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历史学家们去考证吧,我们现在要说的是关于公主坟的传说故事。尽管版本不同,但都透露着一种情绪,那便是寻常人家所羡慕的繁华其实正包含着落寞与无奈。
在一个版本的故事中,民间公主的主角是孔四贞。作为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又是孝庄皇太后的养女,还被封为和硕公主,孔四贞所享有的荣华和荣耀,确实让人们羡慕。据说当年李定国攻破桂林之后,孔有德自尽,她家中的其余亲人共有一百多口,也悉数被杀,只有孔四贞侥幸逃跑。后来她孤身一人来到京师,在朝上恸哭不已,其时天空为之变色,大地因此而震动,顺治帝听后十分怜悯,便将其收留在宫中。顺治看中了孔四贞的美丽容貌和过人勇气,本想立她为妃,但在得知孔四贞已许配人家之后便只能作罢。不久,孔四贞又得到孝庄皇太后的喜爱,还被封为“和硕格格”。孔四贞死后被葬于如今的北京公主坟。
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中,女主角则为乾隆时期的一民间女子,而收她为义女的则是乾隆本人。
这位民间格格据说是乾隆游江南时偶尔遇到的一位卖唱葬父的女子。那天乾隆带着两名侍从离开客栈,打算在附近走一走、逛一逛,见前面围拢了好多人,乾隆便来了兴致,不想原来是一个婉丽清秀的女子被几个恶霸欺负。乾隆吩咐手下赶走那些恶霸后,便和这个女子细细地聊起来。这女子本是个读书人家的女儿,母亲早逝后就由父亲一手带大,前几天老父亲病重身亡,家中又实在无钱为他备办葬礼,无奈之下,她一个弱女子只能抛头露面,卖唱葬父。乾隆听后十分怜惜这个女子,本想带她回宫,但又担心这个女子会拒绝,于是乾隆在留下一些银两的同时也留下了一块带绣花的明黄色丝帕,他告诉姑娘,今后如遇难处,就带着这块丝帕来紫禁城找一位姓艾的老爷。
过了半年,这女子的家乡遭遇自然灾害,她一想自己已无父无母,何不试试去京城联系那位“艾老爷”,也许能谋些事情做,借以活命。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这女子来到了京城,遇人就打听可知道一位“紫禁城里的艾老爷”,在看到许多人摇头之后,她不觉有些心灰意冷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官员经过这里,他对乾隆赠给一位民间女子黄丝帕的事也有耳闻,他心想,这可是个升官发财的好机会,于是就将这名女子带进了紫禁城,带到乾隆跟前。
果然,女子被眼前这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吓得不轻,乾隆好生安慰她,希望她留在宫里。乾隆的意思本来是要收她进后宫,但收一个不在旗的女子做嫔妃又有违祖制。这女子倒也聪明,便请求乾隆收她为义女,她终生不嫁,只一心为大清朝、为皇上祈福祝祷。就这样,这位穷苦无依的民间女子便成了汉人公主。死后被葬在现今海淀区的公主坟。
那么这位民间公主在皇宫里的生活到底如何呢?在旁人看来那是锦衣玉食,有人伺候着,多好的生活啊。可是那汉人公主毕竟不是皇家血脉,在宫中岂能不遭白眼?即便不必为生活衣食发愁,但终究也是不自由。据说这位汉人公主三十几岁便过世了,而陵墓也是草草地选了个地方,既不讲风水也不讲品级,自黄昏开始这里就有女子的轻叹声,有时还能传来琵琶声,有时也分明听到一个女子叹息着说要“回家”。公主二字,也许在别人看来是风光无限,但在她本人觉来,却不过是个黄金的枷锁一般。
其实,北京的公主坟有好多座,在玉渊潭、海淀区西洼、丰台长辛店、安定门外的雷桥村等地方都有公主坟。尽管关于公主坟的传说奇闻历来不断,但这些公主们生前的真实生活究竟如何,却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查证。
“中关村”这地名本与太监有关
中关村这个地方,无论是老北京也好,还是外地朋友也罢,多多少少都听到过它的大名。它不仅是全国知名的科学城,而且还被誉为是“中国的硅谷”,就因为近几年这里IT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中关村”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呢?
