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五四以来—文化名人与祖国1
21421900000010

第10章 文学家——郭沫若

(1892~1978),四川乐山沙湾镇人,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坚贞不渝的革命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号尚武。1916年,他在日本留学时,借流经家乡的大渡河的支流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之名,取了郭沫若这个笔名。

郭沫若青年时代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中小学读书阶段就阅读过《三国演义》、《西厢记》、《庄子》、《史记》等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民主运动,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屡次参加反对国腐败政府的学潮。辛亥革命时,他在同学间带头剪掉象征民族屈辱的辫子,在反帝反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表现积极。

1913年末,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入日本福岗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就学,在这里,他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惠特曼等人的文学作品,也受过泛神论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曾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了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他还和福岗的中国留学生一起组织文学团体“夏社”,开始了初期的文学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宣传。时代的动荡,革命的兴起,激发了他强烈的诗歌创作欲望,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于1921年问世。这部杰作,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和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开了一代诗风,郭沫若成为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者。

1923年春,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到上海。由于思想认识的转变,加之早年所患重伤寒给听觉器官造成的缺陷,他终于弃医就文。1925年在上海通过瞿秋白,开始和党组织进行接触。1926年初,由林伯渠推荐,前往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在此,他结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并在毛泽东等同志主持下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作过报告。1927年3月,他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在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前夕,向革命阵营发出警报,号召迅速起来打倒蒋介石。他积极参加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曾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起义军南下途中,由周恩来、李一氓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上海。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匿名参加文化活动,创作了诗集《恢复》,对中国革命的未来充满坚定不移的信念。1928年,迫于蒋介石的严令通缉,流亡到日本,开始了日本后10年的旅居生活。旅日期间,他一直关心着国内进步文化的进展,积极支持并指导了留日青年的文化斗争与革命实践。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立即回到祖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战期间,他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6部历史话剧和诗集《战声集》,这些作品痛斥并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极大地激励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民主斗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和香港领导文化界同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及内战阴谋作斗争。作品有《南京印象》、《洪波曲》及其它论文、杂文等。1948年到了解放区。建国后,他长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并于1951年,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解放后仍不停息地进行创作,主要著作有《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东风集》等诗集,还有《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及专著《李白与杜甫》等。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邦”以莫须有的罪名对郭沫若进行迫害,终不能使其折腰,粉碎“四人邦”后,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诗文集《东风第一枝》。

郭沫若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回顾他的生平,最难使人民忘怀的是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他的崇高的思想感情和大无畏的革命实践。

为国分忧,赤胆忠心

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8年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了。正当欢腾的心潮在人民胸中翻卷的时候,卖国贼蒋介石却跳出来抢夺革命的胜利果实,他到处派遣接受大员,居然下命令不准新四军、八路军受降,并唆使军阀阎锡山进攻上党解放区,新的内战危机迫在眉睫。中国大地、中国人民在一刹那喜悦的闪光之后,又重新回到了黑暗之中。面对现实,忧国忧民的郭沫若心情沉重,只觉得“天玄而地黄”。他认为只有“民主团结与和平建设”,“天地也才有澄清的希望”。他大声疾呼:胜利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和平”,“希望全国同胞共同惕勉”。

在时世艰难的形势下,他谢绝了友辈的劝说没有去上海寻个人的安居,而是留在蜀中坚持斗争。此时,毛泽东将亲自和周恩来、王若飞来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国共两党的和谈。郭沫若得知这一消息后,既欣喜又焦虑,因为他深知蒋介石向来是个背信弃义的政治流氓,毛泽东此行的危险性,使郭沫若为之担心和不安。他在心中不断思虑这伟大的革命领袖的安全,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以及中华民族的前程有着何等密切的关连,此时此刻郭沫若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深情全部倾注到毛泽东、周恩来及王若飞这些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了。8月28日, 郭沫若偕同于立群亲往机场,欢迎延安来客。至此,郭沫若和毛泽东已十多年没见面了。但当毛泽东从飞机舷梯上一出现,郭沫若立刻就看出这位革命家镇定自若的身影、脸庞和目光。当毛泽东同郭沫若握手时,郭沫若忽然觉得这位体态伟岸的革命领袖的手掌是那样宽大有力,他的眼神充满了问候和关切之情,他带来的是革命的信心和力量。

9月3日,郭沫若接到通知,得知毛泽东要到天官府看望各界人士,心情格外激动。由于交通堵塞,聚会地点临时改在毛泽东的住处,郭沫若同夫人一起立即赶到红岩村。会见谈话中,说到写诗,毛泽东亲切自然地说:“要说写诗,应当问我们的郭老。”他向坐在自己身旁的郭沫若说:“你写的《反正前后》,就象写我的生活一样。”接着毛泽东又话题扩展开来,对抗战胜利的时局作了精辟的分析,预言了和平的必然到来并对达到这一目的的困难作了估计。郭沫若听了很受鼓舞,对在革命的危难之际,伟大领袖的出现,感到欣慰和踏实。郭沫若在和毛泽东十分亲切和谐的交谈中看到这位共产党的主席用的还是一只旧怀表,会后便把自己手上的表抹下来送给了他。毛泽东非常珍视这件礼物,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提起这件事,他生前一直戴着这只表。郭沫若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诚挚友谊,倾注着爱国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感情,激励着他的革命实践活动。

