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位民国文化大师的阅世心得
20365800000017

第17章 众生像--可怜身上衣正单(2)

我不敢冤枉一般的青年,我的确知道有许多青年是可敬,可爱,而且可以说,他们的前途是异常光明的,他们将来对于社会所建立功绩,一定是值得纪录的。

但我并不敢说凡是中国的青年都是如此,至少至少,也总可以找出一两个例外来。

我所说看不入眼的,就是这种的例外货。

瞧,这就是他们的事业:

功是不肯用的,换句话说,无论何种严重的工作,都是做不来的。旧一些的学问么,那是国渣,应当扔进毛厕;那么新一些的罢,先说外国文,德法文当然没学过,英文呢,似乎识得几句,但要整本的书看下去,可就要他的小命。至于专门的学问,那就不用提,连做敲门砖的外国文都弄不来,还要说到学问的本身么?

事实是如此,而“事业”却不可以不做,于是乎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做了出来了。

文句不妨不通,别字不妨连篇,而发表则不可须臾缓。

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可以发表呢?有!--悲哀,苦闷,无聊,沉寂,心弦,蜜吻,A姊,B妹,我的爱,死般的,火热的,热烈地,温温地,颠而倒之,倒而颠之,写了一篇又一篇,写了一本又一本。

再写一些好了,悲衰,苦闷,无聊……又是一大本。

然而终于自己也觉得有些单调了,于是乎骂人。

A是要不得的;B从前还好,现在堕落的不可救药的了;再看C罢,说到了他就讨厌i他是什么东西!这样那样,一凑,一凑又是一大本。

--刘半农《老实说了吧》

昨天上狮子堡去。此堡离城不远,出海四千多尺,风景很好。那个印度女子到别底地方去了,她父亲因为有一主要求嫁妆太多,又没成功,所以又带着她到孟买去。在印度生女,真是个“赔钱货”,嫁妆论钱,并非像中国底家私,并且是给女婿的!所以一不成,为父亲的得带着女儿到处去找“主儿”。通常女子是要受男子或男家人试验和面看底。我不喜欢她哥哥和她父亲,因为他们净占我便宜,一进我屋里,能吃底,不问主人,都给吃光了。我早没想到印度是个馋地方,馋到连苍蝇也吃起盐来了!在饭厅里,我真没法轰它们,酱和油盐一不留意,准有苍蝇来光顾。虫犹如此,何况人乎!她父亲教我写信给你,寄点北京酱品来给他吃,真不客气!我没见过这样人。

--许地山《旅印家书》

注释:五四时期文章中多出现“底”字,如本段中“底”字,皆为“的”字之义。此时期常有此用法表示属领关系,比如说“我的”、“你的”,可以说成“我底”、“你底”,而其他情况下的“的”还是用“的”。

在我们的左面,住有一家砍砍柴,卖卖菜,人家死人或娶亲,去帮帮忙跑跑腿的人家。他们的一族,男女老小的人数很多很多,而住的那一间屋,却只比牛栏马槽大了一点。他们家里的顶小的一位苗裔年纪比我大一岁,名字叫阿千,冬天穿的是同伞似的一堆破絮,夏天,大半身是光光地裸着的;因而皮肤黝黑,臂膀粗大,脸上也像是生落地之后,只洗了一次的样子。他虽只比我大了一岁,但是跟了他们屋里的大人,茶店酒馆日日去上,婚丧的人家,也老在进出;打起架吵起嘴来,尤其勇猛。我每天见他从我们的门口走过,心里老在羡慕,以为他又上茶店酒馆去了,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同他一样的和大人去夹在一道呢!而他的出去和回来,不管是在清早或深夜,我总没有一次不注意到的,因为他的喉音很大,有时候一边走着,一边在绝叫着和大人谈天,若只他一个人的时候哩,总在噜苏地唱戏。

