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1
21419600000011

第11章 赤心报国死生度外(2)

王彦,字子才,上党(今山西长治市)人。生于1090年,卒于1139年。少时喜欢读有关军事或战争的书,善于骑射,很有才气。他的父亲为发挥其特长,送他到京城(今河南开封)弓马所读书。宋徽宗年间,因武艺超众,被选为清河尉,从种师道守西北边疆。宋高宗建炎元年(l127年)在河北招抚使张所部下任都统制。为牵制金军南侵,他奉命率张翼、白安民、岳飞等11将领和士兵7千人北渡黄河抗击金军。王彦带兵有方,士兵作战勇敢,与金军进行了无数次激烈战斗,终于收复了卫州新乡(今属河南)县。在胜利面前,他不轻敌、不居功自傲,派人到各州下达抗金文告,联合各方忠义民兵抗金,从而声势大振。女真贵族以为是宋朝大军前来,忙召集各路将领商议对策,急调数万金军,火速赶来,重重包围王彦的营栅,并万箭射向王彦驻地。王彦指挥将士虽经顽强作战,英勇拚杀,终因兵少、武器差而缺,难以抵挡金兵的强大攻势,遂为金兵所败,大部分将士溃散。王彦与部下数十人,杀出重围,收集散乱士兵700人突围。金兵捉拿王彦不成,遂以重金悬赏其头颅。为免遭人暗算,他不得不常常带领义军深夜转移。当时情况十分紧张,王彦常鼓励部下不要气馁,要振作起来。部下情绪高涨,为了表示坚决抗金的决心,都在脸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又云“誓竭心力、不负赵王”)8个字,著名的八字军就这样产生了。王彦看着部下个个立志抗金、不怕杀头的情景,大为感动,决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誓死保卫大宋。为壮大起义队伍,他派人四处联络各方义军,经过努力,不久河南、河北人民纷纷响应,忠义民兵首领,如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19寨、10余万众都愿接受王彦的约束。这样,形成了绵亘数百里,金鼓之声相闻的局面。并(今山西太原)、汾(今山西汾阳)、相(今河南安阳)、卫(今河南汲县)、怀(今河南沁阳)、泽(今山西晋城)等地的抗金群众也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在女真统治者下令强制河北人民剃头辫发之后,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八字军的队伍便因此而得以日益壮大,声名威震燕代。这样,太行北区的几百里范围内,成了坚强的抗金根据地。八字军与金军作战大小百余次,杀死、活捉金兵无数,并夺回了大量河南被抢人口,从而有力地阻止了金军的南下。王彦及其领导的八字军使金兵闻风丧胆,致使金兵不敢同他作战。一次金军的主帅命部将率领大军攻打八字军时,部下跪下哭着对主帅说:“王部统寨坚如铁石,不容易攻打,如非派我前去不可,我宁肯死在你面前。”

八字军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人数越来越多。王彦积极训练士兵,改善装备,准备大举北上。直趋太原,断石岭(今山西阳曲东北)以临代北。王彦深知,打败金兵,没有南宋政府的军队参加,是很难的。因此,他一方面缮甲治兵,另一方面与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宗泽联系共击金军事宜。宗泽得知,遂召王彦赴开封商议。行前,王彦召诸寨统兵官,商筹战事,以准备宋军大举北上时配合进攻金军。议毕,就率1万精锐急行军到达开封。宗泽见到王彦非常高兴,经过密谈,宗泽让王彦赴扬州劝高宗北上抗金。

时南宋政府已派宇文虚中、杨可辅使金议合,王彦向宰相黄潜善、汪伯彦力陈河南、河北等地忠义民兵抗金的极大热情,期望朝廷派兵北伐,并表示要协助宋军抗金,收复失地。由于以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首的投降派代表了大地主阶层中最腐朽和怯懦无能的势力,他们害怕农民基于怕女真贵族,极不愿意农民力量在抗金中壮大起来。因此,他们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降服,从而换取继续统治和奴役东南半壁的权利。因而王彦的主张和当时的投降派大相径庭,遭到他们的反对。结果不仅连进见高宗的事被取消,而且还要将他领导的八字军交给投降派范琼统领。他自知难以说服朝廷,就气愤地辞去授给他的平寇统领的空衔,而投川陕宣抚处理使张浚部任前军统制,任金、均、房州安抚使,在川陕与金兵及伪齐刘豫作战,屡得胜利。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率所部(亦称八字军)万人赴临安(今浙江杭州),任浙西、淮东沿海制置副使;绍兴七年(1137年)被投降派解除兵权,以洪州观察使知邵州(今湖南邵阳),后卒于任。其余各部仍在当地继续抗击金军。

