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供饭仪式
说起老北京的红白喜事,大家的第一个感觉便是“真讲究”。没错,老北京的红白喜事确实有很多讲究在里面,有些仪式还十分繁琐,但即便繁琐,也不能省略,比如供饭仪式。
供饭是在家停灵期间的一种家奠仪式,亡人的家庭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每天必定要供上两顿饭,就像亡人在世时那样。不过,在此之前需要给亡人开咽喉,不然亡人是不能“进食”的,而开咽喉的人,也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做的,必定要请亡人已经出嫁的女儿才能担当这事。
那为何在供饭仪式上要开咽喉呢。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根据佛教教义,凡是生前作恶、不行善事的人,死后一定会坠入三恶途中的饿鬼道,堕入其中的魂灵咽喉闭塞,细如针管,不得进食,永远受着饥饿的折磨。这是因为他们生前吝啬,不肯帮助别人,而且坏事做尽,才有此报应。供饭仪式便据此而认为,人死后变鬼,其咽喉必定细如针管,不能享用饭食,忍受饥饿之苦,这就需要由其亲人发孝心、发善心,才能为其打开咽喉。
关于开咽喉,民间还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朝时有个大财主,尽管家里资产雄厚,但仍然十分吝啬,看到乞丐从来不施舍。北京某寺庙需要扩建寺院,很多百姓都是或出些钱、或出些力,唯独这财主,不仅不捐半文钱,反而说扩建寺庙会影响到他家的风水,要寺庙里的和尚赔偿他“风水损失费”。尽管这个财主如此蛮横不讲理,但他的儿女却很是善良。过了几年,这又贪婪又悭吝的老财主病死了,他死后的面目十分狰狞,而且在头七的那几天里,老财主的儿女夜夜梦到他在恶鬼地狱里受苦,只见他喉咙细如针管,偏偏那腹部十分肥大,一张面皮紧贴在头骨上,两腮和两眼窝都深陷进去了。
老财主一边哭,一边说,都怪自己当初太糊涂了,活着的时候不肯多帮助人,还经常占人家便宜,坑害别人,如今沦落到这个地步,那也是自己活该受报应。
这样的梦一连持续了好几天,财主的一双子女可受不了啦,他们燃灯供佛,到处做善事,希望能用自己的善行救度身处恶鬼地狱的亡父。一位高僧知道了他们的孝心和善行后便指点给他们一个办法:把死者的咽喉给打开,这样他就可以享用你们供奉的食物了。老财主的儿女听后便依照这高僧的话去做,不仅这样,他们还一心念佛,希望能超拔沉沦在地狱苦海的亡父。就这样,过了几天之后,他们又梦到亡父前来报喜,说自己已经吃到了家中供奉的饭食,而且依靠孝顺子女的至诚之心,自己已经脱离了恶鬼地狱,转生人间了。
穷苦些的人家,备办供饭仪式还是比较简单的,而那些稍微富裕些的,或者是王公贵族,则相对要麻烦些,也更繁复些。但不论是简单还是繁复,都说明在人们的头脑中存在有一种人死如初生的观念,而且丧葬礼俗中的供饭仪式被认为十分重要也就在于此。
人生“三面”怎么讲?
