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鹰舞:美丽川航之路
19090900000046

第46章 安全永恒(2)

为推行和传播安全文化,川航积极搭台广泛宣传,以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为载体,在行为中践行安全文化;以安全知识讲座、安全专题演讲、安全家书征集等活动为手段,在思想上传播安全文化;以张贴各类口号挂图、在电梯入口处屏幕播放安全宣传短片、创办“技术管理论坛”、开设飞行员沙龙、建立内部网站安全论坛等方式,营造安全文化;以签订家庭安全协管承诺书的独特方式,在亲属中弘扬安全文化等。通过这些举措,使“美丽川航,安全至上”安全文化理念逐步深入职工心中,推动了安全管理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空中领航员机械师改驾培训

2002年10月16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飞行训练场。

川航11名改驾学员经过严格的诸多科目飞行后,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民航西南管理局考核组的考试。走下飞机,他们个个神情凝重,目光中透出难以抑制的兴奋。他们知道,在自己的考试成绩里,凝聚着公司全员的信任和厚望,也凝结着学院领导和教员为自己打造蓝天双翅所付出的艰辛和奉献。

2月27日,川航接受改驾培训的空中领航员和机械师走进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的大门。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31岁,飞行生涯还长,蓝天之情正浓。是军队给他们插上了钢铁翅膀,是川航给了他们重塑自己、重上蓝天的舞台。他们决心珍惜这次宝贵的改驾机会,以优异成绩回报众望。

参加改驾的同志,过去全部是图154飞机上的空中领航员和机械师,虽说长年在机上工作,却从未亲自驾驶过飞机,加之年龄相对稍大,学起来难处不少。谭明辉归纳为“三个不容易”:一是人生转折点,改架培训机会来得不容易;二是万事开头难,重新学习入门不容易;三是记忆衰退期,飞行技术提高不容易。

谭明辉家在四川遂宁,1979年当兵,在空军第十六航空学校学习轰炸机领航员专业,之后当过伊尔12、轰五领航员,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任过空中领航员,1991年2月进川航,先后当过运七、图154领航员。他41岁,在11人中年龄最大,更珍惜这次培训机会,从初始起落带飞、到飞空域、飞转场的全面单飞,他都按照大纲训练内容的要求,从进度、时间、操作等方面优质达到标准。基础英语第一次考试,他只得了54分,他利用业余点滴时间学说背记,遇到问题四处请教,终于顺利过关。他归纳11人的训练情况,总结了“三个满意”:13小时筛选全部过关满意;25小时放单飞全部以优等生标准一次通过满意;航线单飞圆满完成满意。对于他的总结,大家都含笑默认,可有谁知道,他们成功背后的付出。

39岁的邵建云1979年当兵,16岁进入空军第十六航空学校学习领航专业,1981年毕业后到空军航空兵第48师,先后当过轰五、轰六飞机领航员,1991年3月转业进入川航,第一批改装飞图154客机。他凭着扎实的飞行知识和勤奋好学的劲头,1996年获得飞行英语翻译证书,成为空中领航员中的佼佼者。这次改驾他任班长,上任伊始他就对大家说:“咱们出来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川航这个整体,宝贵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只能加倍努力,为公司增光添彩。”他在训练中带头深钻细研、精飞苦练,并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自己的经验体会。生活上,他关心所有同伴,管理中严格要求。他和同伴们虽说年龄不算太大,但在全院学员中却属年高资深。他严,大家自觉,除模范遵守学院规章制度外,平时在外2人成列,3人成排,4人成方,仪容整洁,作风严谨,令学院领导和学员赞叹不已。

入院后,有两周的地面准备,掌握机舱设备、起降航线、飞行程序、空域飞行方法,熟悉各种仪表和航线。白天,他们跟着教员学,晚上自己默默背,散步时交流体会,互相提问。不到两周,他们就把要求掌握的知识弄得滚瓜烂熟,考试全部一次过关。3月18日,他们开始驾机飞行。

刚满40岁的罗兴安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开始飞行就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落地时速度减不下来,飞机像不听使唤摇摇摆摆难以顺利降落。几天过去没有进展,他眼看着落后大家一截,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头上的白发日渐增多。

“这次改驾是我重上蓝天的唯一机会,公司上上下下都在看着、盼着,我咋能让大家失望呢!”

他1980年当兵学飞行,很快成了伊尔14飞机上的领航员,10年之后转业进川航,在运七、图154飞机上继续干老本行。要说,他飞行多年,起飞降落的操作动作看都看熟了,但过去飞的是大飞机,自己只动脑不动手,现在驾驶的虽是小飞机,却要既动脑又动手,他还真觉得有些忙不过来。见状,教员唐世明边安慰边帮他分析原因,边带飞边听他报操作程序。大伙也帮他寻根查源,给他传授经验。问题终于找到:因担心飞机提前减速下降他没有大胆减小油门。于是,教员反复示范,他细心揣摸,经过两个星期,他悟出了“门道”,解决了难题,而且在同伴中第一个放了单飞。大家说他给自己争了气,教员夸他为川航增了光,他却把大家帮他的事迹连同个人体会写成文章,发表在《学院报》上。