重创宗弼铁骑的一代名将

——刘锜

刘锜,字信叔,顺德军(今甘肃静宁)人。生于1098年,卒于1162年。其父刘仲武系宋代名将,多年担任西北边防军的统帅。他自幼随父征讨,具有长期的从军经历和作战经验。善骑射,知兵法,胆略过人,干练灵活;且诗文并佳,谈吐风雅。

高宗即位,他袭父职,皇帝召见,甚奇之,特授阁门宣赞舍人,差往岷州,为陇右都护。在与夏人的战争中,屡战屡胜,阻止了西夏的骚扰,保卫了边疆。川陕宣抚处理使张浚识其才,擢升他为泾原节度使。

在绍兴六年(1134年),提举宿卫亲军,护驾赴金陵。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宰相秦桧代表皇帝赵构接受了丧权辱国的所谓“和约”,金还陕西、河南等地,南宋向金纳币称臣。

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七月,金朝内乱。金兀术大权独揽,做了都元帅,率10万精兵,分四路南下,东京失守。刘锜赴任东京副留守途中,闻知此信,进至顺昌城下。知府陈规出迎,言金兵将至,他问道:“城中可有粮食?”陈规答:“有米数万斛。”他喜曰:‘有米足可战守。”遂入城。天明,金兵果至,将顺昌城团团包围起来。众皆言退保江南。他厉声道:“东京虽失,幸金军至此,有城可守,为何弃之,若再敢言退者,斩!”他曾受爵太尉,部下多是王彦八字军,俱携带家属,他本人也携眷同行。既决守城,遂将舟船击沉江底,并把家属置于寺中,门前堆积柴禾,告诫守吏道:“若有不利,即焚吾家,无辱敌手。”言毕,遂指挥诸将分守四门,他来往于城上,躬身督战,用神臂强射敌无不中者,金兵溺死在河中的人马不可胜计。顺昌受围4日,金兵却越增越多。他派遣阎充招募了壮士500人,乘夜袭敌,可巧当天夜晚大雨,雷电四闪,见有辫发兵者,立即杀毙,金兵惊骇,退去15里。他复募百余人追击,折竹为器,电闪则奋击,电止就藏匿起来。金兵疑神疑鬼,起初不敢妄动,等到忍不住奋起乱击时,则自家人互相残杀,并无宋军在内。燃起火炬,又被大风吹灭。俄顷,响声四起,飞刀复至,害得金兵终宵难熬,神情恍惚,自相践踏,死伤惨重,只得退兵。