旧时,老北京常说“人生有三面”,这都是哪三面呢?第一面,是指人落生后的第三天接受洗礼时的“洗三面”,这时还是小婴儿,牙还没长全,只能由贺喜的亲朋好友来吃。第二面,是过生日时候吃的“寿面”。这第三面就是去世三天后,家中晚辈给其举行祭祀时的“接三面”。当然了,这时候也只能请家属和前来吊唁的亲友们吃,本人是吃不到了。至于接三面时如何进行主副食和菜肴的搭配,这根据每个本家的经济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老北京人看来,人的出生、做寿和去世,是人生中的三件大事,而在办这三件大事时,都离不开一样食物,那便是面食。因此,把这人生中的三件大事称为“三面”。
在旧时的北京,婴儿出生第三天时有“洗三”的风俗习惯。一来是为了洗干净婴儿身上的污垢,这是出于卫生健康方面的考虑。而更主要的还是寄托了亲朋好友以及长辈们对婴儿的祝福,因此参加这个仪式的多为至亲密友,不大会邀请外人来,而且一般是在下午举行。
在仪式开始前,要准备好铜盆,并将其擦拭干净,然后往里面加上用艾叶和槐枝熬过的热水,用来给婴儿“洗三”。参加仪式的宾客按照辈分高低来排序,他们往盆子里加一些清水,同时也说些祝福的话,比如祝愿孩子健康成长、聪明伶俐等,也可以添上一些莲叶或者桂圆,更有的往盆子里放上几枚硬币,祝愿孩子生活富裕不差钱。孩子的奶奶或姥姥一边小心地给孩子擦洗,一边还要在嘴里念叨着老北京的歌谣:“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
只要婴儿哇哇大哭,全家人就笑逐颜开了,而且婴儿哭声越响亮,说明这孩子以后的生活就越好,那些不哭的孩子才让大家闹心呢。在给婴儿洗澡之后,本家就会邀请宾客们一起吃打卤面。吃完之后,这洗三面的仪式就算是结束了。
除了洗三面,人生中第二重要的就是过寿时的寿面了。吃寿面的习俗起源很早,据说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这种习俗了。一向身强体健的汉武帝有一次莫名其妙地生病了,而且病情十分严重,这可急坏了他的祖母窦太后,宫里派人四下求医,但治疗了好久却也不见好转,一个大臣为了宽慰窦太后,便说汉武帝的人中很长,人中长的人寿命也长,目前的劫难过去之后汉武帝必将有一番大的作为。
这虽然是宽慰人的话,但没过几天,汉武帝的病情果然有了好转。在做寿那天,宫人端来一碗面食,这是一种又长又细的条状物。汉武帝便问身边的大臣这是怎么一说。大臣们纷纷说这种绵绵不断的食物即是祝祷长寿之意,在做寿时吃这种面食,正是为了长寿。汉武帝听罢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果然到了第二天身体就恢复得很好了。自此之后,每逢做寿,宫中必定会做这种面食吃,人们还给它取名“面条”,一来是因为这种食物的外观是长条状,二来也是取连绵不绝、绵绵不断的意思。
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在老北京给别人做寿时送的寿面还有很多讲究,给别人送的寿面一定要凑成双数,寓意“好事成双”,而一些富户则在寿面上用红纸剪成寿字加以装饰。
接三面就是本家招待前来吊唁的来宾,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老北京人喜欢面食,而且老北京的红白喜事、婚丧礼俗都离不开面。不论是孩子出生时寄托着亲友们期望的“洗三面”,还是做寿时充满亲友祝福的“长寿面”,抑或是去世后寄托亲友哀思的“接三面”,可以说面食贯穿了老北京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而在这种独特的婚丧礼俗中,我们也能窥见老北京人对“规矩”的讲究,对礼俗的重视。
未嫁即殇的“女儿殡”
送女儿出嫁,这本是父母的一件大喜事,可有些还没出阁的姑娘却因为疾病、意外等原因而过早地离世了。无疑地,这对父母来说是一个打击,而有些父母既然不能亲眼看着女儿出嫁,也不能给她操持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了,那么就把女儿的葬礼办得体面点儿吧,这也算是对亡人的怀念了。于是,“女儿殡”就这么出现了。
在旧时的北京,就已经流传开了“女儿殡”的传说,而听老辈子人说,这些传说最早可以追根溯源到朱棣迁都北京那会儿。
据说曾经有这么一个大臣,他为朱棣顺利登基立下了不少功劳,而朱棣自然也没有亏待他,金银财宝、田园美宅、高官厚爵,一样都不少。不过这位主儿却是个断根子的命,怎么说呢,他家三代单传,为了能延续香火,家人便早早给他娶了媳妇儿,本指望能生下男孩来,子承父业,可成亲好几年,他们夫妇二人也没生出个一男半女的。一直到了他四十来岁,他的夫人终于生了个姑娘,这大臣一见是女儿,便不太高兴,可另外几房小妾都没动静,这大臣一想,认命吧,有女孩也不错,以后招赘个姑爷进门,这香火一样有人继承。
