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鹰舞:美丽川航之路
19090900000049

第49章 参股鹰联

2005年7月,鹰联航空公司正式开航。

全国首家民营航空的“盛名”,为其赢得了诸多关注。川航集团总裁蓝新国提出:要支持中国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不要“以邻为敌”、“以邻为壑”,而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

2006年,川航投入2000万元以增资扩股方式成为鹰联股东,占股权20%。这是国有航空企业首次直接参与民营航空的投资经营。

鹰联航逆境中求存

蓝新国在入股鹰联航签字仪式上说:“鹰联航成立便和川航为邻,川航也视鹰联航为伙伴、朋友和兄弟。一年多来,川航本着支持民营航空发展,坚持和谐为民的原则,从多方面给予其支持和援助。”

川航人这样说,也这样做:鹰联航验证飞行和首飞,都是川航机长协助执飞。

在鹰联航请求川航给予航材支援时,蓝新国指示,对待新生民营航空“老三条”,第一“希望办好”,第二“全力支持”,第三“竞争合作”。在其起飞初始肯定有许多困难,川航不仅要排忧解难,还要主动上门帮忙,别说是我们暂时不用的刹车件,就是我们缺的,也要先支援鹰联航。

川航的大民航意识及老大哥风范,让刚刚起飞的鹰联航倍感暖心。成为股东后,川航应鹰联航的邀请,派驻高层精英管理人员加入鹰联航领导班子,使鹰联航2007年减亏50%以上。但因机队规模小,运营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资金周转难,而股东各执己见,使争取融资的努力功亏一篑。

2008年,国家宏观经济放缓、油价高企、冰雪灾害、“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的恶化,让鹰联航飞翔的翅膀更加沉重。相关单位要求及时付款,否则将停止地面服务、油料供应、航材支持等,这几乎要断掉公司的生命线。鹰联航岌岌可危!

李海鹰总经理和经营班子受到空前压力。他们推心置腹,以时间换空间,努力使鹰联航股东会通过增资扩股决议,争取早日引进新的投资者。

鹰联航命运多舛、前途难测,不少外来投资者却认为是进入成都的大好机会,于是纷纷展开“秘密”行动。

川航2006年入股鹰联航,抢占了先机,这次是否跟进,川航在犹豫:如果跟进,资金、安全、运营等面临极大的困难、压力和考验;如果“退”出,过去的努力就付诸东流,长期维持平衡的成都市场也会失守。

关键时刻,蓝新国和决策层经过深思熟虑,很快确定了“营救”方针;保住鹰联,尽最大努力维持公司运转;保住入股资产,不能停航不能破产;保住鹰联市场份额,引进新的投资者。而引进新资的最好办法,就如李海鹰所说“提议原股东同比例增资”。

“救鹰联航是当务之急,我们支持外来投资者进入。”川航坦诚表态。

然而,由于鹰联航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使得股东会很难取得一致意见,自9月开始先后召开的11次股东会均无结果。几家股东都在犹豫“进退”,所以对增资持观望态度,这种态度可能会更快地把鹰联航推向破产边缘。

引进外资,鹰联航先后与6家谈合作。他们看好成都市场,但因种种原因均未能实现,鹰联航寄希望于外来投资者的可能性日渐渺茫。

复苏之路困难重重。各方面的努力在持续进行,鹰联航犹如风浪中的小舟,在剧烈的飘摇中顽强地挣扎着。

“两个决定”将鹰联航拉离生死线

2008年11月底,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发函告知,将停止为鹰联航做地面服务。

李海鹰和经营班子不得不一边应对债权人催账,一边暂停部分航线争取时间。

2009年的新年也未给鹰联航带来新的希望。川航认为,如果鹰联破产,就意味着所入股的国有资产必将流失。而在信息搜集中,他们发现个别股东在做秘密场外交易,对象则是欲争夺鹰联航控股权的某家航空公司,如果对方成功,就会对川航成都市场造成威胁。

但此时金融市场的变化出现对川航有利的时机,即国家金融政策调整,银行启动中小企业并购贷款项目,这为川航增资鹰联提供了资金的可能性。

川航有此打算,另外两家股东也对控股鹰联航志在必得。均瑶集团曾经想做民营航空的老大,建立天津、成都、上海三角战略,因此控股鹰联航成为必选。成都华鹰有新加坡外资背景,他们曾打算控股鹰联航后便于来年在境外上市。

