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之久,究其历久不衰的原因,并不是说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没有经历内忧外患的冲击。其实,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战乱、数度分合的民族。但是由于我们民族的智慧、勇敢、不怕艰难困苦,尤其是强烈的爱国热情、历史使命感,鼓舞着千百万炎黄子孙,置个人的身家性命于度外,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惜倾家以保国。才使中华民族战胜一次次内忧外患,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捐资为国不为官
——卜式
汉武帝时,有一个屡捐家财以助国用的人,名叫卜式,河南(今河南洛阳)畜牧主出身,生年不详。
卜式以牧羊起家,成为豪富。当时,朝廷因与匈奴长期战事而耗资过多,财政拮据。他出于对国家安危的关心而慷慨解囊,上书朝廷,愿捐家财之半以作军用。问其所欲,则谓一不愿为官,二无冤情可申。只是觉得匈奴犯边,能出人者宜出人,能出钱者当出钱。才能靖边安国。连当朝的丞相公孙弘都觉得此举难以理解。
后来,潼关以东发生特大水灾,他又捐出20万钱,以救济灾区人民。
武帝嘉其言行,拜为中郎,赏以重金。也是要鼓励其他富商大贾捐资助国。卜式把赏金又全部上交府库以充国用。虽然在朝为官,他仍然穿着布衣,在上林苑牧羊。后来,汉武帝试着让他做缑式(今河南偃师东南)令,又迁成帛(今河南荥阳)令,结果干得还不错。越相吕嘉叛乱时他已为齐王太傅,上书请率子男及齐之善战者与叛军决一死战。帝为所动,封为关内侯,官御史大夫。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霍去病
西汉初年,汉高祖及文帝、景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而北部边疆的匈奴贵族时刻窥视汉的边境,掠夺北部边郡,抢走人口和牲畜,践踏庄稼。汉武帝多次用兵讨伐,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他们仍不断侵扰边境,汉武帝决定给匈奴以致命打击。卫青和霍去病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
霍去病,河东平阳人。生于公元前140年,卒于前117年。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霍去病出身富贵,不愁功名利禄,然而他并不贪图荣华富贵,从小立下大志,决心报效国家。当他还是十六、七岁的少年时,就跟随卫青参加了扫除边患的战争,表现很突出,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封他为侍中。但是霍去病不留恋宫廷生活,他要为民出力,再次跟随卫青征伐匈奴。
年仅18岁的霍去病勇敢、善骑射,是个校刷。他带领800名壮士,组成一个小队,去找匈奴部队。他们向北跑了一阵,一路上没有瞧见匈奴兵士。别的寻找匈奴的队伍都返回大营,而他们一直赶了几百里路,远远望见匈奴的军营。他们偷偷地绕道抄过去,瞅准一个最大的帐逢,猛一下冲了进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杀了一个匈奴贵族,他手下的壮士又活捉了两个。汉军宛如天兵突降,匈奴兵卒不及防,又没了头儿,四处奔逃。800个壮士追上去又杀了两千多匈奴兵,才赶回大营。卫青在大营里正着急,只见霍去病提了一个人头,后面的兵士还押了两个俘虏回来。后来一审问,才知道这两个俘虏,一个是单于的叔叔,一个是单于的相国。那个被霍去病杀了的还是单于爷爷一辈的王。18岁的霍去病这一次战斗,逮住了匈奴两个将官,这功劳可真不小。也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战斗结束,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反击匈奴的第二次大战役开始。霍去病被提拔为瞟骑将军,率1万多骑兵进军河西一带,获得重大胜利。他所率领的军队,出陇西,越焉克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西进,进人匈奴境内千余里,大获全胜,杀匈奴将士8千余人,并且缴获了休后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天,再次出击匈奴。霍去病、公孙敖各率一路大军,从北地(今甘肃庆阳)出发,向西北行进,渡过黄河以后,进人沙漠地带。由于风沙扑面,气候炎热,很多士兵干渴至死。公孙敖的军队为风沙所迷,与霍去病的军队失去联系。此时大军是进是退,莫衷一是。但霍去病断然决定,继续行军。首先占领武威,然后过居延,兵锋南转,直指祁连山。这次追击取得了辉煌战果。俘虏敌军2,500人,其中包括匈奴的5个王,及单于的妻子、王子、相国、将军等人,消灭敌人共3万多人。汉武帝听到这一消息,大为高兴,封霍去病为5千户侯,并且派人到前线犒劳军队。皇帝的御酒送到酒泉,霍去病想到由于长途跋涉,多次追击拚杀,汉军有十分之三的将士身埋黄沙。于是下令把御酒倒入泉水中,与将士们同饮,共庆胜利。
