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奸诈之人深谙“藏心”之术
狡兔三窟,狡诈之徒有一箭三雕之功,这就叫设局。奸诈之人通过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都很会设局。设局本领的大小,直接决定其成败。王莽就是一个设局高手,其本领表现在一个“藏”字上。
贪小便宜吃大亏这个道理王莽是深知的,所以,他在面对利益的时候,总是会反复推让,并且对于自己的亲信和下属他总是把一些利益毫不犹豫地分给他们。他对元后说,鉴于以前哀帝的外戚丁氏、傅氏奢侈的教训,太后要在衣食的方面注意节约,为天下人民做示范。王莽自己上书,表示愿意拿出100万钱,献出田地30公顷,交给大司农用于赈济贫民。其他官员也都效法,又捐钱又献地。
然后,王莽又带领百官向元后上奏,歌功颂德一番,并且“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遵帝王之常服,复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尽欢心,备共养”。就是劝元后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不要太累了。
如果是遇到水灾、旱灾,王莽就食素,亲信就向元后汇报,于是,元后就下诏劝王莽说:“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熟),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劝王莽多吃肉,爱护身体,为了国家。元后诏中有一句“国奢则视之以俭”,这是很深刻的。国家有奢侈的风气,作为元首要用节俭的行为来向国人示范,表示崇尚节俭。要知道,身教重于言教,提倡什么,只在口头上宣传还不够,最主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行为来宣传,元首就是全国人学习的榜样。西汉奢侈之风相当盛行,所以,王莽的节俭行动大得人心。王莽以节俭来引导人民,百官也积极捐钱、献地,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
当把国内的事情基本解决完了之后,王莽又把功夫下到了外交方面。首先,他用重礼收买匈奴单于,让他说中国的好话,又让王昭君的女儿来侍候元后。给元后的印象是,王莽不但能治理好国内,在外交方面也很成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想到了另一条长久之计:“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有能力,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当皇后。
王莽提出,皇帝9岁即位,过了3年,已经12岁,考论《五经》,12岁正是娶亲的年龄,应该及时娶亲,增加子孙的数量。娶什么条件的女人呢?王莽的原话是:“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适子女。”博采指从广大范围里去挑选。古代一个新王朝建立后,就封前两朝王族的后裔为诸侯国君,就叫二王。如周朝建立时封夏禹的后裔于杞,封商汤的后裔于宋。二王后,就是指二王的后裔。周公、孔子以及世代为列侯在长安居住的嫡生女儿。说是“博采”,二王后、周公、孔子、世代为列侯,这种家庭有限。又是在长安居住的,还是正妻生的适龄女儿。加上这三个条件,可供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了。
乍看起来,王莽列出这些条件似乎无可非议,其实,他是按他女儿的实际情况来提这些标准的。这叫土政策。前代没有这种规定,景帝王皇后,父王仲,槐里人,并非名门之后。武帝卫皇后,是个歌女,并非圣贤之后,也不是名门望族,只是她当皇后以后,卫青才立功封侯。她姐姐的儿子霍去病也因军功封冠军侯。昭帝上官皇后,祖父是上官桀,汉武帝时曾任羽林期门郎,后逐渐升迁。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要将才6岁的女儿嫁给8岁的汉昭帝,托了外人办这事时说道:“汉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常常以列侯的女儿嫁给皇帝。