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史可法发动群众、团结四镇力量坚决抗清的时候,弘光帝、马士英之流竟于是年七月派大臣带上千两黄金、万匹绸绢,10万两白银去北京与清统治者割地求和。结果不但议和不成,连议和大臣也被押了起来。十一月清军从山东南下占领宿迁,史可法立即命总兵刘肇基率部出击,打败清军夺回宿迁。清军又转攻邳(江苏邳县),刘肇基又奋勇追击,打得清军掉头北窜。明军打了胜仗,暂时遏止了清军的进攻。史可法把胜利的消息速报朝廷,谁知马士英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仍借机打击史可法,胡说这是史可法谎报军情,骗取赏赐。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击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之后,四月豫王多铎率军南下,明淮北防线瓦解,淮河沿线告急。史可法急调兵设防阻击清军,并联络雎州(河南雎县)总兵许定国进行截击。但诸镇将领多拥兵观望,不听调遣,只有高杰发兵徐州。这时许定国已暗中降清,为破坏史可法的战略部署,诱高杰至雎州后加以杀害。史时法闻变,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接着清军攻占徐州,刘泽清逃遁。史可法飞报京师告急,而这时弘光王朝内部斗争非常激烈,南宁侯左良玉因马士英裁减军饷,于是年四月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入京声讨马士英,列舟长江3百里。马士英大惧,竞不顾淮北抗清战场万分危急的形势,急调史可法及诸镇将,领兵入京参加内战。史可法以淮防吃紧说:“清兵旦夕至,国必亡。”“请留诸镇兵迎击清军”。马士英却说:“如其死于左军,不如死于北(清)军”。一心坚持内战。史可法无奈,只好奉命南旋,方到燕子矶(南京北),得知黄得功已打败左军,左良玉病死。史可法迫于抗清前线吃紧,忙向天长(安徽天长)进发。这时,清军已迫使盱眙守军和泗州(安徽泗县)守将李迂春投降,并继而长驱而入,史可法被迫急返扬州。
四月中旬,清军进抵扬州城下。史可法急调防淮诸将入卫扬州,令出无一至者。史可法只好亲率扬州军民构筑工事迎战,西门最险要,史可法自守之。多铎把扬州重重包围,并命泗州降将李迂春劝降,史可法命人乱箭齐射,李迂春吓得抱头鼠窜而去。后来又找乡民5次拿着降书去见史可法,史可法不屑一顾,均付之一炬,史可法对投降变节的败类,最为鄙视。自己早已下定决心:城在人在,城陷人亡。在战事万分紧急的一个深夜,他知道已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就在灯下给母亲、妻子及其他亲属疾书告别遗书,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还向其部下史德威说:“我无后,愿你为我义子,我矢志与扬州共存亡,活着决不负于国家”是情是景,令人为之动容。
二十二日清军开始攻城,明军出城交战失利,退守城内。清军用大炮轰击,城墙上部被打开许多缺口,史可法急令人用沙袋堵之继续战斗,鏖战一天,双方伤亡很大。清军自入关以来,所到之处很少遇到这样的抵抗,更未遇到一个封疆大吏如此坚决。城西北角被轰破后,守军仍不退却,城上矢发如雨,城下清军尸积如山。直至清军踩着死尸爬上城来后,打退守军,才从这里潮水般一拥而入。史可法见扬州城已被攻破,悲愤不已,拔剑自刎,刀刃刚到脖子上,身旁的一名参将忙抱住史可法夺下宝剑。但史可法已为刀剑所伤,鲜血溅满战袍。他严厉地命令参将说:“你杀了我吧!”大家知道史可法不愿被俘受辱,于是簇拥着他齐奔小东门,不幸又遇上清军,史可法以大无畏的精神大声呼喊:“史可法在此!”清军一拥而上,执着他送见多铎。多铎见了史可法不敢怠慢,以礼相待,继续劝降,并提出如能协助大清收拾江南,必当授以重任。史可法大怒斥道:“我是大明臣子……头可断,志不可屈!”多铎又劝道:“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史可法轻蔑地说:“我岂能效他所为,我决心已定,城破我亡!”多铎见劝降已不可能,二十五日把他杀害。
城破后,扬州守将刘肇基率全城军民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直到矢尽力竭无一人投降,爱国将士均为国牺牲。多铎痛恨扬州军民英勇抵抗,下令屠城10天,战死与被杀者80余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的惨烈事件。
史可法就义后,有人找他的遗体,由于清军杀人太多,加之天热尸腐无法辨认。次年清明节时,人们把他生前用过的笏板,穿过的衣服,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称为“史公衣冠冢”。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夏完淳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明亡后改名完淳,松江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人)。生于1631年,死于1647年。他生而早慧。6岁能诗文,时人呼之神童。父亲夏允彝是江南的名士,老师陈子龙学识渊博,是当时东南地区有名的文人。那时,正值明朝末年,朝廷腐败不堪,时局动荡不安,夏允彝、陈子龙结社聚会,经常议论朝政,抨击时弊。由于受父辈们的熏陶,夏完淳从小就立下了为国献身之志。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五月,福王朱由崧称帝于南京,建立南明政权,由1645年为弘光元年。当时,南京福王政权被马士英、阮大铖等把持,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根本不能担当抗清重任。夏完淳对福王政权很不满意,他说:“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多,财赋愈贫则官愈富。”
1645年,清军派明降将洪承畴总督军事,领兵南下,分兵江苏、浙江等地。此时,夏完淳刚刚成婚,新婚燕尔,夫妻恩爱。但国难当头,他毅然离开了新婚的妻子,投笔从戎,揭竿报国,和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夏完淳父子说服了吴松总兵吴志蔡派兵攻打苏州。夏完淳积极协助吴志蔡制定作战方案。义军攻占了苏州城,后由于缺少增援,城内将士被围,300余人壮烈牺牲。8月,清军围攻松江,义军被清军打败,夏先彝父子和陈子龙冲出重围,隐藏乡下。
夏允彝见复明希望破灭,于八月投河塘自杀。死前,他给儿子留下遗言,嘱咐夏完淳要继续抗清。
父亲的牺牲,夏完淳更加坚定了抗清决心。顺治三年(1646年)春天,他与老师、岳父等秘密回到松江,准备再度起兵抗清。夏完淳变卖了家产,捐作军饷,投奔了太湖长白荡里吴易的抗清义军,自己在义军中当了参谋。义军依靠太湖,神出鬼没,打得清军晕头转向。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吴易被暗杀,义军失败了。