经过第二次战役,匈奴贵族受到严重挫折,在汉军压力之下,其内部日益不稳。匈奴要把负有失去河西之责的浑邪王等人治罪,浑邪王等决意投归汉朝。并且与边境的汉军取得了联系(与将军李息取得联系)。将军李息得到消息后,报告了西汉朝廷。汉武帝与大臣们商量对策,认为浑邪王可能是诈降,应付这个局面非骠骑将军霍去病莫属。因为他机智多谋,与匈奴长期接触熟悉情况。为防不测,他率军前往。霍去病渡过黄河后,遥遥看到浑邪王所率匈奴的大军。这时浑邪王的一些偏将看到霍去病带军而来,不想归顺的纷纷逃跑,匈奴军大乱。若此时汉军出击消灭这支匈奴军队是轻而易举的。然而匈奴军是来归顺的,不能不讲信义,滥杀无辜。若坐视不管,势必造成匈奴军溃逃,前功尽弃。此时霍去病无暇顾及个人安危,单骑驰入匈奴军中,与浑邪王相见。此时浑邪王在犹豫,霍去病劝其当机立断,击杀不肯归顺的一部分匈奴将卒,保护浑邪王到达长安。
匈奴军虽然遭到沉重打击,他们仍不甘心失败,再次侵扰边境,攻入右北平、定襄,大肆杀掠而去。为了彻底扫除边患,西汉政权决定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战争。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越过沙漠远征的错误心理,卫青、霍去病决定远征。霍去病主动要求攻打匈奴单于的军队,决心与单于一决胜负。根据匈奴俘虏的供词,说单于在东面,霍去病要求从东路出击。汉武帝元狩四年(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统帅5万骑兵,另外还组织了随军马匹4万,步兵和转运辎重者几十万,一起配合行动。这时匈奴单于听从降将赵信的计谋,移军漠北,严阵以待,准备乘汉军疲惫,一鼓全歼。双方都摆出了决战的态势。
霍去病率东路汉军出代郡,深入1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接战。霍去病的骑兵,奋勇冲杀,连续作战,歼灭了左贤王的精锐,俘获了匈奴3个小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13人。左贤王和手下一部分将官,狼狈败逃。霍去病率军追歼,直抵狼居胥山,才胜利回师。
卫青率西路汉军出定襄,出塞1千多里,与匈奴单于主力相遇。卫青立即将战车“自环为营”并指挥5千骑兵向匈奴战阵冲锋。匈奴的1万骑兵也立即猛扑过来。双方激战到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错杂,不辨彼此,继续拼杀搏斗。这时,卫青派出两支轻骑,分左右两翼,迂回包抄匈奴单于。匈奴单于急忙率几百骑兵,冲出汉军包围,飞驰逃走。匈奴军队,全军溃散。卫青派轻骑连夜追赶匈奴单于,没有赶上,卫青的主力部队也乘胜追杀,到达赵信城,屯留一天,烧光匈奴储粮,凯旋而归。汉武帝加封有功的将士,令卫青与霍去病共掌大司马之职,担负全国军事重任。
经过几次大战役,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损。从此,匈奴贵族很难再牧马中原。他们远迁北方,汉朝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由于战功显著,汉武帝曾要为他营建府居,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霍去病的功绩不仅仅是军事方面。他兵出陇西,取得河西走廊一带,设置酒泉、武威、郭煌三郡,为巩固西汉的西北边境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排除了障碍。与此同时,又在河西走廊一带实行屯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可惜这位战功赫赫、威名远震的将领,在汉武帝元狩六年因病亡故,时年仅24岁。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最年轻的军事活动家。他那“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豪言壮语永远激励着人们去保卫国家,保卫民族。
财色难动节比苏武
——耿恭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生年不详。东汉明帝时任戊己校尉。因北匈奴犯边派驻疏勒(今新疆喀什),遭到北匈奴的围攻。粮尽后煮革以充饥,与部众一起坚守不屈。表现出戍边将士不畏艰难、赤心报国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尤其可佳的是,北匈奴单于许以白屋王、妻以美女,屡次劝耿恭归降。但耿恭一腔爱国热血,满怀报国之志,早已把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蔑视钱财美女,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一己的私利之上。他不为匈奴人的诱惑所动,诱杀了敌使,发誓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与城池共存亡。次年汉军来援时仅存26人,合兵后且战且行,生还者仅13人。中郎将郑众说他于万死之中杀敌成百上千,卒全忠勇、志节高尚,宜授显爵以为将帅楷模。拜为骑尉,时人称他“节过苏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大臣。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1236年,卒于1283年。这是南宋王朝封建统治极端腐朽,广大劳动人民处境十分困苦时代。蒙古贵族的军队越过黄河南下,而南宋的大小官僚,不顾人民死活,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文天祥自幼在家乡读书,其父亲知识广搏,老师欧阳守道品行高尚,这两个人对文天祥影响较大。再加上复杂动乱的环境,使文天祥从小就有了救国的抱负。有一次,他在县里一处祠庙中见到庐陵名人欧阳修、胡铨、杨邦义的遗像,听说了他们的事迹,非常仰慕,说“我将来的名字若不与他们在一起,就不是大丈夫。”21岁那年,他去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上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对改革政治的各种主张,中了状元。