谁将控制鹰联?蓝新国说,当前竞争是资源的竞争,特别是航班时刻、市场份额至关重要。于是川航高层作出两个决定:一是寻找机会增资;二是收购均瑶集团在鹰联航的27.9%股份。

川航决心已下,表面却不露声色,而是按照蓝新国的部署:一是继续维持运营,不能进入清产核算;二是以公司危情迫使股东们尽快表态,不能拖延。在股东会上,川航执行总裁王刘幸以川航股东身份策略性地引导会议,使协调工作朝着川航希望的方向走。三是蓝新国三顾上海,推心置腹地说服均瑶集团放弃鹰联航股份。

蓝新国将此战略定为8个字:“按兵不动,后发制人。”

以上三项行动同时展开。从2009年2月开始,在川航的督促下,鹰联航几乎每天都召开电话会议,会议时间多长达4个小时以上,为了节省时间,股东们中午就吃盒饭,因此会议也被戏称为“盒饭会议”。

每次会上,均瑶集团总想行使股东优先权。川航却按兵不动,老是说“我们再看看”,给其他股东的感觉好像是川航准备放弃,虽然他们反复试探川航,王刘幸都引而不答,含蓄表示“希望尽快挽救鹰联”。

“省国资委是什么态度?”其他股东总想探清底里,以便作出对策。

王刘幸委婉回答:“川航正在和省国资委沟通,不过这要按规定程序办理,必须我们先明确方案才能上报。”

川航的策略是成功的,其他股东渐渐对川航放松了戒心。

均瑶集团却执意控股,对引进外资态度暧昧,在勉强达成的特别协议上盖章时也迂回反复。对此,蓝新国与均瑶集团领导反复电话商谈,有时一天就要通四五次电话,从民航形势,谈到川航态度;从战略合作,谈到控股事项;从鹰联航危机,谈到以后的趋势方向;从公司大局,谈到未来的发展壮大和相互友谊……均瑶集团领导从川航对鹰联航的态度、应对鹰联航危机的措施、长期对鹰联航的帮助,感受到川航的真心和诚信。他们权衡利弊,慎重抉择后,终于同意川航收购其所拥有的鹰联航股份。

川航得知某家航空公司也要和均瑶谈收购,马上意识到谈好的协议应迅速签署,否则对方极有可能以更高价格将股份卖出。于是,鹰联航立即派员前往上海办理此事。均瑶集团要求必须先付款,才能签订协议。川航付款后,经办人在上海苦苦等待两天,均瑶却迟迟不肯签字,后经李海鹰出面协调,协议才终于签订。可是当签署好的文件传真回成都后,川航却发现协议内容表述有误,于是要求经办人继续在上海待命,同时与均瑶集团联系重新修改签署事宜。对方表示盖章后不能更改,经办人反复沟通,川航领导也一再与其商谈,然而还是从上午拖到下午,新的协议才得以盖章。

一切手续完成后,经办人离开均瑶集团大楼,在走出电梯的瞬间与另一家投资代表擦肩而过。他们庆幸,如果协议签订晚几分钟,恐怕结果都会被改变。

川航再次抓住时机,先行一步,不但成功收购了均瑶所持股份,而且将濒临破产边缘的鹰联航拉离了生死线。

历经磨难的鹰联航浴火重生

在川航对均瑶展开秘密收购期间,鹰联航的经营状况日益堪忧。债权人纷纷给出最后期限,不然就申请鹰联航进入破产清算。

川航认为,发起最后谈判的条件已经成熟。

2009年3月4日召开股东会,到了各股东必须揭牌亮底的时候。经过反复磋商,会议通过两项决议:一是原股东优先,同比例增资扩股,增资额1个亿;二是付款可分两次汇入,时间分别不能晚于3月6日和9日,否则视为放弃。

3月6日下午是付款的最后时限。蓝新国人在外地,只有特事特办,授权签字。

15时58分在银行下班之前,由李海鹰和王刘幸共同签字的汇出资金打入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16时10分,银行下班,账户上仅有川航一家增资。3月9日15时57分,川航第二笔款以同样方式汇入。

