各国共产党内引起极大的震动和思想混乱。此外,在苏共二十大期间,苏、波、意、保、芬五国党发表了联合公报,宣布1938年指控波共领导为间谍的材料是捏造的,解散波共缺乏根据,从而为波共恢复名誉。正是这样一份秘密报告和联合公报,犹如两颗重磅炸弹,引发了波、苏矛盾和波兰国内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波兰共产党第一书记、共和国总统贝鲁特恰巧在苏共二十大期间病逝于莫斯科,波兰党很快失去了团结的核心,在党内引发了对于许多问题的激烈争论。虽然由奥哈布主持党的工作,但是党内意见分歧很大,分裂成两大派。解密档案中《告波党中央分裂情况》对这两派作了细致的分析:波党政治局已形成两派,一派以政治局委员罗科索夫斯基、诺瓦克和马茹尔为代表,认为波兰出现了反苏、反共浪潮,主张犹太人从领导职位上撤掉,停止民主化而恢复高度集中。这是少数派,虽然人民群众坚决反对,但却掌握军权,并且有苏联大使波诺马连柯的支持。另一派是中央的绝大多数,以政治局委员萨姆布罗夫斯基、奥哈布和中央书记处书记莫·夫斯基为代表,主张国家主权独立和实行民主化,这一派得到了全国工人、学生、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

6月,波兰各地不满情绪不断增长,矛盾迅速激化,爆发了震动全国的波兹南事件。波兹南市斯大林机械工厂的工人,反对工资改革,要求提高工资并派代表和政府进行谈判,而政府消极回避,致使10多万工人进行罢工示威并上街游行,进而发展成一场骚乱。波政府调集军队进行镇压,骚动才得以平息。但此后,波许多地方的工人都在闹事。解密档案对当时的情况有如下记载:

一时间波兰出现了一种反常的现象,越是过去的党务工作者和在公安部门工作过的人越是找不到工作,而如果是遭受过迫害甚至蹲过监狱的人则会很快找到职位,其逻辑是凡过去的当权者都是坏人,而过去被压制者都是好人。

我驻波兰使馆报回的《对(波兰统一工人党七中全会决议)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波兹南事件暴露了波兰当前政治、经济上的困难和党及政府在政策上和工作上的错误,也说明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裂痕,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消除人民群众的不满,恢复和巩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联系和信任。

在此背景下,群众强烈呼吁哥穆尔卡上台,走波兰自己的发展道路。哥穆尔卡在1945~1948年任波党总书记,后因为反对斯大林而被扣上“民族右倾主义”的帽子被免除职务、开除出党并被监禁,1954年才被秘密释放。波党于7月18~28日召开了七中全会,讨论局势。会上通过了进一步实行民主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决议。大家认为目前波的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如哥穆尔卡时期,党内要求改组并为哥穆尔卡恢复名誉、请其出来收拾时局的呼声愈来愈高。10月15日,波党政治局决定提前于19日召开八中全会,对党的领导机构进行改组,并准备选举哥穆尔卡为中央第一书记。

就在波党即将召开八中全会之时,赫鲁晓夫得知哥穆尔卡已恢复名誉并即将上台,波党八中全会将改组政治局,亲苏派将被排除在外,他心急火燎,立即表示反对波党七中全会的决议,指责波兰出现反苏浪潮。10月18日,他命令波驻苏大使波诺马连柯通知波兰,要求举行两党会谈,共商形势,波方对此予以拒绝。

赫鲁晓夫对此极为不满,不顾波党的反对,于10月19日清晨,同莫洛托夫、卡岗诺维奇和米高扬带领苏军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华沙条约武装部队总司令科涅夫元帅和一大批高级军官飞往华沙,同时下令驻扎在波兰境内的苏军包围华沙,境外的苏军向波兰边境集结,以此对波兰施加压力。

华沙时间上午10时,波党八中全会正在进行中。此时苏代表团的飞机已飞临华沙上空,机场未接到上级同意飞机降落的命令,拒绝该机着陆,而赫鲁晓夫却无返航之意,该机在上空盘旋一个多小时。波党在此期间紧张地商讨对策,决定临时增加会议议程,增选哥穆尔卡、罗根索文斯基等人为中央委员并授权政治局和哥穆尔卡此后同苏共进行会谈。

