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3
21417400000005

第5章 历尽艰辛不辱使命(2)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今咸阳县东北)人。生于公元32年,卒于102年。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班超从小就立有大志,广泛涉猎书籍、练就好口才。公元62年(永平五年),班固被召为校书郎。一日他在抄写公文时掷笔于地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众人皆笑他,班超自语道:“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

自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加强了同汉朝的联系,“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东西方经济的纽带。可是到了西汉末年和王莽时期,中央政府衰弱,匈奴贵族乘机控制了西域各国,“丝绸之路”也被割断。匈奴贵族对西域各国人民非常残暴苛酷,“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曾引起莎车等小国的联合反抗。东汉建立初,西域各国迫切希望与汉朝建立联系,共同斗争,解除匈奴贵族的压迫。刘秀时这些国家“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重新设置)都护(府)”,以保护他们。但刘秀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为由,没有答应诸国的要求。以后西域呈现混乱状态,大部分国家隶属于匈奴。

东汉经过四五十年的恢复和发展,积蓄了力量,到汉明帝时,决心解除匈奴对西域的控制,重新沟通与西域的联系。班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汉明帝派大将窦固率兵进攻匈奴,班超投笔从戎、随军出征,以假司马之职率军奋勇杀敌,出击伊吾卢(哈密附近),大战于蒲类海(巴里坤湖),立下战功,受到窦固的赏识。为了更有效地抗击匈奴,窦固派班超出使西域。这与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使命相似,班超欣然从命。

班超带上精心挑选的36人踏上西行的征途,首先到达鄯善(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鄯善是西域一个较大的国家,也是汉朝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初到鄯善,鄯善王对班超一行礼敬甚备,但很快就变得冷淡。班超分析:必有匈奴使来,鄯善王不知所从的缘故,所以不敢亲近汉使。为了证明判断的准确,班超就询问伺候他们的鄯善人:“匈奴使者来了几天,现在在什么地方?”侍者一听,以为汉使已全部掌握,就一五一十地把匈奴使者到来的情况告诉了班超等。情况了解后,班超关闭侍者,召集随行人员说:“我们是汉朝的使者,来西域是为了立功报国。如今匈奴的使者刚到,鄯善王就怠慢我们,假如他把我们绑送给匈奴,我们的骸骨将被豺狼吃掉。”随行人员异口同声答:“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趁天亮前去袭击匈奴营帐,采用火攻。他们摸不清咱们有多少人,一定惊慌,我们则趁机全部消灭匈奴使者,以争取鄯善王的信任。”众吏士在班超的指挥布置下,当夜赶到匈奴使者营地。10人带上战鼓,埋伏在营帐后面,约定看火光即擂鼓大喊杀声,其余的人都持兵弩在营门两边埋伏,班超则顺风放火。霎时前后呼应、呜鼓呼噪、喊杀声震天。匈奴人从睡梦中被惊醒,惊慌失措,陷入混乱。班超亲自杀了3个匈奴人,其它人共斩30多个,还有100多人未逃出营帐就被烧成灰烬。班超的这一行动,粉碎了匈奴贵族的阴谋,打消了鄯善王的顾虑,于是鄯善王下决心纳子为质、与汉通好。班超当机立断、有勇有谋的行动,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班超在取得鄯善王的信任后返回军中,向窦回报告了出使经过,窦固很高兴,立即奏明汉明帝为班超请功,并请求再派使臣出使西域。班超的才干受到汉明帝的赞赏,遂下诏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班超再次受命出使西班超要西行了,窦固劝他多带些人马。班超说:“我只带原来的30多人就足够了。如果遇到麻烦,人多反而不利。”于是就带上原班人马出发了。

班超一行先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于阗在鄯善西,国势较强,但有匈奴使者监执国政。班超到于阗后,于阗王十分冷淡。于阗王讲究迷信,向巫师询问应当怎么办,巫师倾向匈奴,就说:“神怒你为什么想和汉好?汉使者□马,赶快取来祭祠我”。于阗王信以为真,就派人向班超索马。班超了解到情况后答应给马,但要巫师自己来取。巫师不知是计,果然来取马。班超杀巫师并把其头送给于阗王。于阗非常惊恐,曾听到班超在鄯善的英勇行为,如今又亲见其果敢的行为,立即杀匈奴使者投降汉朝,与汉和好。