照此先例,王莽时列侯多得很,那么王莽的女儿在众多女子的竞争中是否能夺魁,实在没有把握。因此,王莽为了保证女儿竞争胜利,就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条件,这样一来,使诸多列侯的姑娘就没有了竞争的机会。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有关部门上报候选美女很多是王氏家族的,完全符合候选条件。“王氏亲属,候者凡十人”,再加上“三世据权,五将秉政”,自然有很多姑娘合格候选。这时王莽又提出:“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意思是说,我自己的道德比较差,女儿的材质也低下,不应该跟那些女子一起参加竞争。表面意思是自动退出竞争,让给别人。元后以为他是诚心诚意的,就下诏宣布所有王家的姑娘都退出竞争。当时,王莽是“安汉公”,位极人臣,在官民的心目中,是“德高望重”的社稷臣,是忠臣宗。
皇帝要立后时,却要把王莽女儿参加竞争的权利取消掉,这个消息一时轰动上下,反映强烈,公卿大夫跑到朝廷上论理。庶民、诸生、郎吏这些下层人每天有千把人上书朝廷。都说:“愿得公(安汉公)女为天下母。”王莽还派遣长史到各方面去做工作,劝诸公卿、诸生不要上书。结果,上书的人反而更多了。
经过王莽反复刺激的作用,元后被激荡起来的形势所迫,就只好收回成命,根据公卿的意见,把王莽的女儿列入候选对象。结果,王氏家族其他姑娘全被排除在外。王莽一退,排除了一大批竞争对手。
在那种气氛下,王莽虽说要“博选众女”,大家也不同意。王莽又说要让人看看女儿,元后派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等去看王莽女儿,回来汇报说:“公(安汉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就是说品德好,长相好,可以当皇后。这种见面也只是形式,谁知道她的品德如何?谁敢说她长相不美?元后又派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向汉朝列祖列宗请示,并进行占卜,结果是“康强”、“逢吉”,都是好兆头。
接着,信乡侯王佟就提出,根据《春秋》,天子娶亲,有一些规定,现在安汉公的封地还不符合古代制度。经过议论,变为古代天子封后父的地达百里。所以加封新野田25600顷,正好够百里。王莽又辞,只要原有的封地,加封两万多顷全部退回。元后同意了。
又有人提议,按过去的先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王莽又让,只收四千万,其中三千三百万分送给别人。于是,群臣又说,皇后受聘,只收四千万,跟群妾差不多,显不出高贵来,元后又增加二千三百万,共有三千万。王莽又将其中一千万分给家族中比较贫困的人,实收二千万。
在这件事情上,王莽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他在面对着封地赏钱的时候,没有都放进自己的腰包,而是采取了一退二分的方法,不贪小利得大利。这样一来,就使得他大得人心。
73不断为“取”创造有利的条件
《战国策·魏策一》文曰:“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先给予他人或先不取之,是为了给最终之取创造条件或环境。其追求取之有道,取之有术。
受北海孔融之约,刘备兴兵去救陶谦,兵至徐州城外的时候,刘备率大将张飞杀破重围来到徐州城下,入城与陶谦共议破曹之计。
徐州太守陶谦见刘备突破重围来到城下,急忙令人开门放入,并设宴款待。席间,陶谦取出徐州的牌印对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五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匡扶社稷。老夫已年迈,情愿把徐州让给你,切勿推辞。我随后便申奏朝廷。”刘备心想,如果我得了徐州,足可以独树一帜,当然要比在平原强得多。但是,我现在是代表救兵来商议破敌之计的,若就此接了徐州,清州田楷、北海孔融必说我不义,纵然得了徐州,今后我如何在此立足?想到这里,刘备就推辞说:“备虽汉室苗裔,功微德薄,现为平原相还怕不称职呢,又怎敢望徐州?今天我带兵来此,莫非是疑我有依势吞并之意?”
陶谦说:“刘备多虑了,我这可是实情啊!”
