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撤退的时候,正是南宋反攻、收复失地的好机会。宗泽召集部下,要大家做好渡河的准备。还联合各地的义军,准备利用夏天敌人马瘦的时候,进行全面反攻。宗泽还上奏赵构,要他回开封,组织全国力量打击敌人。但是,在扬州过着荒淫无耻生活的赵构,不但不支持宗泽的抗金斗争,反而加以破坏。他怕宗泽联结义军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派了一个叫郭仲荀的去开封做副将,监视宗泽的活动。宗泽眼看朝廷如此腐败,北伐的机会错过,满腔爱国热情得不到支持,觉得十分痛心和愤怒,终于忧愤成疾,背上生了疽,竟于建炎二年(1128)七月初一逝世了。他病重期间,部下一些将领去看望他,宗泽还鼓励他们说:“只要你们能消灭敌人,我虽死无恨了。”将领们听了,都感到得纷纷落泪。宗泽睡在病床上,常念看唐朝诗人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表明自己未竟之志。这位可敬的抗金老将临终前对自己的家事一句不问,只是连喊三声“渡河”而死!
宗泽死后,南宋朝廷派“酷而无谋”的杜充去做东京留守。杜充到开封后,废除了宗泽的一切措施,义军首领们非常失望纷纷散去。不久,金军前来进攻,杜充弃城南逃,开封终于被金军占领了。
抗金老将宗泽的这种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壮志未酬死不瞑目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他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极其坚定的抗金志士和爱国词人。
1127年,金军消灭了北宋王朝以后,又连续不断地发兵南侵,进攻南守王朝。辛弃疾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激烈的历史时期。他一生中,始终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坚持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抗战路线。但由于投降派不断诽谤他、打击他、排挤他,使他在1181年被罢官,闲居长达20年。然而,投降派的迫害,始终未能磨灭他的抗战意志,也丝毫不能动摇他的爱国立场。晚年,辛弃疾被南宋王朝重新起用后,他仍以饱满的热情和顽强的斗志,为实现北伐、统一全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204年春,朝廷正式任命辛弃疾为镇江知府。他精神抖擞地带着下属来到镇江。然而,在镇江府任上只有一年,就被弹劾降了官。弹劾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他荐举的一个叫张瑛的人有不法行为。这样一来,辛弃疾在镇江的各项抗战措施,便又一次遭到半途而废的命运。次年六月,辛弃疾刚刚改任隆兴(今江西省南昌市)知府不久,朝廷上又有人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在他身上,使他被罢掉了所有的官职。辛弃疾怀着满腔愤懑,回到了故居。
1206年夏,南宋王朝正式下令北伐。结果是“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迫于前线失利的压力,加上投降派的花言巧语,南宋统治者秘密派人到敌营去议和。金统治者向南宋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除了要求割让两淮,增加岁币,犒赏金兵1千万两银子以外,还指名要索取南宋太师韩佗胄的脑袋。
这样的条件南宋当然不能接受。于是决定停止议和,重新整师北伐。为了挽救当时岌岌可危的局面,宋廷不但恢复了辛弃疾的各项官职,还任命他为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边防等事务的最高国务机关)的官员,要他火速赶到京城临安,商议军国大事。
前线溃败的消息,给了辛弃疾最沉重的打击,他觉得自己的希望完全破灭了。68岁的辛弃疾再也经受不住这个最后的打击,终于得了重病。他深深地感到身体的衰弱,恐怕不久于人世了。人生都有一死,但是壮志未酬、中原未复,他是死不瞑目的。
朝廷派的使者来到了辛弃疾的家中,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猛然从病床上爬起来,急不可待地问使者:“朝廷有圣旨吗?”
使者说道:“北伐失利,金人议和的条件十分苛刻。朝廷决定重整旗鼓,同金人决一死战,特任命您为枢密院都承旨,请立即入朝商议大事,挽救目前的危局。”辛弃疾毫不犹豫地说:“好,我马上启程!”使者望了望辛弃疾,只见他满面红光,精神焕发,一点病容也看不见了。
辛弃疾把老妻范氏叫到跟前,一连声催促道:“赶快给我收拾行装,我马上就要入朝,快!快!”范氏正要问个究竟,只见辛弃疾面色陡然变得苍白,一头昏倒在地。在病榻上,他还手持宝剑,连呼“杀贼”。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十日,抗金志士和爱国词人辛弃疾,满怀着忧愤,与世长辞了!但他一生的抗金爱国活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留下的600多首词章,也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保卫京城大败瓦刺
——于谦
于谦,字廷益,生于1398年,死于1457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政治家,杰出的爱国英雄。一生中政绩颇多。抵抗蒙古瓦刺的进攻,保卫北京城,是他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
明朝前期,居住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瓦刺部逐渐强大起来。瓦刺统治者经常率兵越过长城,向南骚扰明朝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带领大军南下,攻打明朝北方重镇大同,来势十分凶猛。明英宗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轻信宦官王振的话,不顾于谦等人的反对,亲自带兵迎战,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骑兵包围,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明朝廷一片混乱,文臣武将惊慌失措。王振的党羽、大官僚徐有贞主张迁都南逃。这样一来。北京城内更加人心惶惶,军心动摇。当时守城明军不及10万,瓦刺首领也先挟持英宗为人质,一路夺关而入,直压京师。北京形势,危在旦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于谦,挺身而出,愤怒地斥责徐有贞说:“主张南逃的应当杀头!京城是天下的根本,怎么可以随便放弃?如果撤离京师,国家必亡。北宋南渡的历史教训,切不可忘记!”于谦的主张,立即得到广大军民的拥护和支持,主战派战胜了逃跑派,于谦被皇太后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城。