班超以机智、果断、勇敢的行为,解除了匈奴对鄯善和于阗的直接威胁。以两国为根据地,安抚疏勒(今新疆疏勒县),联络乌孙(今新疆温宿县北、伊宁市南),争取了犹豫不定的康居(今新疆北部和中亚西亚一带),车师(今新疆吐鲁番、昌吉、奇台一带),拘弥(今新疆和田附近)等国。经过班超的努力,西域各国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残暴统治,与汉朝保持着频繁的联系。中断了长达65年的西域和汉朝的联系重新沟通。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汉明帝死,北匈奴乘机反扑。焉耆等国在匈奴贵族的支持下攻杀西域都护,并联络龟兹、姑墨进攻疏勒。班超孤立无援、处境十分困难。而东汉政府无力西顾,汉章帝只好下诏令班超撤回内地、重闭玉门关。班超奉诏东归,疏勒举国忧恐,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诚不忍见汉使去。”就拔刀自刭。班超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为了巩固西域与汉的联系,打击匈奴贵族的势力,班超毅然中途返回疏勒,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于阗、疏勒等国,与乌孙通好,打败龟兹诸国的联合势力,迫使莎车王归汉,西域南道的形势重新稳定,班超的声威更加远扬。

公元90年(永元二年),长期和汉友好的月氏,因向汉求婚未允就派兵7万越葱岭进攻疏勒。疏勒形势危急。班超分析形势,坚壁清野、围困月氏兵并大败之。从此月氏投降,与汉重新通好,每年如期向汉纳岁奉。

公元94年,班超率龟兹、鄯善等8国7万多部队,讨伐攻杀前都护,一直心怀二意的焉耆、危须、尉犁等国,俘其王侯贵族,“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焉。”

班超“宽小过,总大纲”,恩威并用,使西域各国纷纷归汉,从此西域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丝绸之路”更加畅通无阻。在公元90年,班超还派甘英出大使大秦(东罗马帝国),以扩大汉朝的影响。为了褒奖班超的功劳,东汉政府封他为“定远侯”。

从公元76年到102年,班超为了汉朝的事业,在西域活动了30余年,改变了“匈奴独□西域寇盗河西”的局面,加强了中西方的联系。公元102年,71岁的班超因年老有病,上书东汉政府请求东归,“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同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九月就病逝。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顺应了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增进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立下了伟大功勋,不愧为杰出的外交家。他“投笔从戎”的爱国精神,“转侧绝域”、“不避死亡”、敢入虎穴、机智勇敢、坚毅不拔的顽强意志,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七下西洋以身殉职

——郑和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口)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呜,河面上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一支气派雄伟、蔚为壮观的舰队缓缓驶去,这正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下西洋的首航式。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回族,小字三保。生于1371年,卒于1435年。其父原系回族富豪,元朝时从西域迁往云南,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平定云南时,年幼的三宝被掳进军中,带到京城,经阉割关进皇宫,因他容貌端庄,机智敏慧,被作为“礼品”赠送给燕王朱棣。从此,三宝成为燕王府的一名宦官。

三宝聪明好学、有智谋韬略,燕王起兵与建文帝争夺皇位时,他参战有功而深得燕王的赏识、器重,燕王做了皇帝后被晋升为内官太监,视为心腹,并赐姓“郑”。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励精图治,农业经济迅速恢复,矿冶、纺织、造纸、陶瓷、印刷等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尤其是造船业空前发达,航海技术相当进步,这就为郑和的远航奠定了经济基础。明成祖自“靖难之变”,自命为天下“共主”后,为了宣扬国威,满足封建皇帝万国“朝贡”的侈心,重视皇朝的海外贸易,并决心派遣一支舰队,远航西洋。

由谁来统领这支舰队呢?明成祖几经思虑,认为郑和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郑和不仅精通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处事果断,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又是回族,熟悉佛教和伊斯兰教,容易和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西洋各国人民接触;再加上他祖父、父亲都曾到过麦加朝圣,家庭的熏陶使他对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奇闻异俗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明太祖与大臣反复磋商,决定派郑和领队远航。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督造了63艘宝船和相应数量的中小海船,宝船“体势巍然,巨无匹敌”,“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六月,郑和与副使王景弘等率领宝船和将士、医官、水手、内监、翻译、采办、书算手、工匠等27,800余人所组成的庞大船队,从长江口的苏州刘家河出海,经福州向南海进发,开始了西洋航行。