刘备说:“公虽是实情,可天下人会怎么看我刘备,倘若如此,我这不是重演袁绍图取冀州的故技了吗?此印备断不能受。”陶谦见刘备执意不纳,便把牌印收了起来,和刘备共同商议破曹之策。
当城外曹操因巢穴被捣,不得已撤兵后,陶谦把城外前来支援的田楷、孔融都请到徐州城内。宴毕,陶谦当众说:“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汉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甘愿乞闲养病。”陶谦说完这席话,心想,这回刘备总该同意了吧,我当众让印给他,可以洗去他的不义之嫌。刘备说:“孔文举令备来徐州,是为义而至,今若无端据之,于理不通啊!”意思是说,我不是不可以领徐州,但你们要寻个名正言顺的名堂才是。陶谦是个诚实的人,哪知道刘备的心理活动,只是一个劲地相让。刘备佯推诿说:“公既执意相让,为什么不把徐州让给袁术?他是四世三公之裔,兵据寿春,离徐州又近。”
孔融在一旁见状,插话说:“袁公路乃冢中枯骨,何足挂齿。今日陶恭祖既然让徐州与你,是天赐之机缘,如若不取,恐他日后悔也。”
田楷在侧始终一言未发,虽然他未发一言,但是在心中却把各自的用意看了个清楚。他想,陶谦让徐州是真情,刘备不纳徐州是假意,孔融插话道白是眼热刘备的好机缘。如果刘备真的没有纳徐州之心,为什么建议让给袁术而不建议让给在座的孔融或者我呢?这时,关羽、张飞也极力劝刘备接纳徐州,刘备又强调说:“吾无端取此州,你们这不是要陷我于不义吗?”孔融见刘备一直未开口建议把徐州让给他,也明白了刘备的心思,只好与田楷带兵而回。刘备应陶谦之约,在徐州城外的小沛屯驻兵马。
不久,陶谦病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说:“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望明公可怜汉室城池,接纳徐州牌印。”刘备心想,我所以不带兵回平原,暂居小沛,为的就是这天。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代领徐州了。想到这里,他未急着答应,却又叮问一句说:“君有二子,为什么不把基业传给他们?”
陶谦说:“吾有二子,长子商,次子应,其才皆不堪任。我死后,望公常常教诲他们,千万不可委他们以任何州事。”说罢,以手指心而亡。
刘备见徐州之任非他莫属,又向州中官吏谦辞一番,诸吏知陶谦临终将州事委以刘备,哪个会说出二话,一致拥立刘备统领州事。这时,刘备才答应下来。
在领取徐州这件事情上,刘备先为自己创造了必得徐州的优势,然后又假意推让,在谋取徐州的同时把自己的威信也树立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他心中的韬略,真的是深不可测。
74故意绕开欲“取”之物
善使诈术之人,当他们特别想得到某物时,却偏偏做出不欲之状,直待对方向其提及此物,然后才趁机讨便宜。这种方式很容易改变自身的被动局面。
公元208年,率数十万大军的曹操把刘备逐出了樊城、新野,收降了荆州的刘琮,将刘备追至江夏,陈兵百万于江陵,大有荡平江夏席卷江东之势。为了先除掉刘备,曹操准备采取先连东吴,再猎刘备之策,以防刘备势败投江东。
东吴孙权以百万之师屯于江北,恐曹操以会猎刘备为名入侵江东,一时举措不定。
诸葛亮与刘备计议说:“曹操以大军屯江陵不动,定是欲联合孙权,以绝我退路。现在与东吴的外交,是时局发展的焦点。若孙权联曹猎我,则我必亡。若孙权能联我以拒曹,则曹操必败。眼下,曹操陈兵百万于江陵,孙权必疑曹操有吞吴之心,不如借此隙结交好东吴,使他们南北双方对峙相争,我们也好从中渔利。”
刘备顾虑重重地说:“江东智士极多,孙权怎会轻易听我摆布?”
诸葛亮说:“待我亲自去江东一趟,凭我三寸不烂之舌,定能令他们动起干戈。不过我此刻主动前往,似乎有些被动。过几天江东有人来此,伺机前往较好。”
刘备问:“先生差矣!若等江东遣人来此,岂不等老了吗?”
诸葛亮说:“不出三日,东吴定会有人来此。”
刘备问:“何以见得?”
