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五四以来—文化名人与祖国2
21420500000011

第11章 艺术家——王大化

王大化(1919~1946),生于山东潍县。父亲早年参加同盟会,后来当过中学教师,曾在山东省旧教育厅当职员。母亲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十分精明干练。哥哥王大彤是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共产党员。

王大化小时候随父母到济南在省立第一实验小学上学,毕业后考入私立济南育英中学,1935年秋天,转学到北平李大钊同志创办的艺文中学读书。他在中、小学时代,天真活泼、兴趣广泛,特别是对于艺术,更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很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他到北平艺文中学上学时,正值“一二·九”运动的前夕,艺文中学又是一所革命的学校,大化和大彤一样,积极地参加了伟大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并在运动的实践中,接受了党的教育,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于1936年春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他努力运用漫画和木刻的武器,来反映澎湃高涨的抗日怒潮。

1939年,王大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任成都市中心区委书记。这年秋天,在国民党投降主义日益暴露和反共阴谋日益加紧的情况下,他根据党的指示,离开重庆,于1940年到达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

王大化在短短三、四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并演出了十几个秧歌剧、话剧。经他创作并演出的秧歌剧有《拥军花鼓》、《兄妹开荒》、《张丕谟锄奸》、《二流子变英雄》、《赵富贵自新》、《周子山》、《大特务》、《血泪仇》等;话剧有《祖国的土地》、《我们的乡村》等,并参加了著名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不少作品至今仍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执行“讲话”精神,创演《兄妹开荒》

1943年的元旦、春节期间,为了执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配合拥军拥政的爱民活动,又结合老百姓春节拜年的习俗,整个鲁艺沸腾了!王大化和李波为了演出,开始了紧张的准备,找材料,商量配乐。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对陕北秧歌剧进行了改造。王大化勇敢地放下名演员的架子,走上街头、广场,头上梳起十来个辫子,脸上画上两个白眼圈,手里拿着一面小镗锣,与李波一起演出《拥军花鼓》。吕骥在5年以后写的《悼念大化同志》一文里,记下了这个秧歌剧预演时的盛况:“预演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在瓦斯灯下,几百个人的心随着他那浑厚、自然的歌声和朴素的舞态融和在他所表现的那帮解放了的新农民健康的欢乐里。我将永远不能忘记那次演出。”40多年来,《拥军花鼓》的歌声“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英勇的八路军。”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名歌之一了,它将永远被我们的子子孙孙所喜爱、所歌唱。王大化的名字也必将随着这歌声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看,《拥军花鼓》是新的农民在表演艺术中开始获得完美的表现。以后王大化的许多作品,都证明了这个事实。《兄妹开荒》、《张丕漠除奸》、《二流子变英雄》、《赵富贵自新》、《周子山》等秧歌剧,都是这个创作的继续和发展。

《兄妹开荒》是王大化参加编剧并演出的有名的秧歌剧。这出戏,给毛泽东同志和中央领导同志及延安的老百姓留下永久的印象;艾克斯在《崭新的时代、崭新文艺》一文中叙述了1943年2月9日延安文艺活动的盛况时说:“鲁艺秧哥队百余人今起连续在杨家岭、中央党校、文化沟、联防司令部等处表演。领头工农形象,手持斧头镰刀。新节目有王大化、李波演出的《兄妹开荒》。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任弼时、陈云同志看后,认为很好。毛主席连连点头。发笑,赞道:‘这还象个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你们觉得怎样?’朱总司令说:‘不错,今年的节目和往年不同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密切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啊!’”再看当时延安的老百姓,他们一面跟着秧歌队跑,一面高声邀约着说:“去看王大化。”他们看了一场又一场,王大化成了延安老百姓中的明星。一时之间,《兄妹开荒》不仅风行于名解放区,就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也曾得到了广泛地、热烈的赞誉。王大化曾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他演《兄妹开荒》的创作经过。文章写得很实际,也很有水平。他原原本本地介绍了他怎样向人民群众学习,怎样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点,怎样逐步做到外貌到思想感情,从形式到内容一步步地接近角色!从文章里看,他真是经过一番艰苦的艺术劳动。为了歌颂和美化青年农民的形象,他跑到附近农民家里去,仔细观察他们的穿着打扮,去分析他们的审美情趣。最后他找到了他的表现形式,那就是他在以后的演出中,总是喜欢把剧中人物头上的白头巾结子扎在前额上,蓝色的短衫上露出一副白毛衣的袖口,外面披上一件深蓝色的土布短袄,腰间系着一条紫红色细线编织的宽带子,上面的穗穗飘荡着。王大化自己下了苦功,他周围的同志也都为他的表演、歌唱、道白出谋献策,甚至延安的老百姓、民间艺人,都亲自跑到鲁艺帮助出主意。所以当时延安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李伯钊同志在《我所认识的王大化同志》一文中,谈到看《兄妹开荒》时的感受说:“《兄妹开荒》是解放了崭新的农民面相,服饰动作,说不出的自然和谐,那么土色土香的地道的陕北农民的风光,被他们两个演员演活了,大家被他们杰出的演技迷住了。”

1944年夏天,鲁艺的领导决定到南泥湾去劳军。这是王大化极为激动和永远牢记的一次演出。他在千百个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又是杰出的歌手们面前演出了《兄妹开荒》。当他和李波表演到剧中兄妹拿起锄头和挑饭用的扁担,要展开劳动竞赛,唱起“向劳动英雄们看齐”的时候,观众和演员们的心沸腾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已分不开是演员还是观众了,都一致地拿起锄头开起荒地,唱起“向劳动英雄看齐”的歌子。那热情奔放的歌声,响遍了整个南泥湾。

