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北京的歇后语
假如问一位外地朋友:“您觉得最能代表老北京特色的是什么呢?”估计十有八九的朋友会说:“就是那一口嘎嘣利落脆的北京话最有意思了。”还有些外地朋友觉得老北京话里面的歇后语特别搞笑,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老北京的那些风趣、幽默、形象、充满生活气息的歇后语。
首先我们来说说谐音类的老北京歇后语。比如,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蜘蛛拉网——自私(自丝)、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这种歇后语是根据同音字或谐音字,根据原有的意义而引申出另一层意思,这种歇后语总要绕过几个弯子,别人方能恍然大悟。
在老北京歇后语中还有这么一类,它通常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传说、故事等来打比方,比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用三国里的典故来讽刺那些爱占小便宜、借了东西不知道还的人。
老北京的歇后语不仅包含了许多历史上的典故,而且更有其独特的趣味性在里面,诙谐幽默、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地方色彩则是其主要特点。
比如这句“二龙坑的鬼——跟上了”,在北京西城有个二龙坑,这里距离前清的郑王府不远,在辛亥革命之后,这座郑王府便出售给中国大学当做校址。在以前的时候,这就是一片荒地,很多贫苦人家有人去世,因为家中的经济原因而无力备办丧事,发送亡人,就只能用芦苇席子卷了亡人,草草地掩埋在此处,因此人们又管这里叫“烂死岗子”,而且还流传出各种闹鬼的传说,什么烂了眼睛的鬼夜半出来挖活人的眼球吃,或者得恶疾而死的鬼专门吸食男子的精气,而被吸食精气的人就会成为僵尸,等等。所以,有人倘若非得要夜间路过此地,那必须是三五成群地结伴而行,而且大家还不能闲着,务必是又唱又吆喝着,以此来给自己和同伴壮胆。
还有这么一句,话虽不多,但听起来也是饶有兴味,“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这是康熙帝继位之后,才在京城里流传开来的歇后语。据说康熙帝为了避免皇子们日后为夺取帝位而手足相残,便将以往皇帝退位前才公布继位人的制度废除,他把诏书存在太和殿的匾额后面,就待临死前或老来退位时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宣读。在未宣读诏书之前,满朝的文武大臣根本不知道该依附于哪位皇子,因而在面对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时,在为了帝位而展开激烈竞争的皇子之间,往往是首鼠两端,深感自己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上无依无靠。假如您对老北京的历史不了解,那这句歇后语您是完全猜不透的,这也可以看出,老北京歇后语是多么的内容丰富而充满历史内涵。
老北京还有一些歇后语反映的是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东岳庙的匾——善恶有报”,位于朝阳门外神路街的东岳庙在明正统年间扩建,并设立七十二司,举凡人间一切事务,都由这七十二司管理,人间的善恶是非,都被七十二司的神灵看在眼里,善人必有善报,恶人也必有恶报,这是老百姓所深信不疑的。