所谓“西洋”的名称,自元朝时就有。据考证,元明以来,大致以婆罗州(今文莱岛)为中心,以东称“东洋”,以西称“西洋”。《明史·婆史传》中这样写道:“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出,而西洋可自起也。”由此可见,元明时的“西洋”,大体上指的是今天的印度洋。但所指者不仅海洋而已,沿海陆地亦称西洋。

郑和率领舰队,首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后经爪哇(今爪哇岛)、旧港(又名三佛齐)、苏门答腊、南巫里(以上三地都在苏门答腊岛上),进印度洋,抵锡兰(今斯里兰卡),最后达古里(今印度西南的科泽科德)。每到一处,郑和都向当地的统治者宣传明朝的政策,赠送礼物,建立友好关系,并用携带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和铜铁制品,向当地商人和居民换取土物产品,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活动。如在印度古里遵守当地贸易习惯,议价时在众人面前以拍掌为定,“自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在祖法儿,“王即遣目通谕国人,皆以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易纻丝、瓷器等”(巩珍《西洋番国志》“古星国”,“祖法儿国”条。)因此赢得了所到国家的欢迎,促进了明朝与各国的友谊。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返回祖国途经旧港时,同海盗遭遇。海盗首领陈祖义原广东人,跑到南洋纠集一批人占领了旧港,常常劫掠过往的商船。对郑和宝船上的财物,陈祖义既垂涎又惧怕船上骁勇的将士,不能明抢就阴谋暗夺。郑和则将计就计,一举歼灭海盗,烧毁海盗船只,并将陈祖义等海盗首领押解回国。

郑和歼灭海盗陈祖义,为各国商人除了害,促进了各国的海上贸易,受到各国的欢迎。郑和凯旋回国后,明成祖对郑和的首航成功大加赞赏,除下令将陈祖义斩首示众外,又嘱咐郑和及舰队好生休息,准备再下西洋。

永乐七年(1409年)的秋冬,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当舰队到达锡兰时,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凶凯觎宝船财物,企图暗害郑和、劫掠船队。郑和发觉后率领船队赶快离开。当舰队返航又经过锡兰时,亚烈苦奈儿假装热情,请郑和上岸谈判双方贸易等问题,“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待郑和发觉时回船的道路已被截断,情况危急万分。郑和临危不乱,认真分析情况,认为敌人大部分出国,国内防备必然空虚,于是就率所统2,000余人出其不意攻破其首都,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妻子、官吏。劫掠宝船的敌军听到后方情况有变,急忙回军援救,遇上郑和军队,敌军不战而败。郑和带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妻子回到中国,明成祖念他们是外国人,特别开恩,放他们回国,中国国威更加光大。

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到苏门答刺,苏干刺因阻谋夺取王位发动叛乱,被国王打败逃亡一方。他还贼心不死,见郑和赐国王礼物而不给他,非常生气,率众数万,袭击郑和宝船。郑和在苏门答刺军民的密切配合下,大败苏干刺并将其活捉。押回北京。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前后近30年,郑和先后7次率领船队下西洋,耗尽了心血,在最后一次航行的归途中,病死在印度的古里。

郑和远航历尽艰险,不仅战胜了人为的困难,也战胜了自然的险恶,他在第七次远航时,为福建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作的《天妃灵应碑》碑记中写道:“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历通衢者……”记述了他们远航的旅途经过,所到国家之多、旅途之艰险,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郑和下西洋,奉行和平贸易、互利互惠的原则,给各国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们所到之处,受到各国人民的盛情接待。如到占城时,国王亲自出迎,欢迎的人们“舞皮牌、捶善鼓、吹椰笛壳筒”,十分隆重。他们所到之处对寺庙进行大量的施舍并立碑纪念。为了纪念郑和,有些国家一直到现在还保存着纪念郑和航海的文物和古迹。如印度尼西亚有三宝洞,爪哇有三宝垄、三宝公庙等,在泰国有三宝寺,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城、三宝井,在非洲索马里等国发掘出了明代瓷器,被作为同中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我国南海诸岛中的永乐群岛,亦由此得名。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铺设了中国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及其随行人员对沿途各国的山水地理、人情风俗、政治经济的了解,使中国人开阔了视野;郑和亲自绘制的世界第一本《航海地图》,总结航海实践经验写出的《针位编》,是远洋航海的宝贵材料;助手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翻译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等书。这些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航海知识和地理知识。郑和下西洋,历时之长、涉地之广、规模之大,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他比哥伦布到达美洲、达伽马发现好望角、迪亚士到达印度都要早上半个世纪,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郑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先驱。

(赵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