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2
21419000000005

第5章 揭竿而起勇举义旗(2)

七月,罗汝才归附李自成,李自成善攻,罗汝才善守,联合作战,更加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九月初,傅宗龙、杨文岳两路明军汇师新蔡,接着搭建浮桥,准备渡过洪河,合兵向项城进发。李自成获悉后,声东击西,在通往项城要道的孟家庄埋下伏兵,歼敌数万。“项城战役”显示了起义军的巨大战斗力。十一月,起义军攻克南阳,十二月夺得许州(许昌)、洧川、长葛、鄢陵、州(禹县),此时,河南州县大部分被农民起义军占领。

崇祯十五年四月,李自成率百万雄师第三次围攻开封,在距开封西南45里处的朱仙镇,打了著名的大战役“朱仙镇大会战”。开封是中原最重要的城市。攻克开封,截断明军的南北联系,中断漕运,使京畿发生粮食恐慌,进而推翻明朝统治。所以,攻克开封,事关重大。起义军吸取了前两次攻城失败的教训,为了避免攻城的重大伤亡,采取了长因久围的“围点打援”战术。

崇祯命令侯恂总督河南、河北、山东、湖广等省军务,赴河南督战。又令督师丁启睿、总督杨文岳、总兵左良玉等率部进援开封。明军调动了在中原战场的全部精锐部队,共纠集近20万人马,驰援开封。六月下旬,明军向朱仙镇集中。朱仙镇是开封的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李自成于是分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开封,使开封城内的明军与援军不能汇合,自己率领主力南下迎战。李自成起义军首先抢占有利地形,占据朱仙镇南高阜,迫敌于镇东水波集一带集合。

李自成亲自作了歼敌部署,六月末至七月初,大会战拉开了战幕。双方战斗非常激烈。明军主力左良玉部队打了5个昼夜,伤亡惨重,左良玉下令退兵,妄图溜之大吉。起义军就让开道路,左军以为得以脱身,拚命往前逃跑,狂奔80里,遇到起义军挖的濠沟,步兵被封锁在沟内,骑兵骑马不能飞越濠沟,这时李自成率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后面掩杀过来,喊杀声震天动地。左军大乱,自相践踏,被起义军击毙和俘虏的甚众,左军大败。其他各路军也兵败如山倒。朱仙镇大会战,以明军惨败而告终。朱仙镇一战,歼灭了明朝在中原的主要军事力量,动摇了明王朝的反动统治。

九月间,开封城被攻破。

崇祯17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革命政权,定年号为“永昌”。

进取明都北京城

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六日,李自成起义军包围了明朝的京都北京,三月十八日,崇祯皇帝吓得在宫庭后花园煤山上吊自尽。三月十九日,在北京人民夹道欢呼下,起义军浩浩荡荡地进了北京城,明亡。

起义军虽然推翻了明王朝中央政权,但没有消除地方武装。在北方,满州贵族正在崛起,10多万八旗军队,虎视耽耽。在离北京不远的军事重镇山海关,明将吴三桂手握重兵,南方的几十万明朝军队,正准备卷土重来。对这一切,李自成本人麻痹轻敌,骄例自满,陶醉在已取得的胜利之中,居然还让几十万军队住在北京城享乐。在满汉统治阶级的联合反攻下,大顺农民政权很快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吴三桂率清兵入关,李自成亲征山海关失利。九宫山察看地形,遭地主武装袭击。五月二日,只得率大军退出北京。永昌二年(1645年)在通山(今湖北),李自成这个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英勇牺牲,时年39岁。

危难受命宁死不屈

——阎应元

阎应元(?—1645)字丽亨,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县)人。生前是江阴县的典史,迁英德主簿未及上任。

1644年夏,清兵大举南下,清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兵渡过长江,攻下南京城。明弘光帝带领大臣逃跑,不久,弘光帝被俘。江南守卫城池的官吏降的降,逃的逃,有的虽然也把守,但一攻即破。从镇江往南,一个月内,清兵攻下了上百个城镇,只有弹丸之地的江阴县,在阎应元的领导下,抵抗清兵南下,坚守了80多天。阎应元成了一名著名的抗清英雄。

是年闰六月初一,江阴县明伦堂挂着明太祖的遗像,上万民众聚集在明伦堂前失声痛苦,阎应元被推举担当守城指挥。他不负众望,毅然担当起护城的重任。他召集全城的父老乡亲,命令每家出一个壮年男子坚守城墙,家人送饭。劝说有钱的大户捐献财物,在监生程璧的带头下,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围城里聚集了火药300瓦罐,铅丸、铁块上千石,大炮上百门,鸟嘴铳千张,钱币千百缗,粟、麦、豆上万石,然后按城门分工把守。

