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20952800000010

第10章 兰州的观

道教的庙宇殿堂叫道观,是道人讲道传道的地方。

我国现在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其中道教是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宗教。

中国道教,最早是和医学为一体的,由于其中的一些医家偏重巫术、丹药、神仙方术,渐渐从民间医学中剥离出来,自成一家。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I他们假托《黄帝内经》和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些思想形成黄老道学,这是中国道教的初始形态。

东汉桓帝时蜀郡成都(四川人张陵(即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道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经典,开始形成道教。东汉末期,巨鹿人(今河北省平乡黄巾起义首领张角,创“太平道”,号令天下,徒众多达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衮、豫八州,他们头缠黄巾为标志,发动起义,这就是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张陵的孙子张鲁割据汉中二十余年,继承祖父宣扬五斗米道。后来,张鲁归降曹操,五斗米道得到合法传播,影响极大。至唐,唐高宗李治因老子李耳姓李,奉老子为李氏先祖,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一时道教大盛。后来各代帝王信仰不同“道教起起落落,发展情况各有不同。

道教尊崇的神灵是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道教注重现世和养生,其修炼方法有自己的体系和目标。

甘肃响应道教比较早,据说,东汉就有道士前来榆中兴隆山传教和修建道观,以传播道教。宋代甘肃道教昌盛,当时兰州的“九阳观”影响颇大。九阳观,在唐朝是传播佛教的云峰寺,宋时改为传播道教的九阳观。由于全真教首领丘处机前来甘肃隐居修道,兰州和甘肃其他地区的追随者甚多,这对兰州和甘肃道教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时兰州“九阳观”的地理位置不错,明肃王朱模决定在此重新兴建道观。他在其《金天观记铭)中说:“岁已卯(1399年)仲夏,余自甘州抵兰邑。仰观俯察,城之西南,山环三面,有仙人舞袖之形,河距北流,如九曲之势。玉案之峰在前,左右交加,剑水龙翔,虎伏掩映。

其墟欲作仙林,俛以为可。至庚辰(1400年),遂得其地,春肇其事,告成于秋。”因为“仙林”道观竣工于秋,五行属金,故名“金天观”。

“金天观”周围有阿干河水潺潺流淌,道人祈雨作法设坛观内,又因临近河水,所以就把这阿干河也叫了雷坛河。

明肃王时期兴建的金天观依山傍水,规模宏大,红墙绿瓦,殿宇重阁,林木葱郁,清幽壮丽,规模宏大。山门为三间牌楼,山门上“金天观”三字由兴隆山道主刘一明题写。内有九天门、灵官殿、混元阁、文昌宫、老祖殿、慈母宫、雷祖殿、真武殿、丹房、钟鼓楼、华佗庙等等一系列道家开坛布道的殿阁亭台。据观内知情人讲,昔日金天观灵官殿内有风伯!雨师!公!电母的塑像“太乙殿内绘有祖巨幅壁画40余幅“其中有祖出巡图、祖回宫图等故事绘画。祖的法相是蓝脸“执鞭,坐骑是麒麟,有12位神帅随其左右。祖殿后有三清殿、玉皇殿,还有明肃王朱模亲自主持为金天观首届道主孙碧云建造的“寰室”。寰室冬暧夏凉,非常适宜人的修身养性。孙碧云是武当派道人,他既有道术学问,又是武当拳勇,可谓文武双全。“土木之变”后,朱棣下诏在全国寺院道观搜捕建文帝朱允坟,武当真人孙碧云为避祸遂西行兰州。抵兰之后,他深受肃庄王朱模器重,受命主持金天观,讲道授拳,很快同道云集,纷纷学道习武,一时盛名江湖。

金天观内还有不少的园林景观,以及戏楼休闲别院。如戏台院、山字园、碑亭、云水堂等等。观内曾有不少僧道名士官员政要题联作词,如,嘉靖年间文昌殿的楹联(“象纬列三台,千秋桂籍联奎壁)星躔尊六府,百代龙文灿斗牛”,再如丹房的楹联(“名善复出穷理尽性至命,防微杜渐诚意正心修身”,都是明代名人所撰。

作为道教活动中心的兰州金天观与历代官府关系密切,因此也得到历代官府的保护。明末,金天观曾毁于战乱,清初修葺。后来又损毁,民国二十九年,省府首脑张建又重修。1928年,金天观被甘肃督军刘郁芬征为兵站,次年甘肃大旱,政府在金天观开场舍饭安抚饥民。之后,驻军不断,金天观又成为储存军火武器的仓库,毁害不已。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修缮,改建为兰州工人文化宫。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金天观文物古迹被破坏殆尽。目前,已经成为娱乐和书画交易场所。

白云观,也称吕祖庙,位于兰州秀丽的滨河路中段,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至今已有170多年,是一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同金天观一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历史岁月,不同的是它坎坎坷坷的被保存下来了!里面的钟楼鼓楼分立观中!三清世尊的主殿、厢殿也在原位。

观内古树参天!香客不断!梵音绕梁!诵声悠扬!道人布道传教和谐安然现在!兰州的白云观既是兰州道教活动的中心!又是甘肃道教文化传播的中心。其中还有一些清代流传下来的道观楹联!如:“丹鼎已空仙子灶!白云深锁道人家’,“面前身外本来身!在在皆吾吾在在(解脱梦中真个梦,头头是道道头头”。这些楹联,以意喻道,虚无缥渺,讲求幻化,尊奉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传承,读来似有几分超凡脱俗的仙气。

不过,如果我们重温老子的原着,对于道教的理解可能更为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