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是带领、率领、引领之领。领导者必定是先知者,尤其是先行者。他先人一步或几步,然后组织其他成员追随他前行,模仿他的行动。领导者知道走向哪儿,知道为什么走向那儿,而且自己有能力走在组织成员之前,于是就具备了领导的条件,因此“领”是重要的。
“导”是引导、教导、疏导、辅导之导。“领”一定要在组织成员的前面,而“导”则既可以在组织成员的前面,也可以在组织成员的旁边或后边,更多的时候则是在组织成员的中间。“导”是引导和促使组织成员有能力并有意愿与领导者一道前行,去实现组织的共同愿景。
“领”离不开“导”,“导”也离不开“领”。领导就是领导者对组织成员施加积极的影响,带领和引导全体组织成员努力趋近组织目标和共同愿景的组织行为。说到这里,我们就容易发现领导作用的重要性了。
领导者用自己的行为给组织成员作出榜样,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就是领导的“领”。领导者走在前面,就可以激励员工赶快行动,激励员工的追随行为。
领导者以身作则,使员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样去干。走在前面的领导者不仅起着一种示范作用、带头作用,而且还能起到一种辅导作用,指导作用。这其实也是领导的“导”。
在战场上,将军们要想取胜的唯一办法就是坚持到前线去,领导者要想让下属明白自己的敬业精神,并因此而产生鼓舞力,就应该率先垂范,树立敬业的典范。美国海军上将韦斯利?麦克唐纳在给高官们的演讲中,表达了自己对领导者敬业的看法:“确定一个方针,那就是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必要的时候你就会出现在那里……每一次,你都要在一线留下自己的脚印。”你知道美国陆军步兵学校和以色列军队的座右铭吗?他们的座右铭都是:“跟随我。”以色列军官的战争态度非常认真,他们总是身先士卒。领导者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会极大地唤起下属的崇敬感。
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你是别人的下属,上司大摆架子,只懂得下达命令,却永不加人工作行列,你心里会作何感想?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上司与下属的分别,你也许会感到自卑,无论你怎么想,心中也有一种不公平的感觉。
一位上司严禁下属在办公时间打私人电话,他却爱抱着电话与孩子讲故事,这种行为永远不能叫下属信服。等他一离开办公室,下属刻意地抱着电话说个够,这是被压迫后的反应。
作为领导,要显示自己的权力,不是表面上令下属服从,而是使下属无论任何时候,看见或想起上司,都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若想使下属做到这一点,凡事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一环。要下属服从上司的指令并不困难,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以身作则。
领导作用的关键是行动,是领导者的领先行动。只要领导者先行了,做到了,被领导者就会有紧迫感,就会赶快行动,就会照着领导者的样子去行动。引人注目的目标、令人向往的愿景、使人振奋的许诺对于鼓舞士气是有用的,但其作用是有限的。美丽的言辞能够打动人心,但在领导活动中真正能打动追随者的是具体的行动,是领导者行动。
做你说要做的事情,并做出好样子,不做你说不要做的事情,并且,坚决不做--这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牢记的发挥领导作用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员工的热情,又能鼓励和强化员工的追随行动。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俗话说:队伍好不好,关键在领导。领导干部的工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其率先垂范做得如何,对广大人民的影响极大,如果领导干部垂范做得差,就不可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更不可能去组织和领导群众搞好工作。因此,“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在服务中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做好表率,才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养成一种良好职业道德,树立一种良好的部门风气。
罗章,在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从政治机关调到旅供给部任政治委员,分管全旅大生产的组织实施。他经常扛上一把为自己特制的七八斤重的大撅头,往来于全旅分散在各个山头、山坳的100多个生产点上,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和干部战士一起开荒。他说:“干部的以身作则首先是要勇敢,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其次,干部的以身作则还要勤奋,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由于在南泥湾的生产运动中成绩显着,在1942年1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上,罗章被评为全边区22位劳模之一,毛泽东题词授予他“以身作则”的奖状。1955年,罗章被授予少将军衔。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既是为师之道,也是领导之道。想要别人做得好,首先得自己做得好。要管理好下属,一部分靠权,以权管理,名正言顺,这属于“硬件”;而另一部分就得靠己,这属于软件。