金兀术在汴闻败,亲率10万大军来援,与三路都统等头领连营下寨,兵马旌旗遍野,直抵城下,严责部将丧师。大家皆惧答道:“南朝用兵,非昔日之比。元帅临战,自知利害。”兀术不信,适宋方遣部将耿训下书约战。兀术怒道:“刘锜敢与我战,以吾之力,小小顺昌城只用靴尖就可踢倒!”耿训微笑曰:“太尉不但请战,还说你不敢渡河。若渡河,愿献搭浮桥五座,令贵军南渡,然后接战。”兀术怒不可遏,狞笑道:“我岂畏刘锜么?你回去报告他,休得误约。”夜间,刘锜派人到颍,置毒于颍水上流及草中,严戒军士不得饮水。待至黎明,就颍水构筑五座浮桥,令敌渡河。时值盛夏,天气酷暑,兀术率兵渡河,人马皆渴,争相饮水吃草,人中毒则病,马中毒则死。兀术未知中计,仍列阵以待。宋方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日过中午,天气少凉,乃遣数百人出西门与敌交战。兀术见宋兵甚少,毫不在意,只令前军迎战,宋军统制官赵樽、韩直身先士卒,麾兵奋斗,身中数矢力战不已,直入其阵,刀斧乱下,杀得敌人大败,逐拔营北去,宋方遣兵追之。兀术披白袍,乘甲马,牙兵3千,皆着铁甲,头戴铁盔,3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随上,可进不可退,以此技屡战得胜。刘锜早有准备,亲率长枪手、刀斧手冲锋向前。长枪手在前乱挑金兵所戴的铁盔,刀斧手继进;专砍其手擎。金兀术复纵铁骑,分左右两翼冲出,号称“拐子马”前来抵敌。为对付“拐子马”,宋方预下令每个士兵带一个竹筒和一把大刀,竹筒中装满煮熟的豆子,接战后,即把竹筒扔在地上。竹筒到处乱滚,豆子抛撒满地,金军饥饿的马匹,既低头抢食吃豆,腿脚又被竹筒所绊,根本无法行进。宋军乘机以大刀去砍马足,一马失足,则人马皆倒,前后碰撞,互相践踏,金兵死伤十之七八。刘锜见兀术身披白袍,骑马督阵,便大呼道:“擒贼先擒王,何不去擒兀术?”军士闻命,奋勇向前,拼命向金兀术立马外杀入。其手下的亲兵,不及拦阻,只好拥着金兀术,倒退下去。宋兵乘势追杀,大获全胜。此战,刘锜统帅的兵马不过2万,而出战的只有5千人,然而,却能战胜金兵10万,以少胜多。

金兀术败兵退回临颍县境,又被岳飞打得大败,退回东京,还准备渡过黄河北去。这时,偏偏南宋奸相秦桧私通金虏,连下金牌,宣召岳飞速归。“十载功劳,废弃一旦。”岳飞奉诏班师,金兀术复卷土重来,把江南新复的州郡,尽行夺去。继而挥师向南,攻陷寿春,渡淮入庐州。时刘锜从太平渡江,与张俊、杨沂中会合驰救。刘军先引兵出清溪,两战皆胜,金兀术驻扎柘皋,专待宋师。刘军进兵石束河,与金兀术夹水列阵,河通巢湖,广约二丈,刘军命架薪垒桥,遂遣甲士数队,过桥抱枪而坐。遣使催促张俊、杨沂中立即进军。翌日,杨沂中、王德、田师中等,率军驰至,唯有张俊在后来到,刘锜与诸将分三路渡河击敌。金兀术将骑兵分为两翼,夹道而阵。王德语刘道:“敌骑右阵较坚,我独自先击其右翼。”逐麾军首冲敌阵。一敌将披甲跃马出战王德,王德拔弓,一箭把他射毙,大呼直前,冲入敌阵,诸军亦鼓噪而进。金兀术复用拐子马来战,王德率众鏖斗,令万人各持长斧,排列如墙,一鼓齐上,各砍马足。敌骑东倒西歪,不能成列,溃乱而逃。刘军等三路并行追击。金兵溃至东山,正想小憩,忽见官兵又至,不禁大惊道:“此乃顺昌旗帜!”随即退走,克复庐州。刘军的顺昌大捷,又复庐,其功显赫,诸将多嫉之,特别是张俊和杨沂中平时与刘有隙。张俊还朝,妄言刘接战不力,秦桧以其说,罢免了刘的宣抚判官,派往荆南,岳飞再三奏请留刘不许。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60万,大举南侵。当时,宿将皆无,乃以刘节制各路军马屯兵扬州。金将高景山率兵攻打扬州,刘正患病。退驻瓜州,沿江上下,收抚难民,整军御敌,时金兵分作两翼,来围宋军,刘锜左冲右突,督众死斗。约两个时辰,马受伤跌倒,他随即下马步战,杀开一条血路,趋回本营,换了马匹,继继召集各将,追击高景山。高景山不及预防,被他一马冲入,手起刀落,砍落马下,余兵大溃。为此一战,他的病加剧,乃上书解除兵权。回到镇江,都督府参赞军事虞允文前来问疾,刘锜执其手曰:“朝廷养兵千日,不能抵御外寇,当愧死矣!”说完恚恨发怒,呕血数升而卒,时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闰二月。