诸葛亮说:“现在曹兵百万大军压吴境,孙权不知道曹操军中的虚实。我们已与曹操交战几次,他不日定会派人来此探听情况。”
两个人正在讨论的时候,有军士禀报说:“江东鲁肃前来吊丧。”
诸葛亮笑着对刘备说:“你看,江东之人不是说到即到了吗?一会他若问起曹营中的情况,你就往我身上推,让他来见我。这次会晤十分重要,可为我去江东创造极好的条件。”
鲁肃见到刘备说:“久闻皇叔大名,今借给刘景升吊唁之机才得以相见,幸会!幸会!”双方客套一番后,鲁肃问道:“近来听说皇叔与曹操会战几次,想必皇叔一定知道曹军的虚实。”
刘备说:“那是军师诸葛亮筹划指挥的,备不知详情。”
鲁肃问:“我可以见一见诸葛亮先生吗?”
刘备说:“当然可以。”遂引他去见诸葛亮。
一见到诸葛亮鲁肃便直接问:“向慕先生才德,未能拜晤,今日有幸相遇,愿聆听先生对时局的高见。”
诸葛亮暗想,虽然我方现在面临着危险的境地,但是绝对不能让他对我们瞧不起,于是说:“曹操的计谋再妙也逃不出我的手心。现在我只是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暂且在此避一避。”
鲁肃问:“将来宜做何打算呢?”
诸葛亮说:“我主素与苍梧太守吴巨有交情,日后准备到那里去。”
鲁肃说:“吴巨兵微粮少,他自己尚不能保,怎能接纳别人?”
诸葛亮说:“我们去他那里也不是久策,不过是扩大些回旋余地罢了。”心想,别看你江东地阔粮多,我就是不提与你联力破曹之事。
鲁肃忍不住地问:“孙将军虎距江东六郡,兵精粮足,礼贤敬士。先生为什么不结我东吴共图大事呢?”
听闻此言,诸葛亮暗自高兴地想:我就等你这句话呢!于是接过话头说:“刘皇叔与孙将军素日没有什么来往,只怕去也无益。”
鲁肃说:“先生之兄诸葛瑾是江东的参谋,每天都盼望与先生相见。肃虽不才,愿引先生同去江东与孙将军共议大事。”
刘备一直在侧倾听,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了诸葛亮言语中的用意,插话说:“诸葛亮是吾师,与我一刻也不能相离,怎能轻易去你江东呢?”
鲁肃见刘备不肯,遂一再好语相劝。诸葛亮见戏演得差不多了,便对刘备说:“既然子敬是一片诚意,军情又如此紧急,不如我就去一趟。”刘备见诸葛亮把话头封住了,这才点头答应了下来。
次日,诸葛亮便被鲁肃客气地请去了江东。
诸葛亮本来想去江东,但是却声称去投苍梧太守吴巨。在诸葛亮和鲁肃经过一番巧妙的交谈之后,诸葛亮被客客气气地请去了江东,争取到了与孙权会晤的主动权。言不己出,以语绕开欲语之言,以情代言,其效果真是妙极了。
75让情感攻势发挥威力
如果你曾经有恩于对方,或者说对方曾经欠你的人情,你在说话行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以这一点打动对方,设法使对方重新升起对你的抱歉之情,这时你的情感攻势就很容易发挥威力。
春秋战国,在楚国有一个相国非常出名,他叫孙叔敖,一心为国,为政清廉的他从不谋私利,虽然做了很多年的官,但是却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家产。楚国有一个艺人非常有名,他叫优孟,身材修长,容貌清秀的他不只是戏演得好,而且能言善辩,常常寓讽谏于谈笑之中,起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孙叔敖知道优孟为人正直贤明,所以待他不错。后来,孙叔敖患了病,临死之际,嘱咐他的儿子说:“我死了以后,你必定会贫困。如果见到优孟,你就告诉他,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他一定会给你想办法的。”
就这样,孙叔敖死了好些年,他的儿子一直靠打柴为生,生活得非常贫困。有一天,孙叔敖的儿子真的遇上了优孟,就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死时,让我贫困时来见你。”
优孟有感于孙叔敖对自己的恩情,就对他儿子说:“你不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会有人来找你。”说完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