于谦当了兵部尚书之后,立即采取了许多果断的措施来保卫北京。
首先奏请皇太后任命英宗弟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帝,以安定民心。为了加强北京的防御力量,于谦从全国各地调来军队,同时派人到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招募壮士,充实国防力量。还命令诸边守臣做好防务工作,又命令工部尽快修缮器甲,赶造了几万副盔甲和大批武器。此外,于谦还把北京城外居民迁入城内,对敌人实行坚壁清野政策。于谦还积极训练军队,作好战斗准备。经过整顿和训练,部队的士气高昂,战斗力大为加强。于谦派遣将领,率领军队分别镇守北京各城门。他自己也披甲戴盔,亲自率领总兵石亨、副总兵范广和武兴,镇守在镇德门外。并下令把北京的9个城门一齐关上,表示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城的决心。
英宗正统十一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也先带领瓦刺军主力,挟持着英宗皇帝,来势汹汹地进犯北京城,来到北京的西直门外。当天于谦就命将领高礼、毛福寿带兵迎敌,双方在彰仪门土城的北面展开激战,明军旗开得胜,歼灭敌军几百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灭了敌人的威风。当天夜里,于谦又派军主动偷袭敌营,又打死许多瓦刺军,夺回被抢去的1千多个老百姓。也先连吃两次败仗之后,便假装向明朝求和,阴谋在和谈中抓住于谦和石亨。也先对明军说:“你们的皇帝英宗来了,为什么还不派人出来迎接?只要你们派个大臣出来讲和,我们就放回你们的皇帝。”代宗帝听了信以为真,就派人去问于谦怎么办?于谦说:“这完全是敌人的阴谋诡计,决不可信。现在除了坚决抵抗之外,别无他路可走。”于谦为了戮穿敌人的阴谋,派人告诉也先说:你们来打北京,目的就是为了我们亡国,现在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国家,皇帝是次要的。况且如今我们已经有新的皇帝了。也先讲和的阴谋破产后,更加恼火。13日清晨就派出1万多骑兵向德胜门进犯。于谦先派石亨率领一部分精兵埋伏在德胜门城外的民房里,又派都督范广带领神机营(即火枪营)随后接应。然后派一小队骑兵去向敌人挑战。瓦刺军见后便毫不在意地冲杀上来,明军骑兵佯装战败逃走,把敌人引到城边。石亨见敌人已进入圈套,立即发出号令,埋伏的明军突然冲杀出来,范广带领的神机营士兵用火枪向敌人轰击,敌人乱成一团。明军大砍大杀,敌人1万多骑兵几乎全部覆没,连也先的弟弟索罗也被炮火打死了。
也先不甘心失败,又派军队进攻西直门。防守的都督孙镗立即领兵迎战,打死了敌军先锋。但敌人越来越多,孙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不久,石亨领援军赶到西直门,瓦刺军看到形势不妙,只好狼狈撤军。
十月十四日,明军乘胜发起攻击。于谦派副总兵武兴、都督王敬率军到彰仪门外和瓦刺军作战。明军先用火枪轰敌,接着弓刀队冲上去大杀大砍,把敌人杀得东奔西跑,死伤累累。但是,不久大批敌兵又冲上来,武兴中箭牺牲,明军退到土城附近。彰仪门外的老百姓看见瓦刺军杀了过来,十分愤怒,他们爬在屋顶上用砖瓦石头向敌人投掷,并呐喊为明军助威。正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于谦派来了援军。敌人看到明朝援军来,便仓皇逃走。西直门之战又以敌人的失败而告终。
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瓦刺军伤亡惨重。十五日夜里,也先带着残兵败将向北逃走。于谦令石亨带兵追击,在霸州(今河北霸县)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夺回被敌人掳走的1万多个老百姓,并活捉敌人的军官48人。至此,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继续提高警惕,做好防务工作,同时,又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巩固了明朝的边防,屡次击败了也先的进攻。在瓦刺军屡战屡败之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也先不得不向明朝乞和,并答应释放英宗。于谦顾全大局,劝代宗同意议和,并派人把英宗接回北京,居皇城南宫,称为太上皇。
然而,英宗回京之后,明朝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愈演愈烈。大宦官曹吉样与石亨、徐有贞等人,暗中勾结英宗,打击和排挤于谦,伺机搞宫廷政变,夺取皇位。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日,英宗乘代宗病重,重新登级,史称“南宫复辟”。当天,于谦被捕下狱。过了几天,开庭审判,结果竟以“谋逆罪”判处死刑。二十二日早晨,于谦惨遭杀害,死时已60高龄。曹吉祥等人还抄了他的家,结果“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
于谦被杀害,“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凡是有正义感的朝臣无不为之哭祭。他被害之后,其遗体被人暗中收殓,到第二年才由他的女婿运回故乡,葬于杭州西湖边上的三台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英雄,把他在北京的住宅修建为“于忠肃公祠”(在北京东单西裱褙胡同路北)。每年春秋两季,都有不少人去祭祀。于谦抵抗瓦刺,保卫北京城的历史功绩,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王庆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