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排斥异己阻碍了你前进的脚步
哲人说:“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只有一种,全人类一起生于斯,长于斯。各种人群要想生存得更长久、生活得更美好,就必须遵循一些普世价值,在思想精神层面、最终行动实践层面达成一定共识,最基本应实现底线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是以充分的个性尊重与包容个体差异为前提的。”这其中的哲理便在于:要谋求生存发展,就要容忍、接受异己的存在,否则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社会,对于异己的排斥是很多人的共同心理,他们无法容忍与自己存有敌对思想之人的存在,更不能容忍异己的敌对思想与敌对措施成为自己人生发展路途的障碍,因而他们对异己存有一种“除之而后快”的排斥心理。所谓排斥异己,就是指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角度讲,排斥异己似乎是一种非常合情合理的心态与行为,但从哲理学与行为学角度讲,排斥异己是招致人生发展失败的十大原因之首。
回顾历史,因排斥异己而招致失败的典型事例便是王安石变法。
大宋年间,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发展了数年,而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其招致失败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异己的排斥,导致了变法行为成为一种孤立的众矢之的。历史学家指出,王安石与其主张变法的一派革新人士,在变法实践中文过饰非、诿过于人,并且对反对派进行强烈的批评、谴责与排斥、打击。变法革新一派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与新法的顺利实施,急于击倒反对派,并且当反动派对新法所提出批评时,为了掩盖新法所存在的错误,王安石一派人借助手中的权力与皇帝的信任,严厉打击、排挤反对派,从而对大宋朝的主题制度“台谏制”形成了强烈破坏,最终导致了变法行为在各种问题的突现与孤立无援中走向失败。
王安石变法,从其政策本身与历史意义角度讲,无疑是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的,这样一种颁布实施新法的行为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是急需强大的政治力量支持的,但因为王安石一派过于注重自我保护意识,一心排斥异己,完全忽略了新法自身所存在的错误和不可实施性,并且树敌愈加广泛,而造成了这一极具历史进步性的变法运动的失败。
与之相反,在历史上另一个成功的思想运动,则在因能够兼容异己之见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便是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
当时,这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发起者是伏尔泰,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卢梭和与卢梭持有相同观点的人物持有鲜明的反对思想启蒙的主张,并且明确表态:坚决捍卫自己在这场启蒙运动中与启蒙思想的不同主见,捍卫自己发表相异之见解的权利。面对卢梭等人对思想启蒙运动的争议与反对,伏尔泰与启蒙运动领导者采取了积极地容纳与化解争议的和谐处理方式,伏尔泰还身体力行地与卢梭亲密接触,与其进行思想沟通,并建立了两人间超越思想分歧的伟大友谊。后来,两派的观点相互剔除了不符合客观的不合理性,保留了二者之间的积极部分,这种和谐容纳最终取得了历史突破性的成功。
伏尔泰与卢梭两位持有不同主张的启蒙运动先锋,以自己的表率行为彰显了思想启蒙精神的要旨,即怀疑、批判、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历史学家在这两个著名历史运动的对比中,在排除其各自的客观历史因素后,不无遗憾地指出:如果王安石一派变法人当时能够以“求同存异”的精神与反对派达到和谐容纳,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坚持对异己的排斥、铲除之心,那么这场变法运动一定会造就一番新景象。
也许在此例举这样两个事例,会使你觉得过于严肃和谨慎,你会觉得生活与人生发展与这样严肃的历史时刻不可相提并论,但你要明白一个道理:事无大小之分,只有情理之通。无论是社会历史发展还是个人人生发展,要保障发展路途的畅通无阻,就要懂得和谐容纳之道,排斥异己,之后以貌似铲除障碍的方式增加发展障碍,最终阻碍发展前进的脚步。