1259年,蒙占军队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临安受到威胁,宦官董宋臣叫嚷要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主张逃跑。文天祥上书宋理宗,表示反对,并要求杀死董宋臣等败类,以安民心。垂死的南宋王朝当然是不会理睬的。
在政治腐败的南宋朝廷中,文天祥可称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廉洁的人。1270年他敢于谴责奸相贾似道,就是一个事例。贾似道身居相位,权高势重,连皇帝都怕他三分。襄阳被困日久,他封锁消息,不告诉皇帝。朝廷大臣怕得罪贾似道,也不敢走漏风声。有一天,宋度宗忽然问他:“襄阳被困三年了,怎么办?”贾似道反问:“陛下听谁说的?”宋度宗说:“刚才有个女嫔说的。”贾似道查明了女嫔的姓名,借故害死了她。象这样残忍的人,没有一点胆量是不敢惹他的。不久,贾似道托病辞官,要挟宋度宗。宋度宗哭哭啼啼,要文天祥起草挽留贾似道的文稿。文天祥不仅没有奉承贾似道,反而义正辞严地谴责他的过失。贾似道大为恼火,指使心腹弹劾文天祥,将文天祥罢了官。
1275年,元军在安徽芜湖大败宋军,顺流东下,逼近京城临安。由于情况紧急,南宋王朝十分震恐,贾似道被迫出兵。但他不愿作战。派出使者向元军表示投降,遭到元军的拒绝。元军乘胜追击,贾似道逃到扬州。南宋的水陆军事主力全部崩溃,元军逼近临安。天文祥这时担任赣州知州。他在当地招募了3万名勇士,决心要保卫临安。有人说他是“驱群羊去斗猛虎”,文天祥回答说:“我也知道情况确实如此。但是国家危急,竟然没有人起来救亡,这怎么行呢?他上书皇帝,提出了建立方镇的主张,建议把南宋国土分为四镇,每镇设一个都督来统帅。以四镇为据点,同时向元军反攻。敌人四处应付,兵力分散,临安的危险就可以解除。可是,腐朽的南宋王朝已被投降主义者把持朝政,不仅对文天祥四镇屯兵的方略置之不理,反而对他的抗元斗争加以限制和打击。
1276年的正月,元军已逼近临安东郊,宰相陈宜中逃跑,南宋王朝不得已给文天祥以右丞相的名义,命令他去元营谈判。文天祥到了元营后,无视蒙古贵族的威胁利诱,始终不屈。元军主帅伯颜无可奈何,把他扣留在营中。同年三月,元军进入临安,南宋谢太后率幼帝赵显及百官向元军投降。不久,谢太后、赵显等被送至大都。10多天以后,伯颜知道文天祥毫无降意,将他押解大都去。当他被押至京口时,在一个船工的帮助下,乘元兵不备,于深夜逃出,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到了永嘉。这时,不愿投降的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立赵昰为帝。文天祥也来到福州,重新组织抗元武装,于1277年在江西等地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州县。由于寡不敌众,终于兵败,退至广东。
1278年,赵昰病死,陆秀夫、张世杰又立八岁的赵昰为帝,继续打着宋朝的旗帜,驻守在崖山。文天祥驻守在广东潮阳一带,阻击元军。后来遭到张弘范带领的元军的包围,文天祥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被俘。
被俘后,张弘范把他押到船上,强迫文天祥写信招降陆秀夫和张世杰,遭到严辞拒绝。文天祥面对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抱定必死的决心,写下了悲壮的《过零丁洋》这首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张世杰与元军海战失败。陆秀夫抱着九岁的小皇帝赵昰,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随后,文天祥被押解大都,元丞相孛罗召见文天祥,文天祥长揖不跪,经打骂、论辩后说:“今日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孛罗准备将他杀死,元世祖忽必烈却多方派人诱降。已投降元军当官的原宋朝状元宰相留梦炎,到狱中作说客,文天祥将留梦炎骂走。亡国皇帝赵显进监去劝诱,文天祥连声说:“圣驾请回!圣驾请回!”文天祥在狱中小楼上作了许多诗篇,全都充满着“忠肝义胆”的“浩然之气”。他的《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命安足论!”显示了大义凛然的气概和宁死不降的决心。文天祥在狱中被关押了3年多,元朝廷唯恐他回去后号召江南遗民反元,始终不肯将他释放。忽必烈亲自出面要他投降元朝,并直接许以宰相的高官,文天祥仍然严辞拒绝。忽必烈决定将他处死。
1283年初,文天祥被杀。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衣带上系着一篇绝笔自赞,其中最后几句是:“孔日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首《衣带赞》充分反映了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马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