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兵法,既能发挥个人刺杀、射箭的特长,又能借助集体的力量,使整个部队凝结成一个严密的战斗集体,具有强大的攻击力。瓦氏夫人又重申军纪:“不如令者斩;退缩者斩;走者斩;言惑众者斩;敌佯以金帛遗地,采取不追蹑者斩。”从而保证了兵伍步调一致、人人奋勇,遇强敌不溃退,见财利不动心。同时还重申行军或驻扎时不得扰民的纪律,偶有违犯者,严惩不贷。史载瓦氏“虽妇人,军法甚整,下无侵”。
随着各路兵马的陆续到达,张经调兵遣将,将瓦氏所部拨归名将俞大猷麾下。瓦氏之兵休整半月,即奉命到漕泾镇截击倭寇。他们第一次与倭寇接战,人人奋勇冲杀。倭寇从未通过这样凶猛的抗击,顿时尸横遍地。但他们败退一阵以后,看到对方人少,而他人多势众,于是左右迂回把瓦氏兵重重包围,拚死不放,妄图以众吞寡,战斗激烈异常。瓦氏兵14名勇将先后战死,瓦氏夫人大怒,她咬牙切齿,“披发舞刀,往来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奋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率众冲出重围。
时隔半月,倭寇两千多人突袭金山卫(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总兵俞大猷身边士卒不足300人,本想避敌锋芒,抄其后路,谁知倭寇早有防范,突然返身杀回,俞大猷反为所败,被倭追击。瓦氏夫人闻倭寇来袭,火速率兵出击,正遇俞大猷危急之时,瓦氏兵迎战倭寇,杀得倭寇狼狈逃窜,救回主将俞大猷。
过了两天,倭寇又来侵犯金山卫,白泫都司带兵迎敌,又被倭寇死死围困。瓦氏夫人情知倭寇的凶残,但她不顾个人安危,奋身往援。她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拚命冲杀,破寇重围,救出了白泫都司。短短20天内接连3仗,瓦氏率兵杀出了壮家的威风,使倭寇为之胆寒。史载:“瓦氏勇猛,始为敌人所畏服。
不久,张经组织了著名的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战役,官兵和瓦氏兵从三面包抄倭寇。瓦氏夫人率领的中路军最先冲入敌阵,刀枪并举,杀声震天。这一仗斩倭寇首级1,900余。烧死、溺死者不算。这是明王朝抗倭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军兴以来战功第一”。
此后,瓦氏夫人率兵频频出战。在陆泾坝杀倭500余,烧倭船30多艘。又跟踪追击其残部,杀死250余人。余敌逃窜下海时,瓦氏又在浦中截杀。为纪念瓦氏抗倭功绩,当地改名为“得胜港”。还有苏州的盛墩,也是当地人民为纪念瓦氏在此战胜倭寇而改名“胜墩”的。
瓦氏夫人为国靖边、为民除害,在浙江前线奋战半年多时间。她平时惜将爱兵,与部下同甘苦;战时身先士卒,双手持剑杀敌,神速如闪电。众兵人人用命、个个效死。以故她的队伍所向披靡,锐不可挡。江浙人民欢迎她、支持她、送粮赠物者难计其数。时人特撰《双马歌》赞颂她的英勇与卓越剑术。民间流传着“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称瓦氏为“石柱将军”。明朝文武官员见过她带兵打仗的,无不叹服:“以妇将兵,颇有纪律,秋毫无犯”。称赞瓦氏部众“可死而不可败”。
瓦氏的战功上报明廷,明世宗(嘉靖皇帝)也赞叹不已。特意宣她进京,亲加慰勉,并授以官职,瓦氏以年老辞而不受。世宗乃封赠她为二品夫人,并奖赏她丰厚的金帛。瓦氏把金帛尽数散发给部下。不久,总督张经因不附权贵赵文华、严嵩被陷害下狱死,瓦氏也看出了朝廷的昏暗,于是称病告假,率军回师南归。两年后无疾而终。时年59岁。
瓦氏故去已400多年了,她的抗倭事迹散见于各种史籍。正史、野史、方志、军事史上都有记载。她抗倭的故事已被编为电视剧,荧屏上再现了她杀敌的英姿。她赤诚爱国、英勇抗倭的业绩鼓舞着后人,她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深明大义的“忠顺夫人”
——三娘子
三娘子是蒙古鞑靼部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之妻,生于1550年,卒于1621年。