一个领导只有正人之前先正己,才能上行下效,使大家甘心情愿地听你指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克阿瑟将军下属的一位指挥官米诺赫尔将军说:“我怕总有一天我们会失去他,因为在战况最危急的时候,士兵们会发现他就在他们身边。在每次前进的时候,他总是戴着军帽,手拿着马鞭,和先头部队在一起。他是激励士气的最大资源,他这个师都忠于他。”这就难怪只有38岁,麦克阿瑟就升到准将。麦克阿瑟的精神是富有领袖气质的领导人的楷模。榜样能给人巨大的力量,富有领袖气质的领导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美国前副总统林伯特·H·汉弗莱说:“我们不应该一个人前进,而要吸引别人跟我们一起前进。这个试验人人都必须做。”这就是说,以身作则可以成为富有领袖气质的领导者的一股强大的力量。与你并肩前进的人总是比跟在你后面走的人更努力,也走得更远。
富有领袖气质的领导人一定能以身作则,透过能创造“进步”与“冲劲”的简单日常行动,先树立典范并带头实践。富有领袖气质的领导人是通过奉献热忱及以身作则的实践力来领导群雄的。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陈兵于郴。战争开始时,齐军势强,齐侯扬言要等消灭了晋军以后再回来吃早饭。相比之下,处于劣势的晋国军队的将领们认识到一旦主将退却,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于是众将不顾伤势严重,互相勉励,同仇敌忾。郴克被箭所伤,鲜血直流到战靴,他仍奋力擂战鼓。张侯被箭伤及肘部,鲜血染红了战车的车轮,他却忍受着极大的疼痛坚持着。郑丘缓坚决地表示一旦有危险,要推着战车往前冲……将领们就是这样以准备去牺牲的精神,在战斗中奋勇搏击,激励了全军的土气,使晋军最终取得了彻底胜利。由于将领们率先垂范,在战斗实践中自我激励,顽强坚持,感召了全体战士,使晋军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大获全胜。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领导者存在着“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行为,这样的领导是不会得到众人拥护的。可以说,“正己”是“正人”的一个前提,在这个环节上不能有任何懈怠。因为,这直接决定着一个领导者的威严被众人在多大程度上认可。
领导者的行为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一言一行都受人关注,一举一动都有导向作用。领导者以身作则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要大于某些规定。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在工作方面高于下属,而且要在自己行为举止方面时刻做出积极的表率,让下属心服口服,而良好的表现要有严格的自律来保证。亨利?詹姆斯说过:“一个人的房子,一个人的家具,一个人的衣服,他们所读的书,他们所交的朋友……这一切都是他自身的表现。”领导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计较个人得失,严格自律,才能影响到下属,才能赢得下属自觉地、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拥护,从而将他们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
身教重于言教
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就是“言行一致,率先垂范”。我们党历来有身教重于言教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就是注重发挥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必须自己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领导干部必须自己先做到。这种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我们可以称之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了克服严重的物质困难,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和大家一样,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在自己住处附近开了一块荒地种菜。看到主席下地,身边的警卫员和勤务员也拿起锄头和主席一起挖,主席阻止他们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点地,你们都挖了,我没有挖的了。”毛泽东在地里种上西红柿等蔬菜,并和勤务员一起抬大粪,给菜地施肥。主席参加劳动的事迹使群众深受感动。杨家岭村有个二流子,成天闲逛,不务生产,当他看到主席冒着炎日,在地里锄草、浇水,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跑回家里,提起锄头上山生产去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是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仍然强调干部要参加生产劳动。这已经不再是从经济方面考虑了,而主要是从政治意义上来考虑了。
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说:“像我们这些人是否每年可体力劳动一个月,分几次,目的主要是锻炼思想意识,也可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在毛泽东看来,干部参加劳动是使干部改造思想,不浮在上面,不当官做老爷,同群众打成一片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多次讲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共产党是执政党,必须经常地整顿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防止脱离群众,防止腐败变质。”
