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莽末年的时候,刘秀和哥哥刘在南阳起兵,他们在荆州一带与义军结合,把刘玄拥立为帝,即更始帝。
刘秀凭借着超众的才智和胆略,以少胜多,把王莽的大军击溃,取得了昆阳大捷。看到刘、刘秀兄弟的威名日益大起来,毫无建树和才干的更始帝刘玄,心中越来越不安。
就在刘纟寅攻下宛城的时候,刘玄便已经动了杀机了。他和绿林军首领定下圈套,想以犒劳军士的名义弄死刘纟寅。在犒军大宴的时候,刘玄故意当众说刘纟寅的佩剑好看,要刘纟寅将防身宝剑解下来给自己仔细看一看。本来照原来的计划,刘玄此时便要下令身边亲信斩杀刘纟寅的。但是这个刘玄是个没出息的孬种,虽然刘纟寅已经没有了武器,他仍然害怕威武雄壮的刘縯徒手向自己攻击。虽然绣衣史申徒建两次借口献玉,提醒刘玄下令动手,刘玄仍然没有这个胆子。
刘的舅舅樊宏在面对这奇怪的一幕时产生了疑心,宴会结束后,他提醒外甥:“申徒建献玉与当年鸿门宴范增献玉一样诡异,你要小心,他们对你不怀好意。”
这时刘纟寅刚为刘玄攻下了宛城,立下了大功,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族兄居然会在这个时候对自己下毒手。更何况自己一直统兵在外,对刘玄和他的近臣也没有什么了解,因此没把舅舅的话放在心上。
粗心大意的刘不会想到,另一个圈套正在等着他。当初刘玄称帝,将领刘稷十分不满,说:“大家能够开创局面,全靠刘刘秀兄弟,他刘玄无才无德,凭什么坐这张龙椅?”刘玄决定利用这个对自己不满的刘稷挑起事端。于是故意羞辱他,引得性情刚烈的刘稷当众发作。趁着这个时机刘玄便令人将“抗命不遵”的刘稷推出去斩首。
刘连忙为刘稷分辩,这正中刘玄下怀,他身边早已安排好的近臣朱鲔立即出声,指责刘纟寅与刘稷一个鼻孔出气,对皇帝不忠,应该同罪处斩。刘玄自然“龙颜大怒”,恰到好处地在气头上“冲动”了一回。
就这样,为玄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不明不白地就死在了族兄的刀斧之下。刘秀得到哥哥被害的噩耗之后马上就明白了真正的原因在哪里。此时,刘秀本人也命悬一发,但在此大难之时,刘秀表现出了出奇的忍耐和才略。
为了让自己和家人避免遭到不测,刘秀赶紧跑到国都宛城假意请罪。强忍悲痛的刘秀跪在更始帝面前,不但没有为哥哥申辩,反而向刘玄悔过认错。他唯唯诺诺,非但没有讲昆阳的战功,反而将自己兄弟浴血奋战的功劳全部归到其他绿林将领的头上。刘秀这样一来,使更始帝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命其退下。
刘部下的官吏去迎接刘秀,慰问他,他只是在公开场合下寒暄几句,表示过错在自己,不与来人私下交谈。对于哥哥的死,刘秀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悲情,他非但没有为哥哥服丧,反而谈笑风生,饮酒作乐,言语行事也与平常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刘秀独自一人的时候,他总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哀伤。身边的人发现他枕席上有哭泣的泪痕,叩头劝他自宽,他却否认说:“没有的事,你不要胡说。”