以前这里本是一片荒凉的坟场,荒无人烟,而且这里多是埋葬死去的太监。因为自明朝开始,太监们就开始在此处购买“义地”,日久月深之后,这里便形成了太监墓葬群,那些年老体衰、再也不能继续伺候主子们的老年太监多数也会在这里寄居,而在生活上则完全依靠那些较为富裕的太监们来资助。在平时这些老年太监就给那些已死的太监们扫扫墓、上上坟。这些太监不仅在肉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且在衰老之后也没有依靠,只能凄凄惨惨地过活,在度过残年之后,就葬在这里了。在明清时期,太监又称为“中官”,而这个地方又专门埋葬太监,因此人们便称这里为“中官坟”。
也许是这个叫法不那么文雅,因而后人给此地易名为“中关村”。不过再怎么易名,和中官坟有关的传说故事却依然不会被人们淡忘。
在康熙年间,有位因年老体弱而不能继续侍奉主子的太监来到中官坟这里居住。这个太监不会钻营,也不会讨好主子,他只能带着一些微薄的积蓄在这里度过残年。原本他还以为自己要孤独凄苦地在这里过活,没想到这里其实还蛮热闹的。怎么说呢?到处都是和他一样的人,遍地都是和他一样的鬼。
白天,这些太监们聚在一起说宫里的往事,到了夜晚,活着的人睡下了,但那些躺在地里的却刚醒来。一些刚到此地的太监虽然对中官坟闹鬼的事情有所耳闻,但并未亲眼瞧见,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总免不了会有些害怕,可是习惯了却会发现,原来鬼比人容易伺候多了。
这天半夜,就听坟地上几个鬼聊开了,一个说他生前也很得宠,因为伺候德妃娘娘很用心,还被赏赐了不少东西。不过在暴毙之后,他就不知道赏赐的那些东西究竟落在何人手中了。
“你那点赏赐算什么?我还服侍过世祖爷呢。不过我也是个苦命的人哟,哪里做得不好就要挨一顿说,倒霉的时候被打个半死。这碗饭可不好吃哟!”一个老太监摸着膀子上的一处疤痕说这就是以前被人毒打,落下的印记。
“你们受的那点委屈算什么?我伺候明成祖的时候哪一天不是小心翼翼的,结果不知道得罪了谁,就被一顿乱棍活活地打死了。死后我被丢在这里,再无人管。想来真是伤心。”一个身穿明朝衣服的太监边说边哭天抹泪的。
另一个沉默许久的太监说:“是啊是啊,咱们做奴才的,有几个是甘心情愿做这个的?宫女再辛苦,可到底也是健全人。像我们这样六根不全的,连阎王都不收。若不是当初为了有口活命饭,我是断不会选择这个行当的。”
这一番话倒是引得四周的太监鬼魂们颇为赞同。于是大家便聊起了自己生前受到的恩赏或无端而受的责罚,聊自己在宫内所结识的朋友中,哪个太监人最好,哪个太监嘴巴坏、哪个太监最会哄主子开心,哪个太监做事最死板、经常挨师傅训,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正聊着时,就听一声鸡啼,大家便不再言语了。怎么了呢?因为鸡一叫,就代表天要亮了,白天是活人的世界,于是这些太监鬼魂们也便安静下来,决定休息去了。
前几天刚来到中官坟的老太监在屋子里自言自语着,“什么时候我才能像那些埋在地里的人那样,舒舒服服地睡个安稳觉啊。”
现在的中关村在夜里也很热闹,只不过那些地下的人们不太会在半夜时分出来聚在一起聊天了,因为他们聊来聊去的话题早都已经说烂了,不新鲜了,再要说什么,就只能是说给现代人听了。
八王坟,这个名字有点熟
在北京生活过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有很多公交车站的名字都带个“坟”字,比如现在我们要说的“八王坟”就是比较有名的一个。
位于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通惠河北岸的八王坟,究竟埋的是一位排行老八的王爷,还是埋了八个王爷呢?假如埋的是排行老八的一个王爷,那么他又会是谁呢?关于他又有哪些传说故事呢?