毛泽东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以身作则,是有口皆碑的。20世纪60年代初,在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严于律己,与全国人民患难与共。在最困难的时期,他7个月没吃过一次肉,常常是一盘马齿苋充当一餐饭,一盘炒菠菜支撑着一天的工作。他流着眼泪吃下身边警卫战士从农村带来的农民的口粮--糠菜窝头,他甚至同全国人民一样因饥饿而浮肿。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不但是群众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而且还是群众和下属的教育者。不但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群众不但听领导怎么说,还要看领导怎么做。所以,领导干部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把领导工作做好,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作为现代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用无声的语言说服员工,应该把“照我说的做”改为“照我做的做”,这样才能具有亲和力,才能形成高度的凝聚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着名将领巴顿将军就是这样的中层管理者。他曾经有一句非常着名的话:“在战争中有这样一条真理:士兵什么也不是,将领却是一切……”
巴顿将军为什么说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故事。
有一次,当巴顿将军带领他的部队行进的时候,汽车陷入了深泥。巴顿将军喊道:“你们这帮混蛋赶快下车,把车推出来。”
所有的人都下了车,按照命令开始推车。在大家的努力下,车终于被推了出来。当一个士兵正准备抹去自己身上的泥污时,惊讶地发现身边那个弄得浑身都是泥污的人竟然是巴顿。这个士兵一直都将这件事记在心里。直到巴顿去世,在将军的葬礼上,这个士兵对巴顿的遗孀说起了这件事,这个士兵最后说:“是的,夫人,我们敬佩他!”
当我们看完这个故事,再来回顾巴顿将军那句名言:“在战争中有这样一条真理:士兵什么也不是,将领却是一切……”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深意,那就是:士兵的状态,取决于将领的状态;将领所展示出来的形象,就是士兵学习的标杆!
这个道理不光在军队适用,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适用。凡是能够带领团队取得成功的领导者,必定是身教重于言教的人。
邓小平同志讲:“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就是下级和部署的一面旗帜,领导干部不做好样子,就会上行下效,腐风蔓延。”要做到党风正、民风正、社会风气清纯,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群众看干部,干部看领导,领导是关键。
有一些领导干部嘴上说得比什么都好听,什么反腐败啦、一心为民啦、清正廉洁啦。其实,背后尽干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事。对于这些人的两面派嘴脸,群众看得清清楚楚。试想,这样的领导干部怎样去说服教育群众,怎样去赢得民心,怎样去领导人民干好工作?他们只能遭到人民的鄙视和唾弃,只能受到人民的讽刺和嘲笑。他们的花言巧语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他们最终会遭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化繁为筒,工作要“牵牛鼻子”
唐朝末年,浙东的裘甫起兵叛乱,已攻占了几个城池,朝廷任命王式为浙东观察使,镇压动乱。王式刚上任便命人将县里粮仓中的粮食发给饥民。众将官迷惑不解,都说:“您刚上任,军队粮饷又那么紧张,现在你把县里粮仓中的存粮散发给百姓,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式笑着说:“反贼用抢粮仓中存粮的把戏来诱惑贫困百姓造反,现在我向他们散发粮食,贫苦百姓就不会强抢了。再者,各县没有守兵,根本无力防守粮仓,如果不把粮食发给贫苦百姓,等到敌人来了,反而会用来资助敌人。”叛军到达后,百姓果然纷纷抵抗,不到几个月工夫,叛乱就被平定。王式眼光敏锐,发现了粮食这个工作重点,轻而易举就平定了叛乱。
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领导,工作总是千头万绪、复杂多变,除了计划内的工作在日程表上排得密密麻麻,经常还会接到上级临时交给的工作,时不时的还有一些突发性的事件需要去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如何才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牢牢掌握住驾驭全局的主动权?这就要求领导者工作要抓重点,提纲挈领地抓住了主要任务,工作局面就会纲举目张,一切就会顺水顺风。
安庆会战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一次重要会战。由于安庆是太平天国生死攸关的战略必争之地,因此这次会战的结果直接影响整个东南的战局,并最终使太平天国走向覆灭。而这次会战的导演--曾国藩的战略思想则是湘军胜利的最关键的原因。
由于安庆是天京(南京)上游的重要门户,它的得失,对太平天国后期战争的全局来说,关系极大。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