--郁达夫《我的梦,我的青春》

我是乘船既多,受侮不少,所以姑说轮船里的茶房。你去定舱位的时候,若遇着乘客不多,茶房也许会冷脸相迎;若乘客拥挤,你可就倒楣了。他们或者别转脸,不来理你;或者用一两句比刀子还尖的话,打发你走路--譬如说:“等下趟吧。”如此轻松,凭你急死了也不管。大约行旅的人总有些异常,脸上总有一付着急的神气。他们是以逸待劳的,乐得和你开开玩笑,所以一切反应总是懒懒的,冷冷的;你愈急,他们便愈乐了。他们于你也并无仇恨,只想玩弄玩弄,寻寻开心罢了,正和太太们玩弄叭儿狗一样。所以你记着:上船定舱位的时候,千万别先高声呼唤茶房。你不是急于要找他们说话么?但是他们先得训你一顿,虽然只是低低的自言自语:“啥事体啦?哇啦哇啦的!”接着才响声说,“噢,来哉,啥事体啦?”你还得记着:你的话说得愈慢愈好,愈低愈好;不要太客气,也不要太不客气。这样你便是门槛里的人,便是内行;他们固然不见得欢迎你,但也不会玩弄你了。--只冷脸和你简单说话;要知道这已算承蒙青眼,应该受宠若惊的了。

--朱自清《海行杂记》

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匙等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他脸上常挂着微笑,却并不是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点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磁器占着一半儿;糖粥和粑粑便摆在这些桌子上吃。他家里还藏着些“精品”,高兴的时候,会特地去拿来请顾客赏玩一番。老头儿有个老伴儿,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管那掌柜的也叫这名儿;他的人缘儿是很好的。

--朱自清《蒙自杂记》

今天在街上遇见一个老乞婆,我走过她身边时,她流泪哀告着她的苦状,我施舍了一点。走前未几步,忽然听见后面有笑声,那笑声刺耳的可怕!

回头看,原来是刚才那个哭的很哀痛的老乞婆,和另一个乞婆指点我的背影笑!她是胜利了,也许笑我的愚傻吧!我心颤栗着,比逢见疯狗还怕!

其实我自己也和老乞婆一样呢!

初次见了我的学生,我比见了我的先生怕百倍,因为我要在她们面前装一个理想的先生,宏博的学者,经验丰富的老人……笑一天时,回来到夜里总是哭!因为我心里难受,难受我的笑!

对同事我比对学生又怕百倍。因为她们看是轻藐的看,笑是讥讽的笑;我只有红着脸低了头,咽着泪笑出来!,不然将要骂你骄傲自大。后来慢慢练习成了,应世接物时,自己口袋里有不少的假面具,随时随地可以掉换,结果,有时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是谁?

--石评梅《梦呓》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人衣袋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萧红《小偷、车夫和老头》

侨居在哈尔滨的俄国人那样多。从前他们骂着:“穷党,穷党。”

连中国人开着的小酒店或是小食品店,都怕“穷党”进去。谁都知道“穷党”喝了酒,常常会讨不出钱来。

可是现在那骂着穷党的,他们做了“穷党”了:马车夫,街上的浮浪人,叫化子,至于那大胡子的老磨刀匠,至于那去过欧战的独腿人,那拉手风琴在乞讨铜板的,人们叫他街头音乐家的独眼人。

索非亚的父亲就是马车夫。

索非亚是我的俄文教师。

她走路走得很漂亮,像跳舞一样。可是,她跳舞跳得怎样呢?那我不知道,因为我还不懂得跳舞。但是我看她转着那样圆的圈子,我喜欢她。

没多久,熟识了之后,我们是常常跳舞的。“再教我一个新步法!这个,你看我会了。”

桌上的表一过十二点,我们就停止读书。我站起来,走了一点姿式给她看。

“这样可以吗?左边转,右边转,都可以!”

“怎么不可以!”她的中国话讲得比我们初识的时候更好了。

为着一种感情,我从不以为她是一个“穷党”,几乎连那种观念也没有存在。她唱歌唱得也很好,她又教我唱歌。有一天,她的手指甲染得很红的来了。还没开始读书,我就对她的手很感到趣味,因为没有看到她装饰过。她从不涂粉,嘴唇也是本来的颜色。

--萧红《索非亚的愁苦》

注释:“浪人”指的是古代失去主家的武士,类似于侠客;“浮浪人”则是指日本的无家可归者,最早指封建豪族的逃奴。随着日本进入工业社会,失业者又构成了“浮浪人”的主体。