刘秀的这种举动把更始帝深深地迷惑了。更始帝自觉内疚,便将刘秀大大表彰了一番,封其为武信侯。
就这样,忍辱负重的刘秀为自己的家族赢得了生存的机会。逃过此劫之后,刘秀开始在河北组建自己的队伍。后来,他扫荡群雄,势力逐渐强大,最终统一天下,建立了东汉政权。
68认清局势,委曲求全
委曲,即弯曲,喻指屈身折节。委曲求全,是指人在身处逆境时为了保全自己,忍让迁就,甚至屈身折节。它也常用来表示为顾全大局而牺牲个人利益,以及对某事曲意迁就让步。
刘备一直是在他人阶下做门客的,自从得了徐州之后,总算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凭着一股独立的势力,跻身于诸侯争霸的行列之中。为了把阵脚稳住,也为了改变势单力孤的局面,他把丧家之犬吕布纳为了自己的羽翼之下,并且命其屯兵于沛城,与徐州构成犄角之势。刘备的这一举动,让各路诸侯不得不对他的崛起感到震惊。
谁知好日子没过多久,由于他误中了曹操的“驱虎吞狼”之计,不仅未能攻克袁术,反而连巢穴徐州也被吕布乘机占据了。想东奔广陵存身,又遭到了袁术的劫击。顷刻间,竟成了居无归所的游魂,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
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听说吕布遣使来见,声称想要把他再请回徐州。刘备听了这个消息十分高兴,痛快地答应了来使。关羽、张飞不解地问:“吕布乃无义之徒,他乘我们兵伐袁术之机夺了我们的徐州。如今又请我们回去,其中一定有诈。”当着吕布使者的面,刘备不好多解释,对二位兄弟说:“二位贤弟不必多疑,马上率军回徐州便是。”
刘备一行人到了徐州之后,吕布令人把刘备的家眷送还。此刻刘备解嘲地对关、张说:“我知道吕布并不加害我的家眷嘛!”关羽、张飞拿眼看了刘备一眼,心想,我哥哥今天怎么像小丑一样呢?
见关羽、张飞默不做声,刘备也不理会,令张飞护其家眷去小沛安置,命关羽随他去见吕布致谢。
见刘备前来道谢,吕布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要夺你的城池,只因你弟弟张飞在此恃酒杀人,我怕他误了大事才代他来守此城的。如今公既然已归,我当将此城让与你。”刘备明知这是吕布的假意,考虑日后还要相互依存,也假意地应酬说:“备欲让此城给仁兄久矣,兄刚来时,备多次相让,公难道忘了?”说罢,二人哈哈大笑。
辞别了吕布,刘备带着关羽到了沛城。关羽、张飞心中对刘备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悦,向刘备发牢骚说:“过去我们是徐州之主,如今却成了吕布的门下客,这口气难道也咽得下?”
见关、张如此,刘备耐心对二人解释说:“当初我为什么要纳吕布在此?难道我不知他的狼子野心?非也!只因当初我们势单力孤,难于与各路诸侯争锋,故纳他以助我势。今日吕布所以请我们来此,同样也是此意。如今我们仍相互依存,只不过是易了徐州之主而已。如今我们败势,若不借此机会保存实力,岂不更惨吗?大丈夫能屈能伸,现在时势对我们不利,我们就要委屈以求全,岂能与他争命?”