明代时,蒙古族分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大部。各部首领曾经接受明朝的封爵,但他们作为地方封建势力仍分据一方,还多次同明朝发生军事冲突,从而影响了国家的统一。明嘉靖年间,鞑靼部最高首领俺答汗曾多次率兵攻掠长城以南州县,使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惨重损失,生产日益衰敝。同时,鞑靼同汉区的贸易中止了,布匹、铁锅等生活必需品,断绝了来源,部落首领们通过朝贡和互市贸易而得来的经济利益,也无法获得,长期的冲突给双方带来极大的祸害。
俺答汗是一个识时务的首领。向明朝提出言归于好,表示愿意臣服朝廷,要求朝廷准予通贡和进行互市贸易。可是当时的嘉靖皇帝和他所宠信的内阁首辅执政大臣严嵩,却顽固地拒绝俺答的要求,还纵容官兵诱杀俺答派来的使者,从而使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到1567年初,嘉靖帝死去,隆庆皇帝即位,新任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整顿朝政,他们对鞑靼采取了新的政策,即:一面加强防御,一面待机议和。这样的时机终于出现了,而议的和契机就发生在俺答汗娶三娘子的事件上。
俺答有个外孙女,已受一个部落首领袄儿都司之聘。俺答见他的外孙女出落得非常美丽,竟凭借自己的权势,把她娶了过来,号为三娘子。并同时把他孙儿所聘的女子嫁给了袄儿都司为妻。依那时蒙族的习俗而言,俺答和三娘子这种长幼亲属之间的婚配,并不算什么违背伦理纲常之举。但他强夺聘妻,并激怒了他的孙子把汉那吉,一怒之下,把汉那吉到大同投奔了明朝。起初俺答调集兵马,打算用武力向明朝讨还把汉那吉,后来经过反复考虑,摈弃了出兵讨人的下策,并派人向明朝祈请和好。明朝经过一番讨论,同意议和,并任命把汉那吉为指挥待使,让俺答汗从事实中了解明朝确实已改变了嘉靖帝统治时期对待鞑靼的政策。后来派人送把汉那吉回到俺答身边,祖孙表示衷心感激朝廷。
俺答年迈时,又一心崇事佛教,对于一年一度的进贡和互市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他年轻的夫人三娘子来料理。三娘子不仅容貌艳丽,而且聪慧开朗,机敏果敢。她有力地协助俺答统驭部众主持有关进贡和互市的事务,从而在整个部落中获得很高的威望。三娘子十分爱慕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珍视蒙汉两族的友睦关系。因此,也赢得汉区人民的盛情赞誉。三娘子尊重明朝中央政府,她曾多次拜访先为宣府巡后升为宣大总督的吴兑,彼此亲如一家。后来俺答病逝,朝廷隆重赐祭致礼,任命其长子承袭王位。依照部落古来相传的父死后得以继母为妻的习俗,其初,三娘子不从,率众而去。后来,宣大总督派人劝说三娘子。一向尊重明朝政府意见,能以大局为重的三娘子,权衡利害得失,终于同意与其长子成亲,同时,明朝封她为忠顺夫人。
忠顺夫人三娘子执掌兵权,这在崇尚武力的游牧部落中极端重要。三娘子带领一队娘子军驰骋在阴山山麓,她曾经亲自练兵万人。由于她有政治眼光,才干出众,再加上掌握兵权,所以获得广大部众的崇敬和畏服。
三娘子始终信守隆庆和议,部落有违反和议规条者,即加惩治,有时还解送明朝政府处理。他还亲自在古丰州境主持修建呼和浩特城(蒙语:青色的城),并长期居住在那里。1612年,忠顺夫人逝世,人民深切地怀念她,并把她居住的呼和浩特城叫作“三娘子城”。这座“三娘子城”凝聚着蒙汉两族之间深厚的兄弟友情,象征着中华各族的亲密团结万古长青。不少的文人学士作诗绘画,颂扬三娘子。冯琦曾作《题三娘子画像》,描绘了边塞安宁和平的景象,表达对蒙古族女杰三娘子的钦佩之意。
白莲教中的女英雄
——王聪儿
白莲教是一支活动在民间的反清组织。明末清初,白莲教的一个支派在山东发动起义,规模很大。到清朝和坤掌握大权时,清朝统治十分腐败,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劳动人民怨声载道。当时湖北、河南一带,白莲教秘密进行反清活动。
随着清朝腐朽统治的进一步暴露,参加白莲教的教徒越来越多,这就惊动了清朝统治者。清政府下了毒手,下令残酷镇压。白莲教首领决定用“官逼民反”的口号,发动起义,襄阳白莲教首领齐林、王聪儿积极响应。
王聪儿是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1777年,死于1798年。她幼时家境贫寒,为了糊口,从小跟着父亲走江湖做杂技艺人。后来,嫁襄阳的白莲教首领、担任县衙总差役的齐林为妻。她和丈夫在农民群众中积极传教收徒,进行反清的秘密活动,积极筹备武装起义。
