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阅读10
求是强师工程:情系浙大“第二故乡”
一、工程背景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制约西部地区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由于政府扶贫、“普九”力度的加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失学儿童的绝对数和失学儿童的比例都在逐年下降,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对社会的资助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地区在硬件上已经有了不少改善,但是学校的软件,尤其是师资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口。
教育部等对西部教育的支持已经逐渐实施了从硬件设施投入到教育质量提升的战略转移,这其中最重点的便是对西部教师的培训。以希望工程为代表的许多教育公益项目也逐渐实施战略转移,将培训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师素质作为工作重心之一。
为了从源头改善教育质量,求是强师工程应运而生。
二、工程渊源
求是强师工程是由浙江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浙大团委指导下发起,立足于浙大西迁过程中,与湄潭当地建立的深厚情谊和历史渊源。
求是强师工程采用专题讲座、名师带徒、教学研讨、参观考察等形式,通过名师、名校、名教授相结合的培养途径,全方位、立体化、高质量地培训支教服务地区广大教师。2008年,湄潭县10名高中教师赴浙江省最好的高中之一——杭州市第二中学参观学习。2009年,支教团进一步拓展了培训资源,除杭州市第二中学外,杭州市第十五中学也积极参与到求是强师工程当中来。参训对象也突破了高中教师的限制,初中教师也可参加,共计18个名额。
三、工程亮点
第一,主旨鲜明,定位准确,从源头改善教育质量。要提升湄潭教育发展水平,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求是强师工程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由浙江大学支教团制定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为湄潭教师提供到杭州名校培训学习的机会,有效提升湄潭的教师素质,并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真正地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的机会,从源头提高湄潭的教育发展水平。
第二,“名校+名师+名教授”,全方位,高质量。求是强师工程提供全方位的教师培训。通过支教团在湄潭开设普通话等培训班,由支教团联系杭州名校,以名师带徒、听课、教学研讨、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教师的培训。同时,由支教团联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专家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为了确保培训计划的高质量,本次培训计划采取“名校+名师+名教授”三结合的方式。支教团选择合作的学校分别为杭州市第二中学、杭州市第十五中学等杭州的名校,为西部教师培训的老师也是各校的名师。通过“名校+名师+名教授”三结合,求是强师工程计划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培训,帮助湄潭教育工作者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管理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业务素质与教学科研能力。
第三,以点带面,二级传播,做到强辐射、广覆盖。在接受培训的教师返乡之后,支教团联合湄潭教育局、团县委,组织开展二次培训工作,由接受培训的教师通过主题报告、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强辐射、广覆盖,为湄潭的教师开展培训,分享自身的收获与体验,有效带动湄潭其他教师实现共同提高,更全面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求是强师工程在贵州省湄潭县产生了很大反响,深受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好评和欢迎。2009年6月,湄潭县人民政府在浙江大学西迁办学七十周年之际专门向浙江大学发来感谢函,感谢2007年以来浙江大学在贵州省湄潭县开展的研究生驻点支教实践工作,尤其是两期“求是强师工程”为湄潭县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参考阅读11
蓝色引智:依托舟山市与浙江大学
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推进社会实践
2009年5月6日,舟山市与浙江大学在杭州共同签署了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协议。双方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建设“海上浙江”的新机制和新途径。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舟山以“1181”行动计划为框架进行合作共建:建设一个“海上浙江”示范基地;建设一个国家级“海洋技术海上公共试验场”;聚焦“海上浙江”战略研究、船舶与港航工程、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改造、新兴海洋产业培育、海岛开发科技示范、海洋文化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科技支撑体系等八大领域,实施一批项目,服务“海上浙江”示范基地建设。这一系列细致而深入的合作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为切实推动浙江大学与舟山全面战略合作、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积极探索新的校地团委合作运行模式,有效发挥舟山资源、产业优势和浙江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共青团舟山市委与浙江大学团委决定合作开展“蓝色引智计划”。“蓝色引智计划”是根据地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高校在读本科、硕士、博士生以及有关专家等人力资源,由地方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环境,拓展开发空间,增强舟山对于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双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的有效载体。
