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21388900000021

第21章 爱孩子,从规则开始(2)

要求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

“就算爸爸不知道,可是上帝知遵“

儿子六岁时,父亲带他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吃早餐的时候,儿子弄洒了一点牛奶。照父亲定的规矩,洒了牛奶是要受罚的,只能吃面包。可是儿子很喜欢喝牛奶,而且主人还特地为他准备了精美的小点心。最后,儿子的脸红了一下,看了看主人端上来的第二杯牛奶,还是没有喝。

朋友热情地再三劝他喝牛奶,可儿子还是不肯喝。他低着头说:“我洒了牛奶,就不能喝了。“后来,朋友看见了坐在餐桌上正在吃早餐的父亲,以为是儿子害怕父亲的威严才不敢吃,于是就找了一个借口让父亲离开了餐厅。

接着,主人又拿出更多好吃的点心对小男孩说:“吃吧,你爸爸现在不在这里,他不会知道的。“

但小男孩还是不吃,并一再说:

“就算爸爸不知道,可是上帝知道,我不能为了一杯牛奶而撒谎。“

主人觉得十分震惊,把父亲叫进客厅说了这事。父亲解释说:“不,他并不是因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从心里认识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

后来,父亲来到儿子的面前对他说:

“你对自己良心的惩罚已经够了。我们马上要出去散步,你把牛奶和点心吃了,不要辜负了大家的心意,就当是上帝对你的奖赏吧。“

儿子听见父亲这样说,就高兴地把牛奶喝了。

要求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

这位父亲明白:“要求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服从是外界强加上的,他随时都想着要反抗,而价值观则是发自内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束缚。世界第一名潜能开发专家安东尼·罗宾说:“价值观是人们把外界有形或是无形的东西,在自己内心主观排定价值的先后顺序。“

价值观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决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但是理性说来,价值观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就像快乐、幸福、自由、健康都是价值观的范围,而自卑、烦恼、沮丧也包括在里面,唯一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是,他们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价值观。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要让孩子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环境、朋友、同学、榜样、自己的经历。

一旦孩子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它就会指引着孩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时候,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家长平常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注意对孩子的培养:

1.借助伟人的故事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小时候经常说,我要像雷锋叔叔学习,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或者说,我长大了也要像加加林那样飞到太空去。小时候,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式,你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多给他讲那方面的故事,让他多读那方面的书籍,从中选取自己学习的榜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他们的影响,找到自己崇高的理想,并愿意为之去奋斗、去进取,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2.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观

有时候孩子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观,不清楚自己以后想干什么,不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不了解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这常常消耗了孩子的意志,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上引导孩子对价值观的探索,让孩子把自己的愿望列在纸上,一条条排除,让孩子找到自己明确的目标,然后告诉他应该怎样去实现。

3.让孩子正确看待价值观

价值观既然有好坏之分,那么孩子也就会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这时父母应该及时帮助他们纠正过来。如一个孩子捡到100块钱的例子,还比如孩子从学校回来,告诉你班上家里有钱的学生家长请老师吃饭了,老师肯定会喜欢那个孩子。你就可以告诉他,那也许是家长找老师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我们不可以片面看待问题,应该了解仔细了再给它下结论。而且告诉他,老师喜欢爱学习的孩子。

4.父母注意以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孩子的价值观

观念的培养其实是贯穿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父母有什么样的观念,孩子也可能有什么样的观念。

如果父亲是个邋遢的人,很可能孩子也不讲究卫生;如果父母是爱帮助邻居的热心人,那么孩子也很可能是一个肯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所有观念的培养,都会像春雨般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影响。

纪律的三个领域:鼓励、允许、禁止

纪律不是限制

父母常常对孩子这样说:

“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知道吗?“

“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老师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听话,爸爸就打你!“

我们现在的教育,把纪律看得高于一切。在家里,孩子被要求听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孩子又被要求听老师的话,只要是遵守纪律就被看成是好孩子,享受各种待遇,而一旦孩子触犯了什么纪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被视为不听话。家长常常不自觉地用纪律去约束孩子,殊不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一生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和想象力,也没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知道被动地去生活。

有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显露出某方面的天赋时,我们的教育不但不加以引导和启发,反而用纪律的条条框框去归整它,使它符合我们大人的习惯,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其实我们在用条条框框去束缚孩子行为的同时,也束缚住了孩子的思维,让他们的习惯固定化,使孩子变成一个只会听话而不懂思考的机器,这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纪律不是一味的限制,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做,让孩子丧失主动权。

有时候纪律的另一个侧面,就是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打破常规,自己去发现。

允许成就创造

让孩子大胆地去做一个敢思、敢想、敢干的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让他自由地去实现。

所以,平常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在不破坏基本纪律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多参加创造性的活动,比如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加科普活动社,多阅读优秀的各类书籍,养成爱动脑筋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允许孩子打破常规,在传统的知识和习惯中去发现、探索以及创造。

但是,允许并不是说孩子的要求一概满足,纪律的特性表明它具有一定的约束能力,所以,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根本定义,那就是禁止。

禁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纪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条例,没有它的约束,社会就不能长治久安,人们也不能过上和谐的生活。若人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人们的出行将一片混乱;如果人人都买东西不排队,工作的时候迟到早退不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又将是什么样子?而一个不守规则的人,也不可能会与别人正常相处。

所以,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应该积极制止。

就像有的孩子去别人家,看到了一件好玩的玩具,就抱着不放,想拿回家去,父母就应该阻止孩子的这种行为,明确地告诉他:“不可以。“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不遵守规则耍赖,其他小朋友便不和他玩了,当孩子哭着跑回家向你诉苦时,你就应该告诉他那是他的错,让孩子养成规范意识。再比如孩子在学校不遵守校纪校规,你就应该严厉地批评他,并让他下次不要再犯规。

总之,对于纪律的三个领域:鼓励、允许、禁止,家长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够取得特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