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利维亚。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的滔滔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从时间上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下,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移植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
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改意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2.“栽脏”法
这个方法看上去有“陷害”的意思,似乎很不厚道。其实不然,让我们来看某经理是如何巧妙“栽赃”的。
某经理在晨会上,谈到业务人员外出“扫楼”(指一家一家挨个陌生拜访)时的怨言,说:“‘扫楼’是在浪费精力。”说完后突然发现自己讲错了。怎么办?他一点也不慌张,继续说:“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包括在网上,我也看到很多类似的说法。但事实上,‘扫楼’不仅是很多公司开发新客户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锻炼业务人员察言观色、口才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一种秘诀。很多着名的业务大师,就是从‘扫楼’中成长的。”
你看,他一句“很多人……”就将自己的口误轻易地遮掩,没有任何痕迹。不过,用这个方法时,应该注意的是:“栽赃”时不要具体地栽到某个人身上,要用大而化之的“有些人”或“网上”之类的不确定称谓,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3.将错就错
这种方法就是在错话出口之后,能巧妙地将错话续接下去,最后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妙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不由自主地转移原先的思路,不自觉地顺着演讲者之思维而思维,随着演讲者之话语而调动情感。
有一次,纪晓岚称乾隆为“老头子”,不巧被乾隆听到,龙颜大怒。纪晓岚急中生智,说:“皇上万岁,谓之‘老’;贵为至尊,谓之‘头’;上天之子,谓之‘子’。”乾隆听了,转怒为喜。
纪晓岚的将错就错令人叫绝。错话出口,索性顺着错处接下去,反倒巧妙地改换了语境,使原本轻慢的失语化作了尊敬的称呼,颇有点石成金之妙。
开好会议,提高会议质量
会议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实施领导和组织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从国家机关到企事业单位,召开会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领导者大都是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持和出席会议是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会议在领导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议是各级、各单位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部署工作任务,制定政策措施,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的基本手段,是与会者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协调关系的场所,也是发动群众、鼓舞士气、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会议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开展和工作效率的高低。
因此,开会是大有学问的。常开会要会开会。表面上看,似乎每个人都会开会,但其实很多会议开得并不是富有成效。
胡适曾说过,要学民主,先学开会。因此,学会开会是最基本的民主素质。孙中山先生在二次讨袁战争结束、护国运动爆发后、张勋复辟的紧张时刻,写了一本叫《民权初步》又名《会议通则》的书,是一本专门讲如何开会的书,此书后被孙中山先生亲自收入《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在此命运攸关之际,写出这么一本看似与当时的国内形势无关、专门讲如何开会的书,令人诧异。其实,在孙中山看来,吾国国民走向民主自治之关键,并不是缺少了理想、宣言、方略,而是缺少具体而实用的技术。开会,是首当其冲之关键。
开会时通常领导发言在先,道理充足,其他人基本上扮演着听众的角色。尽管在会议过程中也会请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发言,但是由于领导者在开始讲话时已经定好调了,大方向明确了,其他人一般都只能顺着说。
在一个单位内部,很少有人敢于讲真话,敢于质疑领导的意图。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言多必失,只会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灾”。结果呢?必然是领导喜欢听什么,大家就顺着说什么。这样领导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自己的意图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所有人都赞成自己的意见,认为自己的权威树立起来了。然而这种会议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原因是大家没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不可能群策群力。
这种情况下组织智商就等于领导者的个体智商,如果领导者判断正确,事情就健康顺利发展;如果一时糊涂,则容易犯错误,甚至“翻船”。所以说,常开会要看领导是否会开会。
由于整个决策是领导建议、“集体决策”的产物,很多决策一旦失误,没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后果和风险只好由“一把手”承担。即使领导想追究部下的责任也很难,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大家参与决策。各级部属嘴上不说,心里也理直气壮:开会时领导都下结论了,谁还敢说?开会具有一定的操作技巧,一旦本末倒置,就会失去开会的意义。
开会时领导可以提出问题,但不可轻易下结论。领导者应该扮演的是一个聆听者、观察者的角色。一旦领导专制性地切断会议上的讨论,长此以往,开会只能是领导者一个人的独角戏。
领导者应该通过倾听与会者的发言、甚至是相互辩论,启发自己思考,继而作出初步的判断,然后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之后再站出来,表明自己支持哪一种观点,赞成谁的意见。
所以,在各种会议中,领导者要能耐得住寂寞,最后一个发言,这样才能听到真话,否则听到的更多是奉承话和假话。
学习和掌握主持会议的技巧
大家都有体会,一台精美的晚会离不开好的主持人。优秀的主持人,通过自身幽默风趣的语言、流畅的表达和巧妙的串联,能使晚会更加精彩。相反,一个蹩脚的主持,能使一台本来不错的晚会搞砸。同样,一个会议的成功召开,也离不开好的主持人。会议主持对于组织会议召开、把握会议主题、控制会议进程、调动与会者情绪、正确引导讨论问题、掌握会议时间、提高会议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一个会议由不同的人来主持,其效果会大不一样。有的领导者善于主持会议,使会议开得井井有条,按部就班,能够充分调动与会者的情绪,积极发表意见,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而有的领导者不善于主持会议,不会引导,不会控制,或死气沉沉,或脱离主题,直接影响了会议的效果。作为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主持会议的技巧,提高主持水平。
一般来说,主持会议有以下基本程序:
1.宣布开始
主持会议者宣布会议开始,并作简单的开场白或开幕词。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及有关情况,会议的议题、宗旨、要求,会议的开法及程序,出席会议的人员等。开场白或开幕词应开宗明义,简明扼要,不能拖泥带水。用最精练的语言,向与会者讲明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会议的议程有哪些,出席会议的人员有哪些,便与会者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便于领会和把握会议精神,为会议报告或研究问题做好铺垫。
2.研讨议题
这是会议的实质性阶段。上级精神的传达、工作的研究部署、一系列问题的协调解决、提出各项工作要求,都将在这个阶段中完成。因此,领导者应严密控制会议进程,注意会议进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动与会人员的情绪。主持一些大型会议、立法会议、工作会议,要按照法定程序或事先确定的程序一项一项地进行,无须变更。会议主持者只是起个联结、引导和介绍的作用。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等事项则由其他领导来完成。
3.会议慧结
会议在即将结束时,要进行会议总结。就是把会议研究、讨论了哪些问题,办了哪些事情,制定出台了哪些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果,形成了哪些共识,交流了哪些经验,进行高度概括、归纳,向与会人员报告。对有些研究透彻,达成共识的问题,在集中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作出科学决策。同时,对会议的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及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对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这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好落实,促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议总结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评价会议取得的成效,既不扩大,也不缩小。
4.宣布闭幕
有的会议在结束时,还要作专门总结,待总结报告之后,另由主持人作简短致辞,然后宣布散会。这个致辞与会议总结不同,只是很简要地说一下会议的情况及下一步的要求和打算。对会议结束后还有一些具体事宜,需要向与会者说明。到此,会议就算正式结束了。
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会议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主持会议更没有多少文章可作,很容易做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要真正主持好会议,充分调动与会者的积极性,达到预期效果,很不容易。主持会议涉及如何开场、如何连接、如何驾驭、如何控制进程、如何总结、如何适时作出决策等诸多环节,无论哪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会议的效果。这就需要领导者高度重视,在实践中认真学习和掌握主持会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