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21664800000039

第39章 “红色理财专家”郑义斋(1)

“红色理财专家”郑义斋

冯富贵

郑义斋是红四方面军和红西路军的供给部长,是一位出色的后勤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被誉为“红色理财专家”,“红军的好后勤”。他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和苏区的经济建设,倾注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3月,在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的悲壮征程中,不幸英勇牺牲,时年36岁。

(一)

郑义斋原名邓少文,1901年7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县一个贫农家庭。8岁时到一家私塾读书,前后上了四年小学。12岁到资本家经营的商号里当学徒,不仅每天要给老板家倒尿盆、叠被、洗衣、扫地,而且还要东奔西跑买东西,稍不称心,即遭打骂。他忍受不了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便逃出来,到一家印刷厂当了工人。苦难的童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3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二七”大罢工。为响应这次大罢工,郑义斋积极投入印刷工人举行的两次罢工斗争,反对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二七”大罢工遭到军阀的血腥镇压后,他被资本家开除。他在这次革命风暴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政治觉悟,决心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二七”大罢工后,他托人介绍,到京汉铁路当客车检票员。从此,他接触到了共产党,在党的教育下,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了共产主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革命转入低潮,但他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利用在火车上当检票员之便,掩护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并协助革命者运送枪支弹药。由于他革命坚决、办事认真,同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郑义斋入党不久,就被调到上海中央机关做地下交通工作。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奔走各地,传送党的指示、文件、经费,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1930年春,党组织让他在上海开办“义斋钱庄”,为党筹集经费。他的公开身份是“经理”,他把自己的名字也改为郑义斋了。他在钱庄工作整整两年,多次往来于上海、武汉、天津、北京、大连、青岛等地,闯关越险,为党筹集经费,为红军购买和转运军火物资。

一次,党组织派他给关押在上海法租界看守所的同志送些款子,他装作一个小商贩,到法租界后故意违犯卫生规则,于是被警察抓起来送进看守所拘留了一夜,他便利用这个机会,把款子交给了被关押的同志。另一次,党组织派他到青岛完成一项重要任务,不料当地的党组织遭到破坏,无法取得联系,他的经济来源也断绝了,处境很困难。然而他没有气馁,继续坚持工作。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把身边带的一些衣物变卖掉,艰苦工作数月之久,终于完成了任务。

(二)

1931年,在党的中央机关工作的顾顺章和向忠发先后叛变,供出了党的重要机密,在上海的党中央领导机关遭到大破坏,给工作造成极大困难。根据党的指示,郑义斋迅速处理完善后工作,于1932年春,由上海前往鄂豫皖苏区工作。动身时,他把党的重要文件秘写在内衣上,带到了苏区。

郑义斋到鄂豫皖苏区后,任省工农民主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兼工农银行行长,并任红四方面军经理处处长。当时,红四方面军正在为粉碎敌军的第四次“围剿”而英勇作战,前方需要补充各种物资。他积极组织力量,多方筹集粮食、衣服、资金、军火及医药用品,不断运送到前方,供给红军,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他在开展银行业务、建立财经制度、发展对外贸易、促进苏区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地区向川陕边转移,郑义斋随着红军的行动,沿途做后勤工作。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占领川北的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2月间,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相继成立,郑义斋担任省财政委员会主席。同年12月,川陕省工农银行成立,他又兼任行长。四方面军经理处改为经理部(后又改为供给部)后,他担任部长,并兼兵工厂、造币厂厂长。

红军入川之初,吃粮是一个十分紧迫而突出的问题。通、南、巴地区位于大巴山南麓,农作物产量很低。红军到来之前,四川军阀强迫农民种植鸦片,粮田面积不断减少,加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劳动人民终年只能靠吃糠咽菜度日,根本无法储备粮食。这就给红军筹集粮食带来严重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整天盘算,日夜操劳。后来,他带领干部深入部队进行调查研究,找到了一些解决筹粮问题的办法。一是打土豪,破仓取粮。红军每解放一个地方,就打开地主豪绅的粮仓,除一部分分给当地贫苦群众外,其余留作军用,并动员群众运到前方。二是协助地方苏维埃政府,发动军民大力开荒种田,毁烟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在苏区号召群众捐助粮食,或派人到白区购粮。

1933年8月,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以后,省苏维埃政府发布了《公粮条例》,号召苏区人民在自动原则上,在数量规定范围内,捐助粮食作为苏维埃公粮。他还派人同苏区周围的白区地下党组织联系,并动员来往于赤白区域做生意的商人,设法从白区购进粮食和其他急需物资。四是实行计划供粮,坚持勤俭节约。部队用粮,按实际需要和筹粮情况,定量配给。大米主要保障前方作战部队,后方多吃杂粮。

食盐供应一度是川陕苏区的一个大难题。通南巴不产食盐,外地运来的盐,不仅数量少,而且价钱昂贵。以往当地群众很少吃到盐,红军入川后,白军进行封锁,食盐运不进来,红军和群众吃盐更加困难。为解决食盐供应问题,他带领供给部的同志下去调查、访问,发现哪里有可能出盐,就组织群众打井取卤制盐,仅在通江县东南部,就凿了几十口盐井,终于有三口能出卤制盐,部分解决了食盐供应问题。为了扩大食盐来源,他又找通江县开明商人陈万福做工作,动员他设法从白区购买食盐运进苏区。陈万福联络了几个做过贩盐生意的小商,设法由白区运来了一批食盐,使吃盐的紧张局面有了缓解。