我乘便又想起一件事。一九一三年泰戈尔被选得诺贝尔奖金的电报到印度时,印度人听了立即发疯一般的狂喜,满街上小孩大人一齐欢呼庆祝,但诗人在家里,非但不乐,而且叹道:“我从此没有安闲日子过了!”接着下年英政府又封他为爵士,从此,真的,他不曾有过安闲时日。他的山氐尼开顿竟变了朝拜的中心,他出游欧美时,到处受无上的欢迎,瑞典丹麦几处学生,好像都为他举行火把会与提灯会,在德国听他讲演的往往累万,美国招待他的盛况,恐怕不在英国皇太子之下。但这是诗人所心愿的幸福吗,固然我不敢说诗人便能完全免除虚荣心,但这类群众的哄动,大部分只是葛德所谓无意识的崇拜,真诗人决不会艳羡的。最可厌是西洋一般社交太太们,她们的宗教照例是英雄崇拜;英雄愈新奇,她们愈乐意,泰戈尔那样的道貌岸然,宽袍布帽,当然加倍的搔痒了她们的好奇心,大家要来和这远东的诗圣,握握手,亲热亲热,说几句照例的肉麻话……这是近代享盛名的一点小报应,我想性爱恬淡的泰戈尔先生,临到这种情形,真也是说不出的苦。据他的英友恩厚之告诉我们说他近来愈发厌烦嘈杂了,又且他身体也不十分能耐劳,但他就使不愿意却也很少显示于外,所以他这次来华,虽则不至受社交太太们之窘,但我们有机会瞻仰他言论丰采的人,应该格外的体谅他,谈论时不过分去劳乏他,演讲能节省处节省,使他和我们能如家人一般的相与,能如在家乡一般的舒服,那才对得他高年跋涉的一番至意。

--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最后要告诉你一件我决不曾意料的事:思成和徽音我以为他们早已回东北,因为那边学校已开课。我来时车上见郝更生夫妇,他们也说听说他们已早回,不想他们不但尚在北平而且出了大岔子,惨得很,等我说给你听:我昨天下午见了他们夫妇俩,瘦得竟像一对猴儿,看了真难过。你说是怎么回事?他们不是和周太太(梁大小姐)思永夫妇同住东直门的吗?一天徽音陪人到协和去,被她自己的大夫看见了,他一见就拉她进去检验,诊断的结果是病已深到危险地步,目前只有停止一切劳动,到山上去静养。孩子、丈夫、朋友、书,一切都须隔绝,过了六个月再说话,那真是一个晴天里霹雳。这几天小夫妻俩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直转,房子在香山顶上有,但问题是叫思成怎么办?徽音又舍不得孩子,大夫又绝对不让,同时孩子也不强,日见黄白。你要是见了徽音,眉眉,你一定吃吓。她简直连脸上的骨头都看出来了;同时脾气更来得暴躁。思成也是可怜,主意东也不是,西也不是。凡是知道的朋友,不说我,没有不替他们发愁的;真有些惨,又是爱莫能助,这岂不是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徐志摩《致小曼》

至于汪贼在政治上偏要做“人上人”,应该完全是他家庭环境所造成,而决不是政治活动所造成。何以呢?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他便狂妄的以第二任总理自命,他夫妻两个,从中国到南洋,招摇来招摇去。中山先生当年绝不曾器重他到这样,只是他自己自命如此,是他自己的心理自命他如此。中山先生当年用他,大有分寸,总未交他政治的总则,施设的任务,用他之处,说来好听些,是“书记翩翩”,因为他的文章确是漂亮,说来不好听些,便只是使他“吊丧问疾”。因为他那一副对人似乎恳切的面孔,只好如此用,不料他竟妄自想象,以为“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乎非做中国主人翁不可。当年与胡展堂先生之龃龉,何尝不由他之妄自尊大,由此心理,兴风作浪,十年前已经不恤生民涂炭,今天更不恤民族沦灭。大凡领袖之欲,压人之愿,本为人类所共有,然而用如此不顾一切狠毒到尽头之手段行之,则除具有罪犯心理、凶险疙瘩者,焉能做到这步田地。不晓得他小时在家如何为人看不起,到老时在国如此陷害人。当年契丹有一个大可汗,把渤海国灭了,封他的儿子做东丹王,王渤海故地,却把小子立为太子。这东丹王便大怒,当他父亲死了,由辽东渡海逃到登菜,降了中国,并且做了一首诗,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汪贼今日之投日本,正是这个投外国的心理,不过,东丹王毕竟是契丹的长子。在封建时代,他这心理还有点根据,在汪精卫之以中国主人翁自命,却全是自己狂妄梦想,毫无根据,那么东丹主的死鬼若有知觉,还要羞见这个后来人。

--傅斯年《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

注释:汪贼指汪精卫,他原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袁世凯统治时期,他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成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