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2
21419000000002

第2章 气贯斗牛宁死不屈(2)

朱万年,字鹤南,黎平(贵州称平)人,万历岁举人。先后任山东省定陶县知县,北京中城兵马司指挥,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员外、郎中、崇祯四年出任莱州府知府。此人刚直、不畏权贵,不怕丢官。在明末国家动荡之际,矢志报国,常语人曰:“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是余志也。他远见卓识,“吴桥兵变”前,孔有德带兵经过莱州时,就察觉也孔有德将会叛乱的蛛丝马迹。兵变后尽管孔有德再三声言决不攻打莱州,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孔有德攻陷登州后,必来争夺莱州。故不管叛酋如何花言巧语,他终不受其欺,对莱州府作了严密的部署,决心发动莱州军民凭城固守。

孔有德叛乱一爆发,朱万年就迅速进行守城的准备工作。制订守城约25条,于崇祯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布于众。通过守城约,可以看出朱万年的战备工作严密、周到,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首先根据莱州的现有兵力,作了守城部署,并将海防、要地的守军全部调入城内共同守城。加紧储备粮草,在叛军到达前,朱万年千方百计地动员城内缙绅百姓,凡在城外有粮草者火速运入城内,城内一粮一草不许运出城外。采取各种措施安定城内社会秩序,对城内居民逐户清查,人口登记造册,按十家为一牌进行编制,牌内有行动异常者共同举首,实行连坐。严格防火救火措施,严禁聚饮聚赌、聚众喧哗。夜间清街设岗,以防奸细寻机起事。发动群众参加守城,组织城内青壮年编派城头以充垛夫,全城共计1,778垛,每垛5人包干轮流,手持木棍日夜值守。为防敌人夜间偷城,每5垛置一小灯,每10垛置一大灯,用长杆引索挑出城外。朱万年还集城内殷实之家于城隍庙,晓以守城大义,公布捐助粮、银措施,登记义助数目,少者公议再加。

此外朱万年还组织民夫在城外毁庙阁,在城门楼前垒高墙,在城垛上置箭帘,在四城楼四角楼置红夷大炮,在城垛下堆雷石、备钩叉,把一座府城部署得井然有序,如同铜墙铁壁。吴桥兵变后,叛军经莱返登时,见莱州防守森严,只好僵旗息鼓而去。

登州失守后,叛军汹汹而西,莱州形势日趋紧张,部分居民欲逃城避难。朱万年从城中显贵入手,制止逃城。

经朱万年多方努力,全城军民士气大振,决心与府城共存亡。叛军围攻数日,莱州府城始终岿然不动,朱万年的严密部署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接着山东新任巡抚徐从治(原山东巡抚余大成已革职),登莱新任巡抚谢琏(原登莱巡抚孙元化已逮治下狱),通州副总兵杨御番、监视太监徐得时、翟昇,参将彭有谋等亦先后莅莱,协同守城。

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三日,叛军抵达莱州。当时敌有骑兵5千,步兵万余,莱州守军骑兵不足1千,步卒不足4千,众寡悬殊,故敌认为攻下莱州如同探囊取物。但叛军一次次的猛烈攻势均被击退。叛军见府城守备森严,士气高涨,作起战来无不以一当十,难以速战速决,遂改变战略。孔有德命叛军在府城四周扎营进行长期围困,消耗守军力量以待内变。在敌军围城期间,朱万年认为消极防御只能滋长敌人的嚣张气焰。必须抓紧有利时机,趁敌不备、出敌不意,主动出击打击敌人,才能激励士气,有利于守城斗争。二月十九日夜,朱万年从城南门发30名敢死之士,袭敌于睡梦之中,斩敌首3级,获战利品一宗。当敌军组织力量反扑时,守军已胜利而归了。次日徐抚、杨镇亦出敌不意组织500精壮,一冲南关,一冲西关,一时间敌军手足无措,被杀得丢盔弃甲,守军大获全胜。此后朱万年等守城官员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出击,扰得敌军日夜不宁,疲于奔命。

