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古老东方大帝国,夷方外域有臣服者,有交好者,有窥视者,有骚扰、进犯者。这就使派使节远足异国他乡成为必要。由此,引出了许许多多惊险的场景、动人的故事——
功垂青史名扬西域
——张骞
张骞是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外交家。生年不详,卒于前114年。他意志顽强、胆略过人,在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后封为“博望侯”。
汉建立后,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族。匈奴族兴于战国,强于秦汉,其习惯是“逐水草迁徙,无城廓常居、骄田之业”。从汉高祖刘邦起汉朝就与匈奴时而和亲时而战争,始终没能解决匈奴对北方边境的骚扰。
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已国富民强、兵强马壮。汉武帝继位后(前141年),积极计划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边境的威胁。为了征讨匈奴更有把握,他多方了解匈奴的情况,亲自审问被俘的匈奴人,得知原住敦煌祁连山一带的月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因与匈奴战争失败被迫西迁,月氏王的头被砍下做了匈奴单于的酒器,所以月氏人对匈奴痛恨无比,双方结下了不解之仇。得知这一情况后,汉武帝决定派使者到西域联络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这一计划虽然不错,但实施起来困难很大。要到月氏必经匈奴的占领地,还要经过沙漠,没有一定勇气和智慧的人是不能担此重任的。为了计划的实行,武帝毅然下令招募。不论官职大小、不论富贵贫贱,只有勇敢健壮、不避艰险,愿为国出力的皆可应征。
当时在宫中任职的张赛自告奋勇,积极应征。经考察,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正使。又挑选一百多人组成了出使队伍。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张骞持着代表汉朝威仪和使者身份的旌节,带着队伍踏上了西行的征途。
张赛一行离长安、走陇西、渡黄河、进祁连山。进入匈奴领地后,他们小心翼翼、昼伏夜行,不料还没走出祁连山就被匈奴人发现,送到单于那里。单于问:“你们是什么人?要到哪里去”张骞持节曰:“我们奉汉天子命要到月氏国去,请大王放行。”单于生气地说:“月氏与我为敌,汉朝怎能派使臣越过我的地区到月氏去呢?假如我派使者越过汉进到与你们为敌的国家去,可以吗?”遂下令把张骞一行软禁起来,作为奴隶使唤。
做了奴隶的张骞整天为单于放羊牧马。为了磨灭张骞的意志,使他忘记自己的使命,单于强令张骞与一匈奴女子结为夫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1个春秋过去了。他东盼长安,西望月氏,想早日回到长安,更没忘记自己的任务,始终珍藏着旌节并发誓一定要到达月氏。后来,匈奴对张骞的监视也慢慢松了。张骞通过随从堂邑父暗中联络随行人员,做好准备,伺机逃走。终于在一个晚上,张骞一行跨上马背,向西疾驰,一天又一天,一夜又一夜,昼夜兼程,跑出了大草原,跨过大沙漠,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到达了大宛国(今中亚西亚)。
大宛国王早就听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个大国,文化发达、物产丰富,只因相隔太远,无法联络。如今汉使来临,他喜出望外,热情款待,为汉使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张骞向大宛王转达了汉武帝希望同西域各国交好的愿望,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大宛愿意与汉通好,同时又送良马等礼物,派向导把张骞一行送到康居,再送到月氏。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张骞终于到达了出使目的地,他拜见月氏王并转达了汉武帝的伟大计划。月氏王很为感动,但月氏进入大夏后使其臣服,拥立了新国王,且这里地肥少寇,人民安居乐业,已无心东还再与匈奴为敌,报仇雪恨。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始终没能说服月氏东还,只得回国。
张骞赴月氏时走天山南麓的北道,回国时为避免被匈奴发现,改由昆仑山南道向东前进,通过羌人居住地,返回长安。谁知,刚进入羌人居住地就再次被匈奴扣留,张骞等重新沦为奴隶。幸好一年后,匈奴单于病死,他的兄弟和儿子为争夺王位发生内讧,张骞乘机带着他的妻子和随从堂邑父逃离匈奴,一路上多亏堂邑父射猎飞禽走兽才免被饿死。历尽艰险,受尽磨难,终于回到长安。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前后经过了13年,出使的100多人只有他和堂邑父两人回到国内。汉武帝得知张骞回来的消息,异常高兴,连忙召见他。张骞带回的匈奴内部情况在汉与匈奴的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表彰张骞首次通西域的功劳,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任命堂邑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春,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张骞以校尉身份随行。因为他有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历,懂得干旱沙漠地区水草分布的规律,“广博瞻望,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食”(《汉书》卷一《张骞传》),立下大功,被武帝封为“博望侯”。两年后,张骞又奉命率1万骑兵,配合“飞将军”李广包抄匈奴,因耽误了会合日期,被削去爵位,贬为百姓。