曾经有一个人经历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想要到达西天圣地参拜佛祖一面,以求点化真身。这个人在几经磨难之后,来到西天边界,他内心真是喜不自禁啊。就在他兴奋地向着佛祖圣地走去之时,经过一座万丈高桥,而在桥的中间却伫立着一块有半人多高的大石头,这块石头侧面与桥栏杆的距离只有20厘米左右,需要一个人侧身缩腹而过。这个人行至桥中,忽见这一块大石头阻碍了自己前行,心里非常不痛快。他一看过道又这样窄,需要自己手举包裹、侧身吸气而过,实在麻烦。于是,他便走到石头跟前,用尽全身力气将石头推到了桥下。谁知,石头跌到桥下正好砸到了支撑桥梁的桥柱,一座桥立即轰然倒塌,这个人葬身于石堆之中。
当这个人的魂魄在轮回途中经过西天,于是他愤怒地问佛祖:“我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西天边界,为什么没能见到你就死于非命了,难道是你故意要我命丧断桥吗?”佛祖听后淡定地说:“桥梁之上,有缝隙可过,你不绕道而行;石头虽大仍可攀行而过,你不攀行,却非要将其推向桥下。石头本立于桥,你欲通行,难道只因其阻碍你的畅通之路,你就要推其入渊吗?绝人之路,实则断己之生啊。”这个人听后,悔不当初,但为时已晚。
这个故事启示给我们的哲理便是:排斥异己往往会使自己的前进路途徒增障碍,而这障碍有可能致使自己失败的致命因素。
哲人说:“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只有一种,全人类一起生于斯,长于斯。各种人群要想生存得更长久、生活得更美好,就必须遵循一些普世价值,在思想精神层面、最终行动实践层面达成一定共识,最基本应实现底线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是以充分的个性尊重与包容个体差异为前提的。”这其中的哲理便在于:要谋求生存发展,就要容忍、接受异己的存在,否则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要知道人都是具有反抗性的,任何人在你极力排斥他的时候,他都会更加变本加厉地阻止你的前进;并且,在你排斥异己的过程中会给自己增加更重的思想负担与行为负担,这二者负面效应的合一,会使你的前进路途停滞不前或遭到损毁。然而从另一角度讲,人都是具有接纳和谐的潜在心态的,容纳与让渡远比排斥更具疏通性。
因而,当你面对异己时,或选择接纳、或选择避让,以和谐的方式“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万不可以排除异己之心为上,因此而阻碍自己前进的脚步。
要容纳异己,才能完善自己
一个人要对异己有一个正确认知:异己是最能够监督自己的人,是最容易发现自己缺陷的人,也是最能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缺陷的人。一个人唯有能够对异己做到以宽容之心容纳之,充分发挥异己的监督与鞭策作用,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有效地完善自己,更进一步地接近成功。
有一句哲言说:“能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也有哲人说:“异己的存在,是为了成就自身的成长,如果能够容纳异己的存在,便能够发现其存在的理由(对自己自身不足的指正与潜在缺陷的提醒),这理由会成为督促自己进步的一种力量,成就自己建树成功的助手。”这两句名言充分阐明了一个道理:容纳异己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促使自己通畅地走向成功之路。
异己,以最简单的定义去揭示,便是总是给自己提出批评以及否定的人。这些人或许是因为处于对你的诋毁、或许是因为处于对你的妒忌、或许是因为处于对你的否定、或许是因为基于与你的“志不相同”,也或许是处于善意的劝慰与建议,总之,无论是处于任何原因,这些批评之言与否定之言都是针对你自身所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即便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们所挑出来的也的确是“鸡蛋里的骨头”,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因而,异己之否定、批评之言,就是你用来观测自身不足之处的一面镜子。面对异己,你要学会以容纳之心,利用好这一面大镜子来明察自己不易察觉的缺陷与危机隐患,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完善自我。一个人要懂得以正确的心态与认知去看待异己,以容纳异己的方式去不断纠正错误、防范隐患、完善自我。