1933年8月,四方面军取得了仪(陇)南(部)战役的胜利,解放了素称“川北盐乡”的南部县产盐区,占领了大批盐井。消息传来,郑义斋欣喜异常,立即带人赶赴南部,组织盐业工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那时,由于战争和豪绅地主的破坏,许多盐井荒废了,一些受敌人欺骗宣传的盐井工人也躲藏起来,盐业生产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他每到一地,就把盐业工人召集起来,动员他们继续工作,为红军和穷人多熬盐。在他组织动员下,70多口盐井很快恢复了生产。后来,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又发动各地盐业工人努力生产,食盐产量大增,基本上解决了根据地军民的吃盐问题。

解决红军穿衣问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四方面军由陕南进军川北时,正值隆冬,经过长途转战,战士们身上穿的夹衣已破烂不堪,急需赶制军衣。郑义斋便率领经理处的同志帮助各师办起了战地被服厂,拆洗缝补破旧军衣。通南巴解放后,被服厂利用缴获来的一些布匹、棉花,为战士们制作新棉衣,分批发给部队,同时把旧军衣收集起来加工。1933年10月宣(汉)达(县)战役后,红军缴获了军阀刘存厚在达县经营多年的被服厂、兵工厂、造币厂的全套机器设备,还有棉衣2万余套,棉布20万匹,全部运到通江苦草坝、德汉城,充实了红军的工厂,在郑义斋的领导下,加紧生产,保证了红四方面军的军需供应。

红军的武器弹药主要是在战争中从敌人手中缴获,而对各种武器的修理,便成为红四方面军经理部的主要任务之一。郑义斋采取了依靠大家动手,分级负责的办法,要求部队每到一地,都要注意征召和雇用会修造枪炮的工人,以充实各军、师的军械修理厂。这样,枪炮毛病小的,由军、师负责修理,需要大修的,送方面军经理部兵工厂修理。红四方面军原来只有一个20多人的修械厂,既没有机器设备,也缺乏相应的技术力量。入川后,他四处奔跑,动员工匠近百人,很快在通江县苦草坝办起了一个小型兵工厂,组织大家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修理枪械,后来又逐渐摸索出自造手榴弹的办法。

红军解放达县后,缴获了刘存厚的兵工厂。郑义斋听到消息,非常高兴,立即同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等人星夜赶往达县前线,组织人力把缴获的工厂设备、器材、原料等全部搬到通江。他还和当地党组织一起,向工厂、技术人员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动员他们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为消灭反动派制造枪炮子弹。这批人员愉快地进入了根据地,壮大了军事工业的工人队伍和技术力量。于是,红四方面军的兵工厂发展到1400余人,拥有各种机床138台,能生产枪支、弹药,供应部队需要。

为了改进手榴弹的生产,郑义斋和工人一起搞研究,做试验。那阵子他简直入了迷,回到机关后仍苦思冥想,桌上摆的,纸上画的,都是手榴弹。经过多次试验,终于造出了马尾手榴弹,杀伤力还很大。郑义斋还同兵工厂的负责人丁武选等,带领职工们研制出一种射程很远的平射炮,山地平地都能打,在战斗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由于他的积极工作和兵工厂全体职工的努力生产,在当时原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维修、制造了大批的枪支弹药和手榴弹,保证了全军的需要,为粉碎敌人的军事围攻,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

川陕苏区时期,张国焘积极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和政策,在部队“肃反”中,制造种种借口,以所谓“改组派”、“AB团”、“第三党”、“反革命”等罪名,诬陷、打击、迫害与他持有不同意见的干部,给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建设造成严重危害。当时,红四方面军的不少指战员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过抵制和斗争,郑义斋就是其中的一员。

郑义斋具有坚强的党性和政治上的锐敏性,遇事善于分析、思考,在重大问题上,头脑清醒,是非分明,立场坚定,敢于坚持党的正确原则,决不看风使舵,随波逐流。他对张国焘的错误早有觉察,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了巧妙的抵制和斗争。张国焘借口“肃反”,杀害了许多好同志,对此郑义斋十分不满,他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方式,保护了身处逆境的同志。

在“肃反”中,张国焘把那些有文化、有才干的知识分子或出身不好的同志,作为怀疑和打击的重点,这些同志随时都有被抓起来关押、杀头的危险,搞得人人自危,惶惶不安。郑义斋对张国焘错误的“肃反”政策根本不去执行,有时张国焘下“指示”,点名要处理某个同志,他就找出名正言顺的理由,用巧妙的办法应付过去。例如,他提出后勤部门的业务技术性强,没有文化的人干不了;搞军工生产,同白区进行贸易,要有一定的经验和工作能力,外行不能顶替等。对于那些所谓“有问题”的同志,他建议不要把他们抓走,可以边留用边“改造”。他用这种办法,保存了一些好同志和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