会议中断后,哥穆尔卡同政治局委员急忙赶到机场迎接苏共不速之客。而赫鲁晓夫下飞机后却把主人甩在一边,只同苏驻军将领握手,接着就同前来迎接的波党领导人展开了一场尖锐的舌战。解密档案中的《波兰政情》一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这场舌战的场景:赫鲁晓夫对波总理西伦凯维兹讲:“我很沉重地来到这里,我不允许苏联红军流过血解放了的地方再交给美国人!”西伦凯维兹正告他:“请注意!你现在是在波兰做客,而不是在苏联讲话。”哥穆尔卡也很生气,说道:“我们比你们流的血更多,我们没有出卖给任何人!”当赫鲁晓夫指着哥穆尔卡问“他是什么人”时,哥穆尔卡毫不客气地回答说:“我就是哥穆尔卡,正是由于你们的缘故,我刚坐完了三年牢!”奥哈布告诉他,哥穆尔卡已经被提名为中央第一书记候选人。这时赫鲁晓夫竟大骂奥哈布是叛徒。

双方的争吵一直持续到下榻的宾馆——贝尔维德尔宫。途中赫鲁晓夫要司机把车直接开到波党中央,出席中央全会,被波方拒绝。波方决定暂时闭会,同苏共会谈后再重开八大。

当日中午,波苏两党会谈开始,会谈气氛异常紧张,双方互相指责,言辞激烈。波方此时已对苏共调集军队开进华沙的行动有所觉察。哥穆尔卡当即要求赫鲁晓夫下令苏军停止前进,返回驻地,并表示他不会在大炮瞄准华沙的情况下同苏方会谈的,如果苏军不撤退,他将到电台向人民说话。赫鲁晓夫迫于形势,态度变软,下令苏军停止进入市区。双方态度终于有所缓和,赫鲁晓夫被迫同意波党的人事变动,哥穆尔卡则承诺波党八中全会结束后即前往莫斯科。

20日清晨,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波党八中全会复会。21日哥穆尔卡正式当选为波党第一书记。

中国共产党对波兰事件的判断

哥穆尔卡恢复名誉后积极参加了波兰党中央的工作,并在全党和全国平反错案、冤案。波兰党内批判斯大林的情绪更为高涨,认为过去党的路线是错误的,要在党内肃清个人崇拜的影响,加强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对于这种情形,各国共产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波兰党内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是对苏联的反对。另一种则认为这是过去苏联对波兰采取大国沙文主义政策造成的,是国家要求平等独立的现实诉求。

当时中国驻波兰使馆和新华社驻波兰分社的同志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时任驻波大使王炳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向国内报回了对时局的两种分析,根据这种情况,中央及时将正确的意见反馈给使馆,外交部当时给使馆发了如下电文:

王大使:

使馆关于波兰政局的各项电报均收悉。我们认为,使馆注意对目前波兰政局的报道是好的,但应该说有些对波兰局势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使馆同谢文清同志的意见分歧中,谢的意见是正确的。请将此意转告谢,并请你们对波兰局势进行客观、全面的研究。

外交部

1956年10月25日

后来王炳南大使诚恳地讲:“波党八中全会后,使馆认真研究过波兰的形势,有过不同的看法,新华社驻波记者与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使馆向外交部和我党中央写报告时,坚持向中央负责的原则,把少数人的看法也如实上报,事实证明,真理在少数人一边。”

就在赫鲁晓夫率领阵容庞大的代表团飞赴华沙后不久,苏联驻华大使尤今向我党递交了苏共中央关于波兰问题致中共中央的通知。通知上说,波兰有脱离社会主义阵营、投入西方集团的危险,苏联准备动用武力,要我派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会议,讨论波兰问题。苏共用意明显,想让我党支持苏联使用武力,解决波兰党的问题。

毛主席立即于次日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如何答复苏共的通知。毛主席明察秋毫,在这次会议上分析了波兰事件的性质,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吴冷西同志在《十年论战》中有一段极具权威性的记载:毛主席说:“苏联运用军队来对待波兰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很不妥当。儿子不听话,老子打棍子,旧社会习以为常。但苏波关系不是老子与儿子的关系,是两个国家、两个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按道理,两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能像旧社会老子对儿子那样。看来苏联就是把波兰当做儿子。苏波关系搞得这样紧张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造成的。”会议决定由毛主席立即召见苏联驻华大使尤今,向苏方表明中国坚决反对苏联武装干涉波兰。会后,毛主席接见尤今,严正指出:“如果苏共同意不动用武力,用和平协商方式解决苏波分歧,我们同意派代表团去莫斯科。”主席还请尤今马上打电话把我党的意见告诉赫鲁晓夫:“如果苏联出兵,我们将支持波兰反对你们,并公开声明反对你们武装干涉波兰。”随后毛主席还紧急约见了波兰驻华大使基里洛克,向他通报了同尤今的谈话内容,要他将中共对苏共信件(通知)的答复报告波党中央。

10月21日,已回到莫斯科的赫鲁晓夫签署了苏共中央的信函,通知我党,苏共已决定不采取军事行动,也不召开社会主义国家会议,并再次邀请我中央派负责同志赴莫斯科与苏进行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