川航收购均瑶集团所持鹰联航股份的消息被成都华鹰得知后,他们提出跟进,并要求将付款时限改为3月11日和3月12日。为保持股东会董事会的严肃性,成都华鹰的要求被鹰联航拒绝。

川航成功收购均瑶所持的股份后,3月16日又完成对广东空港所持股份的紧急收购。川航“救鹰联”,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实现。

3月17日15时,鹰联航召开第四届第一次股东和董事会,原董事长授权李海鹰主持会议。会议通报了股权变更情况,选举新董事长,组成新董事会,确认新股东比例。会议40分钟便圆满结束,成为鹰联航历史上最短的一次股东会。

15时40分,蓝新国接到报告后果断决定:“通知媒体,一小时后召开见面会。”

危难之中,鹰联航何去何从?当奥凯航空、东星航空相继停航,民营航空一片肃杀景象之时,全国首家民营航空——鹰联航的命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

17时。在川航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李海鹰宣布:川航2亿注资鹰联,占鹰联股份76.2%。

消息发出,“国进民退”之声甚嚣尘上。蓝新国认为:“不能以国有、民营比重的多少来看待川航对鹰联航的重组,归根结底要看如何做好一个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资本、人才、创新和机遇都非常重要。”川航正是本着“做好企业”

的诚信之心,得到鹰联航其他股东的认可,从而使其成功突围。

11天后,鹰联航开通成都至丽江新航线,4月初恢复暂停经营的所有航线。7月,鹰联航迎来1架崭新的空客A320飞机,机队规模达到6架。

川航此举,受到四川省领导和中国民航总局领导的高度赞扬。

助力鹰联航变身“成都航空”

2009年10月15日,中商飞、川航集团、成都交投在成都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将对鹰联航空进行重组。重组后的鹰联航将订购30架中商飞生产的ARJ21-700型飞机。

中商飞全称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由国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是实施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也是统筹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发展、实现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化的主要载体。作为国家专为振兴民机制造产业成立的公司,资金实力雄厚,行业精英集中,管理理念先进。鹰联航重组后,中商飞将积极为其创造较好的经营环境,除向国家部委申请支持政策外,将利用自有资源向其提供融资服务、特业人员培训、航材和维修等技术支持与服务。

成都市政府为了充分展示成都的经济活力和城市魅力,达到建设西部枢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资源开发的目的,希望参与鹰联航重组,并将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产业政策,包括土地、税收、支线补贴、特业人员安置等支持。

川航集团是以投资航空运输业为主的省属大型骨干企业,涉及航空维修、航空食品、航空物流、航空文化教育培训、航空旅游和酒店地产等相关产业。鹰联航重组后,川航集团将在经营管理、运力调配、航材与维修、飞行人力、客货市场等方面提供支持。

该合作项目是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四川西部立体交通综合枢纽,支持民族航空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将有力提升成都空港枢纽竞争力和城市品牌形象。合作项目在省市两级政府、国资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开创了国内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共谋发展投资建企的先河。

中商飞、成都交投将以增资扩股的方式进入鹰联。合作三方以民族航空工业发展为己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高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新公司的健康发展;让国产ARJ飞机安全运行,飞出效益。此前,川航在省国资委直接领导下成功控股鹰联。此次三方合作重组鹰联航,成为亮相西博会的重大项目之一。

2010年1月22日,由鹰联航变身的成都航空有限公司在成都举行隆重的成立庆典。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与合作方股东进行亲切会谈。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中商飞董事长张庆伟、总经理金壮龙,四川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王少雄,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刘万明,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局长郭为民等出席成立庆典。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民航相关单位领导及中商飞总会计师田民,董事会秘书秦福光,工会主席刘林宗,总法律顾问庄浩刚及相关单位负责人也出席了庆典。

在成都航空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上,王少雄、金壮龙分别致辞,葛红林、郭为民、蓝新国分别讲话,刘万明宣读《关于同意鹰联航空有限公司更名为成都航空有限公司的批复》,并向中商飞总经理助理、成都航董事长、法人代表王文斌颁发了经营许可证,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蒋学文向成都航总经理隋明光颁发了运营合格证,四川省国资委主任彭渝宣读了《建立成都航党委和纪委的通知》。

庆典结束后,成都航与川航集团、川航股份签署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签署了银企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