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鹰舞:美丽川航之路
19090900000032

第32章 美在货运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川航的年轻人迅速增多。针对人员特点,他们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员工把人生价值和川航发展紧密相连,立足本职,全心奉献,同时尽力为青年成长创造条件,并借助公司美丽文化和诸多关爱政策,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优秀的企业文化,奋发向上的良好环境,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员工的成长进步,也使干部员工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干部员工之间互相关爱、热情服务的故事,就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美得闪光,美得实在。

货运部终于有了第一个“家”

川航货运人说:美是外在,丽是内质。川航货运人兼具美丽,美在优质服务,丽在靓丽外表下的善良之心。

川航货运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起步时,机队是运七小飞机,机上没有货舱,货运部没有仓库。1991年入冬,四川柚子丰收上市,万县又是产柚良地,第一天开运就有12麻袋。“12”看似数字不大,可12麻袋堆起来却是一大堆。那么大一堆柚子好不容易拉回成都,川航却没有库房堆放。

怎么办?货运部领导满院子转来转去找地方,可是每个部门就那么丁点大的范围,自己的东西都不好放,哪还有空地方让给货运部堆货物呢!

转悠到地处老候机楼的签派室时,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单间,里面被1张单人床、1个床头柜挤得满满当当,几无空地。考虑再三,万般无奈,他们只好将这12麻袋柚子全给塞了进去。货物堆得比床还高,进房间休息只得“翻山越岭”,左推右挤才能上床。

夜里,签派室值班经理回到房间休息时发现房内大变,顿时火冒三丈,立即找到货运部领导声明:这是休息室,不是库房,要求立即将货物搬出去另想办法。深更半夜,货运部领导也“黔驴技穷”,不断道歉……好说歹说,签派室值班经理总算同意将柚子暂放一夜,次日一早让货主来取,并且下不为例。

柚子盛产之时,运输不断。在一个多月里,川航航班总共十多次从万县带回成都近200麻袋柚子。仓库问题把货运部从领导到员工折腾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然而当月的货运营业额却创下了优异成绩。临时找地方堆放终究不是办法,解决无处摆放的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经过多方努力,货运部终于经公司批准:在成都市内设立第一个营业点,建设自己的货运库房。事情急,办得也快,营业点和仓库用房很快就在成都市火车南站租好了,经简单装修后投入使用,尽管条件有限,但川航货运部终于有了第一个货物的“家”。

创业中成长起来的货运人

川航货运的发展,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在创业时期,以周国银为总经理的货运人在艰难条件中起步,在恶劣环境中奋起,为川航货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发展时期,王辉涛带领全体货运人奋发图强,在拓展之中拼搏,在残酷竞争中博弈,使川航货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壮大之时,总经理曾小兰、党委书记杨京魁在继承下创新,在拼搏中奋进,川航货运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他们身后,是一群不屈不挠川航货运人的顽强拼搏,艰难奋战!

沈涛是货运部装卸队的元老之一。他来自仁寿县钟祥镇,中学毕业后就到成都打工,1991年川航组建装卸队,他得知后便和一批同乡报名,没想到竟成为川航5人装卸队的队长。随着川航的发展壮大,装卸队伍人数不断增多,任务也由机场扩展到了市区。货物品种增多,数量成倍增加,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川航声誉,他深知肩上挑的是千斤重担。

装卸队员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沈涛经常组织大家学习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努力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并先后制定了工作、安全、请销假等10多种规章制度,使装卸队的管理逐步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工作中,他是一个严格管理的领导者,生活中又是一位周到细致、亲切可敬的老大哥,不管哪位员工生活上遇到困难,他都会热情相助尽力帮忙。“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他对自己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冬,都坚持每天到生产现场监装协调,没有固定的节假日,连续多年的春节,他都是在机场和大家一起度过的。大家尊敬爱戴他,都尊称他为“沈大哥”。

现任装卸队副队长的高翔,是当初5人创业者之一。他家在仁寿县文宫镇,是同乡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由于文字水平较好,所以装卸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大都是由他来起草。在学校时他就爱好书法,到了川航后每天工作之余仍然坚持练习,字有进步,名气见长,单位组织活动要写标语口号什么的,也大都请他执笔,公司机关有了临时需要,也时不时请他书写横匾条幅。逢年过节驻地群众要写春联,更是离不了他这个“书法家”。他性格随和,为人热情,所以队友有什么想法,遇到问题都喜欢找他。他也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每当同乡同事之间产生矛盾,他都主动帮助化解,其耐心细致令人佩服。

李世忠的家也在仁寿。他1991年参加川航装卸队,开始当班长,因表现优秀被调任库房保管员。库房事多责任重,每天出货时间集中,又常常是不同方向的货同时装机,稍有不慎容易出错,所以要求保管员既要有高度责任心,还要对所保管的货物了如指掌。因此,他有时间就到库房查看,对哪些货发往何处,数量多少都默默熟记,做到一清二楚,忙而不乱。1995年他当柜台收款员,每天与上万元现金打交道,为了做到账目清楚准确无误,他对每一笔货款都认真核对,按规定及时送交银行,从未出过差错。他承担市场营销工作后,为了拓展货源四处打探八方奔跑,当时外出大多靠自行车,有时跑一趟就是几十公里。一次,他听说一家皮革厂经常向外地发货,就早早起床饭也没顾上吃,中途转乘公交车3次,终于赶到20多公里外的皮革厂,货主被他的真诚感动,从此成了川航稳定的客户。1996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川航来自仁寿县员工中的第一名共产党员。