因为王大化实践了毛泽东同志的文艺路线,在延安的舞台上、广场上,塑造了众多的为延安党、政、军、民所喜爱的艺术形象,所以在1945年1月3日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王大化被选为甲等文教英雄。

迎“七大”,执导《自毛女》

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党组织号召延安文艺界在秧歌剧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创造出一个我们民族的新歌剧,向“七大”献礼。当这个任务提出以后,鲁艺的文学、戏剧、音乐等各部门都动起来了,加上刚刚从前方回来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同志们。大家纷纷寻找题材,最后终于认为西战团的同志们带回来的流传在河北农村的《白毛女》故事,是有典型意义的。周扬首先肯定它,说这个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民间传说是多么好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并且还亲自主持了一次会议,来进行动员,要创作出这个剧本。当时还组织了导演小组,有王彬、王大化、舒强,指定大化担任《白毛女》的执行导演,剧本是集体讨论的。这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鲁艺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的著名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自然也是充满了困难的。首先这个剧本要反映新旧两个时代,表现出尖锐复杂的斗争场面。而剧中主人公及其他众多的人物都是作者、演员不很熟悉的河北农村的人物,这真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在写剧本的阶段,贺敬之、丁毅、王大化等许多同志,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在音乐创作上,马可、瞿维、王大化等人又深入研究探讨。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王大化从戏剧部的大石窑研究剧本回家,已经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了。他从房间缝里看到马可还在他那小屋里(他们两家住隔壁)写《白毛女》的曲谱,他便一步跑到马可屋里,两个人又谈起《白毛女》中如何运用河北民歌的问题来了。

在《白毛女)的排练阶段,王大化和舒强,又和演员王昆、林白、张守维、吴坚、邸力、赵起扬、陈强、王家乙、李波、韩冰等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反复进行排演工作。

作为执行导演的王大化与《白毛女》剧组的全体创作和演出人员,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历时3个多月,终于把《白毛女》新歌剧如期地创作出来,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毛泽东同志和中央负责同志观看演出后,作了重要指示:这个戏是非常合时宜的;艺术上是成功的;黄世仁应当枪毙。这部品是我国第一部深刻反映劳动人民命运和斗争的新歌剧,为后来歌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它的演出,产生强烈的政治效果。

英名永存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以后,延安的一批文艺工作者,随着干部团开赴东北。王大化就在这年的9月2日早晨,离开了他工作、学习、生活近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出发到东北开辟新的工作。

到了东北,王大化被任命为戏剧部长,党内当选为组织委员。这副担子对年轻的王大化来说是很重的。可是他凭着对党、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硬是把这副担子挑了起来。他不管团里团外工作多忙,每天都一定要抽时间和团员同志们谈话,他谈话的方式灵活多样,态度和蔼亲切,所以大家都愿意接近他,有什么心事都愿和他谈。他曾说:“要深入了解每个集体成员,要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这对我是一个艰巨的工作,但这又是能开困难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王大化在东北短短的一年里,在文工团内部,在编剧方面,参加创作了话剧《祖国的土地》、《我们的乡村》,创作秧歌剧《大特务》、参加改编秧歌《血泪仇》;在导演方面,导演过话剧《东北人民大翻身》、秧歌剧《兄妹开荒》、《大特务》、《血泪仇》、话剧《合流》、《把眼光看远点》;演出方面,他演过《兄妹开荒》中的兄、《大特务》中的大特务、《血泪仇》中的王东方、《把眼光看远点》中的老大、《祖国的土地》中的马占彪、《日出》中的胡四。此外,他还负责全部演出节目中的舞台设计;担任《黄河大合唱》及其他歌曲的独唱和领唱;他还执笔写宣传文章,编辑全书、设计出版物的封面等等。文工团的对外工作也是多方面的:辅导当地的戏剧工作者或旧艺人,引导他们走向新方向,介绍剧本,帮助并组织戏剧、音乐讲座,并担任主讲。

王大化这样日日夜夜为党工作,份内份外争分夺秒地干,是因为在他脑子里装的是:革命斗争、艺术事业、文工团的发展和巩固,他没有丝毫的个人欲望,他所喜爱的东西,也正是工作需要的东西。

正当东北人民解放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又迎来了1947年元旦和春节。王大化于1946年12月19日晚上,在齐齐哈尔市演完了《兄妹开荒》的最后一场,准备第二天一早率领工作组由宁年乘汽车赴讷河搜集春节创作及演出材料。由于战争环境、交通不便。他们乘的汽车是私人拉脚的汽车,车上行李堆得很高,人又很挤,王大化为了照顾别的同志和老乡的安全,自己坐在卡车的后顶上,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在凹凸不平的路上簸颠着。卡车突然震了一下,王大化从车顶上甩了出去,跌在一两丈远冻得象钢板一样坚硬的土地上,当时昏迷不醒。立即送讷河陆军医院抢救,确诊为脑出血、脑震荡。终因伤势过重,无法挽救,于21日下午7时50分与世长辞了!年仅27岁。

王大化牺牲以后,《东北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都发了消息,表示沉痛的哀悼。1947年1月19日,《东北日报》、《解放日报》同时以整版的篇幅出了《纪念特刊》,凯丰同志以“人民的艺术家”的亲笔题词,代表了党和人民对年青的全才的王大化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作出的崇高的评价。

1957年文艺界的老战友,又在报刊上发表许多纪念文章,表示对大化同志逝世10周年的纪念。1986年12月,在王大化的家乡——山东潍坊,由潍坊人民政府和潍坊市潍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纪念人民艺术家王大化逝世40周年的纪念大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贺敬之、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陆懋曾等领导同志和潍坊市各界人士500人参加了纪念大会。

王大化同志的艺术生命永存!

(巍中、刘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