在乾隆年间就有过东岳大帝惩治人间暴徒的传说。那时北京东城,有一户姓叶的人家,这叶家本是世代诗书之家,但传到第四代时,这家的子弟们没有一个品行端正的,专门勾结朝廷命官,做些伤天害理的事,在叶家老爷被这帮不肖子孙活活气死之后,这些子弟们更加无所忌惮了,其中又以叶家大少爷叶富贵为首,整日花天酒地、抢男霸女,寻常老百姓知道惹不起他们,于是纷纷离开了这一带。一位姓王的老汉,他的大儿子被那帮暴徒活活打死,他去衙门告状却反而被关了十余天,无奈之下,王老汉便带着小儿子离开了这里,投奔到京郊的亲戚家,在路过东岳庙时,王家小儿子要进去拜一拜,可王老汉却愤愤地说:“假如东岳大帝开眼,这帮坏家伙早就受到惩罚了,哪能还留他们活到今日,干尽那坑害人的勾当!”这本是句气话,却被东岳大帝听见了,他倒是没有责怪王老汉,而是决定惩处叶家子弟和那些仗势欺人的狗腿子。
这天大早上,叶家几个子弟又在外面调戏姑娘,那姑娘的家人指着他们说:“你们干的这些坏事会遭报应的。”可叶家的这几个人非但不住手,反而对着老人动起拳头来,并扬言谁敢管闲事就杀了谁,大家心里都恨透了这帮人,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就在大家为这姑娘和那个老人捏了一把汗时,却听天上一个霹雳炸响。叶家几个恶少应声倒地,而那姑娘和老人也得了救。几乎是在同时,叶家的另几位公子哥儿在家逗鸟赏花的,不知什么原因,倒在地上就开始抽搐,然后口吐白沫就死去了。
那么叶家其他的人结局怎样呢?东岳大帝明察秋毫,凡是作恶多端之人必定夺其性命,以示惩戒,而那些没有做过坏事的人则不会有丝毫损伤。从这些惩恶扬善的传说中,我们也能看到老北京文化中独有的民俗性特色。
老北京的特色歇后语还有很多,像什么“宛平城里做知县——跪着的差使”“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等等,这些涉及历史典故、民间风俗、人物名胜等诸多内容的老北京歇后语直到今日听来仍颇有趣味,同时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认识了这座古都。
老北京的“儿话音”
老北京的“儿话音”很多,儿话音也是老北京的一个语言特色,不过,您可听仔细喽,并不是所有的地名、人名都能随便加个儿话音的,儿话音虽然听起来好听,但也不能乱用,搞不好是会闹出大笑话的。
那么,哪些地方不能加儿话音呢?咱们先从北京的十几个城门说起。北京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在北京的城门里只有东便门、西便门和广渠门可以加儿话音,其余的都不能加,就连王府里的大门都不能带儿话音,为什么呢?因为一加了儿话音就显得小气了。
当说到院门时,那是可以加儿话音的,比如边门儿、角门儿、旁门儿、前后门儿等,不过作为地名的那个“前门”,就不能加儿话音了,您要说我中午去前门等某人,那表明的是北京的一个地名,您要是加了儿话音,说“我中午去前门儿等某人”,那在别人听来指的就是您自家门前了。
其次,北京的各种“街”也不能加儿话音,比如牛街、簋街、前门大街、白米斜街、樱桃斜街、地安门大街等,这些是不能加儿话音的。而在宽街、煤市街、兴隆大街、南北长街的后面就要加儿话音了。
说完街,我们再来说说“房”,像一些带“房”字的胡同地名,是不加儿话音的,比如大小酱房、油房、报房等胡同地名。而在饽饽房、石板房、东官房等词语中就需要儿话音。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庙”,在诸如帝王庙、火神庙、马神庙、药王庙等,就不能用儿话音,当我们讲到地名时,比如五道庙,红庙胡同的庙,西单牌楼以北的白庙,还非要用儿话音不可。
综上可见,在说大的区域性地名时,就不能用儿话音,只有说小范围的地名时一般多加儿话音,当然,这个儿话音的用法其实就是老北京语言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因此,如果要鉴定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只要听他嘴里说的儿话音用得对不对,就能猜出来,这个方法那叫一个神准。
用错儿话音而闹笑话的故事很多,不过因为用错了儿话音却避免了一场灾祸的故事,这您听说过吗?
