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广东南海(今广州)人。1872年以幼童留学美国,为中国所派的第一批留学生。187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的纽海文中学。后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199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教于福州船政局,广东博学馆,广东海图水陆师学堂,后被聘为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1905年至1909年,他不顾帝国主义分子及其奴才们的阻挠和讥讽,以总工程师、总会办的身份毅然主持京张铁路这条艰巨复杂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使京张铁路成为完全由我国技术人员和工人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辛亥革命后,詹天佑等发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他当选为会长。1919年4月24日,他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时年仅58岁。
詹天佑第一次参加修建的铁路是唐津(唐山—天津)铁路。在铁路的修建中,詹天佑处处表现出了超群的才能。在他主持下,只用80天的时间就指挥完成了塘沽到天津间的铺筑工程。1892年,当工程进展到滦河时,由于河深、水急,美、日、德三国的工程师在给桥打桩时失败了。詹天佑在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次采用“压气沉箱法”,改换桥桩地点,按期完成了滦河铁路大桥的全部工程。
在京张铁路开凿号称“天险”的八达岭隧道工程中,他精心设计出从两端向中间同时开凿和中距离凿进的方法。为了使列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出一段“人”字形线路。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结存基金白银28万余两。京张铁路全线凿有四座总长1700多米的隧道,架桥125座,建涵洞200多个,动土石约200万立方,工程浩大艰难。当时,有人把京张铁路与万里长城并列为中国伟大的工程,称颂为“祖龙望而夺气”。
1913年,在詹天佑主持下编撰并出版了《京张铁路工程纪要》和中国第一部工程技术词典《华英工程词汇》。他一生念念不忘“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希望工程技术人员“各出所学,各尽所知”;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共同为建设祖国出力,为中国科技人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为祖国学习
詹天佑,这个名字是同中国自修的第一条铁路——京(北京)张(张家口)铁路联系在一起的。在他58年的人生旅途上,写下了中国人奋斗之“路”,写下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光辉篇章,写出了“中国人的光荣”。
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由于家境的贫寒,不得不卷起铺盖到香港投考清政府筹办的“选送幼童出洋预备班”,录取后,他的父亲怀着将与爱子离别的沉痛心情,在写着“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志愿书”上签字画押。从此,他别离故土、父母,作为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生,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强烈愿望,登上了去美国的轮船。
“中国也要有自己的火车与轮船”。当詹天佑目睹了美国先进的西方文明后,一种强烈的愿望油然而生。从此,他发奋图强,更加坚定了为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青春而学习的决心。1878年,詹天佑在美国纽海文学校完成中小学课程后,又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专攻铁路工程一科。在4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詹天佑刻苦攻读,一、二年级获得了数学奖金,在毕业考试时,又荣登榜首,他的毕业论文《码头起重机的研究》被称为很在学术价值的佳作。
在詹天佑即将毕业的那一年,清政府致函美国国务院,准备选一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到美国陆海军学校学习军事,詹天佑就在推荐之列。后来,得到了美国政府“这里没有容纳中国留学生的地方”的轻蔑答复。这时,清政府内部顽固派代表专任留美学生“正监督”的吴子登,对留学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处处吹毛求疵,极尽破坏之能事,并暗中上奏朝廷,制造种种谎言,造谣诬告,胡说什么这些学生久居美国,必将成为异端,后患无穷。1981年,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听信谗言,命令容阂把前后派送出的120名留学生全部召回国内。在这些留学生当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取得了学士学位。
为祖国战斗
1881年7月的一天,风和日丽。詹天佑带着对祖国故土的一往深情,“少小离家老大回”,踏上了思念已久的国土。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铁路专科毕业生,他决心用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然而,那些昏庸腐败的清政府官员对出国的人才不屑一顾,竟然把有铁路工程建设专长的詹天佑派往福州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任洋文教习。从此,詹天佑开始了他用非所学的7年“水师”生涯。
1884年5月,法国殖民主义者在用武力胁迫越南沦为它的“保护国”后,又策动了一场新的侵华战。当时,清政府内部,有的主战,有的主和,争论不休。掌握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对外“自始至终委曲求全”,妥协让步。法国侵略者以和谈为烟幕,不到5个月就占领了马尾港,包围了福建水师。在这唇亡齿寒、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胆小如鼠的船政大臣、负责指挥福建水师的何如璋,一心乞盼议和成功。当法国侵略者通知定期开仗时,他竟不令备战。开战时,他恐慌万状,命令水兵不准主动开火,本人则弃甲逃遁,致使中国水师伤亡很大。