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员,在影视作品中一直都是塑造英雄人物或风流倜傥的文人形象,这一次他想挑战另一种新的角色定位,给自己的演艺生涯再添一笔点睛之彩,以实现自己成为多方位的具有综合演艺能力的真正成功演员。因而,他在经过与人沟通之后,接了一个新剧本,这个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浪汉,这个流浪汉在与黑社会“古惑仔”的纠结与交涉中,渐渐成为这些“古惑仔”心中极具威望的“大哥”,他以梁山好汉一样的气魄,以受正义所鄙视的“黑社会大哥”身份带领自己的“古惑帮”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为民除害、伸张正义之举。在最开始的试拍中,这位演员自己以为已经完全捕捉了这位流浪汉的内心世界与性情特征,已经将自己与电影人物完全融合,但是在观看自己的试拍录像时总是觉得似乎好像缺了一点什么。对此导演和朋友们也说不出来哪有欠缺,反而觉得他演得很好,因为在他们心中的定位是:这位演员的演技一向是一流的,无论是饰演什么都别具风格,都是好的。
这天,这位演员正在影棚内捉摸剧本,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大声地和导演争论:“他演得有什么好的,您看他演的流浪汉和以前演的风流大侠有什么区别?只是外表衣着变换了而已,骨子里根本就没有演出流浪人物与黑社会人物的精髓,这精髓是人物内心的转换。导演,您应该考虑换人,如果我去饰演这个人物,一定会比他出色百倍。”导演听后,十分不悦地说:“如果你再在这里搅局,我就终止与你的签约合同,你不想继续在这里捧这个饭碗了吗?”听到这里,正在影棚内看剧本的这位演员立即冲出去,对导演说:“您不要激动,他说的有道理,我想与他好好地谈一谈。”
就在第二天,这位演员要求重新拍摄之前所试拍过的所有录像,并且在新的拍摄中让所有人都颇为意外,呈现在导演与观众面前的他,俨然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流浪汉、地痞形象,完全没有了正派英雄人物在其演艺风格中所隐匿的一丝痕迹,就如脱胎换骨了一般。朋友们都非常诧异,询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一夜之间有了如此进步,他笑着说:“因为昨天和某某发生了一些争执,而后我仔细地分析了他的话,并特意恳请他为我做了一次饰演示范。”听了他的话,朋友们更是感到不可思议,都说:“你真是气量大呀,这个人一直都给你穿小鞋,想要取代你的主演地位,导演要将他赶走不是正好可以消除掉羁绊你发展的一块硬石头,你竟然还为他说情,还能去分析他的‘谩骂’!”这位演员笑着说:“但是事实上我现在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因为是他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人物的精髓,他把我自己所找不到的那‘缺点什么’全部都指正出来了。没有他的挑剔和挑战,我怎么能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呢?”
后来这部电影一炮走红,这位著名演员实现了突破自己演艺局限的梦想,获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功,并且他在经过那次“摩擦”之后,与那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成为了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好朋友,他们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切磋演技。
试想,如果这位演员在被异己“攻击”的时候,没能做到容纳与冷静分析,而是将其“铲除而后快”,那么他还会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局限突破,完善自己、更上一层楼吗?
有位名人曾经说:“我受了10年的骂,从来不曾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中肯,我很感谢他们,因为他们让我知晓了自己的不足;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而替他们着急,因为他们没有切中要害地指明我的缺陷究竟在何处,却使得他们自己费了半天力气。”这句话讲得很诙谐,但其所折射而出的道理却很深刻,在面对异己时,他们如果真的说出了你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那是在另一个方向帮助了你,是你应该以感激之心所容纳的,为何要怨恨呢?如果他们说出的是无中生有的诽谤之词,那这没有事实可依的虚幻之言,只是他们自费心力罢了,你又何须为乌有之言而徒增烦恼与怨恨呢?可见,对于异己,也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原则去给予接纳和宽容,而非排斥与积怨。
一个人要对异己有一个正确认知:异己是最能够监督自己的人,是最容易发现自己缺陷的人,也是最能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缺陷的人。一个人唯有能够对异己做到以宽容之心容纳之,充分发挥异己的监督与鞭策作用,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有效地完善自己,更进一步地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