为了迅速攻下莱州,孔有德从登州调来大批重型武器——红夷大炮,在城外筑炮台高与城齐,多次轰塌城墙。朱万年都是一方面指挥守军与攻城之敌奋战,一方面发动城内父老急速抢修,或列木为栅防敌攻入。最严重的威胁是叛军在城墙根下多处挖洞掏穴,妄图从地下隧道攻入城内、朱万年则组织群众对穴掘濠,悬大缸、铜铁响器于内,令盲人静听以察远近,以便派遣守军严守洞口,防止敌人从洞穴攻入。或从城上缒兵向穴内投火灌水,毙敌于穴中。二月二十三日,叛军于城之东北角掏成隧道,暗藏地雷于其内,火引机发,城墙被震塌两丈许,接着叛军蜂拥而上,形势非常危急。朱万年立即全力支援。参将彭有谋率军奋勇杀敌,一夜间连续击退敌人3次猛攻,叛军尸积于濠,濠水为之断流。为激励战功,翌日,朱万年率全城士民向彭祝贺再造之功。接着朱万年又发动全城群众奋战6昼夜,将轰塌之城墙修复如故。叛军还用刀斧劈凿城门,守军则作悬楼,派兵冒死坐于悬楼之上用火器射杀劈门之敌。如此艰危的守卫战,一直持续了7月之久,其间大小百余战,守城军民历尽艰险,终保府城无虞。

莱州被围后,明廷于三月中旬任命兵部右侍郎刘宇烈为督理,统领2万5千人赴莱解围。但昏庸无能的刘宇烈,虽统帅数万大军却一筹莫展,将领懦怯惧敌,士兵纪律松驰,无心作战。四月一日援军抵沙河(莱州市沙河镇),战争一开始就三军混一,人马混杂,不听指挥,如同乌合之众。十三日援军大败,刘宇烈弃昌邑(山东昌邑县)退居青州(山东青州市)。大炮火器均为叛军所有,士兵多为叛军所俘。莱州解围的希望化为泡影。

援军惨败后,叛军攻城益急。四月十六日下午,山东巡抚徐从治正在西城组织出击,不幸中炮阵亡。此后守城进入更加困难的阶段。尤其是守城3月之后,粮草、武器消耗甚大,日渐枯竭。朱万年心急如焚、费尽心机、四处奔走筹集物资。城内士民见朱万年为保卫府城如此辛劳,存者争相献之。

自吴桥兵变以来,明廷对叛军的处置,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态度。腐败官僚因收受贿赂,或因惧敌如虑,不敢与叛军斗争,力主招安了事。正直爱国官员深知孔有德等人既已发难,决不会轻易就抚,力主进剿,以武力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

莱州被围后,孔有德等又以金珠参貂行贿于兵部,兵部不顾莱州安危,欺上瞒下,不发兵解围,亦主张招安了事。告急文书雪片似地飞往京师均无效应,致使莱州局势越来越严峻。更为甚者是莱州被围期间,兵部多次派人入莱为叛军求抚,并指责朱万年等不该出击叛军以激其怒。主抚派刘宇烈奉命率军至莱解围不力。反而对孔有德的假意信以为真,上奏朝廷。朝廷招安圣旨下达。朱万年等见再无援军解围,被迫遵旨。七月四日招安“圣旨”到莱。七月七日谢琏、朱万年等去叛营宣读“圣旨”,走到驿门时,两声炮响,伏兵四起,朱万年等要员中计被俘,从人多被杀。城上杨镇见状,急令禁闭城门,刹时叛军猛力扑城,城上炮矢如雨,方保无虞。接着叛军推朱万年至城下,胁令呼降,朱万年大呼:“我已被擒,誓必死。彼精骑尽在此,可发炮急击之,勿以我为念!”叛军实现了诱杀守城要员的阴谋。但由于朱万年深知叛军决不会轻易投降,在进行招安的同时,他已作了守城的严密部署,故叛军赚城的阴谋仍被粉碎了。