詹天佑在旗船“扬武”号担任驾驶官。他事先看到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战争势态对福建水师极为不利,私下对管带张成说:“法国的兵船越聚越多,准备伺机卷土重来。我们虽然没接到迎战的命令,但要抓紧备战,我们决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为了防御法军的袭击,“扬武”号事先进行了战备。果然没出詹天佑所料,几天后,法国船队向福建水师发起偷袭。海面上炮声隆隆,弹如飞蝗,海水犹如一锅开水沸腾翻滚。在这惊涛骇浪的战斗中,詹天佑驶着“扬武”号赴汤滔火,勇往直前,一枚又一枚的炮弹不停地飞向敌舰,在闽江口外与法军舰队鏖战了5个多小时,充分表现了詹天佑和“扬武”号爱国官兵为祖国而战的顽强斗志。
这场英勇的海上博斗,使在上海的外国商行大为惊讶。英商所办的《字林西报》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船的学生五人中,以詹天佑表现最为动人。他临大敌毫无畏惧,鼓其余勇,浴血奋战。”
为祖国争光
1888年3月的一天,正在福建水师服役的詹天佑接到一位同学的来信,邀请他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从此,詹天佑才有机会开始献身于中国的铁路事业。
上任伊始,詹天佑就表现了超群的筑路才能。在修筑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渝铁路中,需要在滦河上架一座横跨大铁桥。由于滦河水流急,泥沙深,美、日、德三国工程师在给桥打桩时都失败了。美国工程师喀克期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得不请出了过去从不放在眼中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经过缜密的测量,反复的研究,利用“压气沉箱法”克服河流动层厚的困难,按期完成了滦河大铁桥的全部工程。詹天佑的“压气沉箱法”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他的成功,使那些一向自命清高的外国工程师惊奇万分,也使詹天佑和他的同事坚定了此后担负更艰巨任务的信心。
1905年初夏,居庸关外,狂风怒号,满天灰沙。詹天佑和同事们骑着小毛驴,从崎岖的山路上走来。这时45岁的詹天佑已被任命为京张铁路的总办兼总工程师。
京张铁路总长虽然不过200公里,但沿途横跨崇山峻岭,工程极其艰巨。当时,国内外冷嘲热讽四起,“中国人能开凿关沟段(京张铁路最险峻之处)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还得等50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
一心一意为中国人民争光的詹天佑,面对洋人的种种非难和恶意中伤,他愤慨地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詹天佑的每一句话,都深深震动着每一个在场的工作人员的心。工程一开始,詹天佑就以全部的身心投入工作,他多方搜求文字资料,亲自访问当地居民,冒着塞外凛冽的寒风和漫天的灰沙,常常骑着毛驴在山径上奔波。白天背着仪器翻山越岭;晚上伏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他先后测量三条线路,几乎走遍了整个京张工程地区。
“轰隆隆!轰隆隆!”炸药的轰鸣声震撼了山谷,响彻云霄,京张铁路到了攻克“关沟段”险阻的关键时刻。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当隧道凿进几十米的时刻,山顶的泉水突然渗入洞中,倾刻间,洞中满是泥泞。工程难以继续进行下去了。
要是有抽水机就好了,可是没有。于是,詹天佑带头拿着水桶去排水。本来,不少人感到有些懊丧,见总工程师毫不气馁,也振奋起精神,操起了水桶。
当时,一位叫金达的英籍日本工程师来问詹天佑:“隧道工程为何不包出去呢?”
“包给谁?为什么要包出去?”詹天佑反问道。
“没有通风机和抽水机,怎么能开凿隧道呢!我给您介绍一个日本包商吧,他可以包揽这项工程的一切,而且价格要比其它承包商都便宜。我想,贵国政府是会批准的,总不能让工程半途而废吧。”
“我这里不需要,谢谢你的好意了!”詹天佑立即拒绝了。英国工程师没精打采地走了。
“关沟段”的工程虽然艰难,但是在詹天佑的领导下,不久就按计划完成了。紧接着,比关沟段隧道长3倍的八达岭隧道也动工了。
为了克服陡坡的阻难,保证列车能安全地爬上八达岭,他匠心独运,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的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出一段“人”字形线路。这样,减少了隧道的长度,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备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推一拉,列车就可以顺利地爬上八达岭。这是詹天佑在铁路工程上一个创造性的设计。
1909年7月4日,京张铁路全线铺轨工程完成。9月24日全线通车。这条在外国人看来需要6年甚至更长时间完成的铁路,詹天佑仅用了4年就完成了。工程费用比预算节约了28万两白银。
1909年10月2日8时许,一辆满载着中外来宾的特备专车,从北京西直门外发车北去。车箱内中外佳宾赞声不绝。
“是啊,大出意外!万万想不到詹天佑先生自始至终坚持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而且干得这么漂亮,我不能不佩服他!”
“京张铁路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
“京张铁路可以与万里长城相媲美!”
——声声啧啧称赞,扬了国威,争了国气。请听詹天佑在通车仪式上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吧:“这条铁路终于通车了!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光荣属于中国!”
詹天佑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洒尽了一腔热血。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他的事业,但他所建造的中国第一条铁路仍在,他那一切为了祖国而奋斗不息的精神永存!
(张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