张骞虽被削职为民,心中还不忘报效祖国,当武帝想再次派人出使西域时,张骞再次自告奋勇,并向武帝提出了“断匈奴右臂”的建议:西域诸国中,乌孙人口最多,它原同月氏住祁连、敦煌一带,因不敌匈奴被迫西迁。近年乌孙与匈奴矛盾尖锐,又贪恋汉物。如厚赂乌孙,结为昆弟,劝其东迁。通过乌孙联络其它国家,共同抗击匈奴,这就等于“断匈奴右臂也”。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任他为中郎将,再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张骞率领300多人,带着黄金、丝绸等大批贵重礼品,来到乌孙。张骞又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这次出使虽未能说服乌孙东迁,但乌孙王派使者数十人随张骞到长安,加强了汉与乌孙的联系,以后乌孙还与汉朝联姻,关系更加密切。西域其它国家也相继派使者随汉使到内地来。西域各国同汉朝密切交往起来。
由于张骞在同西域各国交往时从不以大国欺压小国,而是平等相处。所以,在西域各国享有很高的威信。以后凡汉使到西域都提张骞的名字,以取得西域各国的信任。
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出产的葡萄、核桃、石榴、大蒜等陆续传入内地,这些作物在黄河、长江流域逐渐繁殖起来。有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不是张骞通异域,安得佳种自西来。”中原的先进技术如打井、炼铁等方法也相继传入西域,特别是美丽华贵的丝绸更是越来越多地传到中亚和西亚各国,东西方的贸易来往越来越频繁。这条连结东西方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使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一代伟人张骞首次通西域的功绩分不开的。
牧羊北海志节不辱
——苏武
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几次攻打匈奴,获得大胜。匈奴被打败后,有好多年不敢侵扰汉朝的边境。有时匈奴派使者到汉朝来访问,做出与汉朝和好的样子。出于礼节,汉朝也派使者回访匈奴,并送去一些中原地区的土特产。但匈奴单于不讲信用,经常扣留汉朝使者。为了报复,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者。这样,日子一久,双方互相扣留的使者就有10多起。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建立,害怕汉朝趁他立足未稳、出兵袭击他,派使者到汉朝求和,并把以前扣留的汉使全部送回。汉武帝为了酬答匈奴善意的姿态,就派苏武为正使,率副使张胜、助手常惠和100多名士兵,带着礼品,护送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到匈奴去。
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生年不详,卒于前60年,是个威武不屈、困苦不移的人。出使前在朝中任职,天汉元年被任命为正使出使匈奴。苏武接受任务后,带上“使节”出发了。“使节”是一根七八尺长的棍棒,顶部略弯,挂着一串串毛做的绒球,用来表示使者的身份。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苏武一行出长城、踏荒原、过沙漠,来到北方的匈奴地界,他看见了且鞮侯单于,转达了汉武帝的问候,递交了送回的匈奴使者的名单。而反复无常的单于不但毫无谢意,反而态度骄横,令人失望。苏武慎重地办理公事,一切交割完毕,准备返回长安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汉朝有个官员卫律,弃汉投奔匈奴后,死心塌地为单于出谋划策,干了许多反对汉朝的事情,受到单于的器重,被封为丁灵王。其部下虞常却仍忠于汉朝,对卫律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总想找机会把卫律干掉。苏武一行到匈奴后,虞常非常高兴,因他在汉时与张胜是老相识,就找到张胜,私下商量:“听说汉朝天子非常怨恨卫律,我能替汉杀死卫律。我母亲和弟弟在汉朝将受到赏赐。”张胜没考虑利害,就同意了虞常的计划,还拿出钱财支持虞常。苏武对此一无所知。虞常准备乘单于外出打猎的机会射杀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汉朝。由于计划不周密,在执行时被人告发,单于大怒,把虞常交卫律处理。事已至此,张胜因害怕牵连自己,这才告诉了苏武。苏武听了,痛心地说:“事情已到了这般地步,你才告诉我,看起来我也要受牵连。我是汉朝的使者,与其让匈奴审问我而使汉朝受辱,还不如趁早自杀的好!”说罢就拔刀自杀,幸亏被张胜、常惠等人拦住。