八王坟,其实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所谓“八王爷”应为在授予亲王封号的儿子中排行第八)英亲王阿济格的墓地。这位王爷骁勇善战,年轻时出征察哈尔、喀尔喀、朝鲜,凭借着一身的骑射本领而享誉军中,后来在与明朝军队较量的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及广渠门之战中又大败明军,显足了威风。在之后的各场战役中,阿济格都接连取得胜利,在崇德元年(1636)因为战功显赫而被封为武英郡王。在顺治元年(1644),阿济格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与多铎共同夺取了北京城,此后便晋为英亲王,是为八王爷,此时的阿济格达到了人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候。在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病死之后,阿济格决心密谋夺取觊觎已久的摄政王位。此事泄露之后,阿济格遭到幽禁,后又被赐死。由于是因罪被赐死,所以这位八王爷的陵墓被安置在通惠河畔一处极为荒凉的地方,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八王坟”。
不管怎么说,八王阿济格也是一代开国功臣,死后被葬在如此荒凉、偏僻的地方,其陵墓又十分简陋,这多少有些说不过去。这不,在附近世代居住的老人们就说过,从祖辈那里经常听到这个野心勃勃、又被逼受死的八王爷大半夜还不消停的事儿。
在八王爷阿济格刚刚下葬的那几天,周围的风声跟以往都大不一样。那风的嘶吼声直钻入人的心窝里,到了黄昏时分,这风声又明显变成另一种声音了,那分明是一声声“惨啊、惨啊”的嘶叫。
曾经有个乞讨的小孩儿,还算是个胆子大的,走到八王坟这里时因天色阴沉,便卧倒在坟墓旁的空地上就呼呼地睡过去了。睡梦中似乎听到有人赶他走,但他又冷又饿,根本就走不动了。直到天色蒙蒙亮时,他才揉着眼睛坐起来,看到眼前有个面色紫青、身穿盔甲的大个子。小乞丐伸出手来就要吃的,那大个子倒也大方,从怀里抓了一把碎银子就放到小乞丐的手上了。这小乞丐正喜滋滋地要去烧饼铺买吃的,等到天色大明,他再一看手里,发觉自己一直紧握着的竟然是一把骨灰!
在乾隆十一年(1764),朝廷开始重修八王坟,原先那个小土坟头不见了,代之以一座规模宏大、占地数十亩的陵寝。也正是从这以后,八王坟附近的怪事才消失了,那风声也平静了许多,不像之前那样声如嘶吼,直吹得人心惊胆战。可是在清末之后,八王坟因为战乱原因而成了盗墓贼经常光顾的地方。八王坟前的驮龙碑以及享殿、宫门等也被人们拆除后用于别处了。
从荒凉偏僻到风光无限再到破败不堪,到了如今又再度成为北京城的交通枢纽,八王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说明不论显赫还是没落,最终都还归于无常变化。不知如今那位野心勃勃的八王爷会作何感想,是否会在午夜时分跑出陵墓,到街市上逛一逛呢?
龟驮碑的历史渊源
前些年有这么个传闻,说在丽泽桥西修地铁时,工人们挖出了一个身长五十多厘米的石龟。这个石龟的出土,引发了人们的强烈的好奇和各种猜测。
也许您不禁要问了,在一些王侯贵胄的陵寝前也曾经有过驮着石碑的大石龟,那么,这龟驮碑是从何时起源的呢?
据说在北周武帝灭佛时,有位高僧慧闻禅师为了法命延续,不得不乘船南下,可是船行海上时偏又遭遇了大风浪,这一船的僧人落入海中,情况十分危急。正在这时,一只巨龟浮出海面,将慧闻等僧人驼到南京(那时叫江宁)。慧闻向神龟道谢,神龟摇头说,自己不过是报答慧闻的放生之恩。这件事被陈宣帝知道后,十分受触动,便下令建造一座报恩寺,并在此地立碑纪念,这块石碑由一只巨龟背负。
在十三陵也有一座龟驮碑,那么关于十三陵龟驮碑有什么历史传说呢?