“七七”事件的消息传到京师后,举朝痛愤,崇祯帝被迫改统易辙。一面派人逮捕刘宇烈,罢免兵部尚书熊明遇、处死孙元化等。一面督促关于铁骑速入山海关,协助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进剿叛军。于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才彻底平了这场叛乱。孔有德、耿仲明等投降后金。

朱万年一生爱国爱民,为了打击叛军,力抵来自中枢的抚议压力,团结全城军民坚守孤城,在守城过程中费尽心机,历尽艰险,终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了府城,保卫了全城军民,赢得了流传至今的“铁打的莱州”的赞誉。

叛乱平定后,莱州父老为纪念这位爱国官员,于殉难处修了“忠烈祠”,以教育莱州人民永远不忘他与叛乱分裂行为英勇斗争的壮烈事迹,学习他为维护国家统一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头可断志不可屈

——史可法

史可法,字宪之,河南祥符(河南开封市)人。生于1601年,死于1645年。崇祯元年进士。历任西安府推官、户部主事、郎中、佥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当北京的明朝政权灭亡,清军即将入据北京的消息传到南京后,江南以及由北京逃到南京的明朝官僚,便开始选择明室宗支建立南明政权。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代表的正直、爱国大臣,为了收复失地恢复明朝江山,主张选立比较贤明的潞王朱常淓(神宗侄)为帝。而以凤阳总督马士英为代表的腐败官僚、宦党及地主军阀,为了权柄朝政,打击异己、主张拥立荒淫昏庸的福王朱由崧(神宗孙)为帝。

1644年,史可法等不得已和百官一起,迎接福王入南京,即皇帝位,改元弘光。这样,历史上第一个南明政权就建立起来了。

在弘光王朝建立过程中,马士英一派腐败官僚,厚颜无耻地抢占要职。史可法虽为抗清大局百般努力,但皆无济于事。在福王正式称帝前,史可法就向他建议:“发师北征,示下以必报仇之义。”福王听了连态也未表,只唯唯而已。而马士英却借控制弘光帝之势,处处与之磨擦。鉴于这种形势,史可法甚感依靠弘光王朝收复失地已成泡影,自己在南京处处受人制约,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不如亲临抗清前线,杀敌报国以酬壮志。故弘光政权建立不久,被迫自请赴扬州督师去了。

扬州系江北军事重镇,南京的门户。要抵御清军南下保住南京,必须守住扬州。史可法督师扬州既责任重大,又困难重重。他到扬州后,为争取弘光帝重视抗清大业,实现恢复大计,又多次上书,要求皇帝克服“兵骄、饷绌、文恬、武嘻”的腐败现象以整顿朝纲;鼓励他发奋图强,效法有为先王以收复失地;指出对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激励士气;生活要勤俭节支,集中一切财力、物力以加强抗清力量。在上书的同时,史可法为了广泛招揽人才抗清,还在扬州设立了“招贤馆”,招徕愿意参加抗清斗争的有志之士。一时间扬州人才济济,各地抗清力量也来扬州争相联络,扬州成了抗清的中心。大江南北的群众,重新振奋了抗清精神,都把恢复故土的希望寄托在史可法身上。

史可法系弘光政权中的高级官员,但他与全军士兵一样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不闹排场。外出时不张伞盖,不搞特殊,每餐只一菜一饭,夏不用扇,冬不穿皮衣;寝不解甲,经常枕戈待旦。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军内经常缺粮断饷,广大士兵均无怨言。而且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一支有战斗力的抗清主力军。

史可法督师扬州时,廷议江北分为四镇,由四总兵分守,刘泽清驻淮北(江苏淮安),高杰驻泗水(安徽泗县),刘良佐驻临淮(安徽凤阳临潼关),黄得功驻庐州(安徽合肥)。南起王家营(江苏淮阴北),北至宿迁的军事要冲史可法亲自防守。四镇本应在史可法的统率下齐心协力共同抗清,但他们却不顾全大局,不听调遣,一心想抢占地盘、劫掠财物,在赴任途中就互相厮杀了起来。弄得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消耗了大量抗清力量,经史可法百般调解才勉强罢战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