9月9日,毛泽东在红岩村第二次接见各界人士时,充分肯定了郭沫若在文化界决不妥协的斗争态度。11月7日下午,郭沫若去青年馆参加中苏文协举行的十月革命纪念大会,在大会讲话中,郭沫若就面对面地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美帝国主义破坏团结,欺压人民的罪行。他义正词严地说:“今天我们遭受了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人在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人民的心是雪亮的!”当时陈立夫、何应钦之流都在主席台上,如坐针毡,台下特务们虎视眈眈。郭沫若面对1500余群众,从容镇定,没用一个辱骂和恐吓的字眼,而每一句话都象匕首刺中敌人心窝。一阵抨击之后,郭沫若彬彬有礼地转过身,向陈、何等辈微微点头“致意”,他的这个意味深长而无懈可击的富有戏剧性的动作,寓含着发人深思的讽刺。台下群众与郭沫若的心自然是相通的,故而心领神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弄得丑类们面红耳赤,暗自叫苦不迭。

重庆被黑暗所笼罩,但民众的心中闪着光亮,郭沫若以他为国分忧的赤胆忠心,在敌人面前毫不示弱,并且富有战术性地不断地主动出击。

呼唤和平,正气浩然

1946年3月4日,在“皖南事变”中被非法逮捕的叶挺得以释放。这位为和平、正义而征战的人民的将军,竟遭蒋介石的暗算,被关押在狱中长达5年零两个月之久。当天晚上,郭沫若即奔赴红岩村看望叶挺,他对叶挺非常敬佩,敬佩他不屈服于恶势力的革命家的意志和气派,敬佩他为和平正义事业而身陷囹圄却毫无个人怨言的品格和正气。两人久别重逢,热烈拥抱,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叶挺首先镇静下来,第一句话就说:“沫若,记得吗?‘三年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现在是一切兑现了。”站在一旁的邓发颇有风趣地“纠正”道:‘不行,志固不可夺,帅又何可夺呢?”郭沫若会意地笑了一阵,对叶挺回答说:“当然记得,你初任新四军军长的时候,我与你同住在汉口太和街,你还让我把《论语》中的这两句话写成了一幅中堂。叶挺恍然笑道:“是的,是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句,你的字好风流哟,内藏劲骨噢!”一阵笑谈之后,郭沫若轻轻地将叶挺让到座位上,退后两步打量了他一阵,看到他虽经多年的囚禁生活,而今仍壮志不移,依旧雄姿焕发,心中暗暗赞叹:真不愧无产阶级的英雄豪杰哟!郭沫若动情地冲口说道:“改日一定请你痛饮几杯,好好地为你重获自由庆贺一番。”叶挺欣然接受,连声说“好的,好的。”

那天,从红岩村回到天官府,已经是深夜,郭沫若久久不能入睡。他想起了3年前叶挺在狱中亲手制作,送给他的那枚“文虎章”;想起了叶挺夫人李秀文送来的叶挺在狱中写的那首表现革命者高风亮节的诗——《囚歌》,禁不住感情冲动,蓦然泪下。他在幻觉中,把叶挺的诗当作燃烧着愤激、辐射着光辉的作者的形象的化身,通过泪花他似乎看到了叶挺在狱中面对凶恶的敌人,刚正不屈的高大身影。他的朦胧的睡意一下子消失了,他居然坐起来从珍藏的地方将这首诗拿出,反复地颂读了起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

得到永生。

读罢,又居然自语起来:“好诗!真够味!”,“这才是真正的诗!”,“是和平战士的高风亮节之歌!”

郭沫若敬仰叶挺有一身浩然正气,因而能在逆境中永不屈服;他钦羡叶挺有高洁的人生观,因而能超越一切困难。他希望全国青年们能读到他的这首诗,并能从诗中感受并学习叶挺这位为人民的和平幸福而奋勇战斗的真正革命者的光辉精神!于是他怀着敬意写了介绍文字,第一次公开发表了这首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

郭沫若就是这样在反内战的激流中,同革命者一起奋然前进,揭露邪恶,呼唤正义,用战斗的笑,文洒血泪情。

当他得知郁达夫“凶多吉少”,在苏门答腊“失踪”后可能已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消息之后,悲痛至极,愤然命笔:

我要哭,但我没有眼。我要控诉,向着谁呢?遍都是圣贤豪杰,谁能了解这样不惜自我卑贱以身饲虎的人呢?不愿再多说话了。达夫,假使你真是死了,那也好,免得你看见这愈来愈神圣化了的世界,增加你的悲哀。

郭沫若用泪水写成的这几行字,寄托了对革命的文化战士和挚友的哀思,并饱含着“必须带动广大青年促进和平民主运动,一同来整理这个世界的强烈心愿”。

郭沫若为中国和世界和平而呼喊、奋战,蒋介石的特务时时、处处跟踪、监视他。但是郭沫若早已成为一名坚强的战士,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了,他经常公开露面,为和平而呼唤,他的浩然正气,震慑着敌人,感召着人民。1946年4月8日, 叶挺夫妇以及王若飞、博古、邓发、黄齐生在由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于黑荣山不幸遇难。在追悼大会上,他以极度悲痛的心情,如泣如诉地宣读祭文,与会的群众无不声泪俱下。作为一名坚强的和平战士,郭沫若不仅经得起生死的考验,而且也能极力承受战友们死亡的沉重打击。他的悼词,表达了他平生不曾遇到过的沉重的悲伤之情,表达了广大爱好和平的人民对烈士的哀思,更是对和平民主运动的热烈鼓动:

生为民主,死为民主,

民主的的战士们啊,崇高的榜样,

为着争取和平胜利飞往北方,

遇着了雨暴风狂,被挞下降。

这天大的损失啊怎样补偿?

(周兴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