卫律在审问虞常时,用了残酷的刑罚,虞常经受不住酷刑,终于招出张胜。单于知道后下令囚禁全部汉使,并派卫律审问苏武。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我身为汉使,屈节辱命,即使活着,有何面目再回汉朝?遂拔佩刀自刺,顿时血流如注,昏厥过去。卫律急忙抱住苏武、叫人抢救。气绝半日的苏武慢慢苏醒,常惠等人哭着把苏武抬回营房,张胜被捕。
苏武视死如归、不辱使命的行为,单于十分赏识。他一心希望苏武能够投降为己所用,就每天派人前去探视。苏武痊愈后,单于催促卫律前去劝降。卫律用尽了各种方法,在审问虞常和张胜时,叫苏武旁听。在审问过程中,卫律当场杀死虞常。张胜害怕伏地乞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当连罪”。苏武从容答到:“我既不知他们的计划,又与他们没有亲属关系,凭什么要连坐。”这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回答,驳得卫律哑口无言。卫律恼羞成怒,举剑向苏武砍去,苏武昂首挺立、面无惧色。卫律看到用武力不能压服苏武,就换了一副面孔,装出诚心诚意的样子,劝道:“苏君,你还是投降吧,你看我归顺匈奴后,受到重用、被封为王,拥兵数万、牛羊满山,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如果你今日投降,明天就会和我一样。否则你死在匈奴,葬于荒原,有谁知你一片忠心呢?”卫律见苏武对他的诱劝无动于衷,就更加亲昵地说:“如果你能听从我的意见投降匈奴,我与你结为兄弟。否则你将再也见不到我。”卫律的劝降使苏武怒不可遏,指着卫律的鼻子大骂:“你身为汉朝使臣,背叛祖国,投降匈奴,真是忘恩负义、厚颜无耻。象你这样的人,我一辈了都不想见。今天你仗着单于的宠信,为所欲为,不但随意杀人,还妄图挑起汉与匈奴的事端,实在可恶。今天你杀了我,将来总有一天会有人来荡平匈奴,你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卫律被骂得狗血喷头,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单于得知苏武如此坚定,更希望苏武投降。为使苏武投降、听命于他,单于下令将苏武关在一个阴寒的地窖里,断绝饮食,妄想用饥饿迫使苏武投降。时值隆冬,大雪弥漫,苏武蜷曲着身子,渴了吃雪块,饿了啃身上裹着的毡毛,顽强地活下来。好多天过去了,单于见苏武没饿死也没投降,无可奈何地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边上去放羊。单于给苏武一群公羊说:“你好好放牧,等公羊生下小羊羔,就送你回汉朝。”雄鸡不下蛋,公羊怎么下羔呢?很明显,单于是决意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人迹罕至、荒原千里,终年白雪皑皑。苏武孤身只影在荒原上放牧,既无粮食、又无衣被。为了生存下去,有朝一日回到汉朝,苏武身处绝境不绝望、不气馁,想尽各种办法解决困难。没有粮食,依靠掘取野鼠储藏的草籽充饥;没有衣被,就挤身于羊群取暖。汉节是他唯一的伙伙,回汉朝是他唯一的信念。白天依靠汉节为仗立于风雪中牧羊,晚上抱汉节而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汉节上的毛都脱落了,苏武还紧紧地握着光秃秃的汉节不肯撒手。
有一日,千里荒原上出现了一队人马直奔苏武,原来是他的老朋友李陵来到北海。苏武又高兴又纳闷,李陵怎么也在匈奴。原来李陵在苏武出使的第二年,在与匈奴的作战中被俘,投降了匈奴,被封为右校王。单于不死心,一心想使苏武为他所用,就命李陵前去北海劝降。李陵对苏武说:“你回汉朝的路已断,自你出使后,你母亲和一兄一弟相继死去,妻子改嫁,只有你的两个妹妹和3个孩子,十几年了也不知存亡。人生短暂如朝露,你何必这样白白地呆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活受罪呢?”苏武得知家的情况非常伤心,对李陵的投降非常气愤,坚定地拒绝了李陵的劝降,再三表达了愿为祖国杀身报效的决心:“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如果你一定要我投降,我就死在你面前。”李陵喟然长叹,称赞苏武为义士,羞愧地离开了北海。
岁月在流逝,汉武帝和且鞮侯单于相继死去。公元前87年(后元二年),汉昭帝继位。此后几年匈奴发生内乱,新单于知道自己无力南进,又派使者与汉议和,汉朝遣使要求接回苏武。单于不肯,谎称苏武已死。后来常惠买通监视他的人,夜里悄悄与汉使会面,他陈述了苏武北海牧羊的情况,并向汉使面授迫使单于放苏武的计策。
第二天,汉使看见单于,再次提出放还苏武的要求,并说汉天子在上林(皇帝射猎的地方)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系有帛书,说苏武在北海牧羊。单于听使者这么一说大吃一惊,他只好承认苏武还在人世,忙向汉使赔罪,答应立即放回苏武。
公元前81年(始元六年)春,被匈奴羁留了19年的苏武,手持光秃秃的汉节,和常惠等9人回到了久别的长安,晋见了汉昭帝,把那根光秃秃的汉节交还在武帝灵前。
19年的北海牧羊,风沙撕破了他的衣服,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苦难的生活练就了他的骨头。他坚强不屈、不怕磨难、不辱使命的事迹,不仅轰动了当时的朝野,而且长期为后人所传诵。
投笔从戎转侧绝域
——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