据说在乾隆年间,那位在忙完政事就喜欢东走西逛的万岁爷在来到十三陵之后,就打起了十三陵的歪主意,他先是把定陵、永陵的楠木基座给搬走了,后来又瞄上了那些雕刻精美的石人石马,在被刘墉使了“诡计”之后,他只能作罢,可他在看到十三陵的龟驮碑之后,就再也移不开视线了。
一天,乾隆就问刘墉,都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是不是说在版图内土地上的东西都是属于皇帝一个人的呢?
刘墉觉得这话里有话,但一时又摸不透乾隆到底想问的究竟是什么,便像蚊子似的哼哼着说“是”。乾隆听后便来了精神,说十三陵的龟驮碑不错,既然版图内的一切东西都属于皇帝一个人,那么就把那龟驮碑搬到我的陵寝去吧。
“万岁爷,这可不行啊!您这样做,是对前朝皇帝的大不敬啊。”刘墉劝阻道。乾隆把脸一沉,指着刘墉就说:“你好大的胆子啊,是本朝的皇帝重要,还是前朝的皇帝重要?”刘墉见乾隆真的生了气,也不敢继续说了,只是在脑子里开始想办法。
有一天,乾隆来给他皇额娘请安,老太后就说:“我一连几天做噩梦,闹得实在心烦,你陪我去御花园走走。”乾隆便陪同他皇额娘、崇庆皇太后来到御花园散步,老太后说:“我梦到自己身处在一片大海之中,空中有恶龙朝我喷水,那海水又冰凉彻骨。这种恐惧,哀家现在说起来都浑身打战。可还好,有只巨龟游来,它用背把哀家驮到了岸上。我就告诉这神龟,以后必定要奏明当朝皇帝,让他好好嘉奖你。不料这神龟还开口说话了,它说只希望能安安稳稳地在老家待着。我就问它的老家在哪儿。神龟说它的老家在十三陵。”
乾隆明白了老太后的意思,自然不敢再打十三陵龟驮碑的主意,但他又暗暗恨起了刘墉,因为要搬走龟驮碑的事只有刘墉一个人知道,必定是他把这事告诉老太后的。于是,他便命刘墉进宫,就在他看到刘墉刚想发火时,却见刘墉的脸上又青又紫,似乎被人打过,便问刘墉这是何原因。
“唉,万岁爷,您有所不知啊!我本来准备忙完政务就按您的吩咐把十三陵的龟驼碑给搬走。可我当天夜里休息时就被几个闯进卧室的人给狠命揍了一顿。待臣定睛一看,却见是一些石头做的武将,再仔细一看还很眼熟,敢情还是老相识呢。”
“哦?老相识?”乾隆来了兴趣,便继续追问。
刘墉长叹一声,说道:“那些石头做的武将就是十三陵的石人啊!皇上,您忘啦?它们说了,这龟曾经救过前朝的某位皇帝,因此便在十三陵里放置了一尊龟驮碑的石像。可它们得知我要把龟驮碑搬走之后,就来到我这里来找我算账了。您看,我这脸上、身上,都被它们给打成这样了。”
“真是岂有此理!搬走龟驼碑的命令是朕下的,它们为何去找你的麻烦呢!”
“回皇上,这国土里所辖范围内的一切都是皇上的,是当朝皇帝的,自然也是旧朝皇帝的。那些石头做的武将也好,还是那龟驮碑也好,都是皇帝的,它们又怎么敢对主子下手呢?所以,就只能找我这个当臣子的麻烦了。”刘墉说完后,乾隆沉吟半晌,便再不提起搬走十三陵的龟驮碑的事儿了,后来昭告天下说,那十三陵的神龟通人性,曾在皇太后睡梦中救了皇太后一命,为此要褒奖于它,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在安抚人心而已,即便万岁爷拿来金银珠宝,那石龟也不会看上一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