顺治四年(1647年),夏完淳、陈子龙等人又策动清朝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可是,吴胜兆在兵变时,又被清军围攻,被杀身亡,陈子龙被俘。陈子龙不愿受辱,在被押往南京的船上,挣脱绳索,投河自尽。失去了恩师,夏完淳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
陈子龙牺牲后,夏完淳仍为抗清呼号奔走。他同几十名文人联名向浙东的鲁王政权上了一道表示抗清决心的奏疏,鲁王封他为中书舍人,不久被捕。当衙役到其住处时,他镇定自如,临危不惧,慷慨地说:“天下岂有畏人避祸的夏存古。”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夏完淳被捕后被清军由松江押到南京。在南京狱中,夏完淳坚贞不屈,和难友一道吟诗作文,完全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在一首诗中高唱:“月白劳人歌,霜空毅魂悲,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他发出誓言:“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魂。九天人表,永厉英魂。”并写《别云间》一首:“三年羁旋客,今月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日,录旗当空看”。表达了对故国山河的依恋及必死的决心。
刑期近了,他又写下了《狱中上母书》,其中写道:“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希望母亲以国家民族大局为重,为儿子死得其所而心安理得。在书中,他深情地劝妻子多加保重,“珍重腹中儿”,让下一代完成自己的未酬壮志。
清朝“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亲自审问夏完淳,并想诱降夏完淳。洪承畴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坠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夏完淳假装不识洪承畴,厉声反驳道:“我常闻亨九(洪承畴字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左右告诉他说,堂上坐的就是洪承畴。夏完淳说:“亨九先生死于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河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魂。”说完一跃而起,骂不绝口。洪承畴被痛骂一顿,却又无法还口。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狼狈不堪。
夏完淳的岳父和他一起受审,见岳父“气稍不振”,夏完淳对他说:“当日者,公与督师陈子龙及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为江南举义之倡。江南人莫不踊跃,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他岳父受此激励,也坚强起来。
1647年(顺治四年)秋,夏完淳等人一起被押赴南京西市刑场。他昂首挺胸走在最前面。到了刑场,刽子手令他跪下,他誓死不屈,始终没有下跪。刽子手只好任他站着砍下了他的头颅,夏完淳从容就义,时年17岁。
夏完淳死后,他的朋友收殓了他的遗体,并把灵柩运回他的故乡——松江县。葬于松江曹溪附近荡湾村其父墓侧。人们为了保护夏氏父子墓,于墓前竖立石碑,碑两旁写道“永远禁止樵牧侵占”。195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重加修茸。每逢清明节,人们便成群结队来这里瞻仰和凭吊这两位父子英雄。
夏完淳的诗作慷慨激昂,富于战斗精神。传世的有《南冠草》等集。另有记明末史事的《继幸存录》(传本不全)今合编为《夏完淳集》。
以身殉国不失节
——瞿式耜
瞿式耜,字起田,号稼轩,苏州常熟(今属江苏)人。生于1590年,死于1650年。南明大臣。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瞿式耜得中进士,被任用为永丰(今江西境内)知县。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任户科给事中。因与其师钱谦益搏击豪奴,罢职回家。
瞿式耜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清交替的时代。1616年东北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国,初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是为清崇德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与占领北京的李自成起义军发生激战,当时大明已亡。其残余力量在南方先后建立政权。有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唐王绍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韩王定武政权等,史称南明。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头。是年清军入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改国号为顺治,李自成和张献忠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福王朱由崧亦即位,建立南明弘光政权。瞿式耜为其所用,不久任为广西巡抚。唐王隆武二年(1646年),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得进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出于巩固桂王政权、光复大明的动机,瞿式耜积极为桂王出主意想办法。例如主张整顿内政,联合农民起义军共同抗清,但未被采纳。
桂王永历元年(1647年),清朝统治者为镇压人民抗清斗争,消灭明残余势力而派军南下。瞿式耜自请留守桂林,他惜将爱兵,战守与共、甘苦与同,历时3个月,终于和部将焦琏一起,率众击退清兵。然而,面对强清,桂林弹丸之地,毕竟势薄力单。桂林终于在永历四年为清军攻陷。当是时,瞿式耜和总督张同敞秉烛危坐,被清人所俘。清军把他二人囚于民舍,于是两个人就赋诗唱和言志,竟得百余首。他们表示要以苏武、文天祥为榜样,不失其节,随时准备以身殉国。清定南王孔有德劝其投降,遭严辞拒绝,因而备受刑辱,终于和张同敞一起被杀。
侯其晋宋建基江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