可这位大臣尽管在仕途上一番顺风,一直做到了丞相,但他在子嗣上却厄运连连,唯一的女儿长到十四五岁,忽然患病,没过几天就亡故了。这位丞相见女儿还未出嫁就先离去,便用头撞着床帮,哭天喊地,家中其他亲眷也无不落泪。可这姑娘已经订了人家了,按照那时的礼俗,定了亲的女孩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死后不能进祖坟的。但这姑娘又没过门,夫家也不认。这可如何是好。
老丞相决定给女儿找个风水好的地方下葬,而且还要像操办婚事一样给她操办丧事,一是寄托思女之情,二是做个样子给那夫家看看,免得落了旁人的笑话。听说丞相家那如花似玉的女儿突然病死,而且还要给她操持一场“女儿殡”,北京城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兴致,因为大家不知道这“女儿殡”到底是如何办的。
我们都知道,在办丧事时黑色、白色是服装的主色,其他诸如淡黄色、浅蓝色等是花圈、花环以及要烧掉的纸人纸马等物的颜色,不过这位丞相办的丧事可和寻常人家的不一样,人家要办的是“女儿殡”,既然是未出嫁的女儿,在葬礼上所选用的颜色自然要挑鲜艳些的,而且这个丞相还吩咐家中男女眷属、仆役丫鬟,人人都要像办喜事那样去打扮自己。尽管好端端的一个俏丽女孩儿突然病故,怎么想来都是件痛心的事,但丞相府里还是张灯结彩,人人都身穿着鲜艳衣服,就仿佛这天不是送走亡人,而是送大闺女出嫁一般。
不仅丞相府里的人都打扮得格外艳丽,就连那位过世的大小姐也被装扮得更加美丽,而这也更使丞相痛心。只见那女孩儿身穿大红绸缎裁制的嫁衣,在衣服上还点缀着各色珠宝,头上戴着一顶金制凤冠,这华美的凤冠本来是留作婚礼上戴的,既然她不能出嫁了,那就让她戴着凤冠出殡吧。
老丞相正望着自己的女儿出神,就听外面说:“吉时已到,请小姐起步!”这就是说要出殡了,但丞相早已吩咐过了,要把这丧失当做喜事来办,因此绝对不能说“出殡”,而要说“请小姐离府上轿”。而这棺材也着实做得新奇,其形状也如同轿辇一般,而且还装饰着大红喜字和各种凤纹。
当轿夫抬着这轿辇一般的棺材走在街上时,两旁围观的人果然很多,比去年王爷嫁闺女时显得热闹多了。人群中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这丞相倒是有想法,把闺女的丧事当喜事来办,你看这妆奁就有这么多,都是给丞相府小姐陪葬用的。还有人说,没见过这么办丧事的,丧事本来就该按照规矩来办,如今闹得这样欢,不怕天地鬼神都不高兴吗?
人们正议论着,忽见晴朗的天空登时响了一个炸雷,人们顿时愣住了,而那些吹鼓手仍在卖力气地吹吹打打,轿夫们抬着轿辇一般的棺材吭哧吭哧地在走,看不出脸上的表情是喜是悲。
按照当时婚丧礼俗的程序,到了晚上终于算是办完事了,人们把小姐送到了“家”——北京城郊一座刚刚修葺好的坟墓,老丞相又说了一些告慰女儿的话,之后才坐进轿子里回家了。这一路上老丞相心里也很难过,假如说热闹,那今天可真是出尽风头了,——那倒是啊,谁也没见过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的,这一天全城的老百姓恨不得都该倾城出动了,就连皇上都知道这事了,尽管他心里可能不赞同这种做法,但嘴上也没说什么,而那小姐未来的婆家也知道了这丧事喜办的荒唐举动。
过了几天,身体一向硬朗的丞相突然中风了,家人只说他是思女心切,而皇上认为是为国事操劳太过辛苦导致的。只有丞相一个人知道,每天夜里他的卧室里都会响起女孩儿悲悲切切的哭泣声,这女孩儿只说思念爹爹,不想一个人住在那黑暗偏僻的地方,开始,老丞相还没有理会,可他禁不住那女孩儿的哀求,终于有一天夜里,他说:“孩儿不怕,爹爹来看你了。”于是,第二天他就中风了,当仆人们发现死在卧室里的丞相时,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老丞相浑身上下的皮肤都细嫩白净,仿佛十四五岁的少女一般,不仅他的胡子落干净了,而且连满头白发都变作了黑色,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年轻女人。而在出殡那天发生的事也很离奇,有人看见一个身穿大红喜服、头戴凤冠的少女在送殡队伍里笑得十分开心,可当问起丞相的家眷时,她们却都说没看见。
这个在殡葬队伍里嬉笑的少女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呢?据和丞相府往来密切的一个老人说,这位少女倒是像极了丞相府里病逝不久的大小姐。
为何病人临死前要“倒头”
在不少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在病人尚未咽气之前,将其从原来躺着的地方换到为其另外准备的床板上,这种床板被称为“吉祥床”或“太平床”。其实在老北京的丧事礼俗中也有这样的做法,这叫做“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