郭洪彪从进入学院那天起,就抱定“在累中累严训,吃苦中苦成才”的思想。

学院教技术,传思想,带作风,要求严格,规范操作,他也把弦绷得紧紧的,自觉多学苦练,严格要求。夏天飞行,天热舱闷,浑身的衣服常常透湿,他从不说一个苦字;晚上讲评,经常到夜里十一二点,他不论多疲倦,都细心揣摸,认真记录。他说,“川航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顽强拼搏,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到了应该顽强拼搏的时候了。他和大家一样竭尽全力,成了令众人称赞的优秀生。

张四清的勤学“勇问”,在同伴和教员中是出了名的。他1978年当兵,是伊尔14飞机上的空中机械师。虽说对飞机机械部分熟悉,但飞行知识却相对薄弱,甚至对地面飞机定位设备和领航计算法都十分陌生。为了尽快补上这些知识,他采取4个办法:一是看书,对基本知识深钻细研;二是画图,对基础设备加深印象;三是交流,加快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四是请教,及时弄清所有疑难问题。领航计算法不懂,他只要有空就找郭洪彪请教。郭洪彪技术好,人也耐心,不仅从头到尾仔细讲,还析难释疑详答细解,一连十多天,直到张四清完全掌握。一说起这件事,张四清就不好意思地说:“要不,我就只能在本场飞行,连飞出本场的资格都没有。”

刁光辉是11人中年龄最小的,也是最“不幸”的人。4月6日飞行中,他突然感到胸闷气紧,呼吸困难,到医院检查,说是气胸,需住院治疗。这下子可把他急坏了:开学才一个多月,正是较劲的时候,咋能停下呢!没办法,只有住院,住进去也没闲着:躺着、坐着,房内、室外……他整天抱着书本看,疑难问题记在本子上,同时两手比比划划地飞航线、做起落,口中念念有词,弄得医生护士莫明其妙。5月8日出院了,他比别人少飞60小时。“赶,拼死也要赶上去!”大伙鼓励他,他也暗下决心。于是,他成了全校最特殊的一名学员:飞行中,他下了这架飞机上那架,别人休息了,他却轮轴转;课余,他的问题最多,问了同事问教员,直到弄懂为止,常常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奋刻苦的精神赶了上去。

“我们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凝结着学院和飞行部领导、教员的智慧和心血。”说此话,11个人异口同声。

“确实,学院对川航这批改驾学员是非常重视的。”王小龙副院长实话实说。

学院接到名单后,就和飞行部的领导一起仔细分析学员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调配最好的教员任教,并根据训练情况调整加强师资力量。川航的每个学员,无一例外地都被学院领导多次带飞,不管谁遇到技术难题,院领导总是随时随地耐心热情地给予解答,并示范操作,传授要点。

学院的教员,大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勤恳敬业,吃苦精神强,讲课深入浅出,带飞方法灵活。教员黄泓,是经德国汉莎总部培养的优秀空中翻译,经常发表专业研究文章,曾被评为中国民航系统的技术能手。由于知识面宽,他讲课往往穿插很多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等知识,加深大家的理解。一次,白天进行飞机五边飞行方向的修正训练后,他担心大家理解不深掌握不好,晚饭后又来到学员宿舍,给大家讲仪表下划线的控制、飞机速度姿态的调整、飞行中注意力的分配、降落时手上的操作技巧、视线观察方法……从晚上8点半一直讲到夜里11点,嗓子都讲哑了。谁知第二天飞行中,由于飞机姿态变化大,他的耳朵因高压冲血,大家劝他休息,他却哑着嗓子一个劲儿摇头,直到一个多星期后阶段训练结束。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在意,对学员却关心备至。刁光辉患病初期住在当地医院,他常用课余时间跑来跑去看望学员,听说要转到成都市内川医治疗,他下午带学员飞行,晚饭后给个别学员“开小灶”,直忙到夜里十点多,又开着私家车把小刁送到成都,等他返回新津已近凌晨一点,第二天照样准时带训。

蒋云清着陆时对拉平高度判断不准,多次带飞纠正效果不明显。下来后,他找段教员沟通分析,细致查找原因,发现是视线受机头影响较大。高大英俊的教员段永刚,别看模样年轻,却已有8年的教龄了。他1991年到学院,1994年毕业时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他教学认真,耐心特好。蒋云清在段教员示范下反复做机上模拟,对症下药,逐步修正视线正常转移,飞行后及时总结体会,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正确地掌握了这一技术。兰树明过去负责的战斗机是前后座,现在的训练机是左右座,由于受机头影响,在视线近时常产生方向交叉问题,虽经努力,却总也克服不了。为尽快摆脱这一阴影,他请段教员给自己“开小灶”,让其示范对比,启发认识;左右位置轮换,加深感受,学会柔和用控制舵,修正偏差;下机后总结分析,加深印象。经过一周训练,他终于掌握了正确的方向概念。

整整半年里,公司11名改驾学员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甚至晚饭后散步,谈的也全是训练中的问题。训练刻苦,管理严格,作风严谨,团结协作,显示了良好的知识素养和精神风貌。王副院长说:“川航这批学员,是我带训多年中最好的一批。正因技术扎实,作风过硬,学院多年没放飞的课目,如穿云、空域、转场等,全部对他们放行。转场单飞是硬碰硬的课目,学院已经19年没放,这次单人放飞,他们完成得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