10万清兵围攻江阴城,清兵引弓向城上发箭,射伤不少士兵。又架起大炮轰城,城墙被震裂。阎应元命令护城的士兵用打石子的炮,装有机械的弓向敌人还击,杀伤了许多清兵。他又命令士兵用铁片包门板,穿起大铁索保护城墙,用空棺材装泥土堵上缺口。清兵攻打北门,城墙被打了一个洞,阎应元命令全城每人搬一块大石头,在城墙内再修起坚固的壁垒,一夜之间就修起来了。

城内缺乏箭矢,趁月夜昏黑,阎应元命令士兵用草扎成人,每个草人挑着一盏灯,站在城墙的小墙上,护城的士兵埋伏在城垛后面,擂故呐喊,好像要从城上吊下去袭击敌兵。清兵大惊,急忙向城墙上的草人射箭。射来的箭像雨点似的,等到天明,得到的箭数都数不清。阎应元又派健壮的士卒从城上吊下潜入敌营,顺首风向放火。熊熊大火燃烧清军营,清兵大乱,自相践踏、杀戮而死的有几千人。

清军被迫退却3里才敢安扎营寨。敌军主帅刘良佐带骑兵来到城下,大声喊道:“我是阎君的老朋友,想同他见一面。”刘良佐是弘光帝镇守“四镇”的将领之一,被封为广昌伯,投降清朝后,这次率军来攻打江阴城。阎应元站在城墙上,刘良佐在城下对阎应元说:“弘光帝已经逃走了,江南一带没有君主了,你早一点投降,我可以保证你享受大富大贵。”阎应元厉声谴责道:“我,不过是明朝的一个小小的典史,还知道大义;刘将军你是封爵的高官,肩负着国家兴亡的重任,不保护江淮一带,却为敌人充当攻城的急先锋,你还有什么脸来见我的守城的军民!”刘良佐听后,惭愧地退下阵去。

阎应元军令严明,对违法乱纪者严惩不贷,视钱财如粪土,拿出家私充当军饷,赏赐属下从不吝啬。他亲手替伤兵包扎伤口,用好棺盛殓战死的将士,并洒酒祭奠,痛哭流涕。他宽厚爱人,深得人心,将士们都愿为他去死。

刘良佐率领的军队攻不下江阴,清军的贝勒勒克德浑又增派军队来攻打江阴。并将明朝两名降将反绑双手,让他们跪在城下劝降,被阎应元训斥回去。

中秋节,阎应元和军民举杯痛饮,听着悲凉的歌曲,想到国破家亡,悲愤感伤不已。

贝勒勒克德浑见阎应元没有投降的迹象,就丧心病狂地攻城。攻城的大炮声,百里内的土地都被震动了。在炮火的掩护下,攻城兵卒头戴铁盔,身穿铠甲,爬上城垛,护城的将士用刀斧同他们搏斗,刀斧都砍折了,死伤的也越来越多。

八月廿日,大雨如注。中午,城西门被敌人攻陷了。很快,全城陷落了,清兵蜂拥而入。烟雾、火焰、大雨笼罩着江阴城。阎应元率领敢死队和敌人进行了8次巷道战,杀死杀伤清兵上千人;组织了两次突围,都未成功。阎应元估计自己必死,就对部下说:“现在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我要像屈原一样,在看到自己的祖国灭亡之前,投水而死,以保持自己的清白。”说完纵身跳进前湖。前湖水浅,只有半人深。刘良佐的追兵此刻已经赶上,阎应元被俘,他昂首挺胸,怒目而视不行屈膝礼。一个士兵用枪刺穿了阎应元的小腿,阎应元小腿折断而跌倒在地。傍晚,阎应元被簇拥到栖霞禅院,佛寺僧人夜里只听见阎应元“快砍杀我,快砍杀我”喊叫声不断。过了一会,声音沉寂了,阎应元为抵抗清军侵略,英勇地牺牲了。

阎应元和军民一起守城81天,为国捐躯,以“有降将军、无降典史”的豪言回答劝降者,并题词于江阴城东楼门上“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张煌言