在川航货运部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普通平凡,但在他们普通平凡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团队,成就着众多的荣誉和奇迹。

中转联运聚焦快件的外站

2007年以来,川航货运业务四步走:转模式、调结构、抓品质、强合作,从传统的封闭式营销走出来,逐步取消包舱销售模式,引入竞争机制,放开运价,大力引进邮件、快件类高品质客户,不断创新销售模式,全力向外拓展合作空间。

2010年4月,为适应货运转型需要,货运部外站管理室从货运部营销部独立出来,从一个单纯的销售部门转型为覆盖外站安全、销售、运行、保障、审计等全方位工作职能的综合性销售单位。职能的转型促成外站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

整合资源,拓宽销售渠道。在51个无驻外人员航点,货运部外站管理室按公司航线网络分布特点,实行片区管理制,各航线管理员分别对口负责各片区货运业务;在设有外站的主收益区,货运部实行自主经营。除设立主要的销售机构外,外站管理室还设立行政、安全、品质等管理专员,实现对全国各航点货运业务的全盘规范化管理。

外站管理室利用整体航线结构与竞飞公司制衡,从上而下实施运价协调,一改单一航点上公司航线密度小、话语权微弱的不利处境。片区经理、航线管理员开始在对口负责的固定航线上取消包舱销售,放开运价,紧跟市场脉搏,灵活调整营销策略。

科学的管理模式催生出强大的生产力,中转联程、邮件、快件、直销类产品成为货运业务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保航班正点等也有了落地的载体。

中转联运,网络全国。对内,外站管理室统一归口,串联起“各自为政”的外站,编织成一个覆盖全国的货运网络。各航点的货物除了主要通过成、渝、昆等枢纽机场中转外,还可通过三亚、西安、哈尔滨等外站基地实现全方位联动,延长了货运业务的触角。对外,货运部先后与国航、南航、东航、海航、全日空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签订SPA协议,利用各自在航线网络及运力等方面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联运合作,增强服务能力,拓展市场空间。

“中转+联运”,“内外兼修”,建立起巨大、立体的航线网络。深圳货运处不仅最早启动该项目,并在运输吨位、航线数量上领先其他外站。2007年至今,深圳货运处出港仅有6个航班,3个至成都,3个至重庆。为了弥补航线结构单一、航点数量偏少的不利条件,他们延伸航线辐射区域,充分发挥成渝基地网络优势,综合评估各航段收益价值,做实国内中转联运产品,由点连线,以线成面,实现舱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收益最大化,货运收入从2007年的17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近2800万元,年均增长率达13%。

全国性网络的构建,不仅限于由点及面,实现了货物点对点的位移,更重要的是带动了货运业务结构的变化,扩大了优势地区代理人的服务面,促使代理人优胜劣汰,重新洗牌。进而实现与有实力的代理人优势互补,共享双方网络资源,实现跨区域整合。在上海、北京等地,他们与圆通、申通、顺风三大国内快递巨头建立合作关系后,迅速将合作范围推及全国。

无驻外航点中原本垄断经营货运业务的常州、大连、临沂等机场,也在航空公司、货站、代理人的联合公关下,放开生存空间,实现三方共赢。同时,他们聚焦快件,差异定价,使时效性强的快件逐步成为货运市场的主导产品;注重航班正点,深挖潜力,传导压力提前对货物进行预配,有效降低误差,减少临时性拉货情况发生,有效提升了外站货物运输的保障质量。为规范代理人操作,他们特别出台《外站考核办法》,通过合同约束、实时监控,考核代理人,优化代理人结构。为协调机场与代理人关系,提升货物外站保障力度,他们一方面加强各外站走访,为机场代理制作工作单卡,加强监控,严格审计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与航站管理部密切联系,及时交换信息,建立起联动响应机制。

“统一归口,全国联动”。外站管理室成立前,货运部外站年收入2200余万元,2011年达到4800余万元,增长率高达118%。

随着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航空货运业务日渐繁荣,大量新型货物的出现给航空货运安检带来严峻挑战。川航货运部安检室以“工作细心、自己安心、公司放心”为口号,不断提升班组管理水平,为货运安检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先后获得全国“安康杯”优胜班组、民航西南地区“五好班组”等荣誉。

地面服务岗位平凡,工作平淡无奇,然而,地面工作人员却觉得平凡中也有伟大,普通里也有光荣。川航重庆分公司陆建莉曾经写过一首诗,题目是《我们是银鹰的清洁工》,被刊登在《四川航空报》上。诗中写道:

一架架银鹰,准时起飞;一架架银鹰,准备降落;一群群旅客,来了又去;一群群旅客,去了又来……我们的工作,最为平凡;我们的岗位,最不起眼。

辛劳不怕,肮脏不怕,有我们在,客舱内明亮如镜。短短的十几分钟,回头看——宽宽的客舱多么整洁。汗水在我们脸上,微笑在我们心中……我们候机,在烈日下;我们坚守,在风雨中。我们的工作或许简单平凡,但我们的工作又庄严神圣。啊,这就是我们——自豪的银鹰清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