还没解放时有这么一位山东的商人,因为到北京来谈生意,所以借助在北京的亲戚家。这位商人平素喜欢逛青楼、喝花酒,因此到了北京城里之后倒没有着急联络商号,而是先打听哪个花楼的姑娘最漂亮。有一女鬼专门吸食男人的精气,她一看那富商体态壮硕,便十分喜欢,就在一天下午装作是青楼女子与这富商调笑起来,并约定子时还要相见。而这个富商早已经被那银铃似的嗓音和娇俏的媚笑迷惑住了,马上就说:“子时相见,不见不散,我在前门等你。”女鬼嬉笑着说:“记住了,不见不散!”于是便各自离去了。
待到子时,富商走出住宅,就在宅院前门处守候,可等待多时,直到东方发白,都不见那粉妆女子,于是悻悻而回。再说那女鬼,子夜时分来到前门等候,可直到多时也不见富商的身影,于是女鬼恨恨地骂道:“都说男人的话不能信,果然今天被人耍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富商说的“前门”,本是指的自己住所的大门前,因没加儿话音,却被女鬼误会成前门大街的那个“前门”了。真是因为一音之差而捡了条性命。
当然,这不过是个民间传说,您在哈哈一笑之后,还是继续听老北京的其他故事吧。
京声京韵话“京骂”
说起“京骂”,大家都不陌生,在2012年3月21日晚上的一场体育比赛中,便上演了一万八千人的集体“京骂”,更有网友把这件事称之为“五棵松万人京骂”。其实,在全国其他地方的足球赛场都曾经出现过集体“京骂”的现象,还有些朋友认为现如今的“京骂”已经不是北京的专利了,我们在全国各地都能听到。
说起京骂,就不由得要说起十来年前的一件事。
在十多年前,北京环城路的某个路段上,曾经有这么一家小餐馆,也许是风水不太旺,开业许久了都是只赔不赚,店主把这饭馆的名字改了又改,什么“涮锅坊”“特色菜馆”“传奇美味”等,但不论怎么换名字换招牌,这生意就是一直兴旺不起来。于是店主干脆就写了个“傻义菜馆”,您还别说,自打换了这个招牌之后,这里的生意反而比原来红火了些,但也难以填补以前的亏空了。
某天,一个小女孩儿路过此处,看着那招牌正出神,小女孩儿的妈妈就问她看什么呢,这孩子笑哈哈地说:“妈妈,这里有个‘傻叉菜馆’!”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随口说出来也许仅是因为好奇,她自然也想不到那么许多,可餐馆老板却老大不高兴了,而在场的人也颇觉尴尬。
不过在老北京的很多俚语中,不带脏字也能连损带挖苦地痛骂别人一顿的词语也不少。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些不带脏字的京骂,或者也算不上是骂,而是一种诙谐又俏皮的发泄情绪的表达方式吧。
旧时,当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时,多半会用一些含蓄又搞笑的表达方式来说一说,解解恨。比如俩人走路上,不小心互相碰着了,一方不依不饶,另一方也是很不服气,于是一场嘴仗在所难免了。
“怎么走路呢?您喝多了吧?踩了藕了吧?”瞧瞧,这位碰到人的主儿可先发制人了。
另一位自然也不会示弱,“哎哟喂!你先碰的我,你还有理啦?您看您那模样,猪不啃狗不嚼的,够十五个人看半拉月了。”
“您好,您摞起来还没三块豆腐高呢,最后还叫猫叼了一块儿去。”大家听听这话骂得还真不含糊。
这俩人掐得正欢呢,旁人可听不进去了,于是就有些和事老把俩人给拉开,不过另一位还在骂骂咧咧呢,“各位都别劝我啊,我今儿就要骂个痛快,那孙子指不定哪天就巴搭仓了呢……”
在这些骂架的对话里没有带脏字吧,但句句都够劲儿,都能把人骂得狗血喷头。
此外,一些老北京骂人的话中,还极其富有内涵,假如您不了解那些典故,还真听不明白骂的是什么。
比如在说一个人疑心过重时,就会说“您是属曹操的吧”,当形容一个人动辄便哭,就会说他是属刘备的,而在讥讽一个人吝啬小气、一毛不拔时,就会说他是“铁公鸡,瓷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
在这些略带俏皮又充满地方特色的俚语中,我们不难发现皇城根底下的老百姓们的乐观性格和直爽性情。而这充满京腔京韵的俚语所包含的内容之广、之深,也向我们展示着这座古都的民俗文化是多么的活泼、丰富和多彩。
老北京平时用的客气话儿
甭管是在北京居住几十年的老北京,还是来京上学、旅游、工作、做生意的外地朋友,大家可能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发现老北京平时用的客气话特别多,而这也说明北京人规矩多、礼数多,比如两个熟人,大清早刚一见面,通常都会问:“您吃了吗?”在请求朋友帮忙时都会说上一句“劳您驾”。
除了这些,北京人的客套话和各种礼俗还有很多,比如,两人初次见面时,都会冲着对方一抱拳,说声“久仰久仰”;好久不见的两个朋友再次见面时要说“久违”;等候客人时要用“恭候”;看望朋友时会说“我拜访您来了”;做客谈话之后,起身起开,请主人别送,多用“请您留步”;当自己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时,通常都说“请您多包涵”,那意思就是请求别人的原谅;在请求高人指点时通常会说“盼您赐教”……
您瞧瞧,这么些个客气话儿,是不是让您觉得有些眼花缭乱了呢?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因为几句客气话儿而救人一命的故事。