张煌言是南明大臣。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属浙江)人。生于1620年,死于1664年。1645年夏,清军进占南京,分兵进攻江、浙一带。所到之处,疯狂地烧杀抢掠,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强烈反抗。闰六月十二日,宁波爱国士绅钱肃乐在城隍庙召开绅士大会,动员人们武装起义,抵抗清军。这一天,年仅26岁的举人张煌言第一个到会,在集会上慷慨陈辞,坚决主张武装抗清。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抗清斗争生涯。

1648年,宁波、绍兴一带抗清义军风起云涌,张煌言带领浙东义军到上虞会稽山的平冈结寨,开展武装斗争,攻破新昌县,火烧上虞城,吓得浙东诸县白天也不敢开城门。1650年,鲁王朱以海把张煌言从平冈召回舟山,让他负责训练新兵。1651年秋,清军进攻舟山,他们妄想用高官厚禄收买张煌言。张煌言在拒降信《复田提督雄张镇杰王道尔禄书》中,痛斥了田雄、张杰、王尔禄等人的变节行为,明确表示自己要像文天祥那样以身殉国,决不投降。张名振、张煌言根据当时的地形、军事形势,决定以攻为守,二张率领主力北上直捣吴淞,大败清兵于崇明岛。正准备攻打吴淞时,传来了不幸的消息:舟山失守,全体将士英勇战死。文武百官有的自焚殉国,有的被执不屈而死。舟山保卫战表现了抗清义军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1652年,张名振、张煌言率军北上。1653年冬,与李定国的农民起义军相配合,攻取了崇明岛作为进退守城的据点。1654年初,抗清义军沿江而上,直抵镇江,驻军金山脚下。张名振、张煌言偕同将士,登上金山,西望南京,遥祭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三军素缟,共同起誓,抗清到底。由于永历政权的内讧,浙东义军兵力不足,不久,张煌言只好率部回到崇明岛。1654年,在郑成功的协助下,张名振、张煌言再次进军长江。郑成功两万人马进攻镇江,张煌言领导的义军进攻南京,由于攻镇江的部队失利败退,进抵南京郊外燕子矶的义军势孤无援,被迫撤退。1655年张名振病逝,领导义军的重任就落到张煌言一个人身上。桂王永历十三年(1659)五月,郑成功领精兵17万再度北上,直趋长江口。这次联合行动,收复了广德、池州、宁国、太平、徽州、无为、和州等4府、3州和22县,“光复三十名城”。水陆军增加了万余人,一时军威大振。抗清志士深受鼓舞,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又纷纷竖起抗清旗帜。清朝统治者极度震恐,清顺治帝已打算“御驾亲征”。就在这大好形势下,郑军遭到清兵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郑成功仓猝撤军,退回福建。清军封锁长江下游,又从上游顺流东下,把张煌言义军围困在江心。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义军几乎全军覆没。张煌言杀出重围,带着一个僮仆和下级军官,跋涉两千多里,历尽千辛万苦返回浙东。

三次进军长江都遭到严重挫折,但并没有动摇张煌言的抗清斗志。他在《北征得失纪略》中总结了成败的经验教训,指出失败的原因不在什么“天意”,而在于“人事不齐”。

1661年,张煌言又组织了一支抗清队伍。1664年,张煌言的一个旧部阮春雷在福建东蚶和长腰岛计划攻打福宁(今霞浦),张煌言率领部队前往共同作战。由于阮的部下有人叛变,加上清军兵力上的优势,三月中旬,三都湾一场水战,义军战败,损失殆尽。

时止于此,大陆的抗清力量基本复灭,在台湾的郑成功又病死。张煌言决定分散隐蔽,积蓄力量,伺机再起,但不久被俘,押到宁波。浙江提督张杰劝他投降,张煌言斩钉截铁地回答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今日但求一死而已!”在押送到杭州的船上,一天夜半,有个看守他的差役忽然低声唱起“苏武牧羊”的歌曲来,张煌言情不自禁扣舷和唱,并对差役说:“你也是一个有心人啊!我已决心一死报国,请你放心吧!”

张煌言被押到杭州,清浙总督赵廷臣假惺惺地优礼相待,并唆使一些汉奸来劝张煌言投降,张煌言在囚牢的墙壁上愤怒地写下了《放歌》一诗,以表明自己誓死不投降的决心和意志。诗中写道: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予之浩气兮化为风霆,余之精魂兮化为日星,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康熙三年(1664年)九月七日,张煌言来到刑场,望着钱塘江上的夹岸青山,痛惜道:“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于是向监斩的书吏索纸笔,口占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即四十五岁),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然后端坐在地上英勇就义。

(赵崇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