身隐敌营不屈更显英雄本色

——李显忠

李显忠,初名世辅。绥得军青涧(今属陕西)人。生于1110年,卒于1178年。“显忠”是因其忠贞爱国精神可嘉,后来为宋高宗所赐的名字。

李显忠出身将门。其父李永奇也是宋将。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和熏陶,李显忠自幼尚武,十几岁时就已武艺出众。他生长在战乱年间,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人民所遭的战乱之苦,在少年时他就立下了抵抗外敌、赤心报国的志向。在他17岁那年,就已随父参加抗金斗争。作战勇猛顽强,使敌人闻名丧胆。那是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军进攻陕北,李显忠只身下到陶穴之中,一次就袭杀了金兵17人。因功补为承信郎,随军驻防延安一带。

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再次侵陕,攻陷延安。李显忠等人城破被俘,陷入金营。金军之帅看其武艺高强,年青有为,授与官职。李显忠不甘为敌所用,几次图谋归宋,并拟袭杀金右元帅宗弼(兀术),都因金军防守严密,未能得手。此后,李显忠在金营近10年之久,直到绍兴八年(1138年),才终于等到了时机。这次,他在同州(今陕西大荔)逮捕了金帅撒里曷,然后携老幼和部将出奔。金军派兵追杀。由于寡不敌众,在金军的追杀下,李显忠的父母妻子等200多人均遭杀害,称以20人奔入西夏。次年(1139年),李显忠借西夏兵攻入延安。西夏军要占据延安,他又击溃西夏军,获马数万,撤出延安。沿途招兵,一人发给一马,得数万人。他率军至河池(今甘肃徽县),投归了宋四川宣抚使吴玠。随后又转至临安,谒见高宗。高宗嘉奖,赐其名曰“显忠”,意即“身陷敌营而不屈,方显出爱国本色”。因此,以后他便用了“李显忠”这个名字。

李显忠归宋后,授为承宣使、都统制,继续进行抗金斗争。后来,宗弼又率金军侵犯河南,李显忠率所部在灵壁(今属安策)等地连败金军。金元帅宗弼,在探知他就是从延安归宋的李世辅后,也不无怯惧心理,主动率军撤退,回避与他正面交锋。

李显忠不畏权势,敢于直言。他明知秦桧一伙苟安江南,不图谋取中原,还是直言上谏,建议恢复中原。为秦桧忌而贬官。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金军再次南侵,对南宋小朝廷威胁很大。因而,李显忠又再度被重用,仍以都统制之职率宋军与金军战于淮上,杀获甚众。绍兴三十年(1160年),他率军收复了淮西诸郡。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他任淮西制置使兼招抚使。同年五月,他率军自濠州(今安徽凤阳)渡淮,攻克灵壁。此时,邵宏渊部围攻虹县(今安徽泗县),屡攻不下。李显忠闻知,就派灵壁降卒,前往劝降。虹县金军守将慑于李显忠威名,便开关投降了。李显忠又与邵宏渊合攻宿州(今安徽宿县),歼敌数千。李显忠被任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其赫赫战功引起了邵宏渊的嫉妒。后来,在金军反攻宿州时,邵宏渊故意按兵不动,不予援助。李显忠率本部兵马战于城南,歼敌数千,击退金军。金军继续增援,众达10万。为了抗击金军,李显忠不计私怨,主动与邵宏渊商议,议定分兵夹击。然而,当临战时,邵宏渊又不出兵,并且制造流言,动摇军心。李显忠部下部分将领由于不明真相,竟带兵夜遁。因兵少难以抗敌,李显忠歼敌2千后,城被攻破。他率部突围,撤至符离(今宿县北),又被金军追上,终因寡不敌众,兵力悬殊,被击溃。

这次战役的失败,由于朝廷开始不明原委,因而将李显忠贬官。后来,朝廷查明真相,又于乾道元年(1165年)恢复了他的官职,任威武军节度使、左金吾上将军等职。

(周明廉尚东方杜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