仁宗嘉庆元年(1796年)元月,齐林、王聪儿等人约定在元宵灯节发动武装起义,不料机密泄露,齐林同一百多名会众被清政府捕杀。王聪儿得知丈夫被害的消息以后,毅然挑起白莲教首领的重担,下决心给丈夫及白莲教同伴们报仇。她剪去长发,身着白衣,执刀跨马,和齐林的徒弟姚之富一起重新整顿起义队伍,积极开展反清活动,宣传教义,发动群众。不出一个月,就发动组织了一支四、五万人的起义力量,王聪儿被推为“总教师”,即白莲教起义军的最高指挥官。王聪儿同姚之富等首领一起,率领起义军到处打击官府,惩办贪官污吏,深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戴。
正当王聪儿、姚之富等领导的白莲教在湖北起义的时候,四川的白莲教首领徐天德、王三愧、冷天禄以及陕西的张汉潮等也纷纷响应起义。当时在陕川、豫、鄂等省交界处,有一片长达8百里的树林,称之为“老林”。这里群山起伏,森林密布。起义军活动在这老林中,忽分忽合,倏南倏北,避实击虚,使清军莫测虚实。清政府派军队围巢、镇压起义军。派兵力如果少了,就被白莲教义军一鼓歼灭;派兵力多了,地势又不利。“兵多置防,则以有用之师,坐困于无用之地”。清军吃足苦头,叫苦连天。
嘉庆皇帝眼看着白莲教声势越来越大,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忙命令各地的总督、巡抚、总兵等大大小小的官员,派出大批的人马镇压起义。1798年,以王聪儿为领袖的襄阳白莲教义军,冲破清军的重重包围,疾风骤雨般地由鄂经豫入陕,然后再蹈敌人的空隙,进入了四川,在川东与四川起义军会师。他们商定:所有的义军编为八大支,分别为:襄阳黄号、襄阳白号、襄阳蓝号、达州青号,东乡白号、太平黄号、巴州白号、通江蓝号。军内设掌柜、元帅、总兵等职。这样加强了领导力量和白莲教义军的战斗力。王聪儿被推为八路兵马的总领袖,亲自统率“襄阳黄号”南征北战,东还湖北,直指襄阳、樊阳,拖得数十万清兵人困马乏,“疲于奔命”。
女英雄王聪儿率白莲教起义大军,转战各省,行踪飘忽,战绩斐然。清军畏之如虎,在清朝官方的文书中,不断提到齐王氏的名字,有谈虎色变之惧。为了对付白莲教,清政府先后调动了京营满州兵,陕甘回兵,蒙古兵,苗兵,东北索伦兵,山西、广东兵等等。王聪儿率领农民军出敌不意,使清兵屡遭惨败,嘉庆帝见这些官兵围剿连连失败,急得“涕泪倾涌泉”,他一面大骂王聪儿“贼匪”,一面下诏书把那些贪官酷吏狠狠地训斥一通,撤职的撤职、查办的查办,并且严厉督促各地官军继续组织兵力,围剿王聪儿领导的白莲教起义军。就在王聪儿带领白莲教不断突袭清军,打击清朝腐朽统治的时候,清军将领有个叫明亮的,向嘉庆皇帝献了一条毒策,即:实行“坚壁清野”。各地地主组织、地方武装力量修筑碉堡。起义军不论到哪里,他们就先把老百姓都赶进碉堡,使义军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断绝粮草的供给。起义军本来就是来自于人民群众,清政府实行“坚壁清野”这条毒计后,给白莲教起义军带来巨大损失和困难。在这极端的艰难困境中,清政府加强兵力,围困白莲教。王聪儿指挥白莲教义军,摆脱清兵的重重围攻,亲自带领两万人马攻打西安,没想到西安已有重兵防守,在西安义军遭到清兵的阻击,打了败仗。王聪儿率领人马打回湖北,清朝大将明亮指挥官兵紧追不舍。起义军后面有清兵紧追不舍,前面又有地主组织的地方武装——民团的拦截,终于在1798年春于郧西县(今湖北省境内)三岔河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
义军在王聪儿、姚之富等首领的指挥下毫不畏惧,退到茅山的森林里,准备组织力量进行突围,不料,被清朝官兵发现了。清将领又指挥官兵,密密麻麻地从山前山后围住了茅山,集中兵力,发起进攻。王聪儿率领义军坚持抵抗,杀伤了大量的敌兵。
清政府继续调集军队围剿,起义军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山顶。山顶绝险,号称“一碗水”。他们据山顶下击,杀伤清兵无数,清兵不敢冒然上山,只好四面长围。农民军顽强抵抗,一直到粮水俱绝。终因寡不敌众,王聪儿和姚之富纵身从陡峭崖上跳下来,英勇牺牲,当时王聪儿年仅22岁。
(张敏桑引兰杜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