浙江大学团委与共青团舟山市委实施蓝色引智计划合作协议
一、重要意义
“蓝色引智计划”是充分整合高校与地方团组织的优势资源,建立形成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有效发挥地方和高校团组织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和“港航强省”战略,推动舟山浙大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蓝色引智计划”也是贯彻实施舟山市“人才强市”战略,通过紧扣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为加快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打造“海洋人才高地”的内在要求。
“蓝色引智计划”更是以“亲情、乡情、友情”为情感纽带,以“亲缘、地缘、业缘”为主要社会网络,吸引、动员、组织广大舟山籍学子关心家乡发展、投身“大桥时代”新舟山建设的重要平台。
二、共建时间
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
三、共建形式
依托浙江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全方位影响力,以“浙大舟山学子服务家乡联谊会”为主要平台,切实加大舟山各方面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大桥时代”新舟山的形象宣传,增强舟山对于人才、科研、资本的吸引力。
依托浙江大学在海岛开发与规划、海洋工程、海洋蓝色农业、船舶制造与设计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海洋经济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等优势,结合舟山与浙大全面战略合作项目和海洋经济人才高地建设的相关要求,通过开展浙大学生暑期见习活动、互派人员挂职锻炼、邀请浙大青年志愿讲师团讲课等形式,增强舟山对于海洋科技人才、海洋科研项目的吸引力。
依托浙江大学团委和舟山团市委在信息联结、引才、聚才、荐才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各自的服务功能,促进浙江大学与舟山市有关部门、企业之间的信息、项目和感情沟通。通过浙江大学团委的宣传、发动、选拔、输送等工作,帮助舟山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科技项目;通过舟山团市委的服务、沟通、对接等工作,为浙大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提供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创业创新能力。
四、共建内容
“蓝色引智计划”近期主要是落实好“三建三推”六项工作。
一是建立“浙大舟山学子服务家乡联谊会”。广泛发动在浙江大学就读的舟山籍学子参与建立服务家乡联谊会以及相应的QQ群,为他们了解家乡、互相交流提供平台,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舟山籍大学生关注家乡,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大学生发展。
二是建立“浙大海洋经济人才意向库”。对舟山籍在校大学生进行建档造册,全面掌握舟山籍大学生的专业分布和就业意向。同时,浙江大学和舟山团市委分别对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和地方企业的结对意向进行调查,建立相关信息库。根据双方的专业及意向进行结对,尤其是在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现代渔业及海洋生物等方面加强合作。
三是建立“蓝色引智服务平台”。根据舟山与浙大全面战略合作项目的有关内容,在浙大积极搭建项目对接、人才落户、科研合作的相关平台,为浙大学子赴舟山就业、创业、科研提供信息窗口和交流平台。近期将举办“畅想蓝色·扬帆海洋”舟山人才政策推介会,组织有关企事业单位到浙大举办舟山专场招聘会,同时请有关部门介绍舟山发展情况、人才需求和相关政策措施。
四是推开“大桥时代”新舟山系列宣传活动。依托“浙大舟山学子服务家乡联谊会”,积极开展“大桥时代”新舟山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介绍发展情况、讲解有关政策等形式,全面提升舟山形象,切实增强舟山对各类人才、科研项目、商业投资等的吸引力。
五是推广“蓝色引智-转型升级”行动。着眼于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舟山团市委支持、引导企业聘请浙江大学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进行兼职服务,推动浙江大学与企业结成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浙江大学科研成果在舟山的转化;结合舟山船舶工业、海运业和物流港口业发展,浙江大学团委定期安排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开办讲座、项目评估和科技攻关,不定期邀请浙大青年志愿讲师团来舟山举办讲座、论坛。
六是推行县区团委与二级学院团委深入结对计划。县区团委与浙江大学的部分二级学院团委进行深入结对,二级学院为重点县区提供智力、人才支持;重点县区为二级学院提供学生实践岗位、科研项目支持。定海、普陀两区近期将为浙大学生提供50个暑期实践岗位,并根据海洋经济发展重点,选择相关二级学院进行深入结对。
以上协议,经双方充分酝酿,达成共识,如有其他未尽事项,由协议双方另行协商解决。本协议一式两份,协议双方各执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