听了刘备这席话,关羽、张飞若有所悟,也就低头不说什么了。
在这样的逆境之中,刘备非常能忍。他之所以能快意地忍耐,是因为他已经把客观形势做了充分的估计,觉得必须得忍。对于吕布的为人,他早已经了解了,因此他并不指望从吕布那里讨取什么公道和信义。他只不过是想利用吕布,求得相互依存之势,在诸侯争霸中保全自身,所以,他的心理是平衡的。但是,张飞则不然,对于吕布夺了他的城池这件事情,他是非常恼怒的,因此也就不愿做他的手下客,主宾易位这种感觉更是让他不平衡,这就是他没有全面认识到当时的客观情势,只是凭着感情用事的原因。由此可以知道,如果想要在逆境中保全自己,光凭感情用事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69为保存实力,暂时甘居人下
对纷纭复杂的局势做出了全面的分析之后,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要害,再提出相应的对策,就会显得简单、平易。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比如,朱元璋的“缓称王”,就是统揽全局之后制定出的一种策略。
虽然朱元璋胸怀大志,但是在表面上却总是甘居人下。当他有了一定的实力,成为小明王韩林儿旗下一路军马的都元帅后,一直没有自立旗号,而是继续使用大宋龙凤年号,奉小明王韩林儿为主。
攻下集庆后,朱元璋攻又先后把镇江、广德攻了下来,他的地盘不断扩大,也积蓄了相当的实力。小明王提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事。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又被升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又被加封为吴国公。此时,朱元璋的势力虽然已经不可小视,但他还是甘心居于小明王之下,使用龙凤年号,而这个时候,各路有势力的反元武装都已经纷纷自立,称王称帝了。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陈友谅以江州为都,迎立徐寿辉为汉王;第二年,他又杀死徐寿辉,自己称帝。明玉珍自立为陇蜀王,于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称帝,建大夏国。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相反,朱元璋一直记着朱升“缓称王”的话,不到时机成熟绝不称王。这一点,连足智多谋的刘伯温都有点替他着急。《明史·刘基传》里记载:“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既然小明王韩林儿是主,朱元璋军中有个规矩,每到新年,都要在中书省摆设小明王韩林儿的御座,朱元璋带领大家向御座行礼。
不料,这时只有刘伯温拒绝行礼,还说:“一个放牛的小孩子,奉他有什么用!”其实,朱元璋并不是不想称王,他当然也有称王之心,但他不急于称王,而是“缓称王”。这么做,不仅避免自己过早地成为各路豪杰攻击的目标,而且利用了人们对小明王的迷信,增强了自己的号召力。《明史·韩林儿传》里说:“时太祖以孤军保一城(指和阳),而林儿称宋后,四方响应,遂用其年号以令军中。”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避免消耗自己的实力,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护自己,就必须要在各股政治势力之间周旋。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红巾军将领刘福通兵分三路,北伐元军。刘福通军东路攻入山东,中路经保定、大同进入塞北,攻入上都,西路进入四川,进攻甘肃、宁夏等地,刘福通本人也带兵攻入汴梁。一时之间,“所在兵起,势相连接”,但是各路北伐的红巾军也因此而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最终相继失败。
然而,这个时候,朱元璋却在划地自保,他一直躲在后面悄悄地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始终量力而行,尽量避免与元军发生正面冲突。不仅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朱元璋部与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部之间的关系也十分暧昧。察罕帖木儿是元廷悍将,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候,元朝得以暂时不亡,多赖察罕帖木儿支撑。察罕帖木儿趁山东各路豪强相互攻杀之机,挥兵东进,一路所向披靡,无可抵挡。面对气势强盛的察罕帖木儿,朱元璋于该年八月派遣使者,致书察罕帖木儿,要跟他拉拢关系。
十月,察罕帖木儿攻克济南,这样一来,元廷所面临的危急形势一时大为好转。察罕帖木儿把朱元璋军的动向报告给了朝廷,朝廷认为朱元璋可以争取,便于第二年派遣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从大都(今北京)出发,走海路到庆元,要任命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并赐以龙衣、御酒。而此时,朱元璋刚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
然而,很不巧的是,元朝的诏书刚到达江东,察罕帖木儿就被人刺杀了,整个战局的形势顿时发生了变化,朱元璋用不着再讨好察罕帖木儿,因此就没有接受元朝的任命。不过也有人认为,朱元璋遣使察罕帖木儿,可能曾经萌发过降元之意,但我们从他的胸怀和后来的表现看,朱元璋之所以会和察罕帖木儿有所联系,不过是为了借通好来减缓元军对自己的压力。
察罕帖木儿的养子廓扩帖木儿在其义父死后,继续统领义父的军队,仍然是支撑元朝统治的重要力量。这时候朱元璋又故伎重施,致书廓扩帖木儿,与其通好,先后竟然达七次之多。虽然廓扩帖木儿对于他的通好一直没有回应,但是,对朱元璋来说这一招还是多少收到了一点效果。由此可见,朱元璋的自保能力和能伸能屈的机变才智有多么非凡。
70为长远做打算
如果一味地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掩耳盗铃,非但不能崛起,反而可能愈加衰落。只有时刻准备着,为长远做打算,才能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